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的最大谎言是慈禧挪用了军费,对此你怎么看?

Belanov


任何王朝进入末代,某些决定性意义的大战的失败,成为必然中的偶然。

清末中外之战,要看甲午,甲午之关键在黄海之战。黄海之战的关键是定远舰与吉野号的生灭。

黄海之战,定远舰是无敌的,北洋主动寻敌决战,准备充足,未必必败!

旧体制导致王朝的全部齿轮(这些齿轮包括:人才选拔、弹药采购、后勤补给、军饷发放、情报传递)老化。“老化”集中在一起,摩擦共振,让“异常情况的发生”成为大概率事件。

黄海之战,第一炮丁汝昌被震残、然后帅旗炸断、阵型变换出错、弹药品类数量都出错、鱼雷深度出错、修船速度奇慢……

假如,开战30分钟定远舰的克虏伯巨炮命中吉野号,清军必胜。

但是胜也没用,随着中外之战不断爆发,清军连续胜利的概率无限趋向于零。

旧体制的威力,在明末尽显。崇祯帝英明果决、勤政克己,任用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内剿高李,外御后金,即使连胜5局,也逃不过最终灭亡。


美之星暖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少数满清历史的作者为了卖书,不惜断章取义吸引眼球,李敖的作风。

这些人是研究历史者 或者 历史爱好者的耻辱。

实际上,慈禧挪用军费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无论如何篡改也是存在的。

首先,我们要说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

海军衙门是满清末期的一个重要机关,负责统一全国海军的行政管理。

海军衙门级别很高,和户部等部平级,相当于一个部。

他的总理大臣为醇亲王奕譞,就是光绪他爸。

由于满清晚期海军的重中之重,就是北洋水师。其实,海军衙门主要的经费都是拨款给北洋水师的。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以后,海军衙门也没有存在意义,在覆灭后第二个月就撤销。

甲午战争之前,光绪帝名义上于1887年亲政。

在这前后,醇亲王奕譞为了讨好慈禧,用尽各种手段巴结,希望能够让儿子掌握实权。

当时慈禧对于紫禁城很不喜欢,认为它阴森压抑。慈禧曾经在紫禁城中大病一场,时间长达半年,差点死去。

相反,慈禧对于颐和园很是喜爱,后来晚年大部分时间也住在这里。

醇亲王奕譞知道这点,就想尽方法的修缮颐和园。

但是,修理醇亲王奕譞需要花费巨款,可不是小数字,钱从何来?

当时户部是没钱,入不敷出。

全国唯一比较有钱的单位,就是海军衙门了。

海军衙门的经费分为四部分:

第一是海防专款,每年由政府拨款400万两;

第二是临时拨款,比如1885年所指拨的广东余存洋款42万余两等;

第三是海防捐输,主要是各地半强迫性质的捐款;

第四是鸦片税厘,主要包括进口鸦片销往内地的厘金和国内所产鸦片的产销税厘。

海军衙门的这些拨款,原则上是专款专用,连户部也无法干涉。

唯一能够挪用海军衙门专款的,只有总理大臣醇亲王奕譞,还有慈禧太后了。

在醇亲王奕譞看来,海军的建设,远不如拍慈禧的马屁。

对于这两个家伙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而不用于海军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建设,这已经是铁证如山,无数历史论文都可以证明,萨沙也不想多说。

随便说说。

奕劻在奏折中写道:“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颐和园)工程处应用。”

庆亲王奕劻是海军衙门成立之时任命的会同办理,也就是此事的当事人,他的奏折中内容的可信度是很高的,所以挪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是不争的事实。

光绪朝的太监王世龢在《造陶庐日录》中写道:“近年来如醇贤亲王辅政之设立海军衙门、武备学堂,名为海军,实未办丝毫海军事,惟着思重修清漪园大工事……海军各堂司瞰见如此得金,营谋修清漪园(现改名颐和园),动款三千余万……”

海军中人池仲祐编的《海军大事记》中载:“旋又有人建议提海军款百万为颐和建筑费者,于是园工无已时,而海军款两千余万,尽输入颐和园之用矣。”

