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熟的标志:与人争辩的次数越来越少,明白没有意义。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与人争辩的次数越来越少,明白没有意义,标志着你越来越成熟了。

每个人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那时候总认为自己是最牛的。遇到别人的想法跟自己不同的时候,总想着争个高低。即使是老师或领导也要争个脸红脖子粗。要是碰上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那恨不得变成“祥林嫂”。

慢慢发现,不管是争赢了还是争输了,都于事无补。

孔子的弟子跟蚂蚱论“一年有几季”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程度和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度肯定有所不同。你认为对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你认为不对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有些东西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慢慢发现,那些优秀的人,遇到不同的意见的时候,要么在理论上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跟人沟通;要么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的想法;如果碰上“蚂蚱”们,就直接认输!

因为他们知道:无谓的争辩没有任何意义!




落单的蜜蜂


这确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与年龄无关。

我曾经也是一个非常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但凡遇到意见不同的事情,一定要与对方辩论一番,好像不争出个高下对错,心里就总觉得过不去。

有次为了一件工作的事情,又跟一个同事争辩起来,两个人越说越激动,逐渐就偏离了主题,变成了互相攻击,好几个同事都跑来围观,有的人甚至嘲笑我们,说两个人打起来了。

当时部门刚好新换了一个领导,听说这事后,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面对他的质询,我一开始非常不服气:我又没错,不过就是争论了几句,这有什么呢?

领导听完我的申诉,笑眯眯的看了我一会儿,对我说:好,现在咱们就假设你说的全对。你就是一块完美无暇的碧玉,对方是块顽石,现在你俩碰撞在一起,你碎了,他也碎了。但是,你觉得结果会一样吗?

我一开始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答说:怎么不一样啊?大家同归于尽呗?

他笑了笑,又对我说:但是,顽石碎了还是顽石,玉碎了却不再是玉了。顽石的价值就是那么一点,但玉呢?一块完整的碧玉可能价值连城,但一旦碎了,就一文不值!

当时,我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自己并不完美,也不是什么碧玉。但我毕竟也不想当顽石呀!为了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我总在与不同的人争论,这简直就是在自毁形象、自断前途!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改掉了这个好与人争辩的毛病,开始谦虚做人、低调做人。

总结一下,喜欢与人争辩有这么几个坏处:

1⃣️与人争辩会引发对方以及周围人对你的反感。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辩论和反驳,或许你可以得到胜利,但那胜利是短暂而空虚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这个观点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两人吵架,无论他们谁对谁错,你都不会关心,你想的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一点小事吵架真没意思!

而当你跟别人争辩时,周围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争辩,一定不是好相处的人,我还是离她远一点吧。


2⃣️与人争辩,对方永远不会认错。

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心跳会加速,然后防卫本能就会出现。为了维护面子,他必然会采取反攻的手段。所以说,批评和指责只能造成更多的冲突,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

这是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的,无论是谁,无论是下属还是孩子,只要你站在针对他的立场上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他大脑中的杏仁核会立即启动防卫机制,做出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

3⃣️喜欢与人争辩的人,内在有很多负能量。

为什么你总是一针见血?为什么你总是能看到、听到对方行为或者语言中的漏洞?那是因为你有一双挑剔的眼睛,看任何人或者问题的时候,总喜欢看到那些不完美、不好的地方。

这是你内在心理的投射。武志红老师在他的心理学著作《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说: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投射。假若一个人从小生活在“被挑剔的父母挑剔的小孩”这种模式中,那么这个人长大之后,也会变得非常挑剔。

所以,喜欢挑剔与争辩的人,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人身上罢了。归根结底,他是对内在的自己不够满意,认为自己不够完美。

所以,争辩不仅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还是一种不够正面的人格特质。

要想避免与人发生争辩,该怎么办呢?

第一,要改变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多从好的、温暖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想要养成这个习惯,有个非常奏效的好办法,那就是:每天写“小确幸”日记!

这个办法我大概坚持了三年,真的极大改变了自己爱挑剔、爱争辩的毛病。

什么叫小确幸日记呢?——每天晚上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幸福或者快乐的事情,多多益善。哪怕只是:早上到单位遇到领导,他对我笑了一下;或者中午吃饭时,居然吃到了好吃的带鱼~这种非常小的事情都可以。

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间断,必须每天都写,至少写15天—21天。为什么?因为坚持才能养成习惯,尤其是换角度看人生的习惯!

