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都是怎么学习的?

特投44解


怎么说呢,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每天都在忙着为生活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认真管我的学习基本都处于散养状态,但是一般也都比较自觉的去学习。反观现在每个学生都要捆绑一个甚至几个家长,条件优越了反而每天功课作业啊都要家长监督。现在不论家庭富裕还是贫穷,孩子一般都比较娇惯的,吃过苦的一代总是不愿自己的孩子再去尝试自己走过的路。经常看到辅导功课时家长的怒吼和无奈。


冰冻赤道vlog


我今天讲两个个身边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我的邻居,去年已经故去了,享年78岁,他9岁的时候父亲故去,母亲远走他乡,他讨饭度日,后来被一对没孩子的老夫妻收养,几年后这对老夫妻相继去世,他把两位老人安葬好,准备踏踏实实的在那儿过下去的时候,然而老人的亲属还是把他撵走了。

当他回到老家的时候,他的家房倒屋塌,没有办法,他还是选择了流浪,在流浪的时候无意间和一个化成右派的人走在了一起,他叫老可,他的学问可大了,于是就跟他学习了识字,并背诵了好多文言文,还有古诗,千字文,三字经。当时他就是边流浪边学习,都是用小木棍在地上画。

因为我们是邻居,他就经常讲给我听。当我师范毕业回来教书的时候,我才知道他当年背诵的都是《论语》、《孟子》里的文章。他懂易经,他通医术,他的书法获过大奖,他的诗词曾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过。

第二个是我的一个学生,他七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的小妹妹改嫁了,当时他的弟弟才四岁,一个几乎听不见的爷爷,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有好多春节他家都没吃过肉饺子,更没放过鞭炮。但他就是学习好,回家忙爷爷料理家务。

我去了他家一次,情况比我想象的还差,我动员我班的学生到他家看看,他们一去就是一个小组,到他家之后就扫地,洗衣服,收拾家务。

他考上了市一高,今年有考上了武汉大学。


一粒沙623


故事的主人是我的二哥(堂哥),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学,博士毕业进而达到人生巅峰的故事。

二哥在家里排名老三,在我们家族中我们同辈男孩中拍第2,二哥头上有一个大哥(家族同辈最大的,初中毕业),还有一个姐姐(90年代的中专毕业)。家里二伯和二婶(2015年去世)都是普通农民,靠种地养猪养鸡为生。大哥初中毕业就去广东打工补贴家用,供姐姐和二哥上学。二哥就比我大6到7岁的样子,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的高中、大学时期的事。有些是我看到的,有些是我听二伯、二婶说的。

二哥高中是就读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县一中(又称毕昇中学,我的老家是毕昇的故里)。周末或者寒暑假,二哥总是在家做作业读书,晚上也挑灯夜战的那种。在我们那里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有鲤鱼跳龙门的机会。有时候也教下我和其他弟弟做作业。二哥上学去县城第一年基本靠走路,去县城有20多里路。后面我亲叔叔买了一辆自行车给二哥,从此骑车去上学。那时候吃的是家里做的咸菜,带的大米去学校蒸着吃。因此二哥很瘦,也不是很高1米6多一点,带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穿得也一般。二哥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没考好,第二次没报好学校,本来准备放弃了。后面叔叔们都找他谈话,希望他继续再复读一年,最后考取我们市里的黄冈师范学院的本科。

大学期间他的学费刚开始家里紧紧巴巴,借点钱还能交上。后面学费只能借国家贷款继续读书,生活费那时才200多一个月,基本可以想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那时应该是2003年左右吧。本科在学校成绩是名利前茅,我看到过他的奖状和证书。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本想他会毕业成家立业了。没想到他又考取了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2014年左右毕业就直接落户上海,在大名鼎鼎的中芯科技上班。第二年借了些钱首付贷款买了房子,后面又结婚生了儿子在上海生活。

我觉得二哥身上有一些非常人一般的毅力与坚持、刻苦,在逆境中勇于突破自我,完成人生的逆变。我们同一辈分的就数他的学历最好。他也必将成为我孩子这辈的楷模。




南漂的云在杭州


我们80后,在农村上学是平等的,没有补习班,没有兴趣班,大家一样上课学知识,看自己的领悟力。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们家在98年算是不错的,家里有个货车,大家去镇上都是搭乘我们家的车,所以都认识我的父母,而且给小学校长送过皮包(98年前我爸妈在新疆做包包生意的),我亲眼看到他来我们家吃饭带走的,那时候我11岁。所以在学校老师多少会眷顾一点,而且我那时候成绩很好,所以一直顺风顺水

转眼到家初中,同样的,校长,教导处主任,班主任都和爸妈认识,我当时的班主任是县城的,每周回去都是坐我爸妈的车,我爸妈从来不收车费,一路打听我在学校的情况(挺尴尬的,有时候我也在车上,去镇上玩)。那个年代,老师还是看成绩的,只要成绩好,老师就会特别对你好,我们初中要晚自习,不知道是八点还是九点下晚自习,班上成绩好的去学校会议室自己复习,那些优秀的老师在那里守着你们,给你们无偿补课。那个时候的老师真的是无私奉献,只要你们好。

