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些古人壽命如此短暫?

大青椒


古人壽命短,實在是與當時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生產力低下密切相關。(題外話,古裝電視劇中的花花綠綠的服飾很多是扯淡)

古人生產力低下,那麼自然對應的物質條件是無法與現如今的物質條件相比較的。

我們熟知的大唐時代,很多人只知道那個時侯大唐是名譽天下,疆域廣大,各方朝貢大唐天下,而其實質是平均壽命是二十九歲,記住是二十九歲。史載荊楚大地盛產茅草,質地優良,那個時侯,可是要上貢中央朝廷的,一年一次,作什麼用?蓋房子用。皇宮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就是到了真正的物質豐富的宋朝,(宋朝的實際財富比大唐要雄厚)糧食產量最好的年程,風調雨順且無病蟲害干擾,每畝也不超過170斤左右,你們去想想,和現在糧食產量怎麼去比?並且那時耕種糧田百分百純勞力,累不累人?好在宋朝當權者不愛戰爭,民眾才得以休養生息,並讓宋詞大放異彩!

人類歷史是個不斷進化的過程,衣食住行現在看來覺得很好笑。春秋戰國甚至大漢時代,皇帝至尊天下,可座騎是什麼?牛車,是的,牛車。現在稍微成功點的人士,都是BM起步,算起來比皇帝牛B的多!

唐朝文人劉禹錫也算個部級幹部,他所作的巜陋室銘》中,有一句是這樣描繪當時下層百姓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什麼是白丁?沒有讀書的穿著粗布短裝的平民百姓。記住那時的衣服是沒有顏色,真正只有到了明朝後期印染紡織的興起,普通百姓才開始享受到花紅柳綠的衣服,並且也是很粗糙,現在的電視電影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全面美化古代服飾,真是讓人無語,簡直是古今不分!

行,也叫旅遊,平民百姓那就是天方夜譚了,全靠兩條腿走路,還旅那門子游?漢代皇帝巡遊天下以牛車代駕,換作現在真的是痛不欲生,真正到了宋才開始巡馬上路,情況得以好轉。但也是皇室宗親的享受。

全面看,吃得不好,住得也差,做工很累,醫療條件無從談起,哎,不說了,說不完,穿越一下,我們都是幸福的人!

向我們的祖先致敬!先輩們受苦了!


泯然眾人焉


古人和現在的人相比起來,古人的平均壽命肯定是會短很多的,都遠遠不如現代社會的,我覺得造成古人壽命短暫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最基本的醫療條件,我們現在的話,每個村有診所、城鎮都有醫院,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就醫都方便。現在的交通也很方便,即使你所在的醫院醫療條件達不到要求,那麼你還可以乘坐交通工具或者是自駕去一些譬如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醫院,這些醫療技術和設備都是比較的好的,所以自然會對人們的壽命的延長有作用。但是古人呢?古代可沒有什麼醫院的說法,基本都是一些醫生。而且醫術比較好的醫生都是為皇宮和權貴服務的。所以在醫術緊缺,錢財也緊缺的情況下,很多古人是選擇不治療的,就是在家裡真的生老病死。

二、古代的時候,食物匱乏,所以不要說要飲食均衡,搭配有營養了,對於很多的普通家庭來說,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是一個大問題。一個營養不良的身體,又怎麼可能長壽呢。

三、在古代的時候,社會治安也不穩定。所以百姓生活的不會很安逸,說不定哪天就被傷害了。不管是自己有沒有犯錯,都有可能受到傷害。而且還有不停的戰爭,戰爭一來的話,根本就不是死一個人的問題,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死亡。


達州型哥


不說古代,就是今天也有“一些人壽命很短的”,今天在科學的西醫治療下,許多不過五十的癌症患者都離世了。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長壽和短命的,正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幼”。題主這樣問其實他是想誤導人們說現代醫療科學,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了,是這個意思吧?可惜,語文太次了,說成了古代一些人壽命短暫,藉機打擊中醫,歌頌科學的西醫。既然只是“一些人”,就不具備說服力,現代也有一些人死得很早。比如戰爭地區的人們,每天都有很多青壯年死於戰火,這個國家的人均壽命比和平時期一定少很多。由此可見,人均壽命的長短與戰爭有關;非洲地區的人們壽命比發達地區的平均要短,證明與食物供應保障有關,有些人認為人均壽命長是西醫造成的,因為它科學,對不起,我不認同,人的主要營養來自於食物並非藥物,誰靠吃藥活命?

