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隊下轄16衛,一個右威衛能夠擁有多少兵力?

日堯居


唐朝軍制沿用的是隋朝的“府兵制”,行政劃分則是“道、州、縣”軍隊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和天下各道、州、縣相對應,設立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

每個“府”的府兵一年分五輪執役,常備軍士在1000-4000人。

為了集中軍政、管理天下軍馬,又在中央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各衛的最高長官軍職為“將軍”,所有將軍統歸“大將軍”管理,不過這個大將軍通常是由權貴兼任,很多時候是個虛銜。真正管理各衛事務的還是將軍。

軍將之下還有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等軍職。

每衛常備兵士大約是25000-40000人。

但十六衛中,除了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之外,各衛還管理著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管府兵,是否說明他們受重視呢?恰恰相反,他們才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平時督導京師兵馬,危急時有權力管理和調動。

關中三百多府分給十二個衛,每衛大約能分25府,上面說過了,每府常備兵士在1000-4000人,那25個府總人數就在25000-100000人。

再加上衛所常備兵士,各衛兵力應該在5萬-14萬之間,右威衛也如此。

但這只是最初的編制,而且是理論上的,只是個參考數據。因為謊報人數吃空餉這種事是肯定存在的;而如果有大戰,各府各衛補充兵力也正常。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想問了,衛軍和府軍有什麼不同呢?打個比方:大家看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會發現常有這樣一個情節:某某精英部隊來挑人了,各班小戰士們都想去。

衛軍就是那個精英部隊,府軍就是普通軍隊,只有那些驍勇善戰的府軍才能成為衛軍!這是個讓人羨慕的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駐守邊防的軍隊採用的是“世襲軍戶制”,也就是說這一家如果祖上是當兵的,那子子孫孫都是,入的是軍籍。

這些人最初是在各地招募來的,來了就地安置,給田給屋,免除部分稅賦徭役,閒時可以屯田,但時時操練,戰時必須上戰場。

當年唐太宗出兵高勾麗,衛軍、邊軍、府兵都是主力,立下汗馬功勞,其它隨扈的團練軍、蕃兵、族兵、從軍、臨時招募的僱傭兵等等更像是搖旗吶鼓的角色,最大的作用是壯聲威。

總之,一個右威衛能擁有的兵力大約是5萬-14萬,人數彈性很大,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唐朝的中央軍團分為南衙16衛和北衙6軍。南衙和北衙的軍隊加在一起,大約有20多萬。南衙16衛分別是: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王孝傑的右威衛和李元芳所在的千牛衛都屬於南衙16衛體系,但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又屬於禁軍。

南衙16衛和北衙6軍總計只有20多萬軍隊,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一個衛只有1萬多人,類似於現在的一個師。我們順便聊一下王孝傑,在唐朝歷史上,東硤石谷之戰中,唐朝軍隊確實幾乎全軍覆沒,大將王孝傑被契丹軍隊包圍。為了不做俘虜,王孝傑跳崖自殺。

唐朝的中央軍團並不是固定的,如果邊境發生戰爭,邊塞軍的數量不夠,中央軍團會抽調部分軍隊增援。例如唐朝與吐蕃激戰的過程中,南衙16衛中,一多半都調往了前線。在唐朝的前期,由於經常參加戰爭,中央軍團的戰鬥力還很強。但是由於昇平日久,到了唐朝中後期,中央軍團的戰鬥力遠不如前,不比八旗子弟強多少。


繁華萬里


唐朝中央軍,也就是禁軍,其實不止16衛,16衛屬於南衙禁軍,而在貞觀十二年,為了皇帝個人安全,成立了北衙禁軍,北衙禁軍一共有十軍,中後期尤以神策軍最為聞名。

南北衙禁軍在唐代的發展是一個此長彼消的過程,這也與府兵制的崩壞有關,總而言之前期以南衙禁軍為重,而後期則以北衙作為拱衛帝國中樞的主要軍事力量。

南衙禁軍是“十二衛將軍掌握以保衛宮城南部及皇城內百官衙門的禁軍(由府兵番上)”,起初只設有12衛,到唐高宗時發展到16衛。由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十六衛和太子左右衛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劍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等太子東宮十率所組成。

