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歷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廣孝為何會被世人稱為“黑袍妖僧”?

風夜火燭


和尚,按理說已經出家,不應該再理俗世的事情了。然而,明朝歷史上的和尚似乎不遵循規定,偏偏主動投身歷史洪流、攪動天下,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黑袍妖僧”姚廣孝。



“全能怪才”姚廣孝

姚廣孝是江蘇蘇州人,家族世代行醫,他從小潛心苦讀,因此精於儒學。

14歲時,姚廣孝主動剃度出家,成為一名僧人。後來,姚廣孝還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由此,姚廣孝可以說精通了儒釋道三家學術。

青年時期,姚廣孝雲遊全國,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同時也結識了很多怪才好友。比如袁珙,明朝初年著名的相士,曾經為姚廣孝相面說;

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大意就是,姚廣孝是一個奇特的僧人,相貌異常,三角眼,整個人的狀態猶如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一個嗜好殺戮的人,跟劉秉忠差不多。



公元1375年,積攢了相當的能力、見識和才學後,姚廣孝到達了南京,以儒學僧人的身份到了禮部求職。結果,同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僅僅授予了姚廣孝僧官,給了他一身袈裟。

姚廣孝當時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幾年後,馬皇后去世時,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迅速離開了南京,選擇了隨侍燕王朱棣。由此,這個奇怪的僧人開始了攪動天下的歷程。

姚廣孝力勸“奉天靖難”

在北平期間,姚廣孝成為了朱棣最為倚重的人,雖然一個寺廟主持,但他經常出入於燕王府,為朱棣籌劃各種謀略。

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承了大明帝國。年輕人做事比較莽撞,剛一上臺,朱允炆便大力削藩,很短的時間內,周王、湘王、代王、齊王、岷王相繼被廢除封地。

此時,姚廣孝覺得時機到來,力勸朱棣起兵謀反。



朱棣當時非常猶豫,畢竟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繼承人,是大明帝國名正言順的皇帝。於是說:“百姓都支持朝廷,如果咱們起兵又該怎麼辦呢?”

姚廣孝說:“我只知道有天道,不管百姓!”

漫無邊際的話,顯然不能觸動朱棣,於是姚廣孝想到了相士袁珙,讓袁珙不斷地給朱棣洗腦,說燕王殿下如龍似虎,將會是一位太平天子,將會在四十歲後,鬍鬚過腹時登基稱帝。

慢慢的,朱棣暗下決心,準備起兵。於是姚廣孝入駐燕王府後苑,開始為燕王軍隊打造兵器鎧甲,並且養了很多大鵝,依靠鵝叫聲來掩蓋打造兵器的聲音。



朱棣起兵後,姚廣孝負責守衛大本營,為朱棣解決了後顧之憂。後來,朱棣去大寧奪取朱權的朵顏三衛時,李景隆趁虛偷襲了北平,沒想到姚廣孝以少勝多,打的李景隆一潰千里。

靖難之役對於朱棣來說異常艱辛,無論兵力,還是後勤,朱棣的燕軍都遠遠落後於南軍。而且時間越拖越長,朱棣對於攻打朝廷重要的城池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時,姚廣孝洞悉全局,提醒朱棣,為何總是和盛庸、平安的大軍糾纏不清?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是啊,為什麼總在別人重點佈防的地方啃硬骨頭。現在的朝廷就好像是一個上了鐵鎖的木門,如果我們想要進入偷東西,目的不是打開鎖,而且進入房間。一個破爛的木門,或許只用一腳便可以踹開。

經過姚廣孝的提醒,朱棣思路大變,繞過盛庸的大軍,轉而直奔南京,迅速奪取了天下。



黑衣宰相不為名、不為利,難道他的目的是單純的攪動天下嗎?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靖難之役,姚廣孝居功至偉,成為了朱棣眼中最重要的功臣。在所有人看來,姚廣孝功名利祿唾手可得,即便不要,朱棣也會傾盡一切的賞賜他。

但讓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姚廣孝什麼都不要,大有一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心態。

朱棣仔細審視著眼前的黑衣僧人,心中想著,他再想什麼,他到底想要什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無慾無求的人嗎?如果他真的無慾無求,那麼他又為什麼竭盡全力去攪動天下?


