探秘蒙古帝国:“外国人”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jjzsnxn)

13世纪初,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蒙古统治者们不得不敞开怀抱,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是窝阔台上位后,在短时间内吸纳了大量的“跨国”人才。他们出身不同,履历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了机会,迎着时代风口,实现了人生逆袭。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述的,便是两位从金朝来的“外国人”。他们不仅自己实现了逆风翻盘,还带领儿子们在蒙元集团做得风生水起。他们是谁?为何来到蒙古帝国?又是怎么实现逆袭的?

没落王朝的将领

今天介绍的两位都是金朝末年的将领。一个叫张柔,一个叫董俊

不过将领这个身份对二人而言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张柔是涿州定兴人(今保定定兴)

,家族世代务农。在他二十三四之前,涿州都是金朝的辖境。后来,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逼迫金朝皇帝从中都(今北京)迁都汴梁(今开封)。张柔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面对蒙古铁骑的劫掠,他振臂一呼,组织家乡人民武装自保。因表现勇猛,后来被提拔为金朝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府事。

然而,在1218年与蒙古大军的一次交战中,张柔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当时蒙古人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将领大多沿用他们在金廷所任职务,以便于管理当地军政,于是就让张柔继续率部镇守满城(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

董俊的经历与张柔有几分相似。他出生在金朝真定路藁城(今河北石家庄辖区)。父亲早逝,年少种田。成年后喜读史书,擅长骑射。蒙古南下后,河北大乱,藁城立靶比武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于是受募领兵。1215年,蒙古大将木华黎率兵南下,董俊率军投降,从此加入抗击金朝的战斗。

张柔和董俊,两个生在金朝的汉人“草根”,两个曾奋战在抗蒙一线的金朝将领,最终都选择加入蒙古大军的阵营。

探秘蒙古帝国:“外国人”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何以立足?靠能力,更靠人品

勇武过人

投降蒙古后,张柔立下不少战功。他率军攻下了雄州、易州、安州等地,又在与军阀武仙作战时,拿下了中山、深泽等十几城。

董俊也多次参与灭金的征战。史书记载,他每次冲杀,都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一次,董俊身负多处刀伤,仍奋勇冲杀。他的谋士劝他不要冒险而不顾生命。他回答说:“我是将军,既然敌兵在前,我只要不死,岂能临阵苟安乎!”

精于治理


张柔不仅擅长打仗,而且精于治理。今天的河北保定,便留下了张柔的治理智慧。当时因为常年战乱,保州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张柔来到后,重新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

体恤百姓


善战却不妄杀,称得上是武将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张柔曾对手下吐露:“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我杀了那么多人,这里面难道没有冤死的吗?从今往后,除了在战场上与敌人交战,我再不杀一人。在日后的岁月里,张柔也屡次规劝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不要妄杀无辜。

在行军打仗中,董俊也总是心存善念。一次看到被俘的士兵踩塌了百姓的庄稼,董俊勃然大怒,高声呵斥道:“不许夺我百姓的口粮”。吓得那些士兵当场跪地。在攻破天台寨后,蒙古将领下令搜捕降卒家眷。董俊又劝阻说:“城池都投降了,再去抓捕人家的家眷,这是不仁道的。我们不要积怨太深。”战后报功,有些将领会以少报多,冒功领赏。但董俊从不作假。他说,如今虚报人口,日后朝廷按户征收税赋,他们虚报邀功的结果,就只能苛征重敛,造成“我独利而民日困”,这种缺德的事不能做。南征过程中,许多被俘的汉人都愿意作其家奴,而董俊“悉纵为民”。

探秘蒙古帝国:“外国人”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远见卓识

元太宗窝阔台继位后,张柔统所辖兵马随蒙古大将速不台攻占了金朝汴京。城破之后,很多将领都忙着抢掠财物美色,唯有张柔首先跑到金史馆,把“金实录”抢救出来并给予保护。小小举动,为日后元朝修撰《金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珍视人才

在攻下汝南后,蒙古将帅“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鹤也,解其缚,宾礼之”。就这样,张柔从刑场上救出了金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王鹤,将他接回自己的大本营保州城,做了自己幕府中的参议。王鹤在张柔这里生活了十余年,后来被忽必烈重用,成为一代名臣。忽必烈时期的诰命、大典册皆出自王鹤之手。

张柔因战功显赫,被窝阔台任命为万户,兼辖区管理军民,成为占据一方的汉族世侯。在当时的战乱环境下,张柔以万户的身份,挽救了许多士人的性命。

家族崛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柔和董俊不仅自己实现了逆风翻盘,还带领自己的家族在蒙古帝国不断发展壮大。

张柔有十一个儿子,身份最显赫的是张弘略张弘范。张弘略,张柔的第八个儿子,跟随父亲张柔征蜀,为元朝打下西南大片领土。而张弘范,名声更响,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曾参加过襄樊之战,也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当然他也因此被后人诟病。

探秘蒙古帝国:“外国人”如何做得风生水起?

董俊共有九个儿子,其中属长子董文炳最出名。董俊在攻金战场上阵亡时,董文炳年方十六,但他少年老成,十七岁便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组建侍卫亲军,点名就要董文炳,说“亲军非文炳难任”。更有意思的是,董文炳比忽必烈小两岁,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作为“漂”在蒙古的金朝遗民,张柔和董俊以及他们的后代,书写了部家两族传奇。但这一切都并非顺理成章。史料中有几处关于董俊教导儿子的片段——

攻克大名城时,董俊把有学问的儒士请到他的车上,带回藁城,让他们去教育自己的儿子。

他还经常告诫儿子们:“我不过一个农夫,天下多变故,我以‘忠义事人’,你们要‘力田读书’,不要有非份之想!”

蒙古帝国的迅猛扩张,把一批像张柔和董俊一样的草根家族推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等来机遇需要运气,那么抓住机遇唯有靠实力。张柔和董俊的“跨国”奋斗史,让我们看到了掌控命运的又一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