其中,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十二衛和太子左右衛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的東宮六率是唐代統帥府兵的中央機構,由到京城或東都(洛陽)番上的府兵組成。

唐朝建立時,唐高宗李淵任命元從功臣和招降、投降的軍將為諸衛大將軍、將軍並回復了府兵制和南衙禁軍。由於唐高祖時期還在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時局不穩,戰亂之際,十二衛軍將常常在外領兵征戰或鎮守、所以,在當時十二衛下轄驃騎、車騎將軍、是實際上的領兵官。然而,驃騎、車騎多隸屬於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十二衛大將軍在這一時期就成為了尊崇的名號,而不是統領府兵宿衛的禁軍。

後來為了防禦突厥進攻和恢復生產,武德二年,分關中為十二道,即萬年道、長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華州道、寧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涇州道、宜州道;在此十二道設立了十二軍,管內諸驃騎府、車騎府分隸十二軍,到了第二年,十二軍各立名號。武德6年,廢除十二軍;武德八年,因為突厥入侵,又重置十二軍。十二軍將軍比十二衛大將軍低一級。軍與衛的將軍可以兼任。十二軍是當時關中最基本的軍隊,也是比較固定的基本禁衛軍,它可以分別劃歸十二衛或秦王護具府統帥,擔任宿衛或征戍。所以,這一時期的禁軍十二衛,還包含了關中十二軍。

十二軍的具體位置及佈防情況如下圖:

南衙禁軍的制度完備以及鼎盛時期,是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倆統治的那五十多年裡。唐太宗貞觀十年,把十二衛的驃騎府和車騎府改為折衝府,廢除了十二軍制度,建立起了唐代衛府體制。到了唐玄宗時府兵制崩壞,折衝府的衛軍已不能用 ,所以北衙禁軍開始興起。

那麼具體到題主所問的右威衛是個情況情況呢?

右威衛一般是跟左威衛成一個建制的。分別設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兩人,從三品。左右威衛統領隸屬左右威衛的“宜陽等五十府(折衝府)”的衛士,同時還下瞎左右翊中郎將府。左右威衛共設有軍官二百二十人。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右威衛的兵力是來源自所管轄的折衝府,畢竟唐初實行的是府兵制,而拱衛長安的南衙禁軍其實也都是折衝府的上番宿衛,並非單純長期駐紮的兵力,所以要弄清楚右威衛兵力,只需要搞清楚其所統轄的折衝府兵力即可。

那麼兵力是多少呢?抱歉,筆者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不過我們可以從相關史籍中得到一個大約的輪廓。

《唐會要》關於府兵有這樣的一條記載:“關內置府三百六十一,積兵士十六萬。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迺置十二軍,分關中諸府以隸焉。每歲十一月,以衛士帳上與兵部,以俟徵發,天下衛士尚六十萬。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徵徭。通計舊府六百三十三。”

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關內有折衝府三百六十一個,兵力總規模達到16萬,而全天下有六百三十三個折衝府,總兵力規模達到60萬。

而杜牧曾這樣說:“上府不越一千二百人,五百七十四府,凡有四十萬人。”

關於唐初有多少個折衝府,提法很多,少的如杜牧說的五百七十四府,多的達到 了八百府,我們取《唐會要》的記載633府60萬兵力來作為參考,則左右威衛轄“宜陽等五十府”,再取杜牧“上府不越一千二百人”的說法,左右威衛總兵力則不會超過6萬人!在平分一下,則右威衛有3萬人,這3萬人並非全部都駐紮長安,而分於各折衝府。