不管了,既然你不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那豪宅、美女、黃金總會有一樣感興趣的吧。於是朱棣力勸姚廣孝還俗,並且賞賜了豪宅、宮女,但姚廣孝始終不為所動。

後來,朱棣又賞賜了大量黃金,姚廣孝雖然接受,但也只是贈與了自己的族人。

後來的日子裡,朱棣不再勉強姚廣孝還俗,所以姚廣孝也一直住在寺廟,過著清貧的生活。朱棣北征蒙古時,他一直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理政,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後來,在朱棣的安排下,姚廣孝還曾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可以說,明朝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都是姚廣孝的弟子。



公元1418年,姚廣孝病逝。至於他到底為何幫助朱棣攪動天下,目的又是什麼,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而“黑袍妖僧”、“黑衣宰相”則成為了他永遠的代名詞。


我是越關


姚廣孝是歷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諸葛亮一樣,智極近妖

姚廣孝是個高僧,但卻輔佐朱棣上位。

姚廣孝鼓動朱棣“靖難”的時候,已經56歲了。

按理說這樣一個得道高僧,在這個年紀已經不會對塵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廣孝卻這麼熱血,顯然平時念的也不是什麼“正經”經書

靖難開始後,朱棣一開始並不抱有希望。他沒兵沒將,根本沒法打,就是姚廣孝在後面給朱棣鼓勁

就這樣,朱棣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就在朱棣大軍在淮河和朱允炆對峙之時,姚廣孝大膽的提出繞過濟南,渡淮河直撲揚州

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舉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廣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賞他,可是姚廣孝什麼都沒要

做官不還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廟中

他還接替解縉編纂《永樂大典》,解縉有“神童”之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可是解縉四年都沒編成《永樂大典》,姚廣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廣孝還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設

相傳北京有孽龍作亂,讓姚廣孝直接鎮壓,永不翻身。

據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親自點的穴,確定的位置。

這樣一個天文地理全通的人,豈不是“妖”嗎?

亂寫一通,歡迎評論。


老蟲


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後來追隨在燕王朱棣的身邊,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雖然“遁入空門”,但他其實除了研習佛教外,沒一點跟和尚搭邊的地方。真實的姚廣孝是一個三教皆通的大能。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為他僅次於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儒、釋、道、法、兵、醫、縱橫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那這樣一位如此優秀的複合型人才,為什麼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呢?他又為什麼被後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稱號呢?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摯愛馬皇后去世,姚廣孝機緣巧合地被選拔入京,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也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朱棣。朱棣最初見姚廣孝其貌不揚,並未在意,但姚廣孝一番驚人之語,讓朱棣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他對朱棣說:“若用臣,當送白帽於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結合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做出了明智之舉,將姚廣孝留在了身邊。姚廣孝就此成為了朱棣的首席謀臣。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建議朱棣繞過濟南,採取大迂迴大縱深大包圍戰略,直取南京。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略戰術,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

造反成功後,這位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一直居住在寺廟,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銀財寶、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可以說“靖難之役”後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人。

登基後的朱棣即明成祖,他讓道衍蓄髮還俗,道衍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之後,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


朱棣登基以後,姚廣孝建議朱棣遷都北京,並幫其設計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這樣看來姚廣孝還是一個建築學專家,真的是無所不通啊。