“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中國的一句成語,證明古時候人活六十不稀奇,活過七十的也是有的,現在六十歲退休,說明今天的人均壽命比古代沒有提高多少嘛。

有些人閉門造車,關起門來在家裡編數據,什麼古時候人均壽命只有四十多,從哪裡考證來的?至少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就是實事求是,不能為了證明西醫科學就瞎說吧?中國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如果壽命最大才三四十歲,豈不是少年兒童在打仗,過家家嗎?如果中國古代人均壽命很短,怎麼保證始終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如果說現代科學的西醫真的能提高人的壽命,那中國的人口基數是不是中醫做出的保障?不能搞雙重標準吧?

告訴題主人均壽命與戰爭,飢餓有關,與醫療條件沒有多大關係。在已知的歷史記載裡,人瘟發生率西方遠遠高於中國,為什麼?中醫的治未病的預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知道《十日談》這部書怎麼來的嗎?就是西方發人瘟那些達官貴人不敢外出躲在一起無聊講的哪些無聊的故事成集的。

怎麼樣才能科學地比較呢?用歷史同期作比較,古代中國人的人均壽命與古代西方人的人均壽命比較,總是拿古代與現代比你覺得有意思嗎?

西醫有短時間消炎的巨大作用,這足以證明它是科學的,再別發揮了,其他的作用都是副作用,如果沒有顯微鏡西醫消炎的作用都沒有。

人均壽命的提高與西醫沒有直接關係,別亂貼金。


許躍波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老人所佔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10%。對於現代人來說,65歲並不算高齡,依然是可以遊山玩水、發揮餘熱的年紀。不過在古代,65歲絕對算是高齡了,古人的平均年齡只有40歲,能活到65歲的人屈指可數。為什麼古人的壽命這麼短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 原因。

第一、嬰兒夭折率高

我國法律規定,男子滿22週歲、女子滿20週歲才可以結婚,古代可不一樣。古代統治者們為了鼓勵生育,結婚年齡都非常低。拿漢朝舉例,女子最低結婚年齡為15歲,如果15歲還不結婚,就要受到制裁。對於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來說,發育還不完全,生孩子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當時的醫療技術也不發達,能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完全聽天由命。所以嬰兒難產的幾率非常高,很多時候孕婦的命都保不住。

第二、生活水平低

就算是孩子能平安生下來,養大成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大多數家庭,人們首先要解決吃飽飯的問題,根本不可能考慮什麼東西健康營養。同時還不敢生病,生病沒錢治,有錢也不一定能治好,一場大病過後身體機能已經大不如前,壽命自然不會高。

第三、戰爭

戰爭是自古以來人口降低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在戰爭來臨之際,符合年齡的男人要應徵入伍,在戰場上九死一生。一場戰爭下來,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命。他們能做的,就是祈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了。

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均壽命得以大幅提升,此時不得不感嘆,還是活在當下好!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古人壽命短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一、古代戰亂不斷,很多青壯年都死於戰亂,這是古人平均壽命短的第一個原因。

秦朝末年有2000萬人,到漢初只剩下600萬;西漢末年有5900萬人,到東漢初年只剩下2100萬;一個安史之亂就使得唐朝人口從5300萬減少到1250萬,死亡率高達73%;宋朝鼎盛時人口近一億,元滅宋時只有不到1000萬人口。

而太平天國運動更是造成了超過2億人死亡,這對人的平均壽命影響極大。



(戰爭帶來人口大量死亡)

二、古代科技和經濟落後,即使是所謂的“盛世”,也有不少死於飢餓的窮人。

一場天災便會導致無數家庭破碎,人員大量死亡。

三、古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住在窮鄉僻壤的人如果得病,根本來不及送醫救治,很多急性病造成的死亡居高不下。

而古代女性生育也是一道“鬼門關”,由於沒有輸血的概念和技術,死於產後大出血的婦女不計其數,也是造成壽命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人治病圖)

四、古人對傳染病毒、細菌沒有認識,居住條件簡陋,水源、食物往往和牲畜糞便、人類排洩物隔離不清,隨時有染病的可能。

缺水地區甚至連日常洗澡、洗衣服都不能保證,衛生情況糟糕,很容易得病而亡。

(大災過後,死人無數)

五、古人結婚很早,在身體沒有發育成熟的情況下生兒育女,對少男少女的身體影響也是比較大的,產出來的孩子死亡率也高,這也是造成平均壽命低的一個原因。

六、古人沒有計劃生育觀念,生的孩子很多,往往沒有精力和能力養育。

這些孩子夭折率比較高,很多家庭生育十個孩子,不一定能有五個活到成年。

(多子未必多福)