张祖翼著的《清代野记》中有一篇名为“慈禧之侈纵”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乃定议修颐和园。设海军衙门,以每年提出之海军经费二百万两,为修园费;又开海军报效捐,实银七千两,作为一万;以知县即选,有的数百万;亦归入修园费,不三年,园成。”

《清宫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卷一》中有一篇专记“颐和园经费”此间道:“修颐和园其款多出之海军经费,闻约记三千万两,其修理费,则出土药税,土药税每年有一百四十万余两,归户部拨款者才三十余万,余均归颐和园,太后住园时,每日需一万两。”

这些都是在古籍中关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一事的记载。

当时被挪用的海军衙门军费,主要是海防捐输和鸦片税厘以及各地督抚报效等巨款的利息。

资料中这么写:在戚其章先生的论文《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中写道:“据粗略估计,从1887年到1894年的8年间,北洋海军在1894年的追加经费不计,共拨银约1000万两,扣除‘平余’为库平银60万两;南洋海军拨银共400万两,扣除‘平余’为库平银24万两;东三省练兵共拨银约800万两,扣除‘平余’为库平银48万两。”这三项加在一起的库平银就有132万两之数。

1891年颐和园工程款项吃紧,经慈禧懿旨,又从海军经费中垫出100万两,这笔款项由存在天津洋行的海军巨款的生息来还清。后关东铁路的修筑被废止后,200万两的修路费也归入了颐和园工程之中。前文中提到,颐和园的重建打着昆明湖水师操练的旗号,这其中每年拨给昆明湖水师学堂的经费也被抽调部分用于颐和园的修建。

经此算来总共挪用的海军经费在800万两左右。

大家知道,800万两是什么概念吗?

黄海海战中,联合舰队围攻几个小时,击中300多发炮弹尚且不能击沉的2艘铁甲舰。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

北洋水师每年只有100多万两拨款,连最基本的维持都做不到,6年没有购买新军舰,迅速被联合舰队赶超。

甚至开战前,丁汝昌、刘步蟾提出更换军舰部分速射炮,只需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子,仍然没钱。

有意思的是,几万两银子拿不出给北洋水师,赔款倒是拿得出。

《马关公约》中,除了2亿两白银,还有3千万白银的赎辽费。依照合约的规则,需要在半年时间内,还清5千万两白银;一年时间内,还清一亿两白银,其余的一亿两分六次还清,从第二年开始,每年交还一次。

通过物色商洽后,清朝决定向俄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的银行借款,合计约3亿两白银还清这笔钱。


萨沙


确实是!慈禧并没有挪用军费,这是戊戌变法时变法党强行给慈禧扣锅的,其目的是把甲午失败推卸给慈禧,以此来降低慈禧的威信与支持度。

主要证据有如下,甲午战败后的北洋军的账下尚有3000万两存银,这是慈禧特批给北洋军作为军饷的钱,但是由于北洋军全军覆没,军饷没有发出去(这笔钱最终被清政府追回用来给马关条约的赔偿),所以说慈禧挪用军费的谣言不攻自破,军队尚有存银足以证明北洋军并不缺钱。

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将领不行,指挥差。我们来分析一下甲午海战,当时清军的海军舰艇不敢出海迎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认为清军在陆地上有炮台可以支援,可以躲在陆地炮台的保护之下,这完全就是一种旱鸭子打法,生搬陆战的步炮协同战术。实际上当时的海军舰队交战都是倾向于机动作战,利用军舰的速度进行机动快速穿插,这是蒸汽轮机出来后的战法,也就是说清军的海军司令员的指挥能力还不如明朝末期时候,这是战略指挥上的错误。

其次,清军海军官兵纪律差,战备水平低。当时清政府给海军官兵的津贴还是很足的,但是并没有直接转化为作战士气,倒是滋生了这些人寻花问柳的恶习。清军海军从士兵到官兵公开招嫖的事屡见不鲜(甚至有大量海军情报就由日本情报人员化身妓女探知的),所以清军海军将士缺编非常严重,往往要打仗了还有一半的官兵在妓院里没睡醒。

