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人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

史学达人


历史上有很多一鸣惊人的例子,这里咱们就举几个例子

韩信

韩信出生于一个落魄的平民家庭,他不仅性格放纵、不拘礼节,早些年更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浪子。他既没有机会被举荐为官吏,又不懂得经商之道,总要依靠别人的救助来养家糊口。据史书记载,韩信总是到处吃闲饭,他曾在南昌亭亭长那里吃了好几个月的闲饭,这让亭长的妻子忍无可忍,最后,亭长夫人没有为他准备饭食,他才停止了去亭长家蹭饭的行动。还有一次,他在河边钓鱼,河边还有几位正在洗衣服的老大娘,他们看到这个年轻小伙时常挨饿,没有饭吃,每次在河边洗衣的时候,其中的一位老大娘都会给韩信带饭,接连几十天如此。韩信对这份恩情感激不尽,说是日后功成名就必然好好报答大娘。谁知老大娘却回复韩信,她只是可怜一个大丈夫无所作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罢了,压根不指望他报答自己。就是这样的韩信,最后在夏侯婴的举荐,凭借着自身努力,成长为了一代军神,他的用兵之道至今都被后世所推崇。

姜尚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刘邦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李牧山


我说是朱德总司令,大家可能很惊讶,朱总司令是“红军之父”,共和国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怎么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呢?听我慢慢来讲。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四川省仪陇县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运动中,他作战勇敢,一路浴血,1917年7月就任滇军旅长,有人有枪,手握重兵,成为一个小军阀。但他思想进步,追求光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追求马克思主义。1922年他来到上海,找到了时任党总书记的陈独秀,要求入党,陈说:你是一个旧军阀,我们党是纯无产阶级,不能接收你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远涉重洋来到法国,结识了周恩来,在旅欧支部周恩来的介绍下,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从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南昌起义中,他开始也不是核心领导人物。起义当晚,周恩来交给他的任务是,利用关系,把敌人几个团的团长约到他家打麻将,一是麻庳敌人,二是让他们离开部队,失去指挥权。起义时,他任九军副军长,他不是前委委员,兵力也少,担负的任务也简单。 朱德真正发挥关键核心作用是在三河坝分兵。当时,周恩来命令朱德率领200O余兵力留守当地,阻击6倍于我的敌军,掩护主力部队南下,经过三天三夜的阻击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剩1000多人。 朱德率着这支队伍继续南下,追赶主力部队。途中得知主力部队在汤坑战败,已不复存在。这时部队士气低沉,逃兵现象严重,团以上干部只有朱德、陈毅、王尔琢。到了天心圩,朱德决定整军,他动员到:苏联的十月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今天就是中国的十月革命,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取得成功的,这只是黎明前的黑夜。经过整军,他率着这800多人的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井冈山会师。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队伍,最后真正保存下来的,就是这点家底。这点家底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战斗力的核心。南昌起义的火种,从此再也没有熄灭。

新中国成立后,从这800人的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zj史海拾贝


今天我介绍一位开始不被黄埔军校校长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的学生,他就是黄埔一期的徐向前。



孙中山初定的校长是元老程潜,老蒋是副校长,后来蒋的结拜大哥张静江出面,老蒋才取代程谐上任。蒋介石在任校长初,就把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他极会拉找感情,一次老蒋召集学生训话,他回顾了当年去日本留学时,母亲如何想念他的,接着就说:本校长对你们就是慈母般的感情,也就像我妈妈对我一样。顿时台下感动一片……

除训话外,老蒋坚持每星期到校找学生面谈,考察素质、培养亲信。一天轮到徐向前受校长接见了。徐一进门,见蒋戎装佩剑,一脸严肃,五台山沟里长大的、老实的徐向前有点不知所措,老蒋用宁波话问:你就是徐向前吗?是的,校长。徐帅一口五台山方言。言语不通,老蒋皱起眉头:你是什么地方人啦?徐帅答:山西人。在家干过什么?当过教员。徐帅的朴实被老蒋当成木讷,老蒋判定徐帅是个没大出息的学生,挥挥手让他走了。

如果老蒋得知徐帅后来创造的战争奇迹,他定会把肠子都悔青了。

徐帅1927年在革命危难之际毅然加入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转战海陆丰。1929年6月,被中央军委派往鄂东北,1931年11月成长为鄂豫皖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红军时期有十大经典战役,由徐帅指挥的有:

(一)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役:徐帅3万对国军20万,他制定出“依托内线,先敌之机,以‘飘忽'战术出击外线"的正确战略,运用围点打援、正面突击与两翼迂回相结合、猛插纵深、分割围歼等战法,歼敌6万余人。

(二)红四方面军转移战役

此战是红军战史上反围歼战的经典战例。红四2万人面对30余万国军围剿,于险境中果断转移,穿越平汉线,在枣阳新集重创国军后,冲破包围圈,击退两翼进攻,进至漫川关,又在敌重兵围困下,以非凡胆识从敌结合部撕开口子,兵进关中平原,连续击溃堵截的国军,进汉中、翻秦岭、渡汉水,突围而去。

(三)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战役

红四方面军1万余面对7万余国军三路围攻,制定出“收紧阵地、决战防御"的正确战略,以“纵深防御节节抗击,逐次向心收紧阵地,耗疲敌军诱其深入,集中兵力迂回反攻"的战法,歼敌2.5万,这战后红四方面军得以立足。

(四)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

此战红四8万对30万,组成宽正面、大纵深、多梯次的防御体系与敌鏖战,经过四期节节抗击和两次反击作战,消耗、迟滞敌军,再用万源的险要地势决战防御,国军到了“三而竭"的地步,徐帅抓住战机,正确选择突破口,突破防线,席卷两翼,扩大缺口,直插纵深,造成大纵深迂回歼敌的有利局势,歼敌9万余人,击溃几十万国军,成为红军战史上战果最辉煌的大捷。

(五)嘉陵江战役

红四方面军5万余人面对8万余国军的布防,先以北出南返之计使国军发生错觉,调敌一部北向,准确把握渡江地段和主要突击方向,实施“巧渡与强渡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宽大正面上的多路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成功突破国军沿江和纵深防线,开创了我军大规模渡江战役的光辉记录。

(六)千佛山战役

此战是红军战史上山地攻防战的经典战例。徐帅巧施“示假隐真"之策,以8万对抗20万,成功打通北川河谷,粉碎了国军“东西堵截、南北夹击"的军事部署,牵制几十万国军,有力地侧应了中央红军过金沙江、大渡河和夹金山。

1937年8月,任129师副师长,38年4月,率129师、115师各一部创建冀南根据地。1939年6月,任八路军一纵司令员,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抗大代理校长。1945年,先后任刘帅、聂,帅副职,如果不是长期拖着病躯,徐帅会在抗战中作出更大贡献。

1945年后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他率领由晋冀鲁豫地方部队组成的六万武装在山西和阎老西打得风生水起。 1948年3至5月,攻克坚城临汾,6至7月,发起晋中战役,六万歼敌十万,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初,带病指挥太原战役,歼守敌13余万人、民团8万。

解放战争初,山东野战军连续作战不力,中央曾考虑派徐帅接替陈老总,因为身体原因作罢。

徐帅1949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聂帅任副总参谋长。



1954年,徐帅担任中央政府军委副主席,1966到1987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至1980年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83年至88年任国家军委副主席,是唯一的担任过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开国元帅。

老蒋看到后来的徐帅如此优秀,岂不要上吊抹脖子?


苍茫大地顾炜斌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在后来的回忆里他说到:

“是夏,(1918年6月,毛泽东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我决定到北平—-那时叫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在出国以前,这些青年预备先在北平读法文。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在这一群留学生中,有许多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我陪了几个湖南学生到北京去。

当时毛泽东身无分文,去北平的路费还是找朋友借的。到了北平以后,更是处处需要用钱,于是他找到了之前在一师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帮忙,给他找份工作。此时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于是杨昌济把毛泽东介绍给了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李大钊给毛泽东安排了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薪俸是每月八块大洋。每天的工作是管理几十种报纸,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以便别人方便来取。

毛泽东一开始是寄居在老师杨昌济家里,也就是在这里,认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二人走到了一起。但是,老住在别人家也不是办法,而且毛泽东经常和朋友来往,也不方便,于是,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新找了个住处---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三眼井里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现为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吉安所又称吉祥所,是清代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的场所,毛泽东看中这里,也是因为价钱便宜。

