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邮票市场会变成什么样?

米奇as859


真对以后的邮票市场我感觉会有很大的变化:成与败看看分析。

1、互联网的开放和便捷,增加了客户的选择性。APP及微信群销售,还有拍卖群等。很多客户都在消费。

2、市场的不便利性及大家对邮票的质量和信誉不好培养。

3、现在集邮的老年性还在跟市场注入一部分力量。

4、邮票不能作为正常邮政票资运用,成了收藏品,不利于市场内销售等。

大家也可以看看和评论一下。





泓葆联


最最关键的是,用笔墨书写书信的时代已经过去。邮箱,邮票,信纸,信封几乎已经丧失了当年的功能。八九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邮票是何物,用来干嘛的?我的孙女上三年级,她翻了一下我的集邮册,问我:这是你们从前的贴花吗?!

记得我十多岁就开始集邮,那时候都是孙中山头像的邮票,印花票加印改为邮票的。有一次到了叔祖父那里,在他的床下一个竹箱子里,全是清未到民国初期的舊信件,什么大龙,小龙,帆船好多好多,我把信封放在水里,让邮票掉下来(当然十分愚蠢!无知!),那时候邮票也不值钱。同学相互交换。到了高中,知道上海有积邮社,寄钱去可以买香港和国外的邮票,我也买了一些。我记得,蒋介石就职“总统”的邮票还是姐姐替我从邮局买的。此时已接近解放,从同学那里已经可以换到、解放区的邮票了。下面我不谈了,后来全没了。现在的邮票也是为了唤起儿时的记忆。但谁知道信息时代进步得这么快?!

完了!集邮的时代!靠这个赚钱谋生的朋友把眼光放远点,你手中的这些“贴花”也不会再招孩子们喜欢了!


信敏498


十年之后,邮票市场在,或不存在,现在己显露倪端。

十年之后,我们的邮龄又增长十岁。很多人彻底退了休,也许,会有新人加入这个队伍,难道集邮有何种魔力,使人痴心不改。

可以预测,十年后邮票的使用功能彻底失去,不管是否情愿,必将走进收藏的队列。那个时候,估计集邮爱好者人数会减少到一百五十万,邮票变成小众收藏。个别老纪特,文革票,编号票和新票第一轮猴票成为珍邮,价格高涨,一票难求。一般的票品和大部分新票滞涨,好像股市中的垃圾股,难有起色。

收藏即投资,邮票已经属于黄昏产业,对于投资者来说,部分老纪特,文革票已逐渐凸显出它的升值潜力,它的稀缺性和其文化艺术魅力,深得投资者和收藏家的青睐。预测终归是预测,现实还是现实。

未来十年,通讯业已没有邮政的位置了。现在,手机微信,电子邮件,快递业,方便快捷。5G开始普及,未来还会有6G,7G,科技的发展定会使人们的交往和信息量倍增,更加快捷方便,邮票也会成为历史,变成古董。

十年之后,集邮市场还在。不过,规模会变小了。集邮的人还在,投资人会多了。喜欢集邮和收藏,是一辈子的事,书信的乐趣也只能存在记忆中了。





米奇as859


感谢米奇147054757友的邀请。十年以后的邮票市场会变成个什么样子,说句实话是吾辈人没办法看得准或预测得好的。不外乎两个可能:

1,就像现在一样,看到邮票市场不景气了,认为是发行量大了才把市场从牛市转向熊市,就把邮票的发行量减少,不行再减一点,再减一点。实际上这只是治了一个表象,邮票市场的不景气发行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表象,那么十年以后的邮票市场从现在开始一天不如一天,一直到这批老邮人的离世,邮票市场就将彻底无人光顾,邮票市场的结局就不需要用文字再来描述了。


2,邮票市场东山再起,重启昔日的辉煌。这句话好说但事情却很难做,需要邮政部门彻底的洗心革面,将邮票发行体制好好的进行一次改变,要改变认识邮票发行部门与集邮者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到集邮者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是你们的上帝,是他们在养活你们,是他们在为你们作贡献,而邮政部门是为广大集邮者服务的,这是一,也是最关健的一点,没有这一点,要想改变邮市将永远无望;
第二点也是非常关健的一点,也是燃眉之急。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严酷的事实,现在还在苦苦支撑着集邮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群,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啊!四十岁以下集邮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可堪称集邮界的“宝贝”了,忧心哪!象笔者这般年纪的老邮者常常只能哀叹而无能为力。可以说这是邮市极不景气的又一大致命伤。那么这也是将来邮政部门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的。如发挥各级邮协的作用,开展各种与邮票有关的活动,让集邮如何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举办各类讲座、邮展等。