第二,多读书、多运动。读书可以提升精神的免疫力,而运动呢,则可以提高精神的愉悦度。

当你看谁不顺眼的时候,两个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要么抱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钻进去,让自己忘掉他;要么到操场上跑上十圈,等你跑完了,只会觉得“爽”!根本不会再把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放在心上。

要是这两样你都不喜欢,那你就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比如画画、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游泳。心灵的田地跟土地一样,想要让它不荒芜,唯一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否则永远杂草丛生。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的枝枝蔓蔓


我认同这种看法。我有一位同事不认识字,标准的文盲。跟他在一齐工作八年了,经常为了某一件事争吵得面红耳赤。有时候气得俩个人谁也不搭理谁,关系时好时坏。

有一次,我们办公室没电了,他违反操作规程私自接电。我劝他去找电工维修,他不听我的劝阻,搬个梯子去接电。我慌地去拉总电闸,没等我拉下总电闸,他倒先触了电。幸亏我及时拉下总电闸。被电击下来后,他还不服气,还跟我充大头愣呢。

现在,就是从去年吧,我也不愿意跟他争辩了。感觉都是快六十岁的人,留给我们生命的时间正在迅速减少,正事还办不完,哪还有时间去争吵。让时间去证明谁对谁错吧。把事情看淡了,放下了,也就不愿意与人争辨了。


陶印生


我不认为这是人成熟的标志,这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人的学识,周围的生活环境,从事何种工作,朋友圈,等等。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要好的二,三十年的朋友,他也是快奔六十的人,我自从与他认识后,发现他不管与朋友或者同志,还是领导同事,都经常为了小事还是工作上的事,争吵不休。但是他的朋友很多。大家都说他为人真诚,、直爽,是值得信赖的人。当然这或许是特例罢。所以我不认为争吵少,是明白没意义,是人成熟的标志。没有争辨或许事物就不会进步。你觉的呢?


安鹭兴发发


人成熟的标志:与人争辩的次数越来越少,明白没有意义。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做法。为什么呢?

因为争辩者往往很固执,认为自已的看法与做法都是正确的,即使辩方怎样明确地指出错误,争辩者也要咬住自已的看法与做法。在生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已的思路做人行事,特别是有的人,认为只要自已的看法与做法不违法,就是在整个天下都是正确的,别人给指出错误,不但听不进,而且与别人反复辩论也不觉得累和也不觉得烦,逢人便说自已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别人与之争辩,越争辩越将问题复杂化,越将事情搞僵化。因此,最好不要与这种人争辩,争辩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费神劳力,即使有必要将问题说清楚,说过一次也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多说的必要性。

不与人争辩使人成熟,是说能够包容得下,忍耐得住,人会变得稳重,心态会变得平静安宁。人能够在与人争执争辩时而做到又不与人争执争辩的平静安宁状态,这的确是经过修养达到的修为境界,这种修为境界的可贵在于而忍常人之不能忍,能行常人之不行,求得和平和谐,虽然这种和平和谐是单方面的,可是,冲突双方,只要有一方停下来,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前提下也会罢休。如果社会生活过程中,有许多人认识认清与人争辩没有意义,也就是有许多人成熟起来。

与人争辩,既伤心又伤身,除了明理人之间的争辩外,固执人偏执人之间的争辩的确没有一点意义,与其费心费力争辩,不如安心安身修养,莫争辩,才是人生活动之上策,才是人的性格修养之成熟。


张春龙


我觉得衡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仅仅只局限于与人争辩次数的多少。但是与人争辩的次数越来越少,确实是成熟的表现。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血气方刚,凡事总想论个高低,哪怕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也要梗着脖子。无论结果如何,总觉得自己有理,天下人皆负我的样子。

何必、何苦。

但青葱的年岁,哪里知晓生而为人的艰辛和苦楚。经历多了,挫折多了,慢慢地便圆润了,通透了。

终于明白,与人争,无论结果如何,你永远是输家。

和同事争,伤了和气影响合作;与上司争,前途坎坷寸步难行;与下属争,人心涣散效率低下;与客户争,丢了业务失了业绩;与爱人争,感情变淡上床无望;与父母争,伤筋动骨劳心劳肺;与孩子争,没大没小颜面尽失;与朋头争,伤了和气淡了情分…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如果你总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看看例子。批评家一脸傲气:我从不给傻子让路。歌德一脸笑意:我刚好相反。那条路,刚够一个人路过。

