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人口並非一直這麼多。中國多數歷史時期,人口總數始終在6000萬上下。《帝王世紀》記載,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全國有口五千三百二十萬”。這一時期,通常被史學界認為是中國歷史前期人口總數的一個高峰期,“自東漢以降,戶近百萬,口逾半億,實九州興盛之一頂峰”。此後,中國人口總數略有增加,但一直穩定在6000萬左右,這一局面持續到清朝入關。再之後,中國人口總數飆升,康熙年間首次破億,乾隆盛世達到2億。

雖然中國歷史上人口總數總體趨穩,但有一個巨大波谷: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這一時期人口總數在短短几十年內驟降七倍,最低時全國不到700萬人。這一時期的人口下降速度之快和數量之大,一度將華夏民族推向“滅族”邊緣。如果不是當時幾個主要割據勢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穩住事態並及時恢復生產,後果將不堪設想。不過,由於漢末三國時期的戶口統計十分混亂,為完整論述這個問題,這裡略提一下當時戶口統計的困難和混亂情況。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東漢末年戶口統計的困難和混亂

東漢末年,戰亂頻發,導致專司人口統計的官吏們許多時候無法正常工作,即便工作了意義也不大。當時主管戶口統計的官吏是郡或縣的戶曹戶曹掾,他們往往因為郡或縣的邊界頻繁變化而無從下手進行統計。如《後漢書》載“黃琬徵拜議郎,升青州刺史……黃巾亂,略樂安……及董卓秉政,封陽泉鄉侯”,隨後黃琬又“為豫州刺史……黃巾猖獗,略汝南”。黃琬負責過的青州樂安國和豫州汝南郡,在短短數年之內,由於黃巾起義而頻繁易主,導致青州東北部邊界和豫州南部邊界頻繁變動,這些情況在當時是全國性的,使戶口統計既困難,又徒勞。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另外,由於當時正值亂戰,渾水摸魚之人極多,許多官吏不但貪贓枉法,而且全然不顧自己的職責。如《武帝紀》載“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他們趁亂為非作歹,收受賄賂,“歷前相不見舉聞”,說明歷屆繼任者都是如此。這些官吏心裡整天想著這些事,自然沒時間挨家挨戶做人口調查。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幾十年間戶口統計的缺失。不過,史料中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確鑿證據。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漢末三國戶口數量

漢末三國時期(180-280),史料明確記載的人口總數不到700萬。其中蜀國人口,《三國志》載“劉禪遣尚書郎李虎送戶口簿,男女口九十四萬”,即263年蜀漢滅亡時,蜀國人口總數為94萬。魏國人口,《後漢書》載“景元四年,(魏)……與蜀通計口五百三十七萬”,景元四年是264年,這一年魏國和蜀國人口總計537萬,減去263年蜀國的94萬人,則景元年間(260-264)魏國人口總數約443萬。吳國人口總數,只有280年西晉滅吳時的一次記載留存至今,“男女口百三十萬”。因此,即便不考慮東漢末年和三國初期人口數量最低時的情況,而僅僅考慮三國以後魏國、蜀國和吳國恢復了幾十年發展後的情況,當時全國人口總數也不到700萬,而在東漢末年,這一數量只會更低。

《帝王世紀》還有一條史料記載說,“南陽戶五十萬,汝南戶四十萬,逾今不及二郡”

。這是一條建安年間出自曹魏的史料,而建安年間是戰亂最兇和人口數量最少的時候。這條史料說,當時全國戶數還不及南陽郡和汝南郡的戶數之和,即不到90萬戶。當時平均每戶有口4到5人,則全國有口不到450萬人。由於這條史料並非直接記載戶口數量,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不過這也是目前唯一能一窺當時人口數量最低時的史料了。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東漢末年到三國初年人口驟減的景象和緣由

論述完漢末三國人口總數,再看看當時人口驟減的直觀景象和緣由。當時人口驟減主要有三個原因:戰爭、饑荒和瘟疫。戰爭方面造成的人口驟減是顯而易見的。從董卓入洛陽到西晉滅吳,大小戰亂不計其數。官渡之戰前的軍閥混戰,官渡之戰後的平定河北,以及之後的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猇亭之戰,等等,都是數萬人或十幾萬人的大戰,這些戰爭直接造成了人口驟減。