據敦煌相關文書的記載,唐代西州府兵幾乎沒有到京城長安上番宿衛的記載,而學術界繼而研究得出河北和江南地區的折衝府都不到京城上番宿衛的結論。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有弄清楚左右威衛所轄之“宜陽五十府”是哪五十府,所以左右威衛上番宿衛長安的折衝府有哪些。宿衛京城的左右威衛的兵力是多少就無法搞清楚,不過,理論上而言,右威衛所轄折衝府兵力不超過3萬這個數據是不會有大問題的。


江畔初見月


一、十六衛與東宮十率

在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全國大約有600餘軍府(貞觀十年統一改名為折衝府),折衝府有上中下之分,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因此,如果按照中府計算,唐朝全國府兵約有60多萬人。

這60多萬府兵,相應的分配給十六衛以及東宮十率府進行管理,具體是如何分配的呢?

《唐六典》對此有比較清晰的記載:

左右衛,各50府;

左右驍衛,各49府;

左右武衛,各49府;

左右威衛(左右屯衛),各50府;

左右領軍衛,各60府;

左右金吾衛(左右武候衛),各50府;

左右衛率,各5府;

左右司御率,各3府;

左右清道率,各3府。

以上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合計管理折衝府638府。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不是說十六衛和東宮十率嗎?為什麼上面只列舉了十二衛和東宮六率?

請大家注意,十六衛中,有四衛並不管理折衝府,它們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說白了就是負責看守宮門的,檢查出入人員的門籍,各有1000餘人的直屬部隊。左右千牛衛則是負責皇帝近身宿衛的,職責很重要,但是管轄的兵力很少,合計只有270餘人。

同樣的道理,東宮十率中,有四率並不管理折衝府,它們是左右監門率和左右內率,職責與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類似,人數則更少一些。

二、府兵番上宿衛制度

上面列舉了十二衛管理的折衝府數量,左右威衛各管理50府,按照每府1000人推算,一個右威衛大將軍管理的府兵總兵力約為5萬人。

但是,這並不代表右威衛大將軍隨時都能管理5萬府兵,因為府兵有番上宿衛制度。意思是說,府兵並不是全體都同時宿衛,而是輪番宿衛,據《新唐書》兵制記載:

凡當宿衛者番上,兵部以遠近給番,五百里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為十二番,皆一月上。

也就是說,根據折衝府距離京師的遠近,確定不同的番數。距離越近,番數越少,每番番上宿衛的人相應越多;距離越遠,番數越多,每番番上宿衛的人相應越少。

番數從五番到十二番不等,我們取箇中位數,按照八番計算,則5萬府兵,每番番上宿衛的人數約為6250人,也就是說,一個右威衛大將軍在平時能掌控的府兵約為6000多人。

當然要強調一點,這只是平時番上宿衛時的情況。一旦遇有緊急戰事,則國家要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徵發的府兵數量,如果確有需要,說不定會全員徵發。

以上回答由詳侃歷史原創,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詳侃歷史


實際上16衛是唐朝軍隊的管理機構,所以並非是唐朝軍隊下轄16衛,而是唐朝部分軍隊在16衛的管轄之下。至於唐朝的右威衛能夠擁有多少兵力,全在它名義上統領多少折衝府了。



唐朝府兵制的誕生

由於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百姓無法供養大量脫產士兵,所以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軍隊都是兵農合一制,他們平時在家鄉務農,遇到戰爭便會參軍。

最初的兵農合一是全民皆兵制,這種方式雖然有利於提高軍隊數量,但卻導致軍隊士兵質量參差不齊,而且還有可能耽誤農業生產。

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軍戶制,就是把軍籍與民籍分開管理。被定位軍籍的家庭可以免賦稅,但需要出人當兵,而民籍家庭則不用出人當兵,不過相應的需要繳納賦稅。

南北朝時期,由於關隴貴族集團掌握了大量軍事力量,西魏受封的“八柱國”開始分統軍戶士兵,是為“軍府”。



唐朝16衛

軍府制形成後,這些軍府士兵全部掌握在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之中。隋朝初年,隋文帝為了中央集權,開始在朝廷設置管理機構“衛”來管理“府”,也就是“衛府制”。[題外話;這些“衛”必不可免的與掌握軍權的貴族發生衝突,這也是關隴貴族反抗原因之一]

