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願交出傳國玉璽,為何要禪位於嘉慶,再做3年皇帝不行嗎?

S和M是神馬


乾隆禪位,這在有清一代是首例,自秦始皇以下兩千多年的皇朝歷史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可他名義禪位,實際上還是把握著清朝的命脈,嘉慶雖為皇帝,卻還在戰戰兢兢地渡過了三年的權力空窗期。


乾隆之所以決定禪讓,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乾隆自己說的,不願意超過爺爺康熙的在位時間。康熙在位六十年,而據乾隆在四十三年時宣喻所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已經八十五歲的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召見眾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佈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太子,明年為嘉慶元年,到期退位。乾隆雖然有模有樣地昭告天下,似乎已堅定了退位之心,可是退位之後的三年,乾隆還是牢牢把持著朝政。

乾隆退位後依舊霸佔著養心殿,嘉慶只能暫時搬到毓慶宮,每遇軍政大事還得入養心殿去和太上皇“商量”。據朝鮮使臣的記載:“嘉慶侍坐太上皇,上喜則亦喜,笑則亦笑”;又記:

“嘉慶侍坐上皇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這哪像個權傾天下的皇帝,明明就是個扯線公仔而已。

第二:鑑於爺爺、父親的教訓。康熙晚年沒有明確皇太子的名位,直到病逝之後才宣佈由雍正繼位。康熙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夠好的,好到很多人都懷疑雍正繼位的合法性。終一朝十三年,雍正都在不斷地和這些懷疑做鬥爭,甚至自曝家短,撰寫出《大義覺迷錄》,把禁宮內幕全部曬出來給人看。

乾隆繼位後,立馬下令銷燬《大義覺迷錄》,不準再印。也是有鑑於爺爺康熙的做法,所以乾隆在八十五歲、精力依舊旺盛的情況下宣佈退位,即讓兒子嘉慶有個過渡期,也有利於局勢的穩定。畢竟雍正只有他一個適合繼位,可乾隆當時還有永璇、永瑆等兒子在世。

他害怕顒琰無法制約他的兄弟,為了保證局勢的穩定,也為了顯示自己對祖輩的尊敬,同時考察一下嘉慶皇帝,看他是否有人君之格。所以乾隆選擇在八十五歲時退位,而不是選擇一直坐到老,坐到死。



一貳一橙


一句漂亮話,乾隆帝為此付出代價。

“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如能承受老天眷顧、庇佑,讓我得以在位六十年的話,那時,我就立刻把皇位傳給有繼承權的嫡子,不敢相同或超越皇祖康熙帝六十一年的治世之數。

乾隆竊喜中:皇瑪法8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我可是25歲登基耶~60年執政就85了,問題是我活的到那天麼?聰明如我,o(* ̄︶ ̄*)o

如上,是乾隆帝在乾隆元年的承諾,既然是期盼蒼天垂佑,也可說是許願,這個願他是不敢不還的,作為封建帝王,乾隆帝可不具備與天鬥其樂無窮豪邁和膽魄。

答案很簡單,卻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乾隆本人既要守諾,又不那麼甘心,再加上和珅的鼓動,所以就要委屈一下顒琰,而大家都知道,顒琰當然沒有在沉默中消亡,憋屈中積蓄了幾年的洪荒之力,在乾隆歸天后一朝爆發,迫不及待的幹掉了二皇帝和珅。

身居極權高位六十載,乾隆帝放不下權柄,這不足為奇,這點也無需多提,但這不是他禪位不放權的最主要原因,乾隆瞭解這個兒子,顒琰的能力並不出眾,乾隆並不放心。

咱們看下當時的背景,可見十全老人治下,並不安寧平靜:

乾隆禪位前,即乾隆六十年,苗民起義,湖南,貴州大亂,兩年多時間到了嘉慶二年才得以平定。

清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王三槐的義軍幾乎控制了20多個州縣的廣大農村地區。后王三槐因麻痺大意,到清軍大營談判被誘捕解送北京,後被清廷凌遲處死。

20多個州縣?那算啥......再看:

川楚白蓮教起義歷時九年,佔據或攻破清朝的府、州、縣、廳、衛等204個。

大清耗費了十六省數十萬軍隊,並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士卒無算。

大清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大清武力再度削弱,綜合國力以此為拐點開始急轉而下。

而乾隆帝僅僅在開戰兩年多幹掉王三槐的時候,就過早的高興起來並自詡:“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被搶蛋糕的顒琰不知會否牙癢。

自大清入關,反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到了乾隆執政後期,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是大亂之世的開端,執政初期,顒琰的性子和能力確實容易出問題,乾隆出於擔心多幹了3年,這是主要原因,再一層就是身居高位,如若急流勇退,那可不只是存在感堪憂的問題,如果顒琰做出不成熟的政治舉動或說政令,放權後的弘曆怎麼管?

弘曆要做的其實只是應諾守信,穩定過度,禪位不放權就是折中方法之一。


古今通史


乾隆一生最尊崇的人就是康熙,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不願超過康熙,因此在位六十年的時候選擇禪位給嘉慶。要說嘉慶排行老十五,怎麼著也輪不到他當太子。但是他運氣好,他前面的阿哥們有的夭折,有的早逝,有的行為乖張,反正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好比一筐都是爛桃子,挑挑揀揀到最後選了一個相對好點的而已。

乾隆皇位是讓了,權力可一點沒讓,大事小事依然一把抓。且常曰: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來辦。既然大事要自己辦,傳國玉璽自然不能交。也許人的年紀越大,疑心病越重,對權力的慾望就越強。太多的歷史事件證明,最希望皇上歸天的其實是太子。

乾隆坐了三年零四個月的太上皇,嘉慶戰戰兢兢一直忍著,不忍也不行啊。雖然對和珅恨之入骨,但表面上仍虛與委蛇。常對大臣們說,以後還得依仗和珅治理國家,以此來取得和珅的信任。

嘉慶四年二月七日即正月初三,巧的是今年二月七日也是正月初三,乾隆終於歸天,當晚嘉慶召回老師朱珪,初四便拿下和珅,正式開始他的帝王生涯。


遵義陸歌


另類君以獸醫的視角為您活體解剖人渣乾隆的心理構造!

乾隆最崇拜的人是他爺爺康熙,他曾當眾宣佈,自己要以爺爺為榜樣。康熙做了61年皇帝,到乾隆這一輩,他可沒想到自己這麼長壽(千年王八萬年鱉^_^),所以當他在位的第60年,他十分無奈的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因為他做皇帝的時間超過爺爺康熙的話,就是僭越,是對爺爺的不敬。

我們都知道這貨是個好大喜功,虛榮爆棚的東西,他將皇位禪讓給嘉慶,並不等於嘉慶就能做皇帝了,為啥?皇權還在乾隆手裡。

這就導致嘉慶初期,文武百官都到嘉慶王府上朝,拜見皇帝后退朝離去,然後再去皇宮跟太上皇乾隆議事;

認認真真走形式,紮紮實實走過場,這樣的事情後世也出現過,我們點到為止,

如此一來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一幕出現了,皇帝在王府辦公,太上皇在皇宮議政理事,這感覺是否有點像慈禧和光緒的關係?

乾隆帝就是這麼個人渣,但現在影視劇將他塑造成人見人愛的大豬蹄子,真是戕害更年期婦女倒也罷了,可是扭曲青少年的三觀,該當何罪!


另類文史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中國有史以來,統治中國時間最長,壽數最高的皇帝,一共統治中國63又4個月(1736年-1799年)壽享89歲(1711年-1799年),他統治的時代,是清王朝的最鼎盛的時期,無論從人生際遇還是生活享受,乾隆都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乾隆曾自言,說自己是福、祿、壽喜慶,五全之人,晚年又自稱十全老人,可以說晚年的乾隆已經再也無法壓制,他這顆驕傲的小心臟了。

