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的老師朱雅芬:“文化課不好,鋼琴能學好才怪!”

 

郎朗的老師朱雅芬:“文化課不好,鋼琴能學好才怪!”

郎朗啟蒙的老師——著名音樂教育家鋼琴家朱雅芬談兒童學琴誤區

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的學琴熱遍佈中國大地,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特別是隨著郎朗、李雲迪、王羽佳等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傑出鋼琴家的不斷湧現,為“持續升溫”的“學琴熱”又加了“一把火”。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拜朱雅芬教授為師,成為下一個“郎朗”。面對兒童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興,但同時也為家長的“功利心”為孩子擔憂。

我國鋼琴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家長激情高、投入大、奉獻多,而孩子興趣不大。 “在不少家長看來,沒有一項學習活動可以如此一舉多得,樂器簡直就成了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萬能教育機。”朱雅芬說,有的家長為滿足自己盲從、攀比的心理,不惜重金甚至用高壓手段強迫孩子學琴,極大地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自由選擇。而歐美國家鋼琴的教學理念是“順其自然”,孩子一旦入門,想象力、理解力突飛猛進,再苦再累也願意付出,因為是“真正的喜歡”。

  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琴的理由竟是‘文化課不好,學學鋼琴算了’。”朱雅芬說,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基礎,才能理解古典音樂的背景、風格與內涵。“文化課不好,鋼琴能學好才怪!”

  “我當年之所以收下郎朗,首要因素是他對音樂有天賦。”朱雅芬回憶說,“第一次見他時我就發現了郎朗對音樂的熱情和興趣,他有極強的表現欲,對音樂有與生俱來的敏感,對旋律和節奏有極強的領悟力。”朱雅芬教授坦稱,有些孩子並不適合學琴,因為對音樂沒興趣,特別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再從事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僅不能釋放孩子的緊張情緒,反而會增加壓力,得到學習和“愛好”的雙重打擊。

郎朗說:“音樂是高級的語言交流,彈奏樂曲其實就是一個探索、尋找人生的過程。練琴都會有煩躁的時候。而朱雅芬老師不僅教我鋼琴技巧,更鼓勵、激發我的興趣,及時排解我的厭彈情緒”。 比如郎朗準備參加某大型鋼琴比賽,賽前因為緊張或厭彈,演奏很離譜,受到朱雅芬的嚴厲批評,眼淚“嘩嘩譁”地直流。朱雅芬回憶道:“他那麼努力,覺得很委屈。我便用鼓勵的語氣指出不足,一點點讓他看到希望、樹立信心。最終他在500多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冠。”

  這件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孩子學琴一定要循循善誘,不能打罵,學琴的目的不只是多一種能力,更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學琴就得成為郎朗、李雲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現實。抱著功利的學琴心態,不可能培養出下一個郎朗。”朱雅芬說,家長們不要忘記,

能彈一首好鋼琴的律師、醫生、經濟學家甚至國家領導人大有人在。“家長的心態一定要長遠、開闊,學哪種樂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生活、熱愛生活,不管未來從事哪個專業,音樂會讓他們終生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