七、古代醫學不發達,很多醫生只能治療一些常見的病,面對某些不常見的大病束手無策。

醫療手段也落後,除了“望、聞、切、問”再無其他,所以造成“治病易,識病難”。

精通的中醫是需要時間去養成的。初出的中醫,往往醫術不精而被斥為庸醫。

連張仲景都說“庸醫殺人無數”,死於醫療事故和誤診的人無法統計。

每次看到這些數據,我都慶幸自己生於現在這個年代,強大的國家給我們帶來了和平,給我們提供了醫療保障,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不足40歲提高到現在的70多歲。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還將越來越長。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古人平均壽命短的根本原因】

【第一】:古代戰爭連連,人類歷史自有記載以來每一天都在發生戰爭,據說有人統計過,全世界完全沒有戰爭的日子好像不超過200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必然很短。

中國曆朝改朝換代時的人口變化,一切就明白了:

秦朝末年:2000萬,漢初:600萬,70%人死亡

西漢末年:5959萬,東漢初:2100萬,65%死亡

東漢末:5007萬,三國赤壁之戰後:140萬! 最少時90萬! 95%以上死亡

隋朝末年:4602萬,唐初:1235萬, 73%死亡

安史之亂:5292萬人減至1699萬人,68%死亡

宋朝鼎盛時:9347萬人,元滅宋後:887萬人,91%死亡!

蒙古人殺了全世界2億人,被記錄在吉尼斯世界之最

明朝末年:1億人,清朝建國時:1800萬,80%死亡

清朝太平天國起義前:4.3億,之後:2.3億,2億人死亡!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中國建國前:4.6億人, 今天:14億, 60年無大亂:多出了10億人!

讓人們短命,所以對於平均壽命古人真的會很短。

【第二】:古代經濟落後,即使是康乾盛世,那時候還有許多餓死的人,何況是其他戰爭年代,餓死的人口很多,即使是河南發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大饑荒就有300萬人餓死。其他戰爭年代就更不用說了。

古人靠天吃飯,沒有人工降雨,沒有先進的水利工程,饑荒很容易形成,而封建統治者也不像現代領導這樣顧及百姓死活,而現代災害來了到處有得到國內外捐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是應該的。

【第三】:古人的婚姻制度允許三妻四妾,男人耗精短命。古代封建制度對女子的禮教殘酷,使得女子思想壓抑,即使私處有疾病也不敢輕易找大夫,女子容易被冷落的獨守空房鬱鬱寡歡。直接導致女人疾病增多,健康不良,壽命變短。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四】: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交通道路不發達,一旦病情急速發展,醫生根本難以靠兩條腿從很遠跑過來搶救病人。即使馬車也趕不上現代公路上的救護車的速度。急性病患者容易短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五】:古代對於大出血病人,沒有輸血設備,只能夠靠獨身湯,回陽救陰等方法來搶救已經止住血的患者。現代輸血搶救病人更有優勢。古代沒有氧氣管,對於呼吸困難的急性病現代氧氣設備更有優勢。因此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更短這是一個因素。

【第六】: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沒有現代的各種生產工具,沒有現代的舒適的房屋,沒有現代的溫暖的衣物,沒有現代更衛生的水源,沒有現代衛生的飲食用具。尤其是被壓迫的下層老百姓更是生活條件惡劣,隨時有染病的可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七】古代結婚年齡過早,過早的房事對健康不利,過早的生育對後代優生也不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八】: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往往生育的孩子多,生育孩子越多,婦女體質越差,壽命短。孩子生多了,經濟更加困難。古代避孕及打胎措施沒有現代先進,所以孩子容易出生,導致孩子更多,養不活就餓死。因此古代人平均壽命短。

【第九】:古代伎院合法,只要稍有健康資本及經濟基礎的人,就可以去逛一逛。耗傷身體,促成短命。而年輕人在沒有禁止伎院的區域生活,耳濡目染也會促進性早熟,使得過早孩子就耗傷腎精,過早洩精,促進體質變差。因此古代平均壽命很短。

【第十】:古代皇帝壽命更短,後宮佳麗三千,縱情湮蕩,耗精傷腎,壽命極短。不去節慾,反而靠補腎藥物增加慾望,死得更早。日理萬機,又是耗費精神,生在皇家,勾心鬥角,如果要扛起重任的皇帝,必然得費大精力去做事,雖是天子,許多事情也身不由己。因此皇帝平均壽命必然很短。【當然“乾隆”是個意外,清宮醫案專家研究認為:乾隆愛好運動,喜歡狩獵,洗溫泉和聽音樂,乾隆還注意“節飲食,慎起居”,又有健康養生十條自律及長飲養生長壽酒,壽命自然長壽。

