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最全的花生病害有哪些?应如何防治?

程文顺


花生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生食、熟食均属于一道美食,

因此花生种植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花生种植户群体来说,花生病害的防治一直都是花生种植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下面二亮子针对花生的病害,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花生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叫花生根瘤线虫病、花生线虫病),种植户也称之为“地黄病”、“地落病”、“秸黄病”、“矮苗病”、“小秧病”、“黄秧病”等



分布与危害:

花生根结线虫病在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安徽、陕西、湖南、湖北、江苏、广东和北京等省(直辖市)均有发生,以山东省发病最重。受害花生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70%~80%,甚至绝产。这种病害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寄主:

花生根结线虫病的寄主范围很广,现在发现它为害的栽培植物已有14科80多种。除危害花生外,还危害大豆绿豆、菜豆、苏子等。

甘薯是花生根结线虫的非正常寄主,将甘薯栽植到花生根结线虫病严重的地里,在第一年得病减产严重,第二年减产少,第三年就不减产了。原因是线虫虽能使甘薯受害,根端呈褐色焦灼状,须根卷曲,短而粗,结薯小似鸡蛋,蔓不伸展,叶片萎黄,但不能形成虫瘿。侵入后不久,大部分就死去了,除有个别线虫能发育到豆荚形或雌雄虫阶段,一般不能完成发育世代,所以也叫甘薯为非正常寄主。

症状:

凡花生能入土的部分,线虫均能为害。其主要症状是受害处膨大形成“疙瘩”(虫瘿)。由于为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其症状也有差别。

幼虫形成在花生的根系开始生长时,就从根端侵入,使根端逐渐变成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虫瘿。在这些虫瘿上长出许多不定毛根,线虫再次侵入又形成虫瘿,虫瘿上又长出小毛根。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侵染,使整个根系形成乱发似的“疙瘩团”,称为“须根团”,上面粘着很多土粒难以抖落。

花生由于根组织受到破坏,影响到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水分与养分供应不足,致使植株生长矮小,茎叶发黄,叶片瘦小,底叶叶缘焦灼,早期脱落,开花晚。雨季来后,病株虽能转绿,但与健康植株相比,直到收获仍较矮小。

在根茎(即下胚轴延长部分)及果柄上,也能形成近似葡萄穗状的虫瘿簇。在幼果上呈乳白色略带透明的小虫瘿,在成熟的荚果上形成褐色凸起的虫瘿。

鉴定这一病害时,应特别注意虫瘿与根瘤的区别。虫瘿生在根端,使整个根端膨大,呈不规则状,表面粗糙,并生出许多不定毛根,剖视可见乳白色砂粒状雌虫;根瘤生在主、侧根的一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毛根,剖视可见肉红色、黑色或绿色菌液。

此外,花生地瘠薄、缺肥受涝、虫伤根部根腐病,也能使花生植株矮小发黄,但是根系均不形成虫瘿,刨根检查很容易区别。

生活史:

病原线虫以卵和幼虫形式在花生的残根、病果或土壤中的粪肥内越冬。束年春季,在均地温为11℃时,卵开始发育,出单细胞变成2个细胞,4个细胞、8个细胞……,桑椹期至仔虫期,即第一期幼虫。它卷曲于卵壳内呈“8”字形,在卵壳内第一次脱皮。 孵化出来的幼虫,称第一期幼出。

它在土壤内活动,当平均地温在12℃以上时,开始侵染花生。幼虫用口针进行频繁的穿刺,同时血食道腺分泌毒物,破坏根部表皮细胞,然后向内移动,侵入根内的伸长区定居下来。头部插入中柱,位于未分化或初生木质部的外方,阻碍着邻近细胞的分化。

一些细胞体积增大,其细胞核经过多次迅速分裂,来不及形成细胞壁,形成多核和核融合的巨型细胞,周围的细胞也以此方式发育,就形成突起的瘤状虫瘿。

第二期幼虫,,一旦钻入和定居根组织内,就取食巨型细胞内的植物汁液,逐渐发育变宽,呈豆荚形。幼虫脱第二次皮,称第三期幼虫,此期可分雄、雄。雄虫虫体较窄,可见蠕虫的雏形;雌虫虫体较宽,像尖族椒状,尾端可见肛门、阴门的雏形。