道衍精通三教,知識淵博,在解縉編書失敗後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遠超《四庫全書》的大作,而《四庫全書》的總編是紀曉嵐,可見道衍學識之淵博。編撰《永樂大典》是道衍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朱棣登基後本想重賞他,這時的姚廣孝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經過朱棣的同意,他在皇宮中建了一座小寺廟,過起了御用和尚的生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穿著袈裟喝僧靴。我們可以看出來,首先姚廣孝他是一個不世出的人才,當和尚是高僧,當幕僚定江山,難能可貴的是又能在最高峰時選擇激流勇退,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造就了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成祖。所以我覺得怎麼稱讚他都不為過。

姚廣孝最終於永樂十七年病逝,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給他撰寫碑文,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獨秀文苑


明朝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和尚。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皇覺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為開創一個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個就是姚廣孝,一個禮佛誦經的高僧改變了大明朝的軌跡,幫助藩王朱棣奪得天下。


說姚廣孝三教皆通實在是小看他了,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為他僅次於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儒、釋、道、法、兵、醫、縱橫、雜……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

如此博學的人,又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為何被一些人成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學識之廣近乎妖

《莊子·內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廣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說,諸子百家,姚廣孝樣樣精通。

姚廣孝出生於醫學世家,自小接觸醫學,但他並沒有繼承祖業。年輕時,姚廣孝就比較喜歡鑽研陰陽之術。十四歲時,姚廣孝剃度出家。他遊歷四方,不斷學習,接觸三教九流。姚廣孝海納百川,對於各家知識來者不拒,終於成為融匯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魯迅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於小說《三國演義》之中,而姚廣孝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比諸葛亮要厲害千百倍。

諸葛亮即使是大羅金仙也僅僅是延緩了蜀漢的滅亡,而姚廣孝幫助朱棣以五百親兵造反,完成了曠世無雙的不可能完成的事,開創了永樂盛世。諸葛亮近乎妖,那姚廣孝就是妖了。

姚廣孝和朱棣的結識過程特別能體現其獨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國範圍內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這其中就包括姚廣孝。

其他人都認為隨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標等人前途無量,只有姚廣孝主動結識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終,姚廣孝也真的幫助朱棣榮登九五。

姚廣孝不僅眼光獨到,戰略意識尤為突出。

靖難之役中,朱棣數次南下都無功而返,尤其是在濟南城,吃了大虧。

姚廣孝審時度勢,建議朱棣繞過濟南,採取大迂迴大縱深大包圍戰略,直取南京。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略戰術,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國歷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煙海,我們查找史料猶如大海撈針。但歷史上曾經有人將這大海為我們整理成了一條條涓涓細流,這人就是姚廣孝。

朱棣登基之後,也煩惱於史料的凌亂,於是指定解縉主持編撰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

解縉文學成就大家應該瞭解,自小就被稱為“神童”,官至內閣首輔,“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這樣的大家,編撰《永樂大典》失敗了。

朱棣又指定姚廣孝主持此項工作。姚廣孝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永樂五年(1407年)歷時三年完成此項工作。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八千多種,彙編了十四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中華典籍。《英國大百科全書》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姚廣孝之功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被吹噓的上天的《四庫全書》。據統計,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500餘種,不及《永樂大典》一半。其中改毀圖書3100餘種(另一說法2800餘種),其中流散的《永樂大典》就被清朝毀滅了大部分,只留下區區八百卷。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鼓動藩王造反是為妖

這個不用多說,這也是姚廣孝被稱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計,開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廣孝勸說下,朱棣才以五百親兵扯起“靖難”大旗。“靖難”這杆大旗也是姚廣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亂、生靈塗炭,不是妖僧是什麼?


民間傳說能降妖

在民間傳說中,姚廣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斬妖。

北京城就是姚廣孝主持設計的。

據傳說,建設北京城的時候,有一條孽龍為害人間。姚廣孝親自出手,鎮壓孽龍於北京東直門橋下。

孽龍問姚廣孝,自己可有出頭之日。姚廣孝說此橋舊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廣孝將此橋命名為北新橋,永世不舊。


傳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點的穴。

當時朱棣問姚廣孝此龍穴能保多少代子孫,這是變相的問姚廣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氣數。

姚廣孝說:“萬子重孫。”

朱棣高興了,這不就是說大明江山永固嗎?