唐朝時期,延用了隋朝制度,並且把軍府改名為“折衝府”,以“十六衛”遙領天下折衝府。注意,只是遙領,平時根本沒有任何指揮權,只有戰時接受皇帝受命之後才能和其他人共同管理軍隊。



十六衛

十六衛分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十六衛中,左右監門衛負責管理諸門禁衛事宜,而左右千牛衛則是皇帝的侍從和儀衛,負責保衛皇帝。

其餘十二衛負責管理天下折衝府,每衛設置上將軍、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但上將軍基本不常設,所以各衛大將軍負責掌管日常事務。



折衝府

說完了十六衛,我們再來說說折衝府。雖然唐太宗改制時折衝府為636個,但折衝府的數量並非是恆定不變,有記載最少得時候僅有574個,當然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了800多個。

這麼多的折衝府不可能在人員數量和質量上相同,所以唐朝將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有士兵1200人,中等府有士兵1000人,下等府僅有士兵800人。[題外話;唐朝初年關內的折衝府數量為285個,佔據了天下40%以上,目的就是“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防止邊疆大吏的擁兵自重]。



各“衛”管理兵馬

十二衛也有高低尊卑之別,其中左、右衛地位最高,可以遙領60府兵馬,也就是說左、右衛理論上執掌的兵馬在6.4萬至7.2萬之間。

除去左、右衛之外,各衛遙領40~50府兵馬。題目中的右威衛同樣如此,以此算來,右威衛大將軍最低領3.2萬人,最高領6萬人。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各衛都達不到理論標準。比如唐朝規定,凡是家中只有一子的軍戶,只用負責當地的守衛,不用參加遠征或者戍邊的活動。再有一個原因,如果長期沒有戰爭,很多軍戶會成為軍官剝削的對象,從而逃亡。所以種種原因導致了能夠調動的折衝府士兵數量較少。因此有人估計各衛管理兵馬在2~4萬之間,當然這也只是推測。



最後說一下,折衝府的士兵沒有命令是不能隨意的出界的,只能在當地務農或者是訓練,同樣各衛大將軍也不能隨意調動自己遙領的兵馬。

如果國家發生戰事,朝廷首先會任命行軍大元帥,然後該將領會找到其中一“衛”的大將軍,然後拿著魚符去找當地的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如果一致,才可以帶兵出征。



由此看來,所有十六衛大將軍名義上擁有的兵力根本不屬於自己,而是由折衝府、地方州縣長官、十六衛將軍和行軍大元帥相互制約,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單獨控制軍隊。

當然,戰爭結束之後,士兵會立刻解散回折衝府,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我是越關


在中國古代歷史之中,軍隊一向都是每朝每代皇帝最關心的事情,畢竟有軍隊就有戰鬥力,軍權一旦掌握在對皇帝不忠的人手裡的話,那麼就會掀起血雨腥風,皇帝的政權隨時都會受到威脅,因而軍權皇帝們一向是會給自己最信任的人的,這玩意不能夠隨便亂給。

也正是因為軍權的重要性,幾乎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會制定一些條例規定來控制軍隊,這也導致了一點,那就是如果細究中國古代的軍隊制度的話,會發現隨著朝代的變更,軍隊制度也在不斷地變化,而今天所要說的就與唐代的軍隊制度有關。


唐代的軍隊制度並不是由唐代皇帝首次“發售”的,如果要深究的話,那它的“祖源”要打追溯到北周時期,而它的創立者便是隋文帝。

說一句題外話,隋文帝這個人是真的有能力,是他首創出來了三省六部制,把北周原本很混亂的六官制給改了(六官制又名六卿,起源於西周,尤其可見它的落後)將中央集權進行了一個加強,並且還把原本的郡縣制度給改成了州和縣兩級,簡化了地方的官制,減少了冗官的現象。