幼虫脱第三次皮后,称第四期幼虫,此期幼虫的外形与第三期幼虫相似,雌雄生殖器官继续发育。幼虫脱第四次(最后一次)皮后,即到第五期幼虫,雌、雄虫均发育成熟。雌成虫定居原处为害、繁殖,一生不再移动,雄虫则离开虫瘿到土嚷中,再找其他虫瘿的雌虫进行交配。雌虫交配后产卵,卵集聚于棕黄色的胶质黏液内,卵囊在虫瘿内或一端露出虫瘿外,以后随残根理入土内,继续孵化为害。

1、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温度:

温度对幼虫的影响十分明显。幼虫侵入花生根系的最低土壤温度为11℃ ,最高为34℃。在土温12~19℃时播种花生,幼虫10天才能侵入,在土温20-26℃时播种花生,幼虫4~5天即能大量侵入,高于26℃则不利侵入。虫瘿内线虫在—10℃处理26小时,幼虫仍具有侵染能力,最高致死温度是45℃。

土壤湿度:

盆裁试验证明,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的20%以下和90%以上均不利于线虫侵入,70%左右是线虫侵入最适宜的土壤湿度,因此土壤内的线虫可随土壤水分的多少而上下移动,荚果虫瘿的多少与土壤湿度也有密切关系,如果八九月份雨水充沛,荚果虫瘿就多,反之则少。

土质、地势:

线虫多发生在质地疏松的土壤或砂土地内,通气不良的勃质土不利其生长发育,低洼、返碱和砂粒间结合紧密的土壤未见发生。就地势而言,丘陵山区、平原、沿海、沿河都能发生,尤其在肥力低的山坡薄地(砂土地)发病最重。

连作:

常年连作地块,土壤内的病原线出就逐年增多,危害随之加重。

播种期:

早播重,晚播轻。

寄主杂草:

花生地周围寄主杂草越多,病害发生越重。

2、传播途径

病土:

在土壤内的病原线虫,借助人脚、畜蹄和农具携带传播。

病粪:

用病花生的碎根、幼果、落场土垫圈也是线虫借以扩大蔓延的途径。

流水:

田间传播蔓延主要借助于流水。大雨过后,线虫即随水流动及随着冲刷物向下游传播,因此,河流沿岸、下水头或过水地发病重。

病果、病根:

未经干燥的病果、病根能带病传播蔓延。但病果及病根经过充分干燥,含水量降至10%以下,虫瘿内的线虫即死亡,失去传播力。

杂草:

寄主杂草是传播病害的个重要途径。

3、防治方法

做好普查:

普查是有计划防治线虫的一项基础工作。调查的时间以6月中下旬前后最为适宜,这时地上部症状最明显。此外,在花生收获期,发动群众边收边检查,效果更好。要把调查结果整理建档,绘制病害分布图,以便进行防治。

加强检疫:

干荚果含水量在10%以下时,山瘿内线虫即死亡,因此检疫时首先要测定荚果含水量,如在10%以下就可调运,否则禁运。

轮作倒茬:

禾本科作物不是线虫的寄主作物,因此,与玉米、小麦、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能大大减少土壤内的虫口密度。

切断传播途径:

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计划地修建排水系统;不用带有线虫的土铺栏垫圈;清除田内外的寄主杂草。


收获时深刨病根:

对田间初次发病、病害轻的地块,在花生收获时,针对病株深刨病根,带到田外面处理掉,可有效地减轻第二年的危害。

药剂防治:

用80%二溴氯丙烷乳剂处理土壤。防治效果达90%~100%,适合重病地块。二溴氯丙烷是黄褐色油状液体,有刺鼻气味,微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稳定。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对作物和人、畜安全。施药方法是结合春耕或在花生播种前半个月,每亩用药2~3千克,兑水80千克开沟施入。因这种药主要是熏蒸作用,一般开沟间距约30厘米,沟深15厘米为宜,施药后立即覆土,以防药液挥发到空气中。

不要在播种沟内施药(因为播种沟深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药效)。施药应注意集中连片,施药之前做好统一规划,田边、地埂都得施,不能漏施;开沟不能过浅,沟地不能过宽;药液随用随配;每亩用药量不能低于2千克。

二、花生枯萎病

花生枯萎病,群众又称“倒秋病”、“死棵子”、“死首”、“青症”、‘发气”、“发火”、“烂腰”、“冠腐”、“少亡”等,实际上是花生劣腐病、青枯病、白绢病、根腐病等几种病害的总称。

