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01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內心越是恐懼、害怕的事情,越是容易應驗糟糕的結果。

  • 因一段失敗的戀情而受到創傷,當有了新感情後,難以釋懷過去的痛苦,結果新感情也以失敗告終。
  • 工作上出現了一個小失誤,由於一直擔心會被領導責罵,結果所有的工作都沒有按時完成,甚至失誤特別多。
  • “明天我肯定會考砸英語,我爸我媽一定又會說我,什麼都幹不成。”結果成績出來後,英語真的不及格。

由於內心的恐懼,會讓人產生消極、悲觀的想法,越是害怕不好的事情發生,結果越是往糟糕的方向發展。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結果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心理學上的“

俄狄浦斯效應”,來分析這種現象。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02

俄狄浦斯效應:為什麼越是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

那些讓人們內心不安的事情,結果往往不會太好。內心因為恐懼害怕,預測會發生的事情,結果自我應驗了。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俄狄浦斯效應”,該效應由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一書中提出。

俄狄浦斯效應,預言會對預言結果產生影響。換句話說,就是人們的想法會影響和改變行為,從而使想法實現。

俄狄浦斯效應源於古希臘著名神話《俄狄浦斯王》。

國王和王后得到神諭:他倆所生的兒子,將來會殺父娶母。 之後俄狄浦斯被遺棄在山上,但卻被部落的首領救起,並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後知道了這個神諭,但他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他離開養父母后,在一次鬥爭中,誤打誤撞殺死了自己的生父,並迎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俄狄浦斯為了避免神諭的實現,沒想到最終卻落入神諭的圈套之中。

在現實中,這樣的事情也很常見:

考試前,老師特別交代:“這次考試會很難,有一部分會重點考。”於是你帶著驚慌進入考場。此時你的腦中一直出現老師說的“重點”部分,擔心自己考不好,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導致考試發揮失常,成績不如意。

表面來看,似乎是預言成真,但細想一番會發現,恐懼的負面想法,會讓人對未來產生負面的預期。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人的行為變得消極,最終導致預期應驗。

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俄狄浦斯效應”的發生?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03

俄狄浦斯效應產生的原因

看待事物的想法不同,產生的行為也會不同。負面的想法會產生消極的行為,進而引發俄狄浦斯效應的結果,其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兩點。

第一、過度反省或否定自我,導致看問題過於悲觀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像祥林嫂那樣,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不幸的事情上,關注自身的負面情緒,從而過度地自我反省或否定自己。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現狀,其實是 “反芻”思維所致。

反芻思維,是指經歷了負面事情後,人會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以及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的思考。

《我家那閨女》的一期中,吳昕向沈凌哭訴自己事業的失敗經歷。

長期的壓力導致吳昕很不自信,在湖南臺某年的跨年晚會上,所有主持人都準備了節目,但因為時間不夠,吳昕的節目被拿掉了。

吳昕認為自己的節目之所以被拿掉,是自己能力差所致。但事實上,被拿掉節目的並不只有她一個人,李維嘉的節目也被拿掉了。

吳昕過度的反省,讓她看待事情特別悲觀。將一次事件的結果歸咎於自己。在這種消極的情緒下,不僅摧殘精神,也無法客觀地處理問題。

過度思考、反省,並不能到達解決問題的目的,反而會摧殘人的精神,造成長期壓抑,嚴重影響人看待事物的方式。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第二、對恐懼無法調適,從而扭曲事實為不安辯護

人們經常說“越害怕什麼,就越來什麼。”其實並不是因為害怕的心理,產生不好的結果,而是由於害怕,使得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認同的事情,哪怕這件事並不正確。

其實這是“認知失調”導致的結果。

認知失調,由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個體接受新信息時,新認知與舊認知發生衝突,為了消除因不一致而帶來的不適感,個體會傾向舊認知,並對新認知予以否認。

新舊認知的矛盾,讓人產生認知失調,為了緩解失調帶來的不適感和恐懼感,人會通過某種行為減少失調。

朋友阿力總抱怨說,自己很倒黴,無論做什麼都失敗。 一次,上司給他和另一個同事,每人分配了1項任務。阿力跟我抱怨說:“你看,上司又讓我跑那麼遠找客戶,每次我都這麼不走運,拿到最差的任務。”事實卻並不是如此,阿力的這個客戶有潛力,且回報大。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阿力的舊認知(我很倒黴)和新認知(運氣挺好,拿到一個有潛力客戶)發生衝突,造成認知失調。由於前者是長期的觀念,所以阿力會極力否定後者,並堅持認為自己“很倒黴”。

阿力長期形成的錯誤觀念,使得他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部分,不斷地強化這種錯誤觀念,久而久之,便認定“自己倒黴”是個事實。

人一旦形成某種觀念就很難改變。當現實與認知發生衝突時,不斷強化錯誤認知,造成負面行為的引導,進而呈現出不好的結果。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04

如何避免俄狄浦斯效應的影響,讓事情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曾憲梓說:“永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