可後來人們才明白姚廣孝說的什麼意思。萬曆之後,兒子朱常洛做了一個月皇帝,後面就是兩個孫子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檢之後大明完。

萬子不行,重孫,兩個孫子就亡國了。姚廣孝沒說錯。


以上就是人們稱姚廣孝為“妖僧”的原因,主要還是姚廣孝太厲害了,已經不像凡間之人了。


別酒流年


明朝官方給予姚廣孝的評價是“黑衣宰相”。所謂“黑衣”就是僧人所穿的一種黑色僧衣,而“宰相”則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當時姚廣孝“冠帶而朝,退仍緇衣”,白天在朝堂上輔佐朱棣處理全國軍政事務,晚上回到寺廟穿上僧衣誠心禮佛,故而明朝官方稱姚廣孝為“黑衣宰相”。



不可否認,姚廣孝對於朱棣而言,他的功勞卻是可被稱為“黑衣宰相”,《明史》曾言:“道衍(姚廣孝法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姚廣孝雖未在正面戰場上為朱棣衝鋒陷陣,但在後方,他卻為朱棣獻上一個又一個奇策(如在建文二年這關鍵的一年,姚廣孝就為朱棣明確了今後的戰略方向,其言:“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他勸阻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輕裝直取京師,而此時京師兵力單薄,我軍一定能攻克。而後朱棣聽從姚廣孝的建議,最終也的確如他所言,朱棣順利攻克京師,取得大明天下),可以這麼說,朱棣能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朱允炆的全國大軍,且最終獲勝,這之中姚廣孝絕對是功不可沒的,位居功臣第一,實是實至名歸。



當然,對於朱棣,及朱棣子孫而言,姚廣孝的確是居功至偉的,但對於一些傳統的儒者來說,姚廣孝卻並不受歡迎,對他的評價多是貶大於褒,而其中題主所說的“黑袍妖僧”就是儒家的學者對他最為普遍的貶斥。

對於傳統的儒家學者來說,朱棣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一個造反的逆賊,如曾拒絕朱棣招攬的劉伯溫之子劉璟就曾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就是朱棣死後,史書上給他的評價註定是會是“亂臣賊子”四字。如此,在傳統儒者對朱棣多抱著一份敵視的態度下,作為協助朱棣造反的“頭號戰犯”姚廣孝來說,他自然就被儒者順帶給恨上了。



再者,儒家的儒者討厭姚廣孝,姚廣孝也討厭儒家,姚廣孝雖然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著不錯的關係,但本質上他還是討厭儒家的那些學說的,姚廣孝晚年時所編著的《道餘錄》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就“詆譭”以往的儒者,其序中就寫道:“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庵朱先生語錄中有二十一條,極為謬誕,餘不揣”,說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晦庵)之文稿中,多有謬誕之處。

因此,隨著《道餘錄》的出版,我們也就不難想象那些儒者是有多麼的憤慨,畢竟程顥、程頤、朱熹等都是儒家學者極為尊崇的先聖,姚廣孝居然說他們的言論都是謬誕的,那麼這些儒者對他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臉色看。而事實上,隨著姚廣孝此番言論的出現,那些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儒者,及普通百姓對他的確是深惡痛絕,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家人和摯友。



如姚廣孝到蘇湖賑災時,曾到長洲見姐姐,可他的姐姐卻是閉門不見,而後他又再次見姐姐,這是姐姐對他雖見了他,但卻對他是極盡責罵,罵他是瘋子,對聖人不敬。再如,姚廣孝還去拜訪故友王賓,而王賓也是閉門不出,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如此,基於以上原因,姚廣孝在儒家的名聲可謂是聲名狼藉,“黑袍妖僧”恐怕就是儒家對於姚廣孝最直接的印象吧。