分布于全国各花生产区,其中,茎腐病以山东、江苏发生较多;青枯病主要分布于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白绢病在安徽省危害较严重;而根腐病则在以上几省范围内分布均很普遍。 花生枯萎病是种毁灭性病害。

据调查,较轻发病地块死株率为5% ~ 10% ,重病地块死株率达5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 这几种病害有时在植株上单独发生,有时在同植株上混合发生。其共同特点是得病植林地上茎叶凋萎枯死,根、茎维管束变色坏死。但各种病害有其独特症状,现将这几种病害的症状、发病条件等分别叙述于下,以便区别。

1、花生茎腐病

症状:

花生茎腐病多在主茎着生第一对侧枝处根茎的中上部发病。初病时,病部表面产生不规则状褐色斑块,后变黑褐色,并向纵横扩展,最后绕茎一周形成环状病斑,使输导组织破坏,维管束变黑褐色,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枯死,故名“掐脖瘟”。上壤潮湿时,病部表皮呈黑色软腐,发病后期侧枝与茎上密生黑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子实体)。土壤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状,紧贴茎上,内部组织变褐色干腐状,茎髓干缩。幼苗期从发现症状至枯死约需3 ~4天,花期后感病植株常出现主茎、侧枝分期死亡现象,15 ~ 30天整株枯死。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依靠残留在土壤中的病残株越冬,残留在土壤中的病菌是来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种仁与荚壳带菌传播,据测定,分离种仁带菌率为65.4%,荚壳带菌率为37.4%。病秧喂牛后的生牛粪积造的肥料,以及混有花生病残体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病蔓延。

病菌在田间传播蔓延,主要是靠田间水径流,其次是大风,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染。

花生茎腐病自花生出苗全收获期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5月底至6月上旬,6月中下旬为发病的第一次高峰,8 月上创至9月上旬为发病的第二次高峰,但比第一次高峰要轻些。

花生茎腐病的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有关系。大雨骤晴、降雨比较适中或雨日较少的情况,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雨量过多、雨次频繁、低温情况,均不利于这种病的发生。

与耕作栽培制度也有关系,一般连作花生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生荒地只要种子好就不发病或发病极少。

与种子保管好坏也有关系,一般情况下,花生种子质量好,病害轻,霉捂种子发病重。此外与土质的好坏也有关系,土壤结构较好、土质肥沃、抗旱耐涝的地发病轻,薄沙地与沿海风沙地发病重。另外伏花生重于大花生,早播花生重于晚播花生。

2、花生根腐病

症状:

苗期,病株地上部分症状与茎腐病株相似。地下部分根皮变褐色,与髓部分离,土根粗短或细长,侧根很少,在近地面的土茎上,常长出大量根毛。从出现症状至枯死约3天。始花期后,发病植株表现为矮小、黄化,叶片由下而上渐次变黄干枯、脱落。主根端部变为褐色至思褐色软腐,侧根稀少,形似鼠尾。根茎表皮皱折,颜色由黄变褐,根髓呈淡褐色水渍状,最后整株枯萎而死。但多数病株可以延续至收获时不死。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和花牛茎腐病基本相同。

3、花生青枯病

症状:

植株感病后,地上部最初表现是,中午植株呈轻度萎蔫状,黄昏、夜间至早晨仍能恢复。病势继续扩展,全株叶片急剧失水萎蔫,枯萎的叶片仍保持青绿色。病株根茎部及枝条从外表观察与健株无多大差异,但主根尖端变褐色软腐状,把根颈部纵切,可见根颈部及根冠部组织变褐色,维管束变黄褐色,并从病部扩展至植株的顶部。


在土壤潮湿情况下,用手挤压病株,在病部即可流出污白色的细菌脓液。病株上的荚果果柄变褐色湿腐状,植株发病至枯死约7~15天。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此病菌主要在土壤及病残株或肥料内越冬。来年在花生生长季节,尤其是在花期,病菌由地下害虫造成的虫伤、中耕除草造成的机械伤、侧根的天然伤以及烈日造成的日灼伤等伤口侵入花生植株,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繁殖逐渐扩大列维管束。随着输导组织向上蔓延至植株顶端,使病株输导组织受到破坏,水分、养分供不应求,致使植株茎叶枯萎。