當然最為重要的便是開創了科舉制度,雖然說那個時候制度並不完善但是卻是在一定程度之上為後來唐朝的科舉制奠定了基礎,科舉制甚至還傳到了國外,逐漸形成了世界學子聽了都很害怕的選拔性考試——“高考”。所以說被高考折磨到“生無可戀”的學子們如果說要報復的話一定記得去找隋文帝,可千萬別找錯了人。


言歸正傳,唐代的的軍隊制度叫做十六衛,它是由之前的衛府制演化而來的,將原本獨立的兩個系統,也就是禁兵和府兵合二為一,使得其不僅掌管京城宿衛,也成為“府兵”的領導機構。

但是這種領導並不是指代這十六衛的將軍就能夠指揮戰爭了,這種領導更像是一種名義上的領導,戰爭的時候還是要看皇帝怎麼派元帥的,跟十六衛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十六衛和戰爭時皇帝派過去的元帥以及軍府是一種相互制約的狀態,沒有人能夠獲得全部的權力,只有一部分的權利。

也因此,軍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上的,不過有一點值得提,那就是這個制度本身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的,中唐後均田制被破壞了,府兵制也就被瓦解了,十六衛也就不存在了。


而其實也並不是唐朝的軍隊下轄這十六衛,準確來說應當是唐朝的軍隊制度之內有這個制度,畢竟十六衛是整個府兵的領導機構的,而這十六衛本身就是一個總稱,其實它本身是被分成八個部分的,八個部分各有名稱,並且各有左右,其中有四衛不屬於府兵的領導機構,分管的是門禁衛和皇帝的侍從以及儀衛,暫且不提,而剩下的十四衛便是領導府兵的。

當時中國的基層軍府叫做折衝府,而其中又劃分了三個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所能擁有的衛士(也就是士兵)的人數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下府是八百,中府人稍微多一點,一千人,而上府則是一千二到一千五之間,而這些來源於折衝府的士兵們其實便是十六衛統領的軍隊的來源。

折衝府的數量在唐朝也不是一定的,記載之中最少的只有574個,而最多的已經達到了800個之多,不要小看了這226府的差距,就算全是下府也有180800人,有近二十萬人。

現在還有明確記錄真實可考的折衝府有627個,其中最多的就是在關內道,有足足289個,但是關內地區是皇都所在地區,確實需要防範,剩餘的地方除了河南道以及河東道之外,都比較少,但也很平均。



雖然現在看起來這些府還挺多的,但是畢竟是被十二位分,而且東宮六率還要來分一杯羹,真正分到各衛之上的並不多,除了左右衛之外,剩下的各衛也就只能夠分個四十到五十個折衝府而已。

雖然統稱叫做十六衛,但是其實衛與衛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右威衛作為十六衛之一,和其他的衛一樣,設置了一個大將軍,同時也有兩個將軍,本身它是掌管宮禁宿衛的,但是如果是遇到比較大型的朝會或者說宮廷會議的話,則會臨時成為一個叫做右廂隊的組織,負責治安的同時也要負責穿著黑色的鎧甲舉起來皇家的旗幟,給外來賓客以及本朝官員看一看皇室的威嚴。

而下屬有著四、五十折衝府的右威衛按照常理來說最多能有6萬的軍隊,最少也有3.2萬人,雖然沒有有的傳言中的10萬人那麼誇張,但是這個數字在人口稀少的古代已經是個挺大的數字了。

不過這畢竟是在古代,一方面戰爭損耗的人數就很多,而另一方天災人禍也沒有辦法避免,尤其是像一些鼠疫、天花之類的傳染病,憑著古代的醫療水準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的治癒,也沒有什麼能力可以預防,這一死就是一大批人。

除此之外,古代人一旦患上這些在現代看來很平常的水痘、流感,基本上就是要等死了,府兵制本身就是依靠的主體是人,這一死一大批,每個折衝府的人數自然會受到影響,而且古代還有蝗災、洪水之類的天災,洪水倒還好一點,只要賑災及時,損失不會特別大,但是如果遇到了蝗災,那一餓死就是一大片,人數又少了。

