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作家阿城

《棋王》在中国文化圈可谓无人不晓。这部小说,1984年首发于《上海文学》(第七期),发表以后迅速引起轰动,王蒙、汪曾祺等大文学家都给予高度评价。阿城凭借处女作《棋王》,一跃成为文坛新星,被当做新时期“文化起义的发动者”。

棋王发表第二年,韩少功以一篇《文学的“根”》,掀起文学“寻根”运动。《棋王》被时人当做“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此后大家对《棋王》的讨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根”角度。但处在赞誉声中的阿城,难得的保持了文人少有的理性和克制。1994年,阿城在台湾出版《闲话闲说:中国世俗和中国小说》,其中对自己笔下的《棋王》,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解读观点。

《闲话闲说》是阿城关于世俗文化和世俗小说的讲谈集,包含了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思想,对解读阿城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本书中,阿城以闲谈的笔调、清谈的口吻,纵说中国世俗文化和世俗小说历史,他认为:五四之前“小说在中国没有地位,是‘闲书’,名正言顺的世俗之物”,

同时对“寻根文化”和《棋王》做了点评,为我们打开了解读“棋王”王一生的另一扇门。

小说很怕有“腔”,“寻根文学”讨厌在有股“寻根”腔...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想象力,哪里耐烦寻根的束缚?...不过“寻根文学”却撞开了一扇门,就是世俗之门。——阿城谈寻根文学

《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言情”因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阿城谈《棋王》

世俗文学精神,紧扣日常生活本身,回归人性之根

世俗,在汉语词典里包括了两层意思,“尘世;非宗教的;社会上流行的;平庸的”。说直白点,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逗玩、生老病死爱怨求等,是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琐事。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闲话闲说》封面

古人追求“立心立命,惟德惟规”,将文化赋予了“神一般的存在”的精神内涵,提起似乎没有什么精神含量、难登大雅之堂的日常琐碎,总是略带贬义甚至讥讽的味道。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世俗文学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提升,文化形式更加丰富,文学的“神性”“政治”色彩逐渐弱化,开始从云端落入凡间。阿城先人一步,在当时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热潮中,独树一帜推出《棋王》,自然引起大家瞩目。此后,他从历史维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闲话闲说》中指出:“所谓中国文化,我想基本是世俗文化吧。这是一种很早就成熟了的实用文化。”书中,阿城从儒释道思想的三个角度分析,印证自己的观点;接着重点谈了中国世俗小说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小说从开始就是跟着世俗走的。

做《汉书》的班固早就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我读《史记》,是当它小说。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闲话闲说》封面

阿城认为,无论明清时代《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等,还是近现代一些世俗小说,“无一不是描写世俗的小说,而且明明白白是要世俗之人来读的”。这些世俗小说,均是将日常生活情趣、悲欢离合作为关注重点,描述了普通人的吃喝拉撒、七情六欲等世俗的低欲望,作品回归到“人”本身上来,显示的是普通百姓对日常俗事所流露出来的朴素意识,体现的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关注。这些小说中,小说角色形象不再是“单一性格”,无法简单的用善良与邪恶、高尚与卑鄙去辨认,而是善恶交织、崇高与庸俗并在,成为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棋王》王一生:一个世俗人的英雄演义

董学文在《文学原理》中,有一段关于小说中主要角色的精确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在《棋王》中,阿城是怎样定位主人公“棋王”王一生,又是怎样把他的“灵魂”活灵活现呈现给读者的呢?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封面

犹记得第一次拿起《棋王》这部小说,看着“棋王”二字,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出世的隐士形象:身着白袍、白发飘飘、超然脱俗。然而,读着读着发现,阿城塑造的王一生实际上一个普通人,更确切说是一个俗人。

王一生来自一个贫苦家庭,“母亲解放前是窑子里的”,继父是“卖力气的”,家里“穷,困难啊”,一两句话,阿城就把王一生的出身,与中国传统的名流雅士、达官显贵、世家子弟做了切割。文章也多次出现下棋较为厉害的城里名手、禅宗世家、古今儒将等,这些“世家”无不与王一生形成鲜明对比。