澳古說歷史


貌似每一個打天下的皇帝身邊都有一個智謀過人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劉邦有張良、蕭何,劉備有諸葛亮,李世民有房謀杜斷,朱元璋也有李善長和劉伯溫。明成祖朱棣能夠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第一功臣非姚廣孝莫屬。

儒釋道三家影響中國兩千年,姚廣孝平時一副和尚打扮,但他卻並非是個真和尚,世人說他“非僧非道非儒”。

姚廣孝很小時候就開始專研儒家經典,學習聖人之道,家中父母都希望他走科舉之路。14歲的時候,他卻突然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的姚廣孝也不安分,後來又拝在名道士席應真門下,專研起道家學說。這難道是他想“取百家之長,成他一家之說”?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可謂是學富五車了,被朱棣誅殺了事族的解縉編寫不成的《永樂大典》,他接手過後,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書。

這個人挺複雜,說他淡泊名利、不愛功名利祿,但他卻偏偏要一直留在朝堂上為朱棣出謀劃策,還要勸朱棣起兵造反。

說他貪戀權位也說不通,朱棣當皇帝后,按說以他的功勞,當個宰相也綽綽有餘。但他啥都不要,繼續在廟裡當他的和尚。每天上朝以後,又繼續去唸他的經。

我覺得這是他的自保之道,姚廣孝另闢蹊徑,既能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又沒有官職不能造反,不會引起皇帝的猜疑。

正是由於他以一個和尚的身份插手朝堂,引起了很多官員的不滿,久而久之“黑袍妖僧”的綽號就流傳開來了。


歷史小跟班


和尚本該懷有慈悲之心,懂是非,明善惡,將生命視為最珍貴的東西。然,姚廣孝在太平盛世教唆燕王朱棣造反,為朱棣的造反之路提供各種輔助,靖難之役死傷無數,這都是拜姚廣孝所賜!將其稱為“妖僧”,再適合不過,夠狠,夠邪!

慫恿燕王造反,朱棣造反之路的神輔助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長孫朱允炆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而他登基後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削藩。明朝的藩王權力太大,已經對朝廷造成了威脅,朱允炆想要處理自己的叔叔們,藩王們要麼被管制,要麼就只能造反。

姚廣孝是北平慶壽寺主持,專門為馬皇后祈福,然他的心思並不在祈福上,而是一直慫恿朱棣造反。有一日,他為燕王占卜,給了朱棣三枚銅錢,燕王剛擲出第一枚,姚廣孝就說:“陛下要做皇帝?”燕王一個馬上反駁,“不得胡說。”

據說還有一次,燕王朱棣和姚廣孝對對聯,朱棣出的上聯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氷(冰)。”姚廣孝出的下聯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作主。”這‘王’字出了頭部就是‘主’了嘛,姚廣孝就是拐著彎要朱棣造反。

姚廣孝在朱棣身邊,不斷請來奇人異事,如袁珙等人,都成為了朱棣的人。

在姚廣孝不斷慫恿下,朱棣終於下定決定,靖難!姚廣孝這個全才便在燕王府中建造了武器作坊,然打造兵器的聲音太大,姚廣孝就買來了大量的鸚鵡,讓鸚鵡的叫聲掩蓋過了打鐵的聲音。

建文元年七月六日,在朱棣控制北平後,決定舉行誓師儀式,然就在朱棣慷慨陳詞的時候,萬里晴空忽然就變成了電閃雷鳴,古代人比較迷信,士兵們都認為是老天爺看不下去了。姚廣孝站了出來,大聲說到,這是飛龍在天,風雨相從,“真命天子”乃是“真龍”,“殿瓦墜落,預示著殿下您將易黃瓦了”,按照明制,只有皇宮才能用黃瓦。