我与谁争都不屑。杨绛先生铿锵有力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安安静静埋头做学问,活到105岁。

成熟,有时候和年龄无关,而是和经历成正比。打磨得越多,棱角就越少,越觉得“争”的无趣无聊无意义。渐渐地,少了冲动,多了冷静;慢慢地,少了对抗,多了隐忍。不争不抢,一笑而过。


我之烟台


有的人,一生气,就只顾着自己发泄脾气,不在意对方的情绪,有脾气就发,有怒气就吼,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两个人的矛盾更深,关系疏远。真正人品好、有修养的人,往往在生气时还能保持对人基本的礼貌,能理智地就事论事,不会因为生气殃及无辜。

这种人,生气时的样子也跟平时差不多,不会给人一种变了个人的印象。生气时还有修养的人,有着至始至终的真实和真诚。发脾气是本能,克制住是本事,优雅来自约束,气度来自大方。

对于不能克制自己脾气,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感情渐渐淡去,留下的是伤与痛,离去与沉默。沉默无语也是一种修养。



Shunxinyi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赞同这句话,但不完全赞同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标志虽然也包括了不去争辩毫无意义的事情,不过对待亲人和朋友可以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带来的积极回报!当然,这必须事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切实可行的。

我在未成年时期,但凡涉及到会争辩,大家观点不一致,只要清楚结果对自己没有半分影响,我就坚决不会争辩,又累又伤神还闹矛盾。对方坚持观点“一意孤行”导致的后果,是好我不会往上贴,不好我也不会施以援手,这看似像“自私,”其实不然,因为本身就与自己无关!

有时候家人和挚友之间也会产生分歧,从而导致争辩;这样的话就相对容易解决,不管是大家都没把握,还是都胸有成竹,那么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先按照执行者的观点处理!就算结果消极也没关系,可以再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来补救。

我认为不去与任何人争辩,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选择,如果按照成熟的标志定义,那么就要看对象是什么人;自己人就用行动支援,“少说多做!”一般的关系就根本无须理会,各有各的活法,无论结果是什么,当事双方也不会在乎对方的意见,更不会期待援助!


暴躁的光棍


人成熟的标志:与人争辩的次数越来越少,明白没有意义。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做法。为什么呢?

因为争辩者往往很固执,认为自已的看法与做法都是正确的,即使辩方怎样明确地指出错误,争辩者也要咬住自已的看法与做法。在生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按照自已的思路做人行事,特别是有的人,认为只要自已的看法与做法不违法,就是在整个天下都是正确的,别人给指出错误,不但听不进,而且与别人反复辩论也不觉得累和也不觉得烦,逢人便说自已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别人与之争辩,越争辩越将问题复杂化,越将事情搞僵化。因此,最好不要与这种人争辩,争辩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费神劳力,即使有必要将问题说清楚,说过一次也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多说的必要性。

不与人争辩使人成熟,是说能够包容得下,忍耐得住,人会变得稳重,心态会变得平静安宁。人能够在与人争执争辩时而做到又不与人争执争辩的平静安宁状态,这的确是经过修养达到的修为境界,这种修为境界的可贵在于而忍常人之不能忍,能行常人之不行,求得和平和谐,虽然这种和平和谐是单方面的,可是,冲突双方,只要有一方停下来,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前提下也会罢休。如果社会生活过程中,有许多人认识认清与人争辩没有意义,也就是有许多人成熟起来。

与人争辩,既伤心又伤身,除了明理人之间的争辩外,固执人偏执人之间的争辩的确没有一点意义,与其费心费力争辩,不如安心安身修养,莫争辩,才是人生活动之上策,才是人的性格修养之成熟。


金狐无痕


这个论点也对也不对嘿嘿。成熟了懂得多角度看问题多了包容理解应该是好事,但是包容理解需要有个底线,越过底线就是负能量了。

所以不是不争辩,而是懂得取舍了。懂得何该争辩何该一笑置之。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对世事,心头要有明镜。须知大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我你他,大环境变我们也要随之改变,一人之力难以对抗得了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千年的处女情结一夕之间就瓦解了,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得接受吧?

鉴于此,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要辩一辩的。所谓的“辩”是要以理服人,而不是意气用事。以理服人,就能正面影响我们周围的大环境,无论作用大小,总归是奉献出了自己的正能量,这样在追求快乐的人生路上才能心安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