想要讓事情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就要學會改變心態和思想,引導行為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第一、利用ABC理論增強信念,對抗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比較重的人,看待事物總會想到最壞的結果。而保持愉悅、樂觀心態的人,不僅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還會形成積極的自我暗示,塑造強大的內心,迎接現實的挑戰。

利用情緒ABC理論,可以強化對信念、感受和行為的控制,從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抗自己的負面情緒。

情緒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 艾利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情緒是由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會激發正向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則導致負向的情緒。

  • 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誘發事件
  • B(belief):表示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信念
  • C(consequence):表示產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情緒ABC理論

ABC理論闡述的道理就是:如果採用B1信念,則產生C1情緒;如果換成B2信念,在事件A不變的情況下,會產生C2的情緒。

比如:面對工作上的小失誤,悲觀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樂觀的人則認為,好在及時發現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下次重蹈覆轍。

因此,在產生負面情緒時,可運用ABC理論的五個步驟來緩解:

(案例分析:工作失誤被領導責罵,覺得自己這輩子很失敗)

步驟一:找到導致負面情緒事件。即工作失誤被領導責罵。

步驟二:描述C的情緒狀態。即很難過、很沮喪。

步驟三:找到產生C(情緒狀態)的原因B(信念、看法)。即覺得自己這輩子很失敗。

步驟四:對事件(A)的看法視角(B)進行自我反駁。即工作失誤並不代表人生失敗,況且工作上偶有失誤也是正常。

步驟五:樹立積極的新信念。即只要從中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就行。

通過情緒ABC理論,調節人的消極情緒,形成正向的信念,引導人們的行為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第二、用淘金式思維過濾負面信息,增強正向引導力

《烏合之眾》中提到:“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想要擺脫“人云亦云”的思想束縛,就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盲目接受所有未經篩選和思考的信息。

接收到信息時,可以利用淘金式思維,先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取捨,過濾掉負面信息,過濾負面信息,來增強信息對人的正向引導。

淘金式思維,由尼爾·布朗在《學會提問》中提出,它強調的是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要仔細琢磨,提出質疑,對信息進行取捨和判別。

接收到新信息時,可以在腦中建立一份淘金式思維的清單:

  • 別人的說法有問題時,有沒有把它記下來
  • 對別人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 針對該問題,自己能否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結論

舉個例子——別人說:“你這個工作不好,公務員這種鐵飯碗才好。”

第一步,聽到這個信息,既不要立馬反駁,也不要馬上相信,而是先裝入腦中。

第二步,對方的觀點是:對於工作來說,是否穩定最重要。自己的客觀思考:這個觀點並不充分,工作的衡量標準,並不只是“穩定”這一個維度。

第三步,新的結論:每個人對人生定位不同,工作好壞與否,不能一概而論。

利用淘金式思維,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和取捨,過濾負面信息,從而正向的引導效應。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第三、學會“自我悅納”,增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面對挑戰,人潛意識裡會產生恐懼,有時候是由於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對抗困境所致。

想要克服對困境的恐懼,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接納

”的方式來肯定自己,增強自信心,提高對抗困境的心理素質。

自我悅納,是指個體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展。

通過以下6點,更好地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建立自尊和自信。

1、具有什麼積極的品質?

不需要完美擁有它,具備即可。比如樂觀積極、與人友善等。

2、有過什麼成就,無論它們多麼微小?

生活和工作的各種成就,比如學會了一道菜、得到上司的鼓勵等。

3、哪些方面比較有天分?

與生俱來便擁有的特殊技能,比如善於抽象思考、文學天賦等。

4、別人喜歡你哪些方面?

當局者迷,不如讓旁人來發現你的優點,比如具有親和力、穩重等。

5、熟悉你的人,是如何評價你的?

身邊的親人、朋友或是自己比較信任的人,讓他們幫你羅列出對你的評價。

6、哪些缺點是你沒有的?

較容易就讓人想到的缺點,比如冷血、賭博等。

對自己的優點有了初步的認識後,可以利用小本子記錄下來,逐漸強化優點習慣,並記錄下對應的例子,比如跟閨蜜約會,她說工作上出了問題時,我立馬安慰了她(善解人意)。

將抽象的品質具現化,養成長期的自我悅納習慣,提高自尊和自信,讓自己看待事物更積極。

越恐懼的事情,越容易發生?心理學:都是“俄狄浦斯效應”惹的禍

俄狄浦斯效應

結語

“越是恐懼、害怕的事情,越容易發生”,這種現象的產生,並不是人們擁有特殊的“預言成真”技能,而是因為人過度思考和錯誤認知,引發“俄狄浦斯效應”造成的結果。

為了避免事情向負面的方向發展,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避免“俄狄浦斯效應”。

第一、利用ABC理論增強信念,對抗負面情緒

第二、用淘金式思維過濾負面信息,增強正向引導力

第三、學會“自我悅納”,增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運用這三種方法,擺脫負面情緒和思維侷限,以樂觀正向的心態,讓事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