在姚廣孝解釋不到半個時辰,這天氣又轉眼雲開日出,陽光灑在溼透了的地面上發生反射,如龍鱗般璀璨,這種景象讓所有將士都興奮無比,軍心大定。

為造反而造反,是為“妖”

姚廣孝在朱棣造反道路上的輔助是無法估計的,出謀劃策、拉攏人才等,他就是一個全能的和尚,將其比作劉備的諸葛亮一點也不為過。

朱棣登基後,拜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然僅此而已,位高權重的職位朱棣並沒有給姚廣孝,為什麼?姚廣孝什麼都不要!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世界,卻也是一個很純粹的世界,所有人的努力都無非是為“名利”二字,然姚廣孝卻是個不能以常理揣測的人。一個和尚,安穩的日子不過,將天下攪得血雨腥風,卻只是為了造反而造反,他並不要朝廷的權力,榮華富貴也不要。

姚廣孝在功成之後的生活,便是坐在寺中打坐唸經,青燈古佛成為了生活的唯一,永遠不理會朝政,也不會去索要任何東西。

永樂十六年,83歲的姚廣孝病卒,朱棣親自為他寫碑文,加封為榮國公,在整個明朝,文臣為公爵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開國功成李善長,另一位便是姚廣孝。一個月後,姚廣孝的牌位被放入太廟。


和尚不吃齋唸佛,在太平盛世慫恿藩王造反,在造反過程中出謀劃策,堪稱全能,功成之後卻揮袖而去,對於名利分毫不取,將之稱為“妖僧”,再恰當不過。


水杯喝歷史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這個也無從考證,只能用現有的材料進行分析,就黑袍兩個字來說,應該是此人經常穿著黑色的衣服見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給人留下了一個黑袍的印象。也有可能是,書上為了誇大其詞,故意黑化姚廣孝,畢竟黑色是邪惡的代名詞嘛。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總結: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大老二爺


姚廣孝是一個精通釋儒道三教的半儒半道之僧,之所以被稱為“妖僧”,只是因為姚廣孝劍走偏鋒,不走尋常路而已。

奇人道衍

姚廣孝(1335-1418),生於元末,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長洲人,本是一個醫學世家子弟,卻年紀輕輕十四歲便剃度出家。為何放著大好的醫學世家公子不做,反而去做了和尚?他的家人給出了答案。

為學有成則事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從這一句話中就顯示出姚廣孝在一開始便是不循常理之人,他雖在蘇州妙智庵為僧,卻學的是詩書兵法,陰陽術數,同時他雲遊四方,廣交名士,考慮到當時天下風雲變幻,姚廣孝之行為絕對是有的放矢。

元至正二十五年,姚廣孝看到蒙古人統治下的華夏傷痕累累,他寫下了著名的《斥牟文》:“餘行隴上視苗之長豆,有老農泣於旁,餘問其故,曰‘夫蟲牟食苗之根,苗概死矣’。”以蟲牟比做蒙古統治者,形象之極。此文一出,時人評價其:“有當世才,雖匿之,欲有所用之!

然而元末紛爭十幾年,姚廣孝卻沒有什麼機會,雖因學識才華出眾於洪武八年被召至應天,但並無實際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第二年又回到蘇州過起了“無過客則終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輔佐燕王

儘管數次參與天下政治的機遇錯過,但歷史的詭譎性出其不意的將這個機會送至他的手中。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廣選天下高僧,隨侍諸王,為一代賢后馬氏誦經祈福,道衍被燕王選中,遂到北京慶壽寺做了主持,由於他博學善謀,被朱棣引為心腹,常“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隨著建文帝的即位和削藩,姚廣孝的千秋功業也隨之拉開大幕。

一、給予朱棣信心,力諫朱棣靖難。隨著建文帝削藩的步步推進,手頭只有數個大將幾百家兵的朱棣顯然是沒有絲毫信心的,以八百之兵對大明百萬雄兵,以北京一隅之地對大明天下之地,勝敗一目瞭然。但在此時的姚廣孝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以一句“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力勸朱棣起兵靖難,並以“異日太平天子”的箴言不斷給予朱棣信心。