除了這些天災和人禍之外,唐朝還規定了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兒子的話那就只負責守衛當地的治安就好,不需要遠出或者上戰場,這種種原因加在一起,使得原本每個折衝府所規定的人數有的時候根本就填不滿。

因此,估算右威衛所統領的軍地人數也就只有兩萬到四萬,不過這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只是一個推測而已,真的想要知道那個時候右威衛究竟手下有多少士兵的話,還要看一看我國的考古發掘能不能找到相關的證據了,不然一切都只是猜測。


夏目歷史君


不能說唐朝軍隊下轄十六衛,十六衛是衛府制的高級階段,因為它是將禁兵與府兵融為一體的管理制度。衛是府兵的領導機構,更是掌管京師禁軍的領導機構,因此下轄用詞不妥。



十六衛制度

唐朝的衛府制度是融為一體的,其中的府兵制是我們熟知的“兵農合一”的傑作制度。唐朝在地方設置“軍府”,管理“府兵”的兵農戶籍,軍事訓練,僅此而已。而“府兵”到京師“番上”是由這裡所講的十六衛負責,戰時的指揮權由皇帝親派的將軍掌握。


唐朝設“衛”統“府”,即“衛府”制度。“衛”既統京師禁軍,又統地方“府兵”。據史料記載,唐設地方折衝府657個,屬十六衛遙領。但意在加強中央集權,唐朝規制下,軍府與地方長官,以及十六衛和行軍大元帥之間是互相制約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控制軍隊。到唐中後期,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十六衛也因此喪失戰鬥力,從此名存實亡。

右威衛機構

右威衛是禁衛軍的指揮機構,也是唐朝十六衛之一。右威衛在高宗時期名為右屯衛,時設大將軍一員,屬於正三品官員,下有將軍二員,總領宮禁宿衛,逢重大朝會以及宮內慶典等事宜時,暫編為右廂隊,維護治安,又著黑色鎧甲,舉皇家旗幟,彰顯皇家威嚴。若執行皇城守備任務,則調撥於皇城東面協助。


府兵番上時,也就是地方府兵入京執行宿衛任務,由右屯衛下設翊府統一管理,翊府中則設長史、中郎將、郎將、錄事、兵曹參軍事、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武則天統政時,將右屯衛改名右豹韜衛,唐中宗改為右威衛。德宗貞大將軍之上設上將軍,官階至正二品,提高了右威衛的地位。

唐朝地方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兵千又二百人,中等府兵千人,下等府兵八百人。右威衛是次於右武衛,右武衛又次於右驍衛,右驍衛又次於右衛的,但所遙領府兵基本按照地域劃分,只是數量有差別,右威衛差不多領四十府左右兵力,即四萬人左右。


棍哥觀史


唐初的中央禁衛軍主要分為南衙十六衛和北衙六軍,其中南衙十六衛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設置。十六衛遙領天下數百個折衝府,這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其中,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掌皇帝侍從、儀衛,這四衛並不分管府兵。

其餘十二衛再加上東宮六率遙領天下600到800個折衝府,各府的府兵有兩個任務,其一為到長安宿衛,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時間就是參加訓練以及從事生產養家餬口,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點。而折衝府的數量一直是有變化的,《新唐書》記載636年的時候,全國有634個折衝府,其中關內就有261個,折衝府最多的時候達到了800個。

這些折衝府又分為三等,1200人為上等,1000人為中等,800人為下等。而左右衛各領60府,其它衛領40到50府,剩餘的就隸屬於東宮六率。也就是說右威衛遙領40到50府的兵力,大約四五萬的兵力。

諸衛的最高長官是大將軍,為正三品。右威衛在唐初(662年之前)又為右屯衛,張士貴、竇琮、鄭仁泰、蘇定方、郭廣敬等都曾做過右屯衛大將軍。其中竇琮是“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在晉陽跟隨李淵起兵,立下戰功,在武德初年,獲封右屯衛大將軍。