在乾隆要做古今第一完人的心理下,再加上中國古代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把上古三代,堯舜禹,作為帝王的典範,而這三位帝王都是以禪讓的方式繼承弟位,乾隆號稱十全武功、功績自詡可以媲美這三位帝王了,但是唯有在德行上還欠缺一點兒,乾隆禪位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成就了他作為古今第一帝王的虛榮心。另外乾隆對他的祖父康熙有著很深的崇敬之情,因為康熙在位61年,所以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立誓,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退位,不敢與康熙比肩。

而且乾隆經歷了、康熙、雍正兩朝的儲位爭奪,與宮廷喋血,深感權利和平交接的重要性,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可能發生的權利爭奪,導致的政局與國家不穩,乾隆決定生前交權,自己也可以在一旁輔助新皇帝,和考察新皇帝的品行。

嘉慶皇帝生於乾隆25年乾隆38年被秘密立為皇太子,乾隆60年乾隆在圓明園明發上諭定明年是嘉慶元年,傳位於太子,並聲明各地督撫進京或外調任職必須先到他這來報到,才可以去任職,國家大事依然他乾隆督辦。在太和殿舉行禪讓大典的時候,嘉慶和文武百官向乾隆行三拜九叩的大禮,正當嘉慶要從乾隆手裡接過象徵著最高權力的皇帝之寶的時候,乾隆突然拿起玉璽轉身回了後宮,在場的文武官員都面面相覷,這個時候紀曉嵐和劉墉決定去面前乾隆皇帝替嘉慶皇帝把玉璽要回來,經過兩個一番連哄帶勸乾隆最終回到了太和殿,把玉璽交給了嘉慶皇帝,登基大典得以順利舉行。但是禪讓大典結束後,嘉慶並沒有舉辦屬於自己新皇登基的登基大典,你爹都給你辦了禪讓大典,你還要舉辦登基大典,你小子擺什麼普呢,嘉慶也是清朝唯一一個沒有舉辦登基大典的皇帝。

嘉慶皇帝即位後,覺得自己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了,向軍機處下旨,向各地督撫下旨,安排人事調動,可惜這些聖旨剛剛下發,嘉慶就被乾隆叫過去一頓臭罵,規定嘉慶以後下旨之前必須向自己請示,否則不能下旨。原來是乾隆的寵臣和珅接到了嘉慶的聖旨,向乾隆打了嘉慶的小報告。

於是嘉慶發現自己雖然做了皇帝但是卻依然還是一個太子,於是嘉慶就乖乖的又做了3年頂著皇帝名號的太子,直到乾隆去世,嘉慶下令處死和珅,嘉慶才真正親政。


小川說史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六十年。乾隆帝之所以在做了六十年皇帝時把宣佈退位,是因為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而自己的文治武功又超不過康熙帝,所以下詔讓嘉慶帝顒琰繼位,自己做了太上皇。

其實,乾隆帝在做了六十年皇帝時退位,還是有一番用意的。第一,可以表示自己對祖宗的尊敬;第二,可以昭告天下,自己是一位以德孝治理天下的明君;第三,自己已經近年邁,處理政事確實力不從心。

乾隆帝雖然將皇位傳給了嘉慶,但是對權利的慾望依然不減。嘉慶帝主政三年,很多事情都要先向乾隆帝稟報,然後再按照指示處理。也可以說,嘉慶帝就是一個傀儡皇帝。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擁有權利到底有多好。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誰人都知道,有了權利就有了一切。人是有慾望的動物,遇見中意的東西當然想要攬入懷中,而要為所欲為,那就必須將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乾隆帝很清楚,自己一旦交出權利,那就意味著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只能是一個無人搭理的孤家寡人。

劉邦做皇帝時,封其父為太上皇。為了顯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劉邦定下祖制,即使是太上皇,在見到皇帝時也要行君臣之禮。劉邦很英明,這樣一來,誰都不能凌駕於皇帝之上,所以就不會產生太上皇,以及皇太后等干政的行為。嘉慶帝並非強硬的君主,甘願受制於乾隆,這是嘉慶帝還未親政就犯下的一個重要錯誤。