7月上中旬是病害发生的盛期,一般在瘠溥的沙砾土、沙土发病重,地下害虫多的地能加重病害。连年种花生的地块发病重。

气候条件与花生病害发生轻重有密切关系。在开花期如遇大雨后天气突然转好,能出现大量枯死现象。原因是大雨后骤晴,加大了植株的蒸腾作用,导管中的病菌上升迅速;而雨后地温降低,根部吸收力弱,加剧了病株的迅速枯死。总之,高温高湿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因子。

4、花生白绢病

症状:

病菌侵染植株的主要部位是近地面的茎基部,也能为害果柄及苹果,使其脱皮软腐,上长丝组状的白色菌丝。初病时,茎组织软腐,表皮脱落,叶片枯黄,在阳光下则闭合,在阴天还可以张开,以后随着病害的扩展,整株枯萎而死。在土壤潮湿的情况下,病部很快长出白色困丝,有时能覆盖地面,并形成油菜籽状的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土黄色,最后呈黑褐色,植株根茎部组织呈纤维状。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菌是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及病残株上越冬的,一般菌核均分布在3 ~6厘米的表土层内。菌核或菌丝萌发的芽管,从花生根茎部的表皮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使病部组织腐烂,造成病株枯死。病菌主要借流水、昆虫等传播,土壤也能传播。另据试验,种子也能带菌传染。

病害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关系:

高温多雨的情况下,病害发生重,一般7 ~8月份湖北、湖南等地正遇高温多雨,病害就迅速曼延,特别是雨后立刻转晴,病株很快枯萎而死。如果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壤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发病就轻,反之则重。连作花生的地发病重,轮作的地发病轻。珍珠豆型小花生发病重,大花生发病轻。晚播或夏播花生发病轻,早播花生发病重。

这种病菌寄主范同比较广,除侵染花生外,还能为害烟草、香茄、茄子、马铃薯、甘暮、棉花、黄麻、甘蔗、西瓜、大豆向日葵芝麻等10多种作物。

5、花生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鲁花系列品种、花育系列品种等均较抗病。

(2)轮作倒茬:发病地块与玉米,谷子、小麦、甘薯等作物进行轮作,一般隔2-3年轮作1~2次。

(3)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防病处理:要晒种,拌种衣剂。

(4)深耕深翻,改良土壤:通过深耕深翻,把病菌翻埋到地底层,减少来年侵染源,同时为花生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植株生育健壮,增强抗病力。

(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

(6)加强花生种子田的病害防治工作:苗期及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及时防病。种子田单收、单打、充分晾晒之后再入库妥善贮藏。把花生茎叶残留部分尽量收拾干净。

(7)药剂防治:常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波尔多液1:2:200倍液,自始花期(视天气和发病情况而具体确定)开始用药,每隔12~15天喷施1次,交替喷施3~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60~75千克,要喷布均匀、到位。

多菌灵应在生育前期使用,如果在后期喷施,容易引起锈病。据报道,采用进口的12.5%消斑灵每次每亩用药32克,兑水60千克。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喷施两次,防病效果达86% ,而且不会诱发锈病发生和发展。防治锈病可用95%敌锈钠600倍液。

三、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对花生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减产4% ~ 15%,严重时可达30%以上。

1、症状

花生叶斑病在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与黑斑病。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也能侵染茎、叶柄和托叶。叶片上初发病时,形成黄褐色和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直轻1 ~ 10毫米大小不等的病斑。病斑圆形,表面淡褐或暗褐色,边缘产生较明显的淡黄色晕圈,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在老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排列不规则。茎部、叶柄与托叶上的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稍凹陷。

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和托叶上,发生在茎部的病斑多为圆形,直径比褐斑病稍小,为1 ~8毫米,呈黑褐色,病斑边缘的黄色晕圈较少,或不明显。在老病斑叶片的背面,有小黑点呈轮状排列,与褐斑病有区別。

2、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两病原菌均可借菌丝块和分生孢子,在土表植株残体上或在场院花生堆上越冬,为来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达寄主表面后,在适宜环境下就萌发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组织侵入,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生长,使寄主细胞死亡。从病原菌侵入寄主,至病斑出现约需8~23天。新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能进行重复侵染。根据实验,把子囊孢子接种在叶面上,经过5~6天后就出现病斑,再经半个月后就分生孢子。