王一生的棋艺是野路子,他的母亲以普通人思维让他对“下棋”有了初步认识:下棋,“都是有钱人干的”,“在棋上怎么出息,到底不是饭碗”。这些都是底层老百姓切切实实的朴素价值观。他的棋艺,并非来自时代传承或者专门学习,而是在路边看人下棋自己悟出的,偶遇捡垃圾的老者得到棋谱自学出来的。因此,当知青倪斌问他跟谁学的棋时,他回答说是“天下人”。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剧照

此后,王一生在地区大赛结束后,一人同时跟九名象棋高手同时对弈、大打车轮战。小说此时并非将王一生刻画成古代王者刘邦、项羽的样子,反而笔锋一转,将他类比为一个个普通的黑脸士兵和樵夫。

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在取得胜利之后,王一生看着母亲留下的无字棋,哇的作呕,呜咽着叫着妈。“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他终于领悟到人还要有点“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才叫真正活着。出生贫苦、棋艺无师自通的王一生,连败世家高手,并在光明顶上轮战九大门派,完美演义了一个世俗人的英雄主义故事。

《棋王》王一生:对“吃”虔诚,温饱即是知足

阿城在《闲话闲说》里点出来:《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棋王》里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王一生的“吃”、知青们的“吃”,他在小说中形容王一生对吃的态度是“虔诚”和“敬畏”的。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剧照

文中,王一生多次表明了对“吃”的态度,“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你们这些人哪! 没法儿说, 想的净是锦上添花。 我挺知足, 还要什么呢? "他追寻的是一种朴实而真切的生存之道,对食物是最基本的温饱要求而非奢侈享受,彰显出王一生来自贫苦家庭、充满烟火味的真实底色。

在名家作品中,出现“吃”这种情节非常多,这是人们生存于世上绕不开的生理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太过于基础,或者说这种欲望太过于本能或者低级,因此很多作家都把口腹之欲、吃喝拉撒当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事情,在作品中消除掉或者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而阿城独树一帜,将“吃”作为体现人物世俗品性的重要手段,对口腹之欲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直面人的低级欲望,这也是其小说世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棋王》王一生: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吃”是物质层面的,“棋”是精神层面的。小说中,王一生对“吃”和“下棋”逐渐有了朴素自然而明白无误的认知。

在小时候,他母亲就苦口劝导他,下棋不是“饭碗”,像他们这种穷苦人没有办法用“下棋”养活自己。这种教导在懂事儿的王一生心里种下种子。在“我”认为他是棋呆子,迷上棋可能还会觉得吃饭都不重要时,王一生进行了否认“我可不是这样”。捡垃圾的老头儿对他说祖训“为棋不为生”,他当时无法悟出“棋道”和“生道”的不同,但已经明确知道“现在想来,倒是训坏了他”。他逐渐明白,“生道”置于“棋道”之上,只有先吃饱活下来,才能去下棋、追求精神满足。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棋王》剧照

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在吃饱肚子的前提下,王一生对下棋有着无比的执着。王一生经常说,“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对于王一生而言,这种精神追求是非常纯粹的,“为棋不为名”,并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仅仅是兴趣爱好,想为精神世界寻找一份寄托,也让他从中获得了有限的自我肯定以及他人的尊重。从一个方面讲,王一生说“没有什么忧”后,再次强调说“没有”,也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他并非没有“忧”,而是想用下棋消解这种“忧”,用下棋逃避社会现实,这也正是一个世俗人面对现实无奈时的表现。

在世俗传承中寻找本真生命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一生

作家阿城

学者王德威评价阿城说:阿城的作品是庶人所充斥的世俗社会, 熙来攘往, 啼笑之外, 更多的是不登大雅的苟且与平庸。阿城却也看出其中自有一股生命力, 这生命力是一种坚韧的习气, 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 且战且走的生活策略。而阿城在《闲话闲说》里对王德威的评价自谦的回应,“他评我的小说只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没有小说自身的深度,我认为这看法是恳切的。”

阿城在《闲话闲说》中说,中国文化,基本是世俗文化。他非常坦诚而直率为读者构筑了一扇解读“棋王”王一生的大门。世俗社会的物质需求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是倘若只停留在物质欲望中,荒废精神层面的追求,人就如同一幅行尸走肉,生活就少了生气和力量。阿城正是将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两个层面,揉捏融合在一起,将这种文学理念潜移默化到《棋王》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烟火味又有精神追求的“棋王”,献上了一部世俗人物的英雄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