就这么个小房子,还挤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昆甫、罗章龙等8个人,毛泽东后来回忆到:“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住的不好,吃的就更差,毛泽东等人都不宽裕,经常是馍馍、咸菜就对付一天。不过那时他们谁也没觉得苦,据罗章龙回忆:“入冬以后,大家昼则往沙滩北京大学第一院图书馆阅览室避寒,夜则返寓围炉共话。那时生活很苦,大家从中得到锻炼,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期间,经常会看到当时的风云人物出入。有一次,胡适来到北大图书馆做演讲,毛泽东趁机向他请教问题,当时胡适并不认识毛泽东,一问旁边人,得知此人不是北大学生,只是一个不在编制的管理员,就没有回答毛泽东的问题。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说道:“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得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虽然饱受冷遇,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相反,他更加发奋学习,依然孜孜不倦的像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当时文化巨擘请教。正在北大的这段时期,毛泽东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确立了自己一生的信仰。当时,恐怕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有着湖南口音的青年,小小的图书馆管理员,就是日后新中国的缔造者。


一卷青史


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的科学家之一,咱们看看他小时候的表现。爱因斯坦小时,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十岁才上小学,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

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很少说话,老师一直不太喜欢他。手工课上,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的说:“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呢?”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严厉的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坦然的说:“有的。”同学们都抬起了头,惊奇的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他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

老师看他做事这样认真,有敢于直言,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在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给爱因斯坦留下的回忆尤其压抑、孤独和痛苦,学习上,他除了数学,其他各门学科,特别是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课程,大都成绩不佳;生活上,与班里同学话不投机,格格不入,被认为“生性孤僻”;在老师眼里,他不仅“智力迟钝”,而且““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去看望他的一个中学老师,老师已经想不起来他是谁,怎么也想不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世界顶级物理学家是他的学生。

读后有什么感想?


知无为而有益


粟裕。他在解放战争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被人所看好。特别是他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南方打游击,这对他日后的发展不是很有利。

土地革命期间,粟裕默默无闻;抗日战争时期,他依旧默默无闻。抗战时期,他并没有在八路军部队工作,而是在新四军工作,远离军委总部。他先后担任新四军中担任副支队长、师长等职务。相比八路军和军委总部在在一起,留在新四军工作的粟裕,显然有点落寞。而当时新四军中最有名的将领是彭雪枫,粟裕也多少有些暗淡。

当时军委总部的对八路军的关注显然是超过新四军的,即便关注新四军,也不会注意到有个叫粟裕的将领。

然而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粟裕,却在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在济南战役中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他率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因为这样的赫赫战功,粟裕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将。


袁卫宇


蒋介石起家靠的正是黄埔军校,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经常找学生谈话,黄埔四期的学生林彪自然也不例外。


林彪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娃,加上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于校长蒋介石的谈话中只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蒋介石就通过这样的谈话认为林彪没有多大出息。而林彪则这样评价蒋介石“蒋介石是个军阀,他在黄埔时高高在上,对许多学员、教官都不尊重,很多人对他有反感”。

在黄埔军校并不看好的林彪,日后却让校长蒋介石损兵折将。

第一次反“围剿”时,林彪用兵灵活,活捉了张辉瓒;第三次反“围剿”时,林彪在百里之外吃掉了上官云相的两个团;第四次反“围剿”时,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在与林彪较量了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抗战初期,林彪任第115师师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领部队打败了黄埔的师兄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海南岛。三大战役,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参加了两个。

蒋介石后来评价林彪:“

我要表扬他(林彪),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同学都打败了。胜负论英雄,他是胜利者,所以他是英雄。我这个当校长的不称职啊,在校时对他关心不够……

林彪这块金子没有被常凯申发现,常凯申肠子都悔青了。


历史军魂


朱德元帅,就是一位起初不被看好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我军的重要创始人。

朱老总我们都知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帅,他在我党一直是以一个长者的形象存在,以至于我们忽视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个人魅力。朱老总是一位可以让各方敬重的伟人,他的一生是充满光辉的一生,但是他起初并不被人看好。