所以呢,如果说慈禧有错,那就是选错了一名将领去执掌海军,典型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但是说她挪用公款则是乱扣黑锅。


优己


其实这种想法是基于,如果北洋舰队购买了吉野号就能取胜,如果北洋舰队,再购买几十门速射炮就能取胜。

实际上,就是多1艘军舰,多几十门炮,清朝就真正取胜甲午战争吗?清朝各地先后营建起40多座兵工厂,仅浙江机器局、金陵火药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江南制造局7家军工厂,总共投入资金就高达4200多万两!

清朝是当时全亚洲唯一能够生产自动武器的国家,拥有全亚洲最强大的军火工业和造船工业。甲午战争前夕,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福州青洲石船坞竣工,船坞长125.4米、宽33米、深9.24米,在全世界的排名仅次于英国利物埔船坞。

《清史稿》统计,晚清从国外买入舰船不足百艘,花去白银2000万两。清朝还花费巨资,持续从国外,进口各种洋枪洋炮,以至于,李鸿章曾经在奏折里豪气万丈地说:“大清洋枪百万,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但是,清朝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战败,不是少了那几十门速射炮,更不是因为少了1艘军舰。而且,整个体系落后,比如军队编制,清朝陆军最大作战单位是营,结果鸭绿江战役,宋庆指挥100多个营,传达一次命令,都要出动100多个传令兵。这些营互相之间,都没有统属关系,根本就是一团散沙。打一个战役,宋庆光传达几次命令,就要出动几百个传令兵。

日军是师团编制,指挥,行动和配合,都非常方便。结果,日本第1军轻松取胜,缴获清军西式大炮74门,步枪子弹432万发,炮弹3万发….要知道,八路军八年抗战也才消耗了2000万发子弹。清军不缺武器弹药,缺的是整个体系。


深度军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任意选择颜料!

1.清朝嘉庆年间,政治腐败,军备废驰,已经非常严重,看世界史、有目共睹;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治体制和军队体制更加落后,根本适应不了近代化的战争,这才是根本原因。


2.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中原,启用汉臣,在初期有稳固民心的作用,但到后期,封疆大吏中汉人掌权不在少数,加剧了清朝中央官员与地方主政的矛盾;地方汉族官员想越做越大,而中央是满族权贵掌握实权,以慈禧为代表;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唯我独尊的思想情结,断然不想中央让受到地方的威胁,所以不遗余力地大力打击地方。


3.清政府有百万雄狮,但派系林立,如淮军、湘军、闵党互相倾轧,尤其闵党和淮军的明争暗斗盛况空前;清庭虽拥有四大舰队,但黄海大战之后,没一支舰队前去增援北洋舰队!地方首脑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可见一斑!

49从中央到地方均无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决心与勇气,政治人物明里一把火:相互友好、照应、帮助;实际上,暗里一把刀:相互拆台、算计,巴之不得对方力量被削弱;这是主因,谁能改变?



至于说老佛爷挪用海军军费是北洋水师覆灭的主因;敢想是清流言官、或者文官集团的想当然;事实上是慈禧只是挪用了海军军费的利息中一小部分,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为此遭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算是有得其所;但,把甲午失败之责全部推到她头上显然是移花接木、避重就轻!根本看不到清朝的腐朽所在!


甲午海战失败的主因是清朝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希望星晨58298869


甲午战争是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败直接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的未来经济走势。

19世纪60、70年代,清朝兴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这场运费让中国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景象。

188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了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

1890年,北洋水师有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7艘,总吨位达到27000吨,而日本2000吨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吨。

此时中方在装备实力上是远强于日本的,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实行扩充海军。

1890年后,日本财政收入的60%都用于发展军事力量,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将自己宫中的经费中每年拿出30万,再从官员的工资中抽出10%,用于发展海军。此举让日本全国上下沸腾,全民加入到了强国的队伍中。

1892年,日本完成了扩军计划,此时,日本已经有63000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

