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

芳绯文学


在清朝末年的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三个人被称之为“中国三杰”,他们分别是

蒋百里、蔡锷、张孝准

后来,三人回国后,蔡锷投身军旅,张孝准踏上政途,蒋百里选择教书。或许,正是因为这次选择,奠定了他们三人此后不同的命运。

蒋百里在回国后,先是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当时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

蒋百里在担任校长的那刻就立下志愿,要为中国打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军队。

但可惜的是,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所谓的政府也就是个空架子,大家都忙着打地盘、搞钱和扩充军队,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国家的国防建设啊?



在那些军阀眼里,蒋百里的想法不切实际又危险,因为蒋百里从来不为谁卖命,而是为国效力,力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军队交给蒋百里来指挥,到时候他们的军队会不会变成传说中革命军,军阀们实在不敢打包票,所以自然不愿意让蒋百里来实际掌军。

与此同时,蒋百里对于那些旧军人,也是非常看不惯,更不愿意带他们,他更希望能够教出一批新时代的军人,所以更多时候,他主要是从事军事教育的工作,以及为国家国防做宏观划归和布局,这也是他给自己的定位。

换句话说,蒋百里并不像蔡锷一样,直接投身军旅,从一个低级军官一步步爬到总督的位置,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参谋的职务,是战略层面的规划,因此他也就没必要特意去掌握军队,毕竟术业有专攻。

更何况蒋百里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与胡适、徐志摩并肩的文人才子,让他亲自上前线带兵打仗,就好比强迫张良去干曹参、韩信该做的事情

,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和不伦不类,相信任何一个执政官,都不会去干这样的一件事情。



也正因为此,此后三十余年,蒋百里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为他们构建国防出谋划策,并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他的盖棺定位,也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最后,蒋百里最出名的军事理论,就是他在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在这本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和日本作战的战略规划,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三点:

一是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即大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二是主动出击上海日军,将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南北路线改为东西路线,然后利用中西部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三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打持久战。

后来,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就是按照他的预料在进行,也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但可惜的是,蒋百里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1938年10月,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蒋百里的生前至交竺可桢特意到其坟前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


我是赵帅锅


蒋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在三百余名各国学员中,毕业考核获得全校第一名。蒋百里回国后数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国继续深造学习,并出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学习期间,各项成绩优异,受到德国同行们的钦佩,并受到时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的召见和赞誉。
1912年,总统袁世凯任命蒋百里为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并授予少将军衔。在蒋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保定军校共培养出1600多位将军和军事统帅。如:孙传芳、吴佩孚、李济深、蒋介石、叶挺、白崇禧、薛岳、邓演达、董振堂、唐生智、钱大钧等等。
蒋百里将军在1923年就预言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中国必将胜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军事著作《国防论》,书中阐述了应全面抗战,将敌后变成前线,不使敌寇有消化占领区的机会与时间;吸引敌寇沿长江沿线作战,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岭和湖泽迟滞敌军,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号召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战,并对战争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正因如此,蒋百里将军被称为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最著名的兵学家和战略家之一。
然而,蒋百里将军有着如此高深的军事造诣和理论功底,蒋介石为何不不授予他兵权呢?
主要原因是:
  • 蒋百里将军是蒋介石保定军官学校时的老师,若出现某种问题,说重了也不好,说轻了也不是,不好驾驭。
  • 蒋百里将军历来不主张内战,抗战前,蒋介石是用兵围剿红军苏区,此时就是给他兵权,蒋百里将军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战刚开始时,蒋百里将军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为蒋介石提供建议和良策。
  • 蒋百里将军是民主人士,不是国民党员。
  • 如果给予蒋百里将军兵权,若其有二心,联合其它掌握兵权的学生进行倒蒋,那是很容易的,这也是蒋介石最顾忌的。
  • 蒋百里将军去世较早,抗战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国军最有"智慧"的将军,为何没有一线带兵经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蒋百里开始成了国军中最有"智慧"的将军,可是,这个将军,从来没有一线带兵经验,一生中长期担任了军校校长、政府参议等职位,他不是军事指挥家,而是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在近代军事上的贡献,其实更多是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方法带回中国,从这个角度说,蒋百里的历史作用与蔡锷、阎锡山等师兄弟差不多。可是,阎锡山有建设山西37年的功绩,蔡锷有护国运动再造共和之功。相比之下,蒋百里好像什么也没有。