【第十一】:古人壽命長短的因素還有古代醫療制度不嚴,庸醫遠遠多於大醫,高手很少。

【A】古代醫學聖人張仲景對於漢代醫學現狀感慨:“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闋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這些現狀導致了普通醫生的水平僅僅是管窺病情,難以做到高手級別。因此死於庸醫的病人多。

【B】清代醫學宗師黃元御在《四聖心源-陰脫篇》講到:“後人不解經義,眼科書數千百部,悉以滋陰涼血,瀉火伐陽,敗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醫則盲。醫理玄奧,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無知造孽,以禍生靈,可恨極矣!”在《四聖心源-崩漏篇》講到:“緣乙木生長於水土,水旺土溼,脾陽陷敗,不能發達木氣,升舉經血,於是肝氣下鬱,而病崩漏也。後世庸醫崩漏之法,荒唐悖謬,何足數也。”可見庸醫誤認很深。

【C】:清代鄭欽安在《醫理真傳》講到:“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診候之際,猶多似是而非之處,辨察不明,鮮有不誤人者也。”“歷代注家,俱未將一陽潛於水中底蘊搜出,以致後學懵然無據,滋陰降火,殺人無算,真千古流弊,醫門大憾也。”譴責市井之人就喜歡用些個地黃,當歸,黨參,黃芪等藥物。譴責市井之人喜歡用些個滋陰瀉火的藥物。

【D】:嘉慶六年,差發保陽,是年暴雨成災,他奉命勘災恆山,因疲勞過度,得寒厥證,幾乎傷命,後自擬方藥調理,才轉危為安。不久,當地又溫疫流行,群眾因庸醫誤治而死者比比皆是.陳修園對此十分痛心,於是在公務之餘,檢閱時方三千餘首,精選一百零八首編成兩卷,後又著成四卷抄印給出各地醫生,拯災救疫,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見庸醫在古代非常的橫行,死亡的病人不計其數。其他類似例子很多。因此庸醫殺人導致了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鑫時空


不是一些,而是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乃至八十年代,看到五十,六十歲的人已經不多,而且顯得很衰老,而民國的期人的平均壽命也擾三十九歲左右,清以前計也好不到那,再看看有具體文字記載以後,從秦始皇開始,最長壽的皇帝是乾隆漢武康熙能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乾隆,共它也在六十或六十以下超過五十歲的很少,要知道從醫療條件到生活質量,老有姓遠遠不能比,傳說中的彭祖八十高壽,張三丰三百六十到六百歲的壽命是根本不可信的,當然長壽的道士和僧人,在武俠小說中很多,但很難老證,也無從考證,孔聖人七十三,孟夫子八十歲,在當時很少見,因古代人的壽會不會超過現代人,平均壽公也就四十到五十之間,不會很高,現在中人的均壽已經是七十三歲,應該是有史以來品高的,說明現代的生活質量和醫療保健,健身意識都比以前要好的多,相信中國的平均壽會以後還會增加!


寶227721944


風如我詩,我來分析一下。

其實,別說古人,就是五十年前的大集體時代,人的壽命都要比現在短好多。

那時的人,一過五十,就顯得格外老,又穿沒啥穿,穿身大布(自己織的)衣裳,特別到了冬天,那時連鬆緊這些小東西都很少,也不習慣用在衣服上,所以為了保暖,老人都是將棉襖折在一起。蹲在陽光裡取暖。五十的人,比現在八十的看著都老。

所以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人一生的勞動強度太大。一切都要靠身上的力氣去搞定,早早地就已是七老八傷,身體落下很嚴重的疾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勞。過勞的身體有可能長壽嗎?有的人的手,腳,都能因為勞動強度太大而變形,可想身體在長期的過度勞動中會成啥樣。

二,過去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糧食產量很少。就是說過度的勞動並不能換來相應的收穫,以補償身體。使其有所補養。

大集體時代,不說別的,單是食用油就非常缺乏。每年人均也就三二斤棉籽油。又沒錢購買,最多到春節買些肥豬肉,煉點大油。不到現在人用油的十分之一。

三,心情和情緒也會影響壽命。過去人生活壓力(吃喝方面)大,思緒焦慮,各種自然災害都讓人提心吊膽,老輩人講述的以及自身經歷的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慘景,都在每時每刻繃緊著人們的神經。這樣的生活環境,想長壽只有修仙成神了。