二、謀劃奪城,發起靖難。姚廣孝不僅僅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讓人感慨的是他“智多近妖”的謀劃。他在燕王府中開闢地下基地打造兵器,上養雞鴨鵝掩蓋其聲,其計謀讓人歎為觀止!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聽從姚廣孝之言以“清君側之惡”為名發起“奉天靖難”,這個戰場才是姚廣孝真正的成名戰。

三、屢獻奇謀,縱橫椑闔。戰爭初期,建文帝趁朱棣出征大寧之際,派李景隆、平安猛攻大本營北京城,姚廣孝輔佐朱高熾守城,以奇謀吊守軍以城外,與朱棣援軍裡應外合大勝李景隆。之後,朱棣“圍濟南三月而不克”,還是姚廣孝因勢利導,克敵制勝。再後來,雙方到了相持階段,姚廣孝遊走戰場後提出“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的戰略決策,一舉奠定了戰爭的勝利。

四、編撰史書,輔佐朱棣成就永樂盛世。建文四年,靖難成功,改寫大明歷史,朱棣論功行賞,姚廣孝以“首贊密謀,發動機策,論功以為第一”。成為永樂建朝第一功臣,永樂二年被授予太子少師之職,為文臣最高,並復家姓,賜名廣孝。所謂孝者,前忠後順,可以看出姚廣孝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永樂九年,姚廣孝受命三修《太祖實錄》,同時還任《永樂大典》的編撰,我們目前見到的《太祖實錄》就是在姚廣孝主持下編撰完成的,這次修史,抹去了建文帝的一切有利痕跡,更是增加了不少有利於朱棣的史實,比如朱元璋死時反覆問的那句“燕王未來”就是他的傑作,還有那句“國有長君,吾欲立燕王”之語,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史書編撰暫且不提,在他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一步步走向極盛,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大治之世的“永樂盛世”,這裡姚廣孝功不可沒。

姚廣孝之憾

雖然在靖難之役後姚廣孝成為無數人眼中的神話,其事蹟不斷被文人墨客渲染誇大,君臣二人關係也憑添神秘色彩,但他也有遺憾的地方,那就是方孝孺之死。早在朱棣聽從他的建議準備以奇兵直插京師之時,姚廣孝便提及不能傷害方孝孺。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然而朱棣面對著這名讀書人的激憤,展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誅十族”的慘烈清洗,之後更是因御史景清之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瓜蔓抄”,使天下人經歷了十年之久的大劫,這也是姚廣孝於心難安的事。同時姚廣孝編撰的《太祖實錄》多有編造不實之處,被當世文人稱“頗毀先儒”,甚至衣錦還鄉時,被家人拒之門外,並痛罵之。

永樂十六年,這個半儒半道的僧人,終於與世長辭。在他建功的這些年,輔佐永樂帝奉天靖難,輔佐太子監國理政,營建北京城,勘察大運河,編撰史書等等,功績大如天,事了拂衣去,雖為高官,卻不幹政,一襲黑袍了此殘生,他是妖僧之體,更有賢相之心,功在社稷,功在華夏!

結語:姚廣孝之舉,讓許多人有不理解,他熱衷於朱棣的靖難,但成功後又不要功名利祿,用現在流行的話來看,他簡直就是為了實現人生自我價值而鼓動朱棣靖難的。按照當年明月對此事的理解,姚廣孝是為了造反而造反,這話理解透了就是“一展平生所學”,原因竟如此簡單嗎?最後以顧炎武對他的評價結束此文。

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望風瑟瑟


姚廣孝見到朱棣就忽悠他造反,這讓後世很多人不解,難道朱棣真是天命所歸?姚廣孝是神算高人?還是姚廣孝和朱元璋又什麼過節,非要把他選定的繼位人做掉?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姚廣孝和朱棣聯手造反的經過,然後再分析上面的問題。