張士貴和鄭仁泰都曾參與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心腹武將。鄭仁泰在647年的時候已經是右屯衛大將軍,之後做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與副手薛仁貴討伐鐵勒,不過這一戰鄭仁泰是大敗而歸,而薛仁貴則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鄭仁泰被降職為左武衛大將軍,在兩年後再次出兵鐵勒取得了勝利。

張士貴在645年隨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因戰功卓著,在班師回朝後獲封右屯衛大將軍。當時,薛仁貴正是跟隨在張士貴的軍中得以脫穎而出,實現了窮小子到大將軍的完美逆襲。

655年,蘇定方和程名振攻打高句麗取得勝利,蘇定方因功獲封右屯衛大將軍。

郭廣敬則是在656年的高宗一朝被任命為右屯衛大將軍,郭廣敬是郭子儀的伯曾祖,後來在665年因為與上官儀有交情而受到牽連被外放做了刺史。

662年,李治改右屯衛為右威衛,薛仁貴曾做過右威衛大將軍。668年,薛仁貴跟隨李績再次征討高句麗,這一次高句麗終於被滅,薛仁貴因功獲封右威衛大將軍,留守平壤,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普遍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後來隨著戰事的頻繁以及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從武則天一朝開始就漸漸沒落,唐玄宗時期,宰相張說進行改革,募兵制開始出現。“內重外輕”的府兵制逐漸被“外重內輕”的募兵制代替。這也就導致了邊防軍越來越多,中央禁衛軍越來越少。

尤其是天寶年間的十大節度使制度,讓邊鎮擁有了很強大的兵力,在有效抵禦外藩的同時也讓節度使擁兵自重,漸漸和中央叫板。後來的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統兵近15萬,是最強悍的存在,755年冬天,安祿山就造了反,安史之亂由此開始,將大唐由繁盛帶向衰弱。


尚宮女史


唐朝的正規軍分為南衙十六衛與北衙六軍,其中十六衛是野戰軍府兵制,六軍是皇帝直屬部隊募兵制。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六軍分別是: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一個衛的軍隊編制人員在2.5萬~4萬之間,因此右威衛最多有四萬將士,至少有2.5萬將士。皇帝直接控制的軍隊為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北衙六軍,總數合計二三十萬人馬。

上將軍是唐軍的最高軍銜,一般不設或者由皇帝本人當任,十六衛由大將軍統率;每一個衛設置將軍一人主管,下設若干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輔助。唐太宗李世民將全國軍府進行整頓,合計634個軍府,稱之為折衝府且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折衝府有1200人,中等折衝府有1000人,下等折衝府有800人。左衛、右衛兩個衛管理60個折衝府,其他諸衛管理40~50 個折衝府。這麼看右威衛擁有折衝府至少40個,軍隊員額至少3.2萬人。折衝府的最高長官是都尉,配有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輔助。《神探狄仁傑》裡的右威衛大將軍就是王孝傑,此人軍事能力十分突出,曾經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死於征討契丹的戰爭中。

衛府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平時耕種,戰時作戰,實現了兵民合一,減少了國家開支。唐高宗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府兵流失較多,府兵戰鬥力急速下滑,於是唐朝軍隊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中期以後,唐朝的正規軍分為神策六軍和藩鎮兵,神策六軍由皇帝親自控制,實際由宦官控制,藩鎮兵則由各地節度使控制。唐朝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10萬人;這些節度使跟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一樣,擁有大量的權利,最終形成了藩鎮割據的狀態。


大秦鐵鷹劍士


唐府軍分為16衛,16衛之下有600至800個折衝府,每個折衝府800至1200人,也就是說唐的府軍總數在60萬到80萬之間,分到16衛每衛4至5萬人,但府兵的特點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木蘭辭中對府兵制描述很名顯,府兵平時為民耕種可免役稅,平時輪流在各衛服役,所以各衛在平時人數並不多,至多不過六千到八千人,戰時才會滿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