自古有建樹的皇帝,無不是具有雄韜偉略,一方面仁慈博愛,一方面又手段殘忍。嘉慶帝登基已三年,還要受乾隆擺佈,可見不是一代雄主,歷史也證明了確實如此。

無論是乾隆帝還是任何人,一旦得到權利,不到萬不得已是都不會放權的。今天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道理卻從來都沒有變過。


妖嬈史話


對於清朝太熟悉了,可能是清朝的電視劇太多了受到影響吧!對於乾隆皇帝,有人說他是風流皇帝,妄自尊大自詡“十全老人”,其實他是導致清朝最終開始沒落的罪人。

他本身就是一個迷亂權位的人,禪位給兒子嘉慶,從內心深處來說他是千百個不願意的,只是無奈之舉,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乾隆跟康熙的關係十分好,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後就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立即留在身邊,親自教養,教他讀書,異常的喜歡,弘曆後來被立為太子,也與爺爺的愛憐有一定的關係。而康熙在位61年,如果再做三年皇帝那就超越了皇爺爺了,在古代綱常倫理很重要,如果乾隆繼續做下去那就是對先祖的大不敬,乾隆這點意識還是有的。

而且乾隆元年的時候,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曾立下誓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這句話就是說希望能長壽,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治六十一年的記錄,就幹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二是乾隆在玩弄權術,一個痴迷於權位的人怎麼輕易將絕對的權力全部放棄呢!即使做了太上皇,實際上就是清朝絕對決策者。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兒子的性格比較仁弱。禪位只是堵住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個朝代不可以同時出現兩個皇帝,禪位是權宜之計,其實就是兩個皇帝,大事乾隆決定,小事嘉慶處理,這樣也可以鍛鍊兒子啊,一舉兩得,不得不佩服這些權術家的本身真的不是蓋的。

乾隆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也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再做三年皇帝絕對不會的。


盛唐新州


清高宗,即乾隆帝,乾隆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在我國的歷史上,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共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而在乾隆帝為何要禪位於嘉慶帝呢?為什麼不等他自己駕崩之後讓嘉慶帝再繼位呢?就如問題所問,再做三年的皇帝不行嗎?

對於乾隆帝來說,是要去禪位的,不能再做三年的皇帝。原因呢,要從乾隆帝繼位時說起。

乾隆帝小的時候,清朝的皇帝還是康熙帝,也就是乾隆帝的爺爺。而那時,康熙帝對乾隆帝這個皇孫很是喜歡,曾帶在身邊養育,言傳身教,可以說,康熙帝對後來的乾隆帝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乾隆帝對於自己的爺爺,也很是尊崇,

在乾隆帝繼位時,曾說:“若是得上天眷顧,能在位六十年,那時就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也就是說,乾隆帝若自己能夠長壽,那麼在位六十年時,便禪位於儲君,在位時間絕不超過自己的爺爺也就是康熙帝的在位時間。

皇帝,一言九鼎,做出了承諾就要去做到。所以,乾隆帝就在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舉行歸政大典了,嘉慶帝繼位,乾隆帝為太上皇。

乾隆帝雖然禪位,但是朝政大權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進行“太上訓政”,而嘉慶帝那時,不過是坐上了皇帝的位子,實權還是在乾隆帝手中。


說與山鬼聽


不要輕易的立flag!不要輕易的立flag!不要輕易的立flag!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乾隆皇帝就是被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逼下了皇位!身為大清王朝的第六任皇帝。生在太平盛世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可以說是標準的富五代。可以說是奮五世之餘烈,繼太平之盛世!

大清王朝在經過了努爾哈赤的建立根基;皇太極的擴張和優化政治和軍事制度;順治皇帝的入主中原、追擊南明;康熙皇帝的開疆拓土、平定內亂;以及雍正皇帝的勵精圖治和改革吏治。可以說在經歷了5代人的努力的基礎上,大清王朝的皇位再交給25歲的愛新覺羅·弘曆手中時,乾隆皇帝只需要考慮如何安享這個太平盛世!寄情於詩書江南。