哦,也不是啥也没有,他后来加入了国民党。

可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事技能,主要来自于苏联。国民党的军事技能,基本来自于苏联援助的黄埔军校。共产党的军事技能,除了来自于黄埔来自于战场经验总结会形成的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红埔军校"。

所以,硬要说蒋百里在军事教育上贡献巨大,其实并不客观。

不仅如此,蒋百里在军事理论上,貌似也没有太大创举。

蒋百里的军事著作,总共才有一本论文集《国防论》,总字数才10万字。同时期的国民党军事理论研究者如陈诚、如白崇禧,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而抗日战争真正的纲领性文件,是七天七夜写出来的《论持久战》,总字数5万多。蒋百里的军事著述,与其说是军事理论研究的结果,不如说是军校文人一时技痒写下的军事随笔。

世人传言的蒋百里三大论点,第一条,全面抗战化后方为前方;第二条,主动出击,把日军进攻方向南北方向变成东西方向,构筑洛阳襄阳和衡阳的三阳线;第三条,以空间换时间,实行持久战。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在蒋百里死后才出现了,蒋百里最为珍视的《国防论》,对这些问题只字未提。

所以,蒋百里的构想抗日战争方略,其实更多是国民党有意制造的神话故事。

蒋百里一生,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文人的状态,办教育、写文章。就连蒋百里死后的悼念词,也基本来自于平常交往的那些文人墨客。

如黄炎培给他写的挽联是"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再如邵力子写的挽联是:"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再如章士钊写的挽联是:"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蒋百里当过袁世凯的参议、黎元洪的顾问、吴佩孚的总参谋长、还当过常队长的特使。说重一点,他是一个军事参谋,轻一点说,这就是一个懂军事的秘书。

真正的军事家,应该是有要么有《论持久战》那样的战略构想,要么有《合同战术》那样的战术推广办法,再不济制定过几个像样的作战计划。可是,蒋百里都没有,蒋百里只是讲过"中日必有一战""中国一定有办法"之类的无法辨认真假的话,很难说有系统的军事思想。反观刘帅,写下了190万字的军事著作,那才是真正的牛人。

国民党实在没得吹了,蒋百里都能吹出花来,这大概是近代军史上的的最大笑话了。


历史知事


蒋百里(1882-1938),男,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 ,是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早年常读《普天忠愤集》,1901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06年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是国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


读书是福


兵权?蒋介石没有杀他就谢天谢地了,蒋百里就任的是北洋政府的保定军校校长,1925年曾经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 ,后来又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在江南主要打的就是这两个军阀,等于说蒋百里是北伐军的大敌。

更正一下,百里是这位蒋先生的字,大名才是方震,即蒋方震字百里,许多答友想当然地搞反了。



这还不算,作为北洋一脉的重要人物,蒋百里还曾经以老师的身份,在1927年指导保定一期的唐生智反桂(彼时桂系把持南京政权),1929年又起兵反蒋,是湘军唐生智倒台前的主要幕僚,兵败后被捕入狱。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他,一是清望,二是名望,三是同乡,四是惜才,其实这都不是主要的。

关键在于蒋百里只是军事教育家、军事思想家,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他辅佐孙传芳大败,辅佐唐生智先败于白崇禧,再败于蒋介石,事实胜于雄辩。