接下来我们 再来看一下甲午海战开战前双方的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后,清朝开始回光返照,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

而日本是一个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身为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再加上明治维新,社会转型,日本天皇集团急需要对外扩张来寻求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趁机诱使清朝出兵,并保证“日本政府绝无他意”。

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出兵朝鲜,而此时,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和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朝鲜。

而双方在还没有到达朝鲜时,东学党起义就已经平息 ,而此时日方却拒绝撤兵,决意要发动战争,继续向朝鲜增兵,很快兵力增加到1万多人,是清军的3倍之多,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宣布对日开战,同时日本政府也宣布开战,甲午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甲午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在平壤,清军兵力约1.7万人,日本则1.6万人,双方实力相近。

平壤之战在三个战场同时进行,分别是大同江南岸、玄武门外、城西南本个地方。在这城西南战场,叶志超部队遭遇日本师团,清军奋力杀敌,日方未占到半点便宜,暂时退守,此时,清军完全可以 乘胜追击,不料,叶志超却举白旗投降,自己逃回了鸭绿江。

于是朝鲜全境被日本控制,战争很快转移到了中国境内。

1894年9月17日,日军与清军在黄海上打响了黄海之战,也称为甲午海战,

然而战斗开始后不久,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被击中,海军提督丁汝昌带伤上阵,邓世昌带领的“致远号”、“经远号”带头冲向日军主舰“吉野号”,两艘军舰都被击沉,全舰官兵阵亡,但是同时也给日本舰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日本的“松岛”、“比睿”、“赤诚”等战舰都遭到了重创。

当看到千疮百孔的松岛号时,日军纷纷惊呼不可思议,战斗到下午时,北洋海军的主舰定远号、镇远号仍在坚持战斗,日本看形式不利,便下令撤离战场。

这次战役双方都有损伤,但是却不分胜负。

而此后,清朝的却取采了消极避战的态度,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舰队撤回威海卫港,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1894年10月24日,日军与清军在鸭绿江开战,此时清军兵力约2.8万人,日军约3万人,可以说这一场也是双方旗鼓相当的一场战事。

然而清军士气低迷,各部队派系分割,将领无心恋战,各部队不听指挥,日军当天夜里就成功的渡过了鸭绿江,直逼清军阵地。

10月24日,金旅之战开始,日军2.5万人从旅顺登陆,清军约3万人,谁知日军登录12天,清军竟无任何反应,日本毫不费力就胜利了。攻占旅顺后,日军进行了残暴的屠杀,短短4天内,日军屠杀了旅顺平民2万余人,整个旅顺只 剩下36人。

1895年1月,日军2.5万兵力开始进攻威海卫,而此时的威海卫仅有3000人,虽拼死杀敌,却最终敌不过日本兵多将广。

尽管此时北洋海军仍然坚持迎战,在日军海、陆军的夹击之下也难以抵挡,而此时,最让北洋水师难堪的是,清政府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停止了一切战争支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只得服毒自杀。

数百年来,关于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一直是议论纷纷,甚至将整个责任怪到慈禧太后身上,认为她将北洋水师的钱挪做它用,用于圆明园的修缮工作,而导致北洋水师无钱补充最新的装备,才导致最终战败。

而实际上,从整个战争的开始到线束,我们 都可以看到,各处战场上的兵力和装备并不比日本海军差,所以北洋水师装备不足这一点是不成立的。

在《清末海军见闻录》一书中解释到:海军军官生活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妓院林立,从各国海军历史来看,嫖妓现象都比较普遍,但是像北洋海军中这样公开成群结队的现象却是很罕见的,生活如此腐败的海军,战斗力自然比不了训练有素的日本 海军。

甲午战争是失败,不是单方面的战争失败,不仅仅是装备、经费挪作它用,而是整个国家的腐败,朝廷的党派之争,部队纪律不严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导致的,从根本 上来讲是清王朝制度的落后和政治腐朽的结果。



雨霁视角


一,对海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清政府以慈禧为代表官风腐败,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翁怡泽