乾隆皇帝是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和權力的皇帝,同時他也特別會做皇帝,有西方傳教士曾經在乾隆皇帝登基時對這位新皇帝作出這樣的評價:“這位25歲的年輕皇帝,似乎天生就是做皇帝的命。他絲毫沒有像他父親雍正皇帝那樣被繁瑣的政務所困擾,而是十分的悠然自得又掌控著全局!”通過這樣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得出乾隆皇帝並沒有經歷父親那樣曲折的人生歷程。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也沒有太多的競爭。可以說乾隆皇帝在很小的時候,便已經可以確定自己會成為大清王朝的繼任者。



雍正皇帝在疲於繁瑣的政務中溘然長辭。年僅25歲的乾隆皇帝正式繼承大清王朝的皇位。乾隆皇帝在即位之初變表現出了一定的仁孝之心。一方面歌頌了清朝歷代皇帝的功勞。尤其是對他的爺爺康熙皇帝為大清王朝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大加褒獎。

於是乾隆皇帝便做出這樣的承諾:“如今我雖說做了皇帝,但是我將來的功勞絕對比不過聖祖仁皇帝康熙爺,康熙皇帝8歲登基,69歲駕崩,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因此自己在位年限不敢超越聖祖仁皇帝。等自己在位年限到60年時,便會禪讓皇位給子孫後代。”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承諾,是因為乾隆皇帝深知,自己25歲繼位。如果在位60年則意味著自己活到了85歲。而在清朝時期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夠活到85歲。因此乾隆皇帝在做出這樣的承諾時,實際上是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在位時間達到60年,更不用說超過60年。所以在自己即位之初便說出了這樣的話,以此來體現自己對於聖祖仁皇帝康熙爺的敬重和孝心。進而收買人心和天下臣民的尊敬。


然而,不知道是上天給乾隆皇帝開了個玩笑還是乾隆皇帝太懂得享受生活和養生之道。或者說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天下過於的平淡無事,給乾隆皇帝營造了一個舒適安穩、無需勞心費神的太平盛世。乾隆皇帝不僅活到了85歲,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但是這一年已經乾隆60年。天下的臣民都在看著乾隆皇帝該做出如何的決定?

因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提前拿出放於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密匣。守著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的命宣讀了傳位詔書。將皇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而乾隆皇帝則退居為太上皇,同時改年號為嘉慶。對外發佈政令時使用嘉慶年號,皇宮內部依然使用乾隆年號。就這樣乾隆皇帝不得不退居為太上皇。但是乾隆皇帝卻退而不休。依然掌管著對朝中的各類人事任命和重要的軍國大事的決定權。這也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沒有將玉璽傳給繼任者。實際上指的是指沒有將真正的皇權交給繼任者——嘉慶皇帝。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嘉慶皇帝做了三年多的兒皇帝。對於自己的父親——太上皇乾隆皇帝做出的決定唯命是從!服服帖帖的做了三年多的有名無實的皇帝。但是在乾隆皇帝去世之後不久,嘉慶皇帝便將自己掌握實權後的第一道政令指向了乾隆皇帝生前的寵臣和權臣和珅!嘉慶皇帝扳倒了和珅徹底的掌握了所有的皇權!正式成為大清王朝真正的皇帝,而這一年已經是嘉慶四年。

乾隆皇帝禪讓皇位這件事情,其實只不過是乾隆皇帝做一個樣子給天下人看而已。所謂稱呼變了,但權力沒變。因此乾隆皇帝實實在在的掌握大清王朝的皇權長達近64年。


珞珈山的貓


他的爺爺康熙皇帝一直是他的榜樣。所以常謙稱自已不如爺爺,更不可能有逾越爺爺的地方。在承德避暑山莊康熙皇帝曾提名36景。後來乾隆大規模擴建的時候,所擴建景點遠遠超過36景。但是為了不超越康熙皇帝,他親筆提名的景點只有36個。皇位問題最初就說過做滿60年的。後來也多次提到這個話題。在承德避暑山莊松雲峽的入口處有一通立於乾隆四十年的石碑。碑上有乾隆於四十年、五十年、五十八年、六十年所作的詩。每首詩裡都提到的坐滿60年後退休的事。碑叫"林下戲題"碑。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