花生褐斑病一般在开花前就能发生,黑斑病要晩些,一般在开花期才开始发生。两种侵害发生的高峰阶段 是在花生收获前半个月左右。

花生叶斑病的流行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叶斑病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0—30℃之间,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但因病害对湿度要求较高,所以湿度又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很重要的因素,尤其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较大。

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雨量在10毫米以上,雨日3天以上,露日3—4天,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在花生盛花期后,常年的平均气温处在20~30℃之间,如果没有相应的湿度,也不致于造成病害流行。

该病表现为,花生的生育前期发病较轻,后期发病较重;生長微嫩的器官发病较轻;生长较老的器官发病较重。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不同生育期的气候与菌量积累有关。

关于花生品种间的抗病性,一般是直立品种比蔓生型与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另外,进行连作的花生地发病重,而进行轮作的花生地发病轻。

花生叶斑病菌除侵染为害花生外,目前还未发现其他寄主作物。

3、综合防治方法

轮作换茬:该病菌的寄主比较单一,采用花生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可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在病害初发生时,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0 ~15天,连续喷药2~3次即可,如果遇到天旱,病害停止发展,喷药可隔期可延长一些。

每亩喷1:2:200倍的波尔多液100千克左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用400倍的可湿性代森锌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用2000倍拖布津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84.2%。

总结

花生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大部分的可能都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种植户只要能为花生的生长发育提供健康的生长发育环境,就能防治住大部分的花生病害。


我是最帅二亮子,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讨论指导,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农业知识,记得点赞哦!

最帅二亮子


常见的花生病害

1、叶斑病



叶斑病通常的颜色有黑色和褐色,这会使花生产量减少,它会使叶片脱落较早,果实成熟度差。

--叶斑病可用多菌灵喷施。

2、青枯病

它的症状是花生植株顶端的第二片叶失去水份枯萎,颜色比较暗淡,可看上图的对比。从而影响到产量。

--青枯病可用青枯立克+清水灌根

3、茎腐病

它的症状是茎变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茎基细胞遭到破坏后就失去了水份个营养的吸收,最后整颗坏死。

--茎腐病可用甲基立枯灵灌根。

上面所说的病害会对花生产生严重的损失,所以要做好防治工作。

如何防治

1、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进行水旱轮作

2、在旱地作物中要与不容易产生病菌的农作物轮作,比如高粱、玉米等。

3、在施肥这块要选用高氮、高钾的复合肥,其中有所含的微生物可以抵抗病菌的生长繁殖。

4、在播种前可以灌水灭菌。

其次,要做好健康的栽培,通过合理的施肥提高抗病能力。

这是我个人经验的分享,谢谢!欢迎关注、评论。


海边大表哥


花生常见的病害 1、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生,以花期发病最多。病株地上部初表现失水状,通常是在主茎顶梢第2叶片首先萎蔫或侧枝顶叶暗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叶色变淡,但仍保持绿色,故名"青枯"。植株地下部主根尖端变色软腐,纵切根茎部,初期维管束变浅褐色,后变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剖视茎部,常见有浑浊的乳白色细菌液,用手挤压可流出菌浓。自发病至枯死一般7一15天,严重时2~3天可全株枯死。

2、网斑病:又称云纹斑病或网纹污斑病,该病从花生开花到收获均可发生,发病盛期在生长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托叶。田间自然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初叶片正面产生针头大小的小褐点,逐渐变为褐色星芒状斑,进而扩展成网纹状,边缘灰绿。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至栗褐色大斑,病斑边缘浅褐色,界限不明显,导致叶片过早脱落。叶片背面初期无症状,后期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浅褐色病斑。

3、根腐病:幼苗出土后即可发病。先在茎基部近土面处出现湿润状黄褐色斑,后变为黑褐色,地上部失水萎蔫,逐步枯死。地下部根皮变褐色,与髓部分离,主根粗短或细长,侧根很少,形似鼠尾状,近地面主茎上,常生出大量须根。严重时从表现症状至枯死仅需2天。始花期受害,植株矮小,黄化,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黄干枯。根茎表面皱折,由黄变褐,髓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后枯萎死亡。多数植株可延续到收获时不枯死。

4、茎腐病:多在主茎第一对侧枝处或根茎的中上部发病。初产生不规则状的褐色斑块,后变为色,并纵横向扩展,最后绕茎一周形成环行病斑。。维管束变黑褐色,输导组织被破坏,地上部失水萎蔫枯死,故俗名"掐脖瘟"。在土壤潮湿时,病部表皮呈黑色软腐,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土壤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状,紧贴茎上,内部组织变褐干腐,茎部髓干缩。