笔者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邮市的希望,看到邮市会重振雄风,但我们的邮政部门多年旧习难改非一日之功,非下大力动真格的不可,否则要想十年后邮票市场看到兴旺是不可能的。

笔者讲的要让邮票市场重现辉煌只是两点最大的致命伤,还有诸如邮票分什么集邮邮票和寄信邮票,还有邮票杜绝打折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邮票市场就还有希望,否则我们就只会剩下失望。


不老熊二


我收藏着约二百张文革时期的信销票。都是印着毛主席林副主席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图案的。我相信这些邮票的价值!只要稍微比市场价格低一点,立即就能卖出去。


体制外非著名作家


前几年市场的虚高把邮票吵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现在邮票市场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我认为邮票市场的高位是不可持续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会进入持续下滑的趋势,主要是因为:

1、邮市的虚高是由于有社会大额资金的注入,这些资金是在其他投资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比如股市、汇市、黄金市场等),临时进入邮市的,炒起来赚一把就撤出 ,不会在邮市长时间逗留。在社会投资方式不断拓展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邮市已基本不太可能。

2、邮票的基本社会职能已严重退化,90后、00后对邮票的模样已很陌生,就更难说有兴趣了,所以,邮市的参与对象大幅缩小已是大概率事件。

3、邮票市场作为投资市场,它的纵深及风险承载能力相对较小,吸纳大客户的能力相对不足,对大客户来说,在投资市场的选择上,很难纳入优先考虑对象,甚至逐渐退出他们的视野。

4、市场不规范、假票泛滥、市场服务功能不健全、邮票知识普及率低等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邮票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格826


邮票基本已成文物。文物以稀缺为贵。是见证历史的一小片证据。局现于不好变现。好变现的可以上拍的邮品。不多。玩家心知肚明:比如:文革票。74~82系列J,T票全。配82年前的型张全。第一套生肖方联带板名。整板猴票等。老邮迷都懂不在列举。其他不好卖的留着自己喜欢欣赏。也是人生学习,玩味的一段美好时光记忆。


襄阳士


邮寄信件或邮寄物品用邮票作邮资的时代已经过去。

近年来大量发行的、特别是高额面值的邮票只能束之高搁,失去了其传递迅息和物质交流载体的实际价值,真可谓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但是,邮票作为历史的见证和典雅的艺术品,仍然意义非凡。

在中国,清朝的大龙邮票,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重要发展时期邮票,文革邮票等等,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不仅是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文化艺术的精品,因为它汇集了众多绘画大家的心血,欣赏他们的作品,是美的享受。

曾几何时,集邮疯狂到令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的地步。炒炒炒,炒的集邮人摸不着头脑,炒得集邮人不顾一切,炒得集邮市场天昏地暗,结果是:

一家欢喜一家愁。

一个“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典故就能充分说明集邮市场的怪象,谁为鹬蚌?谁为渔翁?大家懂得。

目前集邮市场有些凋零,集邮疯狂的时代已经不再。

物以稀为贵,珍品就是珍品,精品就是精品,时间愈久愈珍贵。

古董行有一句行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十年后的集邮市场说不定又是一个春天,那是猜想。

但愿如此。


方1112


我觉得对邮票市场要有信心,我国的邮市7o年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周期性,每过几年都会出现一次热炒,特别是97年以前市场隔几年总会有一波热炒,集邮队伍也很大很广泛,但是,确切的说,邮票进入编年发行以后,邮票广印滥发,是邮票贬值之殇,中国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动辄单品发行量三仟万,伍仟元,能稀吗?能贵吗?这些年还有一种怪现象,邮票年发行量下来了,但每套票的面值,每年发行的品种增加了,一套票动辄十几元,每年发3o套,4o套,这还没完,这大版,那小版,赠板,,,名目繁多的计划外邮品发的没完没了,无形降低了收藏的价值,打击了集邮爱好者的信心,我觉得这种格局不改变,再过十年,邮市不消失都难。


飞龙184338878


邮票,作为一名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我从文革到编号,从TJ到编年,1964年——2018年全部珍藏,倾之所有,为之付出,风雨无阻,一路走来,跌宕起伏,让我欢喜让我忧!如今,邮票市场门可罗雀,生意惨淡!十年之后,恐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邮市如同太监呐喊——把根留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