这也是蒋介石不授予其兵权的第一个原因,具有一定战略思想头脑不代表就能成为优秀的军队统帅 ,蒋百里也确实没有独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若用“纸上谈兵”这四个字又显不尊重先辈,事实是,他更合适于做一名高参,而不是统兵一方的大员,蒋介石也确实这么做了,二蒋和解后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出资,嘱蒋百里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日本考察游历,他带回了中日必有一战的结论,为国民政府备战争取了时间。



第二个原因,在黄埔系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保定系军官团是国民党军队上层的重要成分,如果第二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被授予重要军职,这些将领们到底该听哪个蒋校长的?考虑到他曾经反对过蒋介石的经历,黄埔军校校长是不得不防的。

八大金刚里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钱大钧、陈继承都算是蒋百里的学生,一旦有了异心,你叫蒋介石如何是好?在军队将领控制这个层面上,蒋介石是非常看重的,他悍然杀害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就是担心黄埔学生出现两个阵营,那他的军队就乱套了,蒋百里依然。



抗战爆发后,陆军大学由南京内迁(1932年自北平迁来)四川,由于成都人满为患且距离战场过远,又决定迁往黔桂交界的广西宜山,蒋介石为专心指挥战事辞掉了一切兼职,1938年10月任命蒋百里为陆军大学代校长,掌管这所当时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这也是蒋百里最合适的位置,不料天妒英才,仅一个月后蒋百里便病逝了。

蒋百里生前与蒋介石最后一次晤谈时,提出了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与日军对峙的构想,并认为应以湖南为重点地域,这是他对所著《国防论》的实时补充,蒋介石也确实听进去了,一直在湖南布署重兵,这也是蒋百里先生对抗日战争所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陆军中将,追晋陆军上将,“中国三个半军事家”的版本很多,客观地说,不太认可蒋百里先生上榜,军事理论婓然,军事实践几无。


度度狼gg


与其称他为蒋百里上将,不如称他为蒋百里教授

他实际上更擅长军事教育或军事研究,而不是军事谋略,更不是直接领兵。

即使是作为“军师”,蒋百里先后追随的几位“主公”蔡锷、孙传芳、唐生智等,也只有蔡锷成功了。这似乎都更加证明,蒋百里可能更适合在纸上谈兵。

蒋百里一家

名头山响,被称为“一个人连续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的上将

蒋百里如今有着与其实力不太相称的巨大名声。除了他本身的确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外,还和他与日本天皇、袁世凯、段祺瑞、蔡锷、唐生智、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特定关联有关。

被袁世凯任命为保定军校校长后,蒋百里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开枪自杀,来抗议段祺瑞等北洋要人在军校事务上的掣肘,所幸大难不死;他曾和蔡锷一起,以第一、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从天皇手中接过御赐的佩剑,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打败整个日军陆军”。

所谓第二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无非是他在1937年发表的《国防论》中,提出了“彼(日本)利速战,我恃之以久;彼之武力在第一线,我置之第二线”、“国民总动员”等指导抗战的战略思想,在帮助中国打败日本可能也多少起了点作用吧。

如今,蒋百里的几句话还广为流传:其一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日本)讲和”,其二为他写在《国防论》扉页上的话: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1938年,身为陆军大学校长的蒋百里将军,在广西病逝,被国民政府军委会追赠为陆军上将。

辅谁谁倒,一个理论水平严重高于实战水平的“不合时宜”的“军师”

在高参或者军事顾问任上,蒋百里的运气实在不算太好。除了辅佐老同学蔡锷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此前此后他先后担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吴佩孚、日军陆士的小师弟孙传芳、学生唐生智的军事参议或军事顾问,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在浩浩荡荡的趋势面前,一个人纵然再有军事才华,也会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碾成齑粉。更何况蒋百里的军事才华,还不表现在实战上呢。

在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他选择辅佐的“主公”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们,无不是逆流而动的旧军阀,连这种敏感性都不具备的蒋百里,即使有万千才华也决然发挥不出来。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蒋百里之女蒋英