5、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褐斑病初发病时,形成黄褐色和铁锈色针头大小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l~10毫米大小不等的病斑,圆形,表面淡褐或暗黑,边缘有较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老病斑-亡产生灰色霉状物。茎部、叶柄的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中间凹陷。黑斑病,病斑稍小,呈黑褐色,黄色晕圈较少或不明显,在叶背面的老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状排列。

6、锈病。症状: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桂平老郭


花生病害种类繁多,如果不能做好防控,将会给花生种植造成大量减产,下面壮乡新农来分享花生最常见和防治。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俗称死藤、死兜和花生瘟,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发病率一般在5%-10%,严重地块达50%以上。花生植株在结荚前发病的颗粒无收;结荚后发病的损失可达60%-70%以上;收获前才发病的损失较轻。

症状:此病多在花生开花期前后开始发生。植株感病初期,只在白天表现轻度萎对,晚上至早晨期间仍能恢复正常。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全株失水枯萎,不再恢复,但叶片仍保持青绿色,故称为青枯病。此时,拔起病株,可见主根尖端软腐,颜色变褐。纵剖病株根颈部可见到维管束变深褐色条纹状,横切根颈,可见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用手挤压切口,有污白色细菌液流出。植株从发病至枯死需7~15天,少数可达20天以上。

防治方法:(1)轮作。花生与水稻轮作(早造花生,晚造水稻或早造水稻,晚造花生)是防治该病较好的方法之一。旱地可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花生抗病力。

(3)清洁田园。发病期间拔除病株集中深埋,并在病穴撒石灰。收获后将田间病株集中烧毁。发病后进行药剂防治,效果不大。

锈病

锈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一般在高温多雨、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过旺及田间郁闭情况下发病率较重。锈病从花期开始发生,由下部老叶先发病向上扩展。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且以叶背为重,而叶柄、托叶、茎、子房柄和英果均可感病。发病初期在叶背长出针头状小白点,几天后,病斑变黄绿色,随着病斑扩大,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呈圆形,直径约1mm。长满夏孢子堆的叶片很快失绿变黄干枯,出现早衰现象,重者全株死亡,英果不能成熟而烂掉,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目前耐病品种有粤油551、粤油22、恩花1号、战斗2号和汕油3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开沟作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重施土杂肥,追施磷、钾、钙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适期早播,避过春花生后期病害流行季节。

(3)药剂防治 刚开始发病时即喷药防治,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数次,每亩每次喷药液60-75kg。常用的药剂有:

①1:2:200波尔多液;

②50%胶体硫150倍稀释液;

③95%敌锈钠600倍稀释液;

④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稀释液。

叶斑病

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这两种病害能混合发生在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上。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就越重。花生生长中后期易感病。

1.褐斑病:多发生在叶正面,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4-10mm,病斑周围有一清晰的黄色晕圈,似青蛙眼,叶背颜色变浅,无黄色晕圈。有时在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在茎、叶柄和果针上形成楠圆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

2.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圆,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径为1-6mm。病斑边缘较褐斑整齐,无黄色。

防治方法

(1)轮作及清洁田园:大面积实行水旱轮作,早造种花生,晚造种水稻;旱地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花生收获脱粒后,清除病残株和落叶,烧毁或用作水田肥料。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常用药剂有1:2:(150-200)倍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


壮乡新农


1、柿蒂虫

防治方法:

①冬季刮去枝干上的翅皮、老粗皮,摘去遗留的柿蒂,集中烧毁,可以消灭越冬幼虫。

②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至9月初,一定要将幼虫危害果及时摘掉,并要摘净、拾净、深埋,以消灭当年蛹和幼虫。

③8月中旬,在刮过粗皮的树干和主枝上缚草把,引诱幼虫在内越冬,入冬后解除烧净。

④在成虫发生盛期,用可用20%菊马乳油1500-2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可消灭成虫。防治1-2次,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2、血斑小叶蝉

防治方法:

①清园,清理树下杂草和落叶,减少越冬虫源。

②在5月下旬,柿树开花后,第一代若虫大量出现时,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或50%辛硫酸乳油、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均可。

