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大丈夫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不是有点高,请谈谈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孟子大丈夫精神是孟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写照,理想人格的话,在标准上自然是有些高的。但是,正是因为大丈夫精神属于理想人格,所以标准高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连理想人格都属于“跳一跳就够得到”的境界,那么就没有所谓理想而言了。

至于孟子大丈夫精神的标准,大抵可以归结为三条,首先,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是“居仁由义”的人;其次,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可以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最后,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居仁由义”是养成“大丈夫精神”的先决条件

在孟子心里,大丈夫精神属于难得的理想人格,而要做到大丈夫精神,那么君子首先就在道德修养中做到“居仁由义”,其实所谓的“居仁由义”实则就是要人做到“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关于“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孟子》一书中有这样的相关的议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这句话不难理解,大抵就是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大丈夫精神,那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懂得向内进行自我反省,也就是所谓的“尽心”,在自我反省中觉察到自己的本心。因为孟子认为人本性至善,所以,以孟子的逻辑来说,人在不断反省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剔除自身多余物欲的过程。没有了贪欲的我们,内心之善便没了遮蔽之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察觉到我们的仁之本性了,也就是“知性”。“尽心知性”以后,就要“存心养性”了。也就是我们察觉到自己仁之性以后,要时刻保存本心,扩充自己的本心使其以仁义礼智善德表现出来,继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2、成就“大丈夫精神”就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做到“居仁由义”便意味着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因为人本性善,但是“利益”往往让人被欲望吞噬,以至于善之本性被蒙蔽,所以要成就大丈夫精神,那么就一定要处理好“义利”关系。

孟子针对“义利关系”的处理,提出这样一句话:

“养心莫善于寡欲”。

也就是说,孟子也明白,“义”和“利”的抉择问题,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问题。但是,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就不能对利益过分追求,过度追求利益,最终会导致人欲望膨胀,仁之本性被蒙蔽。所以,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君子,进行取舍的准则从来都是“义”而非“利”,当“义”和“利”发生冲突后,君子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这才是孟子心中合格的“大丈夫精神”。

3、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定然会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简单理解“浩然之气”,大抵就是人们在长期践行“义”的过程中,会渐渐积累一种宏大刚强的气,只要人能够锲而不舍坚持“居仁由义”、“舍利取义”,长此以往,其“浩然之气”会越来越强,充塞天地,继而能够成就自己,影响他人,甚至改变世界。

关于“浩然之气”的影响效果,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这是在说,一个拥有浩然之气的君子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但凡他经过的地方,百姓会感动于他的德行,继而向善,于此,君子之大丈夫精神就能长留于世界,可以和天地相匹配。

其实,我们可以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理解成一种类似“但行好事”、“从义而动”的坚定、自信的精神,而精神往往具有感染力。孟子向善的浩然之气会感染身边的人,以至于受感染者,都是其浩然之气的继承者,继而能够达到与“天地同流”的效果。

4、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属于孟子的理想人格,其标准自然是有些个高的。要养成大丈夫精神,首先,要做到“居仁由义”,以向内自省的方式发掘自己的善之本性,继而在善之本性的作用下“存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保存自己的本性之仁;其次,要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在“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以此保有自己善之本性,不被欲望蒙蔽;最后,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是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的,会长期坚持在为人处世上践行“义”,继而成就自己,影响身边人。


颜小二述哲文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践行着儒家以道德要求自我、以道德教化民众的宗旨,希望由己及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看到,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最后的具体指向都是获得理想的人格。

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对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进行阐述来回答问题。

理想人格的第一次提出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第一次提出了理想人格理论, 并根据其理论设计了圣人、君子、贤人、仁人等不同层次的人格典范。这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就是是圣人和君子。

圣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君子人格通过自我修炼是可以实现的,而圣人人格,按孔子的理论是完美的化身,是可以无限接近而无法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尧舜都不能达到圣的境界,何况一般人了。所以从实际意义来说,“圣”的境界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修炼和发展的方向。

孟子和大丈夫人格

孟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圣人人格思想,“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他认为普通民众只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向圣人学习,就能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

“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

孟子这样说,无疑是揭开了圣人神秘的面纱,只要做,就能够行!他还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圣人跟我们是一样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圣人也并非高不可攀。孟子的这个观点让普通人看到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

