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头孢后 4 小时,患者突发消化道大出血!

案例一

患者,男,69 岁。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入院。给予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静脉滴注 8d 后,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0g,每日 2 次),用药后 4h 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血便。

实验室检查:WBC 37.8×10^9/L,N 0.794/L,Hb 769/L,大便潜血OB(+++);凝血酶时间(TT)59.1s(正常值 12~16s),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基本正常。

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给予奥美拉唑、氨甲环酸、立止血、维生素 K 等止血治疗,患者便血得以控制。

案例二

男,74岁。因肺部感染入院。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3.0g,每日 2 次,联合应用灭滴灵 0.59/100ml、鱼腥草注射液 50ml 及门冬氮酸甲镁注射用灭菌粉末 1 支,用药后第 8 天患者出现血尿。

实验室检查 PT 60.1s(正常值 11~145),APTT 55s(正常值 25~35s),FBG 4.69/L(正常值 2~49/L);BUN 从 14.9 mmol/L 升至 20.3 mmol/L,肌酐从 31.8 mmol/L 升至 293.4 mmol/L。

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并给输血浆 400ml,对症给予止血药,治疗 3d 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患者检查无血尿、血便。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是临床常用的带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的三代头孢菌素。除三代头孢菌素具备的抗菌活性以外,特别是针对广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有效。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具有较好的抗菌敏感性,但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也逐渐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

凝血障碍,主要为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延长,严重时可导致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等。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影响凝血的机制

抗生素影响凝血功能的原因大致有:使维生素 K 的肠道合成受阻;阻碍维生素 K 的代谢循环;使血小板减少;抑制血小板功能。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对维生素 K 的合成与代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1、头孢哌酮含有 N一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这个侧链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与维生素 K 竞争性结合 γ-谷氨酰羧肽酶,导致维生素 K 合成障碍,进而使依赖维生素 K 的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Ⅱ、Ⅶ、Ⅸ、X 的合成减少。

2、头孢哌酮大部分以原型通过胆道排入肠内,抑制了肠道菌群,特别是大肠杆菌,而大肠杆菌是体内合成维生素 K 的主要细菌。

肠道大肠杆菌对头孢哌酮药物敏感性很强,≤0.25 mg/L 的头孢哌酮可抑制大约 80% 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抑制引起维生素 K 的合成显著减少。

凝血异常如何预防与应对?

病例中的患者年龄偏高,高龄患者易合并肾功能不全,且往往同时存在进食较差、营养状况不佳、肠道菌群紊乱等问题,导致维生素 K 缺乏严重,进而影响凝血功能。

因此建议临床在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感染时:

1、要熟悉该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重点了解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

2、应在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后及时、动态地监测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倾向与临床表现,预防致死性出血事件的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停药,同时给予维生素 K1 治疗,严重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对于一些高危老龄患者可以使用微生态调节剂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道出血,也可预防性使用维生素 K1,具体用量应根据临床监测的凝血功能情况动态调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