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管癌患者,O藥+放療13個月,持續緩解

患者,女,52歲,27年的HBV感染史。


肝內膽管癌患者,O藥+放療13個月,持續緩解


診治經歷


2018年2月 確診為IVA期肝內膽管癌(ICC)。腹部MRI顯示右肝葉有實性腫塊,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轉移。


對肝內病變穿刺活檢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發現MSS、pMMR、TMB為1.2mut/Mb,免疫組化顯示PD-L1表達水平<1%



2018年3月 患者接受了立體定向體部放療(SBRT)治療右肝葉病變,處方量55Gy/5F。並接受O藥(納武單抗,nivolumab)免疫治療,每2週一次,每次200mg,共15個週期。


立體定向體部放療


立體定向體部放療(SBRT)是利用高度精準的放療技能,將根治性的放射劑量通過外照射方式聚焦到腫瘤部位,達到消滅根治腫瘤的目的。


過去幾十年,頭部的立體定向放療(如伽馬刀、X刀等)技能取得了快速發展,在頭部腫瘤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積累了大量經驗,將其原理和技能用於體部腫瘤的精準外放療技能,即立體定向體部放療。


立體定向體部放療利用每次高劑量的放療,短短几次照射即能達到根治性劑量以消滅腫瘤,所以也被稱為立體定向消融體部放療。


同頭部立體放療類似,都要求對腫瘤進行精準定位照射,同時儘量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


因此,病人的體位固定、放療計劃的驗證、每次放療時的質量保證等顯得極為重要。


隨著圖像引導(IGRT)等技能的出現,目前立體定向體部放療在體部的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肺癌立體定向體部放療治療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大量臨床經驗。



2018年4月 聯合治療開始後1個月,MRI顯示出明顯的壞死。還觀察到局部照射的肝內病變,以及肝門和腹膜後的遠隔非照射淋巴結轉移的體積減少。


2018年5月 聯合治療2-8個月後,經照射和未經照射的病灶均持續縮小並保持穩定;儘管仍可通過MRI觀察到病變,但PET-CT顯示肝臟病變中的

代謝活動減少, 並且在聯合治療開始後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中的代謝活動消失。


隨後的維持治療採用阿帕替尼聯合樂伐替尼繼續維持治療5個療程。


2019年4月 立體定向體部放療聯合O藥治療13個月後,肝內照射損傷直徑減少38.9%,非照射損傷直徑減少36.7%~47.8%,實現整體PR與直徑之和減少40.9%。未觀察到與聯合治療相關的明顯毒性


總結


2018年2月:確診為IVA期肝內膽管癌ICC患者。腹部MRI顯示右肝葉有實性腫塊,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轉移。


對肝內病變穿刺活檢樣本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發現pMMR,MSS,TMB為1.2mut/Mb,免疫組化顯示PD-L1表達水平<1%。


2018年3月:患者接受了立體定向體部放療治療右肝葉病變,處方量55Gy/5F。並接受O藥免疫治療,每2週一次,每次200mg,共15個週期。


2018年4月:聯合治療開始後1個月,MRI顯示出明顯的壞死。還觀察到局部照射的肝內病變,以及肝門和腹膜後的遠隔非照射淋巴結轉移的體積減少。


2018年5月:開始聯合治療,治療2-8個月後,經照射和未經照射的病灶均持續縮小並保持穩定;儘管仍可通過MRI觀察到病變,但PET-CT顯示肝臟病變中的代謝活動減少, 並且在聯合治療開始後肝門和腹膜後淋巴結中的代謝活動消失。隨後的維持治療採用阿帕替尼聯合樂伐替尼繼續維持治療5個療程。


2019年4月:立體定向體部放療聯合O藥治療13個月後,肝內照射損傷直徑減少38.9%,非照射損傷直徑減少36.7%~47.8%,實現整體PR與直徑之和減少40.9%。未觀察到與聯合治療相關的明顯毒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