但是圣人境界虽然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但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为此,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将虚幻的理想人格形象化、具体化: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大丈夫人格的内涵

上面这段话就是孟子对大丈夫人格的阐述,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广居”即“仁”, “正位”即“礼”, “大道”即“义”,孟子说:“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弗思而已。

这句话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仁义礼智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并不是由外而得。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孟子通过这句话论证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就是“有道”。所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用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其二, “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得志,就是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的时候,就要带着人们立正位、行大道;暂时不能实践的时候,就先保证自己立正位、行大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志”,孟子说:

“夫志, 气之帅也;气 , 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 勿暴其气 。”

孟子认为“志”就是一个人的“气”,有志的人才有精气神,这是一个由因及果的关系,所以要“勿暴其气”。孟子称大丈夫的“气”为浩然正气,他是这样描述的: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可见, “浩然之气

”是由道义为支撑的精神力量,它是“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

其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是对大丈夫人格在面对外部环境时的具体要求,也是大丈夫行事的具体标准。真正的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任何环境都能谨守道义,富贵、贫贱、权势都改变不了。正如孟子所言:“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

从我们对孟子大丈夫人格设定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包含了仁、义、礼、智、气、勇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大丈夫人格的内涵。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意义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设定,建构了我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蕴含的精神属性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对自我的深切关注、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其精神内核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从岳飞、文天祥、辛弃疾以及那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丈夫人格的影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今,孟子大丈夫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燕子的涛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中华儒学,在孟子之后,才得以完整。孟子将儒家的思想从礼与义的规范,上升到一种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在“百家争鸣”的诸多学派中,也只有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成就了“道”,即“孔孟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超越天地的存在,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也是超越万物的存在,因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从孔子至孟子,儒家思想就围绕着“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心系未来”。孔子承文王之志,以复兴被幽、厉二王所破坏的周礼,规范世人的道德行为。而孟子又继孔子之志,树立人的“尊严与价值”和大丈夫的情怀:不随人仰俯,要与人为善,并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以及先学做人后做事的态度——先明德、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将孔子的道德规范,转变为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如“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那样,衡量一个人的尊贵,不是在于官爵和财富,而是具有“仁、德、信、义”的心灵。


自由的讀書人


孟子的所谓大丈夫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指一个人即使再富贵也必须有节制,不能做过分的事情。也可以解释面对权势富贵的诱惑依然能不失去本心。贫贱不能移,指一个人不能因为贫困卑贱的处境而改变自己坚强的意志。威武不能屈,指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或自己在威武时也不能做理亏的事。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对于大丈夫的标准的论述充分代表了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这精神是人生的追求,更是自己对人生价值的高尚的判定。有了这种对高尚的认定,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贵在知道取舍,若想达成重要目标,亦即有所作为,那么首先就须有所不为,就是放弃一些次要的目标。否则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具有大丈夫素质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知道何事不可为,何事可为。

 


九日山上


孟子的大丈夫标准我认为是,一个男人否定了家庭其他成员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特别是听不进妻子说的话和观点,认为自己的才对,别人的都是考虑欠佳,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很霸道,但是会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希望自己在家庭内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欲,我觉得这要看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包容,特别是妻子如果温柔善良又懂事,也会是很幸福的一家人,要两人性格能互补的!


aichengcheng的宣宣


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这首先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每一个高尚中国人应该做到的。尤其是共产党员更应该做到的。其次,从历史上看,无数爱国志士,革命先烈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这个标准,并不过高。也是可行的。


觉呈


我觉得标准在现代是大了一点,大丈夫敢做敢当,一家支柱,家中权利与责任最大的“丈夫”,在丈夫前面加个“大”,是想表明 “丈夫”拥有家中最大的权利,要承担比其他人都要大的责任。大丈夫敢做敢当,你不当谁来当,已经没有人可以帮你承担你的责任!是激励男人最有力的词句,不过在21世纪的国内,女人当家案例非常多,有些丈夫承担的责任没有老婆大,或者说权力没有老婆大,因为21世纪不再是武力选材,男人落后了,大丈夫的标准,很多男人都达不到,包括我[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