慈禧拿钱造园子是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不知是历史不?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民众帮忙有图有据,也不知道可靠不?但是,朝代的灭亡多是劳苦大众、农民推翻的,这是真实的历史。清朝灭亡,是民声,封建制度造成经济的落后,而另一面慈禧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腐朽,二方面的原因是清朝灭亡的根源。(首)


惠舒旅社老板


首先,我不喜欢长篇大论,我检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说说。🌝🌝🌝

1.这是前提:慈禧根本没有挪用海军军费,而是挪用了军费的一小部分利息来修园子,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这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清朝政治体制和军队体制的落后。😱😱😱

2.在清朝末期,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颇深,地方大多是汉人掌权,他们想越做越大,而中央是满族权贵掌权,以慈禧为代表,他们不想中央,受到地方的威胁,所以大力打击地方。😳😳😳

3.清朝在陆军方面虽有百万雄狮,但那也只是个摆设,淮军湘军闵党互相都有各自的利益,所以在陆上战斗,他们互相帮衬不及时。而在海军方面,闵党和淮军的争斗更激烈,清朝虽拥有四大舰队,可是在黄海大战之后,竟然没有一支舰队前去增援,那是因为四大舰队的拥有者都是当时广东,福建,江浙,不同地方。地方之间矛盾竞争十分激烈。😫😫😫

4.中央内部其实也不太平,有清流言官,帝党和后党(帝党是支持光绪的,后党是支持慈禧的。)而清流言官是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

5.在甲午开战之前,帝党和清流言官组成一队,他们抨击以李鸿章的淮军为首的北洋舰队,说北洋舰队贪污成风,要求禁止拨款给予北洋舰队购买炮弹和置换锅炉,而身为皇帝的光绪,竟然相信了自己的老师所说的一派胡言,导致北洋舰队整体战斗力直线下降。🤐🤐🤐

6.中国当时工业能力有限,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在禁止拨款给北洋舰队买军事物资。北洋舰队的锅炉煤矿,以及炮弹只能在中国本土采购。然而清朝末期的工业制造水平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个个都是豆腐渣工程。😰😰😰

7.这一点是我补充的,至于现在为什么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成了北洋水师战败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有清流言官这一文官集团的存在,我悠悠中华自从汉代只要统治者得罪了文官集团,就会被他们批判的一文不值。😇😇😇


氪金狗眼看政史


日本那时候都是高速舰+速射炮...北洋舰队都是大吨位速度舰....只能打阵地防御,出去机动那句是找死。体制也是原因,光绪被清流怂恿强令出击...李鸿章那时候心里很明白小日本这国力最多三个月,不过也不怪光绪,那时候清廷国力也差,不然也不会求速战。慈禧算错账了小看了日本,当时全国上下都小瞧日本,李鸿章是个明白人,可惜丁汝昌这货是个陆军出身压不住那帮海军海归派...最后出击了...论战果其实海战算平手,我们是沉了,他们是重创(相当于沉了)不过日本工业厉害加上全国一心,迅速修好了,反观中国,清流掣肘,放日军登陆山东导致炮台失守,唉....

军费问题,李鸿章这钱好像是存在老外银行,其实有点像现在的黄金一样,不是你说要用就随便用的,也是用来做稳定汇率的。

说个小插曲,小日本为了打沉定远、镇远,他们小孩子做游戏都是以这两艘舰船为目标,还积极准备了几十年,买吉野不说天皇、公务员,连妓女都捐款...反观国人一直以为是东洋蛮夷,李鸿章数年前多次警告被当耳旁风,一旦战败那些键盘侠类似的清流和吃瓜群众群起而攻之,各种事后诸葛亮,但今日之结果还不是昨日上上下下的短视和轻视导致的,马关和谈,李鸿章挨了一枪少赔2亿两;刘公岛最后连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劝降信里都说了,非战之过也。伊藤博文一生都以李鸿章为师,毕恭毕敬的。论人才论物量中国是比日本优势很多,但是论体制,论全国上下的思想和眼界那是差了一到两代。最后导致此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