除大戰外,小規模戰鬥更是數不勝數。例如,董卓死後,李傕和郭汜在長安的戰鬥就造成了人口驟減。《董卓傳》載“李傕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呂布戰城中,呂布敗走。李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像李傕這類在西涼羌胡人中成長起來的軍閥,性格往往十分殘忍,幾乎沒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為了讓手下將領和士兵聽命於自己,他們不得不填飽手下的胃口,時不時進行劫略或殺戮,以滿足他們的生存和物質慾望。

又如,

時三輔(三輔是指東漢國都洛陽周邊的地區)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數十萬戶,說明至少有大約百餘萬人,這麼多人,在兩年之內幾乎全部死光,說明李傕及其下屬當時不僅劫財,還嗜殺成性,可見當時人口驟減的景象多麼恐怖。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除作戰死亡外,也有

故意殺戮。《武帝紀》載“太祖襲徐州,過郯城,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屠戮”,孫盛點評說曹操這是在“伐罪弔民”屠戮一詞,實在只是陳壽為不得已的原因在庇護曹操。曹操東征徐州這件事,是藉著報父仇之名,佔領徐州,“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陶謙守城不敢出”,曹操一路連下十餘座城,幾乎全部屠城了。比如,當時徐州西部的留縣,彭城,呂縣,傅陽,武原,蘭陵,襄賁,郯縣,等等,曹操是一路攻城拔寨殺過來的,這些地方的百姓都沒有幸免。而當時徐州所轄的縣,人口數量往往在數萬人到十幾萬人不等,即便全部按最少計算,曹操這一仗也屠殺了不下幾十萬人

再如,官渡之戰後,由於曹軍沒有足夠的糧食來供養降敵,曹操直接下令將投降的袁紹大軍共七萬多人坑殺了,《獻帝起居注》載“太祖凡斬首七萬餘級”

,《三國志》裴松之注載“諸書皆雲曹公坑殺袁紹眾八萬,或雲七萬……”。類似曹操這樣在戰鬥中大肆屠殺的情況在當時並不罕見,像袁紹和公孫瓚以及張燕的戰鬥,像袁術在陳國進行的屠殺,都是類似的事,只是史料中沒有全部記載這些。屠殺是當時人口驟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除戰爭外,饑荒

也是造成當時人口驟減的重要原因。例如,曹操和呂布在兗州大戰時,《武帝紀》載“蝗蟲起,百姓大餓……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蝗災造成糧食歉收,經濟失控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百姓收穫不了糧食,也買不起糧食,只有食人了。又如《魏書》記載,曹操遷都許縣後,“自遭慌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掠,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民人相食,州里蕭條”。袁紹大軍在河北時,部隊士卒不得不靠桑椹充飢,可見當時的饑荒嚴重到了何等程度。

最後一個造成人口驟減的主要原因是瘟疫和疾患。漢末三國時期,是瘟疫大發的時期。例如,曹操赤壁之敗,瘟疫就是罪魁禍首之一。《武帝紀》載“曹公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又如《先主傳》載“劉備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時曹軍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實際上,曹操赤壁之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瘟疫,而非戰鬥失利,《先主傳》裡的記載有美化劉備之嫌。由於當時條件落後,曹軍南下又十分倉促,赤壁戰場與荊州重鎮江陵等地的距離又比較遠,所以曹軍感染瘟疫的士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故而死傷慘重。戰爭、饑荒和瘟疫,是造成當時人口驟減的三大原因,有此三者,短短几十年內,人口驟減7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曾有一次“滅族”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比石器時代還少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之雛形已成,天下逐漸擺脫了亂戰局面,東南西北的羌戎夷狄們漸漸安分起來,曹魏屯田,諸葛亮治蜀,孫權治吳,使全國經濟逐漸復甦,進而發展。由於這些原因,漢末時期的人口驟減趨勢才得以遏制,否則,如果戰亂時間繼續延長,全國人口繼續驟降,後果不堪設想。實際上,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總數,還不如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夏朝人口多

。《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曾記載夏朝人口,“及初有九州,民有口千三百五十萬”,即夏朝初年人口約1350萬左右,足足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兩倍有餘,可見當時危機有多麼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