朱老总第一次不被看好是入党的时候。在1921年朱老总就担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可谓是旧军阀中的高官,但是他逐渐发现旧军阀的混战并不能达到他救亡中国的目的,所以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老总第一次想加入共产党不被张国焘看好,遭到了张国焘的反对,反对原因两点,一点是朱老总是旧军阀队伍出生,担心以后会背叛革命;第二点是朱老总由于当时在旧军阀时代,有抽大烟的习惯,不符合加入条件。

朱老总第一次没有加入共产党之后,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改正自己,首先就戒掉了大烟,之后朱老总又跑到了德国,马克思的故乡,在柏林认识到周总理,后来经过周总理结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之后,朱老总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说来好笑那位曾经认为朱老总会背叛革命的张国焘,最后却自己背叛了革命。

朱老总第二次不被看好是南昌起义,当时朱老总只是南昌的警察局长,起义军南下过程中,朱老总被作为偏师放置在三河坝阻挡敌人,而主力南下汕头建立根据地。

在当时来讲中央的任务是牺牲朱老总的部队,让他们堵截住敌人,给主力部队赢得时间,但是后来主力部队在汕头被打败,而朱老总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之后,只剩下8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的最后火种。

朱老总率领最后的起义军约800人,转战闽粤赣湘边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为了日后的中央红军,而朱老总的部队中出现了林彪、陈毅、粟裕等一大批的国家栋梁。

朱老总所率领的部队本来是偏师,是被牺牲的力量,但是朱老总却带着这样的部队成为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中国革命事业留下了星星之火,最后才能燎原。

朱老总在不被看好的 情况下加入了共产党,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人民的光荣”(毛主席语)。


帝国烽火


历史上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一鸣惊人的人有很多,其中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有毛泽东、屠呦呦、姜子牙、楚庄王、百里奚、孙膑、刘邦、韩信、朱元璋等等。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不到二十岁继承王位,但三年里不理朝政、不发政令,他自诩是一只长羽翼、观情势的鸟。三年后他任用贤臣,发展经济,接连灭掉庸国、萧国,击败晋国、宋国、郑国,成就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毛泽东:因为只是一个师范生,因为只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因为没有留洋的经历,始终未被“布尔什维克”们看得起过,但是他悉心调查,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依靠工农联盟、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北上抗日、树立抗日持久战的战略、建立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体系等等思想路线,最后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敌人,建立了强大的新中国。

屠呦呦:一个本土培养的大学生,没有博士、院士、留洋经历的人,只因相应毛主席的号召,参与疟疾病的攻关,最后因提取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姜子牙:一个七十二岁前当过屠夫卖过肉、开过小店卖过酒的人,最后成了周朝的开国元勋,百家宗师。

百里奚:一个经过商、放过牛、当过官,六十多岁还成了陪嫁奴隶的人,被秦王用五张羊皮换回来拜为大夫,终使秦国成就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膑:因嫉妒而被师兄弟膑了双足,只能装疯卖傻,最后击败了师兄弟。

刘邦:四十多岁前还只是一个混吃混喝的乡保长,因押解劳工失败不得不参与农民起义,在楚汉之争中也是委曲求全,最后却击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

韩信:因父母早逝,小时候混过饭、打过渔,受过老妇人的施舍,遭到同龄人的胯下之辱,在楚军中扛过大戟,最后因刘邦登坛拜将而发挥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朱元璋:少时作为佃农之子放过牛、因家庭贫困当过和尚、甚至连和尚也当不了而当过乞丐讨过饭,父母病亡而无葬身之地,最终却参加反抗元朝的起义军,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建立了明朝。


WILLSON39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例。世人就没看好中国能打赢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隊?哪時中国刚刚建国,一贫如洗,武器装备都很落后,能打赢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现代化集团军吗?

但是毛泽东就不听那个邪,毅然决然要抗美援朝,真正决定战争的是人,不是物,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美国要想打多久,中国就打多久。”中国是为正义而战,为爱国而战,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运筹帷幄,髙屋见瓴,用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我志愿将士一不怕死,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在朝鲜战场上涌现了可歌泣的英雄人物,普写了志愿战士爱国主义的人生赞歌!如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顽强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美国不得不签停战协议,吃了败仗。

抗美援朝之战,是中国人民立国之战,让中国人民真正挺起了腰板,令世人敬畏!令世人刮目相看!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智慧,伟大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