姚廣孝少年出家,後被朝廷徵召做了僧官。在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時,朱元璋命令每個兒子都配備一名僧官,他們的職責是陪著皇子守孝,姚廣孝就這樣結識了朱棣。兩人在每天密切地交流中,互相欣賞不已。喪事結束後,姚廣孝主動對朱棣說:如果我能輔佐你,會給你戴上白帽子。

朱棣是燕王,王上加白就是皇字,這就是明白地告訴朱棣,我要輔佐你當皇帝。朱棣聽了之後馬上找老爹,把姚廣孝要到了身邊,一起回了北平。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年輕的建文帝開始對自己的叔叔們下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都被削平,大部分廢為庶人,其中湘王驚恐之下居然自焚而死。朱棣看到形勢如此危急,便在姚廣孝的策劃下開始造反。姚廣孝不僅為朱棣制定進軍方略,更是在朱棣出征期間留守北平,他是朱棣靖難之役的第一謀臣。


朱棣登上皇位後,對於姚廣孝仍是禮敬有加,不僅讓他總理天下僧道之事、主持修撰《永樂大典》,更封為太子少師,教導太子朱高熾。每次見到姚廣孝,朱棣都稱其為“少師”而不名。姚廣孝面對富貴也表現的和其他人迥然不同,他白天穿朝服參政,晚上換上僧衣在寺院中清修,儼然是一副“富貴如浮雲,我只為蒼生”的高人模樣,所以有了“黑衣宰相”的稱呼。

這樣的姚廣孝讓人感到十分困惑:難道他當年真的看出了天地玄機,認定了朱棣是真命天子,這才出山入世,輔佐朱棣成就帝業?還是他和朱元璋有難言的仇恨,一定要親手推翻他指定的繼承人?

其實這所有的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一個名為席應診,一個名為袁珙。這兩人對於姚廣孝的影響極其深遠,也是他造反的動力來源。

姚廣孝少年出家為僧,他的主要老師卻是一位道士,就是上面所說的這位席應診。席應診道號子陽子,雖然身為道士,卻對儒釋道三家學問都十分精通,道家的真經秘集、離、章丹法、陰陽術數、儒家的《易經》等均瞭然於胸,對於兵略、占卜也觸類旁通。我們從他的學術方向就可以看出來,這位老道博通三教,對帝王之術也有研究。



姚廣孝在這樣的師父教導下,很快也做到了博通三教,更擅長陰陽術數,估計也就是在老師那裡,他獲得了一顆不安分的種子。學了帝王之術,總是要學以致用的。

對姚廣孝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有一個人,就是袁珙。

袁珙和席應診不同,他的學術方向很單純,就是給人算命。據說他早年在海外珞珈山(普陀山附近海域之中的小島)遇到過奇人,傳授了他相面之法,從此後給人相面算命沒有不靈驗的。他在洪武年間遇到了姚廣孝,當時就大吃一驚:哎呀我去,這個和尚好特別哦,長著三角眼,看起來像生病的老虎,一定是個殺人不眨眼的狠角色,有些像劉秉忠(佛教信徒、忽必烈的戰略規劃師)啊!

姚廣孝聽到袁珙的評價和鑑定,大喜過望。他正想著施展一身的帝王之術,袁珙還把他比喻成劉秉忠那樣的前輩高人,這不是上天註定他要成功嗎?

可以說是席應診釋放出了姚廣孝心中的魔鬼,袁珙親手把這頭魔鬼養大了!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朱棣早就有造反的心思,不然也不會聞“皇”字而動心,把姚廣孝拉到自己身邊,結果一個想當皇帝,一個想當帝師,兩人不謀而合手拉手走上了造反之路。這其中雖不乏神奇之處,但歸根結底,朱棣不過是姚廣孝學以致用的試驗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