这也并不是说蒋百里就没看准的时候。据蒋百里将军的女儿蒋英回忆,1936年12月16日,蒋百里对张学良说,“你在这的兵多,要打的话你会打胜,但是空中呢,你有多少飞机?一架也没有,他们(南京)就会轰炸你,我劝你绝对不要打。”

综合来看,没兵权的蒋百里,也许对他个人甚至对国家都是好事

从蒋百里的经历来看,如果他取得了兵权,可能世间也不过又多了一个“败军之将”;

而没兵权的他,则能在日军、德国等游历求学基础上而形成的先进的军事理念,再加上能从容地站在战争之外看战争,才让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持久抗战、全员抗战的战略思想,可能这也是幸事吧。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


司马砸光


这个现象挺正常的,不必做太多的诠释。

蒋百里本就是学者型的军人,文化造诣非常深,曾经出过著作《文艺复兴史》。

在军事领域,他最喜爱、得心应手的并不是带兵,而是:作为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发挥作用。他的主业和强项是在这个领域,当总参议、军事顾问、军校校长(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在军事谋略领域著书立说(《国防论》……),为持久抗战建言献策,而不是直接充当军事将领,指挥大军冲锋陷阵。

蒋百里从登上中国军事舞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以军事幕僚、军事教育家、军事战略研究家的身份展现风姿,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兵权”。

试想,假如蒋百里的主业是频频领兵作战,世间多了一个将领,却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谋略家,岂不是更遗憾?

既是如此,网民们就无需纳闷蒋百里为何“没有兵权”。

军事家不必都是指挥员,在战略运筹、军事研究、军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样是军事家的大舞台。

例如,提到张治中将军,人们谈得较多的是领兵打仗的一面(32年淞沪抗战、37年淞沪会战……),其实,张治中在看不见的战线——黄埔军校军事人才的培育方面,长期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教育长(也就是常务校长)长达九年,为全面抗战输送很多人才,军事教育方面的功劳非常大,甚至超过他作为将领的一面。


晓帆轻舟


蒋百里(1882年—1938年),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可以说是近代一个军事奇才,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设计者。这样一个军事家,如果拥有兵权,在抗击日本的侵略上,可能效果会不一样。但作为国民党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他从自身的权力考虑,他是不会将兵权交给蒋百里的。

1、蒋百里人脉广,曾经为军阀统领作军事参谋和顾问,比如袁世凯,黎元洪 ,吴佩孚,孙传芳等。他在军阀中影响力大,蒋介石从巩固自身统治的角度出发,当然不会把兵权交给他,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蒋介石擅长的是搞权力之间的制衡,不让那一派独大,让后最高权利归自己掌握。

2、蒋百里的一些言论也使蒋介石感到气愤,曾经收押过蒋百里,后来在国民党元老的奔走下,蒋介石最终才释放蒋百里,所以当然也不会让他掌握兵权。比如,1931年,老蒋命令隐秘枪杀邓演达,引起蒋百里无限伤感,“跟随孙中山先生的邓演达昨日已被杀戮,不知明日是否轮到我?如今世道是无理可言的。”因此话,蒋百里为蒋介石所忌恨。于是蒋介石将其收押。众所周知,蒋介石可不是一个大气的人,虽然后来在李本源、唐天如、陈铭枢等国民党元老四方奔波下,蒋介石最后释放了蒋百里,所以更不会重用蒋百里了。


穿过历史的迷雾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时代过去了,孙传芳、吴佩孚、段祺瑞都没有;第二、蒋百里本身就打仗不行,且长期与蒋作战。

蒋百里是一位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他确实有很强的战略眼光,保定军校培养的学生除了政治信念缺乏外,军事技能、战略眼光整体确实高于其他地方。

但不可否认蒋百里长时间与国民党心不在一块;且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一般。

1、北洋时代过去

大时代的变动,如果不随时代选择,就会被抛弃。开府洛阳的吴秀才,北洋三杰的段祺瑞,东南五省的孙传芳都曾经叱咤风云,拥兵数十万。在南京国府确立后,都如过眼云烟,身边再无兵马。

