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人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圈足銅觥,商代,安陽殷墟小屯婦好墓出土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郵票上的殷墟出土文物

3000多年前就有人口36萬、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曾經繁盛一時,四方朝拜,八方來儀的商代都城“殷墟”,是一座公元前13世紀傲然屹立在東方的都城大邑,堪稱首屈一指的世界中心城市。

那麼,深埋在歷史塵埃中的殷墟,究竟是怎樣的一座有文獻可考、且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披著神秘面紗的“王者之都”呢?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今 “殷墟”),是商王朝長達273年的統治中心。

古文獻記載,商人是帝嚳族系與遠古狄人民族融合,形成的一個以玄鳥為族徽的後裔分支。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玄鳥》)

公元前17世紀, “鳴條之戰”中商湯一舉擊敗夏桀建立商王朝。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將都城從山東曲阜的“奄”搬遷於河南安陽的殷邑,史稱“殷墟”。

自公元前1319年“盤庚遷都”,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經、文化、軍事中心。商滅亡後,逐漸淪為廢墟(殷墟)。

“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竹書紀年》)

殷墟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

“殷”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一說本意是盛大的意思,後轉義表示富足、豐盛。

而殷墟所在的古代安陽,彼時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豫北糧倉”的美譽,殷墟中“殷”的得名,應該與此不無關聯。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東面的黃河

古代遴選都城,離不開地形、位置、物產三大核心因素。

殷墟地處天下之中、交通便利的晉、冀、豫三省交匯處, 西倚連綿不斷、巍峨險峻的太行山,東聯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東有黃河,北有漳河,南有淇水,中有洹河。有山易守難攻,長治久安有保障;河流環繞生產生活有充足的水源保證。

《國語·周語上》曾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相信有此經歷的商人肯定對國都附近的河流水源的重要性深有切膚之感。

按照這些標準,當時殷墟的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不二之選:你看,她位於黃河之濱、太行山東麓,自古為南北通衢、東西會聚之地,古老的淇河、漳河、洹水四周環繞,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這一帶交通便達、經濟富庶,素有天下糧倉之稱,這裡的文化、藝術還有手工藝製作、青銅器製作水平、文明發達的程度,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商代青銅藝術的傑作——四羊方尊

盤庚遷殷時,商人已經歷多次遷都,對於都城的規劃、建設和發展,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本著“視民利用遷”、“水建乃家”(《尚書・盤庚中》記盤庚之語)的考量和規劃,盤庚果斷遷都到有山有水、交通便捷、利於發號施令的 “天下之中”——中原河南安陽小屯,建立都城殷墟,為城市未來的發展建設和確保市民良好的生活質量,都留下了足夠的施展空間。

據考古論證,到商王紂時期,殷墟及淇河兩岸京畿之地的人口已經達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牧野之戰”中,商紂王緊急發動奴隸、士兵,短短數日便拼湊成一支70萬的大軍,人口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經過殷墟都城多代商王的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彼時的商朝已經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到大漠,南逾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基本上奠定了華夏民族中原王朝大體上的疆域格局。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商滅夏的“鳴條之戰”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古人築城示意圖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當時的殷墟城市規模有多大?

安陽殷墟是商朝最後的國都,從商湯的第十世孫、商朝第19位王盤庚於公元前1319年前後,將國都從奄遷移到殷這個地方,此後的近300年間,商人一直在經營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東方中心城市。

“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 (《竹書紀年》)

這座最後定型的都城,其中心城區以洹河旁的小屯宮殿區為中心,南北長約兩公里,東西寬約兩公里,面積約四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四周被衛星城、居民區、工業生產區、墓葬區等等層層環繞,如同群星拱衛,氣象萬千。

據考古發現推算,殷墟城市的城、郊分佈總面積為約3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居住人口約12萬,假定中心域區外居住人口為城區內的2倍,則殷“大邑商”(“商人大首都”)的總人口為36萬左右。

人們可以遐想一下,在這座3000年前的最大城市裡,每天早晨都城的城門就徐徐打開,鄉下的人們紛紛進城運灰擔糞、販賣糧食、蔬菜、水果、肉類、野味、手工藝製品,購買鹽和生活產品;大街上進城和出城的熙熙攘攘,熱鬧喧囂;通往各地的通衢官道上車馬往來,絡繹不絕,儼然已經成為王者之都不停上演的日常景觀。