③保护天敌红色食虫螨。


农村春哥0412


浅谈花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d51500088fdf497eed41\

现代农业许老师


最常见的花生病害有:病毒病、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黄曲霉病、青枯病、疮痂病、红蜘蛛、蛴螬和蚜虫等。这里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病毒病、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黄曲霉病和蛴螬。

花生病毒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鲁花14号、花育19号这两个有抗性,种子感病率轻,传播率低的品种。花生播种前要严格选种,挑选大粒的花生仁作种子。最好挑选1-2级的大颗粒。有条件的单位,可采取隔离育种的方法,以获得无病种子,杜绝花生病毒病的初次侵染源。

第二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种播覆土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具有驱除蚜虫的效果,覆膜地块在苗期诱惑集中蚜虫的比例,比裸露的地块儿减少90%.地膜覆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降低病毒病的危害。如果用这种通过药剂处理的粉色地膜,可以预防杂草的生长。还有驱避蚜虫的效果,应该大力提倡使用。

第三步:清除感染源。

病毒病在同一地块容易相互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急时拔除。清除周围的杂草及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如果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第四步:药剂防治:

防治花生病毒病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在花生的苗期,蚜虫就飞到花生上,吸取汁液传染病毒。这时,我们用2.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花生园,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褐斑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在同一地块里实行多个品种搭配种植,或者隔年轮换品种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抗病性退化而引起的褐斑病流行。

第二步,加强田间管理。

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营养剂,促进植株稳定健康地生长。管理过程中,整理好排灌系统,雨后清沟及时排水。

第三步,药剂防治。

在花期过后,我们就要及时地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可选用45%三唑酮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倍液。连喷2~3次。隔10~15天一次。可以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黑斑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实行农业综合防治:

花生田实行2年一度的换茬轮作制度。与大豆、玉米轮作为好。准备来年的花生田地时,冬季要深翻晾土。在栽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浇水,合理施肥。雨后要输通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

第二步,选育和种植抗病优良品种。

据国家专业研究机构实验认定,鲁花14号、花育19号两个品种为抗黑斑病的优良品种。

第三步: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1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喷洒叶片;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亩花生地每次喷药液50~75千克。

褐斑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在同一地块里实行多个品种搭配种植,或者隔年轮换品种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抗病性退化而引起的褐斑病流行。

第二步,加强田间管理。

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营养剂,促进植株稳定健康地生长。管理过程中,整理好排灌系统,雨后清沟及时排水。

第三步,药剂防治。

在花期过后,我们就要及时地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可选用45%三唑酮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倍液。连喷2~3次。隔10~15天一次。可以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黑斑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实行农业综合防治:

花生田实行2年一度的换茬轮作制度。与大豆、玉米轮作为好。准备来年的花生田地时,冬季要深翻晾土。在栽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浇水,合理施肥。雨后要输通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

第二步,选育和种植抗病优良品种。

据国家专业研究机构实验认定,鲁花14号、花育19号两个品种为抗黑斑病的优良品种。

第三步: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15%时,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喷洒叶片;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亩花生地每次喷药液50~75千克。

网斑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轮作。

花生与玉米、大豆、红薯等作物轮作。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和性状,大大地减轻杂草和网斑病的危害,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花生与轮作的作物都能获得产。

第二步:选择抗病品种。

在花生播种季节要注意选种,选择花育26号、花育23号。这2个品种抗网斑病效果好,发病较少。

第三步: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前注意施基肥,我们选择一些有机肥,磷肥、钾肥。7、8月份生长旺盛季节,应及时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性。花生收获时,一定要注意清除病残体。将植株和落叶彻底运出种植地块儿。冬季深耕翻土,让日晒和寒霜减少和杀灭病菌源。

第四步:药剂防治。

在网斑病发病初期,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者80%代森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显着。这样就可以彻底防治网斑病的发生了。

花生根腐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耕作栽培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步:合理轮作。

在不同的种植区因地制宜确定轮作方式。北方地区与玉米、红薯轮作防病效果好。两年以上轮作最好。种植地应该选择在地势较高,土质干燥的砂质土,或者砂壤土种植花生为最好。在南方多雨地区采用高垅种植有利于预防根腐病。

第二步:做好种子处理。

用于播种的种子要贮藏好。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40%的三唑酮800倍液,或者多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浸种,并且密封24小时再播种。