(先后做过吴佩孚、孙传芳的参谋)

如果选择到了南京国府阵营就会好一些,魏益三、邹作华、石友三就依然有兵将地盘。

护国战争中做蔡锷的参谋,黎元洪时代任高级顾问,在搞了数年文化学术后,出山担任吴佩孚、孙传芳的参谋长与国民革命军作战。这自然难以引发北伐军的好感。

2、军事能力确实一般

军事理论家的蒋百里在作战中表现并不突出,做吴佩孚的参谋长,并无显著政绩;之后做孙传芳的参谋长,被北伐军连连击败。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他救了老乡、学生的陈仪。

在之后担任唐生智的餐谋长,两次起兵,均以失败告终。

(军事能力确实一般)

这两大原因很难让给以兵权。其实文人气太重的人就不适合掌握军权。但研究参谋确实有优势,他去日本、欧洲的调研成果确实是优秀的决策资料。

(好的决策资料)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国军将领中有兵权的,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带资入股的地方军阀部队的将领,他们在归顺国民政府之前,自己本身就是有军队的,而且后面能一直保得住自己的军队,那么他们就一直有兵权;第二种就是中央军中加入国民政府比较早的保定军校毕业生,以及后来的天子门生,也就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中央军中自立比较深的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多数都是蒋百里的门生。

当然,除了这两种人,也有些人能够意外的得到兵权,比如黄百韬,本身并不是黄埔系学生,原本是张宗昌手下的低级军官,但是因为他后来在皖南事变时,协助顾祝同策划皖南事变,得到了顾祝同的信任,所以他也得到了国军统帅部的重用,获得了外放机会,直接带领部队,有了兵权,到淮海战役时已经是主力兵团的司令官。

蒋百里的情况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又曾受袁世凯赏识,在保定军校担任过校长,所以资历很深,名气很大,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也都要尊称他一声校长。但相比之下,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吴佩孚、孙传芳和唐生智的参谋长,前两位是北伐的主要对象,唐生智两次起兵反对南京政府,和中央军打仗。而唐生智在当时人的眼里,也算是他在保定军校的得意门生。

也就是说,在军阀军队里,他本身也是担任参谋工作的,并不直接掌握军队,所以他并不是那种能够带资入股的军阀部队的将领。而且,他和中央军一直都是对手,他辅佐过的几位都和中央军打过仗,所以他也不可能在中央军中得到实权。他也不可能像黄百韬一样,给中央军的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那些人当小弟,自然也不可能得到信任。

从能力来说,蒋百里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辅佐过的几位,无论是吴佩孚还是孙传芳,或者是唐生智,都被中央军打败了。所以,他或许具备某些方面的战略策划能力,但是具体到战役战术指挥层面,他显然并不擅长,因为这是需要在大量的战争中去积累的,光靠在学校接受的军事教育是不够的。所以,他在当时人眼里,也不是一个适合带兵的人,只是资历比较深,名气比较大,比较受人尊敬而已。

抗战爆发之后,因为各地开始大量扩军,军官一时不足使用,所以也有一些军校的教师或者长期担任参谋工作的军官也得到了直接担任部队主官的机会。但总体来说,多数表现不好,或者是应变能力不足,或者是对部队掌握不住,甚至有人被吓哭了的。比如宋瑞珂在枣宜会战时奉命反攻宜昌,他手下一个长期担任参谋的团长看到日军炮火猛烈,自己手下的战士死伤枕藉,就吓哭了,宋瑞珂只好反过来去安慰他。

虽然当时不少人都评价蒋百里是国内少有的几个符合军事家的标准的人之一,但其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的名气比他的能力要大很多。至于他推断日军将从华北开始侵华战争,以及劝国军统帅部注意对湖南的经营,将来可以在湖南与日军拉锯,其实也并不能算是什么特别重大的军事贡献,至少离军事家的标准还有一些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