經過“武丁盛世”的持續繁榮,到了商代中後期,殷墟逐漸發展成為公元前13世紀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No.1都城。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商人的大城市考古,至今發現已經發掘的有三座,即安陽殷墟、偃師商城、鄭州商城。

  1. 偃師商城

1983年發現的偃師商城,位於河南偃師市城西一公里處。“偃師西毫,湯都也。”(《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屍鄉,殷湯所都” (《漢書·地理志》)

城區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居民人口約5萬多人,正方形的宮殿區約4.5萬平米,依古制位於城區的中南部,左右各有二座方形拱衛小城。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偃師商城遺址

  1. 鄭州商城

1950年發現的鄭州商城為商代前期大邑,學者多認為它就是商代“闌”邑,商朝曾建宗廟於此。

鄭州商城平面呈長方形,城周長約七公里,城區面積約317萬平方米。城內宮殿區約45萬平米,在城市的中北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的以北為上、南為下的觀念和格局大概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以160平米一戶五人來計算,城區人口大概有八萬多,假定域外鄉村居民人數為城內居民人數2倍,則此時商都人口總數已達24萬。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商王武丁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鄭州商城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創造了那些上古輝煌文明?

01 殷墟作為商王朝都邑,展現了包括文字系統在內的頂峰時期的中國古代青銅文化。

一是形成了別具一格、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殷墟發現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它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

截至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幾千年來雖然經過金文、真、草、篆、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這種文字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二是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據統計,安陽殷墟是出土商代銅器最多的遺址,總數約6000件。其中大宗為兵器,容器約佔其中的六分之一。此外還有工具、車馬器以及其它器物。舉世聞名的青銅器有至今出土最大最重的國之瑰寶、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鼎,展現了古人高超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

殷墟青銅器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華夏先民特有的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出土的後母戊青銅大方鼎

02 殷墟的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留下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範例。基本奠定了中國古代宮殿制度和陵園制度初期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牆、威嚴的宮殿、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佈局,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曆代城市的特徵。

03 殷墟提供了大量的關於商代晚期文化傳統的證據。包括豐富的科學發明與技術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與月相觀察上的天文曆法、刻寫在甲骨上的中國最早的書寫文字。

“商代殷墟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並且它又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風格和特徵。(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甲骨文造字方法會意,象形,形聲,指事對照表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文明如何被毀滅,為什麼令古人哀嘆感慨?

到了商朝末年,商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史記·殷本紀第三》)”,朝政腐敗,民怨沸騰,給建國554年的商王朝帶來了亡國危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800諸侯橫渡黃河大舉討伐昏庸無道的紂王,牧野之戰中商軍70萬奴隸陣前倒戈,紂王鹿臺自焚,在王朝的慘烈更替中,就是這樣的一座3000年前巍然聳立在華夏大地上,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世界最大城市,文明竟然橫遭塗炭,令人惋惜地被夷為一片廢墟(殷墟)。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史記》)

史載,殷都徹底摧毀於周公攝政的第二年(公元前1040)。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貴族箕子因指教周武王如何依商代文明治理國家,被封於朝鮮為君,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都城“殷”,箕子看到昔日威嚴繁華的宮室城牆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對於商朝因商紂王的昏庸殘暴而滅亡感到非常傷心,想大哭一場來祭奠(“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不可”),可是此時已經改朝換代成了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諸侯臣子,於理不合;便偷偷的哭泣幾聲,其形狀又近乎婦人;於是作了一首很悲傷的《麥秀之詩》(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史記·宋微子世家》)

短短三年之間,一個赫赫商王朝集天下財力和物力營造273年之久的、3000多年前的世界上最大文明都市,變成了一片瓦礫成堆、禾草叢生的廢墟,這片廢墟就是後來文獻中所稱的著名“殷墟”。商都殷墟也在波瀾壯闊、車輪滾滾的歷史更替中走完了近三百年的興衰歷程,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有充分文獻記載的、被戰爭摧毀昔日鼎盛文明的“王朝之都”。

參考書籍:《史記》、《中國的起源》、《中國文明的起源》、《竹書紀年》等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周滅商的“牧野之戰”

三千多年前首個有記載的大城市,商都殷墟是怎樣一個神話般存在?

殷墟宮殿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