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老中医去世,让后人把经验方刻在墓碑上供人学习

提起老中医,总让人感慨良多。本来正能量的词,被一些人玩坏了。所以,社会慢慢的不信老中医了。这是中医一些人造次的悲剧。

但,老中医主体还是好的。他们兢兢业业,矢志岐黄,默默无闻者有之,声名显赫者有之,毁誉参半者有之,德艺双馨者有之。中医界,应该珍惜老中医的名誉。

驻马店西平县这位老中医袁淑芳让人感动,她是河南省西平县芦庙乡盘龙桥村人,16岁开始行医,97岁去世,行医80多年,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病人。老太太生前坐堂的袁氏妇科,在当地很有名气。

2006年夏,袁淑芳去世前,把自己行医总结出的秘验方整理出来,交给儿子让他刻在墓碑上,供后人借鉴。

97岁老中医去世,让后人把经验方刻在墓碑上供人学习

网图

看了网上发的图,方药齐备,刻字工整,挺好,基本上都是中医常用的有效方药,对于一位乡村中医来讲,这种做法难能可贵。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这位老中医为什么要把整理的经验刻在石头上?想来今天已经是数据信息时代,对于经验转化成为文字流传并不是难事。

这里不得其解,只有一点,她很重视她的经验,她很爱中医。如果不视若珍宝,没人会刻在碑上。

刻在碑上干什么?绝不是想刻就刻,想必她是多么希望后人因此得利,造福苍生。而同时有绝对力不从心。对于基层中医,青黄不接,基层老而好的中医并没有现代中医学的话语权,他们怎么合法行医?怎么名正言顺的带徒弟?怎么如教授学者一般出版著作发表论文?怎么靠实力晋升职称?怎么养家养老?

实际上,农村中医基本上没有保障。一个扎根基层农村的中医,只能是无奈的适者生存。农村需要他们,但是他们也需要外边的舞台。

但,很多时候,他们得不到。

我一直主张,把医疗前线放到农村,这是中医发展再发展再辉煌的根本之道,老百姓需要中医,但是真正好中医在农村却渐行渐远,中医药文化淡薄,村子里没有中药味。

这位老中医扎根基层,一辈子辛苦行医,是带着时代记录的中医记录本,从18岁行医,跨越了清朝,民国(北洋)政府,新中国,赤脚医生,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等各个历史阶段,是有足够话语权的中医发展见证者,中医的坚守者,如今很多研究都要钻进图书馆翻资料,论证中国医学发展,为何对第一手资料,现实当事人视而不见?当以中医发表sci,祈求外国人肯定的时候,可曾想过中国基层中医的本来面目?

眼睛向上,不想向下。眼睛瞄准国际,看不到广袤无垠的农村。眼睛看到了科研成果看不到临床历练。眼睛看到了名医大家,忽视了基层农村的坚守者。他们可能什么知识基础也没有,学历也没有,但是她们靠对中医的感情留在了农村,坚守了天地。

他们,不应该被忽略。起码,不是在去世后,才因为立碑刻方被人们感知到。

遥想当年,华佗留下青囊经,狱吏怕死惹祸上身不敢接受,华佗烧了医书。只能说,狱吏不是中医的继承人,没有缘分。

遥想当年,李时珍垂垂暮年,而辛苦一生的书稿还未刻印出来,这是如何的心情?抱憾而终。

对于西平的袁淑芳老中医来讲,刻在碑上的,就是她的《青囊经》《本草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