四,娛樂生活的缺乏。

記得小時候,隊裡請個說書人,就能給大家帶來不小的歡喜,一到晚上,可以說是全隊空巷,“聽著真美”,現在,誰還有心情聽這呢。一個村裡有個小廟,是送子神仙那種,可能“受益者”捐了款,就請個說書人在那說書,鼓聲咚咚,弦子悠揚,唱腔洪亮,可就是沒人聽。

五,醫藥的進步。不能不說,西醫給人類帶來了健康的保障。過去,別說大病,就算生個瘡,都有可能送命。即便有的病能熬過去,人的肌體健康也已遭到很大的破壞,定時炸彈埋下了。

總之,社會的進步,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的健康長壽。沒有這個指標,說啥幸福,都是白扯。


風如我詩


根據規定現在的法定退休年齡男性60歲,也就是要到了花甲之年才能退休。對於現代人來說60歲並不不算高齡,還可以享受生活、遊山玩水等等,發揮自己的餘熱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對於古人而言能夠活到60歲的人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古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秦漢時期的人平均壽命只有25歲左右,那為什麼古代的人沒有大氣汙染、食品健康等問題壽命還是不長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以下幾點:

1、夭折率高




古人結婚普遍結婚年齡都很小,一般女子年齡14歲左右就會婚嫁。由於懷孕的年紀太小危險性就會很高,胎兒也可能出現發育不正常的現象。同時因為醫療技術的不成熟出現難產而母子雙亡的現象也是有發生的。

2、生活條件差好不容易熬過了第一關的孩子呱呱墜地後這一些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第一個挑戰便是飢餓。在古代由於農業不發達且太過受天氣災害的原因影響經常會出現食不果腹的現象。在饑荒年代橫屍街頭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在西漢末年漢朝人口為5801萬,經連災荒及王莽篡漢的影響西漢滅亡後口數落至1506萬,僅存活了25%的人口。

3、衛生條件

公共衛生問題同樣也是威脅著古人健康的一大因素,古代的街道泥濘不堪,人畜混雜而行,城市衛生系統和排汙系統做的十分差,可以說是一個汙穢雜亂的時代。不良的衛生會導致瘟疫、瘧疾、傷寒等疾病的傳播。疾病來襲又沒有完善的醫療技術,人民的健康是很難得到保障的。

4、醫療技術不成熟

現代的醫療技術可以說是十分的發達了,但在古代完全可以說是缺醫少藥的時代了,僅依靠中醫的技術對於很多的病症是還是不能真正實現起死回生的目的的。比如外科手術、感染、肺結核一類的傳染性疾病等等在古時候是非常棘手的。

5、戰爭

戰爭絕對是人口降低的十分重要的原因,秦漢時期沒有科舉制度,商鞅變法以軍功以晉升,以斬首數量為功績,白起在長平一戰坑殺趙軍40餘萬人,真可以說視人命如草芥。

以上幾點對於古代的每一人和家庭而言都是巨大的壓力都是致命的因素。

















































































































































































































































侃侃冷歷史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人短命最大的原因在於基本生活物資的匱乏,古人吃不好,吃不飽,吃不安穩,穿不好,穿不暖,穿不舒服。

上面那句話是孟子的理想,五十七十雖然是概稱,但也很清楚的反映了當時的情況,人老了能穿的上好點的衣服,吃的上肉,百姓不飢不寒就是仁政的最高理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凡雲‘可’者,但得過而已,未至於富足有餘也。

"也就是說,以上三個條件的達成只要勉強沾邊即可,另外能享受這種待遇的前提,孟聖人也說的很清楚:五畝之宅的家庭

老人可以穿點好衣服,五畝當然是個概數,但是一畝等於666.67平方米,而古代計量單位和現代兌換比例最低的隋代

一畝也等於現在的0.7187市畝,孟子沒用丈來當計量單位,說明要讓老人穿的上好點的衣服,你家最少也得有一畝地,以隋代標準你得有479.1357平方米的地來住宿和種桑樹,要讓老人吃的上肉你還得是個養殖小能手。對比下現代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

以及政府施政的目標和理想,基本就能衡量出來古代人有多麼苦逼,這還得是和平年代,如果再考慮到中國悠久的戰爭史

作為平民的古人的生活基本就是在餓不死、凍不死和吃半飽、凍半死之間徘徊,至於

壽命麼,就算不考慮戰爭、饑荒、嚴酷環境和落後醫療條件帶來的死亡,自然也長不到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