第三步:抓好栽培管理。

施肥尽量以有机肥为好。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株。整治好排灌系统。干旱时适当灌溉,雨后一定理好排水沟。尽量减少灌溉次数。

第四步:及时施药预防控制。

一旦发现田间病株,随即采用喷雾的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以免感染周围的健康植株。用40%三唑酮和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与植物生长营养液混合配制,隔7-15天喷洒1次,连喷2次,交替施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根腐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措施:

第一步:合理轮作。

在发生过线虫病的地块儿,要采取与小米、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的方法,能显着减少土壤内的虫口密度。相隔2-3年轮作为好,时间愈长,虫口密度愈小。

第二步:加强农业防治:

在秋季最高温的天气,翻地晒土,促使病根,包括杂草根系上的虫瘿死亡,消灭虫源。田间暴晒土壤。在寒冷的冬天,翻耕土地,让霜冻和严寒冻死病虫。能有效地杜绝根结线虫病。

第三步:严格调种选种。

我国花生果安全贮藏时的含水量在8-10%之间,不适于线虫生存。因此,贮藏期线虫不传播。调运种子时,要注意花生果的实际含水量,以保证种子不带病。需要调运种子时,最好调运花生仁。

第四步:药剂防治。

花生播种时,每亩用根线虫药2.5--3千克,加入适量沙土,拌均匀,撒施于播种沟内,注意,药剂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连续使用2年效果更好。

第五步:清理田园,消灭病源。

发病地块儿的病残体要及时清除,就地晒干,然后,带出田园,集中烧毁。收获花生时,发病地块要做到病根、病果不遗留于土壤中。同时将植株和杂草连都连根拔出,让它们远离田园。

花生黄曲霉病防治方法:

第一步:改善花生地灌溉条件,及时灌溉。

特别在花生生育后期,花生荚果发育期间保障水分的供给,避免收获前干旱所造成的黄曲霉菌感染大量增加。

第二步:除草不要伤害花生荚果。

在花生的盛花期,中耕除草培土时,不要伤及幼小荚果,尽量避免在结荚期和荚果充实期进行中耕除草,以免损伤荚果。

第三步:防治地下害虫。

在种植过程中,适时防治蛴螬和根腐病,把病虫害对荚果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四步:适时收获。

在花生成熟期,在遇干旱又缺少灌溉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收获,试验表明,如果在正常成熟期前两周收获,可以大大减少了黄曲霉菌的污染。收获后及时晒干荚果,一定要将花生种子的含水量控制在8%以下,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种子感染环境中的黄曲霉菌。蛴螬是花生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虫害,如果遇到蛴螬大面积地爆发,严重的地块减产可以高达40%以上。让种花生的朋友们十分心痛。


倍特农业


花生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除芽枯病主要由蓟马传播外,其他病害如轻斑驳病、黄花叶病、普通花叶病则通过种子和蚜虫传播,种传病薯这些病害流行的主要初侵染源。种传率的高低主要受发病时期的影响,发病早,种传率高。种子带毒率与种子大小成负相关,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情况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传播病毒的蚜虫主要是田间活动的有翅蚜。一般花生苒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反之则发病轻。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造成病害流行,反之则轻。

防治方法:

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杜绝或减少初侵染源。无毒种子可采取隔离繁殖的方法获得。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

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

搞好病害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

药剂治蚜,播种时采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盖种,每亩用药量为2.5千克-3千克,也可用25%的辛拌磷(812)盖种,每亩用药量0.5千克,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理蚜虫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喷洒,增强药效,以杜绝蚜虫传毒。

花生褐斑病

轮作倒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与其它作物轮作,使病菌得不到适宜的寄主,可减少为害,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轮作周期2年以上。

防治方法:

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使用有病株沤制的粪肥时,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以减少病源

加强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在发病初期,应开始第一次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烩剂600倍~800倍液;或抗枯宁700倍液;或波美0.3度~0.5度的石硫合剂等。以后每隔10天~15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千克~75千克。由于花生叶面光滑,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防治效果更佳。抗枯宁对褐斑病效果较佳,代森锰锌对网斑病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多菌灵在叶斑病与锈病混发区,不宜使用。

以上就是有关花生的病虫害知识介绍。花生病毒病与花生褐斑病是种植户们在花生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植户们要做好花生的病害防治预防准备工作,是实现花生稳产高产的关键步骤之一,种植户们要重视这些病虫害,从而才不让花生的产量质量受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