所以我们80后也是幸福的,碰到了那些个老师,那个年代真的无关家庭,“寒门出贵子”的特别多


童爱杨厨房


我就是这样的孩子,虽然家里从开没有管过我的学习,但却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

我觉得以下几点对我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时刻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我从记事起我爷爷就一直对我念叨谁谁家孩子是大学生,导致我从小就有一个很自然的念头,考上大学才是正确的人生。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一直都把读书放在第一位。

2、在家里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我从小只要开始写作业全家人都不会看电视,这在90年代农村挺难得的。那会彩电刚普及,一家一台,是每晚的必备娱乐项目。只要我开始看书,家人就会自动关闭电视,当时我觉得很自然,现在我非常感恩。为了让我心无旁骛的念书,他们付出了很多。

3、不要过分看重成绩。

我并非每次考试都能考好,事实上,我也考过很差的成绩。我父母从不责骂我,他们反而会鼓励我。这样我每次考试心情都很放松,从开没有在考场因为紧张而失分。

最近身体不适,思绪一直很乱,暂时只能想到这些。

其实我非常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孩子的成绩和家长的付出密切相关。虽然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越来越难,但读书依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公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魏博士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以后,读书是唯一一条靠自己的路

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可能上学的学费家里面都要忧郁几个星期,为了那其他人看来不怎样的学费,全家人省吃俭用,饭桌上偶尔看到肉。但出身不好不能成为你浑浑噩噩的理由,你既然没有别人的出身。那你就只能比别人加倍努力

可能你羡慕别人,父母几万块钱的兴趣班说报就报,别人可以看上的东西就买,可是你不能。你要做的就是有一天可以站在他们之上,骄傲的说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我高中时候有个同学,妈妈16岁就嫁给他爸爸,可是她的外婆却不喜欢她的爸爸,嫌弃她爸爸没钱。她爸爸为了养活她和他妈妈外出打工,她妈妈就带她住在她外婆家,她外婆就经常骂她,让她去楼道里吃饭,而她妈妈不好违逆她外婆。就这样看着她被虐待,后来她妈妈又生下来她弟弟,她妈妈就和她爸爸离婚,离开了她爸爸,她和她弟弟就靠着她爸爸每年出去打工来养活,他们姐弟就和她奶奶住在老家。我见过他努力的样子,每天6点起床,6.20出宿舍去操场跑步10分钟,早上跑步可以让你兴奋,上课不容易睡觉,然后就开始背书,背文综。背英语,一个星期刷完一本文综卷子整整42套,数学题不会就问,上课都是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平时就会关心新闻资讯,了解国家大事,为了19年的高考准备,因为高考是你唯一一次不需要任何好贵的身份就可以进的面试场,一旦你成功你就是赢家。晚上11点晚自习下课以后,教室灯永远亮着,她都在座位上坐着刷题,一直到12点才回宿舍。

无论你有怎样的不好,只需要记住学习是你翻身的机会,只要努力,总会变好的。不能因为家庭情况就放弃努力


读校园


我家庭条件也不怎么好,但是读到研究生阶段我总结出,家里条件好的,反而读书更努力,家教的时候也是这样,见过深圳坐拥1000万房产的大户人家,他们的小孩通常会报各种培训班,小孩也比较听话,学习成绩好且自律。


研究生小罗


以前我总觉得,学习是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考上好的大学、考到含金量很高的证这些就是学习的成果,学习成绩好,就能飞黄腾达,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后来慢慢领悟到,学习应该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学习的范畴应该从学习书本知识,扩展到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学习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学习如何在几十载时间里好好做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心浮气躁。

接下来说说几种经济实用型的学习途径吧。

一、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打开知识宽度。

这几年,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就算家中没有电脑,也一样可以用手机上网。家里出行不方便?没关系,有互联网课程,老师能在几千里以外与学生视频聊天,传道解惑。网上课程很多要收费?没关系,总有一些网站会退出免费的课程,比如优酷、B站、Oeasy等,都有许多热心网友上传教学视频。B站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好,一来是上面资源众多,摄影、公考、视频剪辑、微信公众号编辑等,这些时下流行的关键词都能在上面找到。最重点的是,几乎没有广告,节省了许多时间。

二、身体力行,从生活中学习。

刚到单位上班时,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也觉得没有学到的东西很少。后来这种局面从一个门卫老大爷身上得到了改观。有一次我去门卫室拿快递,两个四层的架子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我一时实在没有找到自己的。老大爷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帮你找。后来过了两个月,快过年了了,我从网上买了很多年货,有五个快递要拿。找到三个之后,我嘴里嘟囔着,其他的快递在哪呢。这时老大爷站起身,眼光迅速在货架上扫描,一下就找到了其余的两个。这一次,他并没有问我的名字。一个门卫老大爷,读书不多,但是凭着一次找快递的经历,就能准确记住陌生人的名字,这也是一种职业素养。

所以,生活中总不乏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和事,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有所领悟。

三、努力往上读,不要相信所谓读书无用论。

没有经济条件去上培训班,那就到书店买经典的辅导教材,一个一个题目地练习;想学好英语,没有语言环境,那就到网上下载经典的学习片段,一词、一句、一段地琢磨,在不断反复练习中,会有更新的收获。

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想做,就会有无数种方法解决。

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谁谁谁读了那么多书,不一样都是跟我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说不定她手里有某个大企业的Offer,只是人家不想去呢?

曾看到过一个高晓松的采访视频,他回忆起上大学时,他没有专心学习,做副业却比同期上学的同学们更早买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最后那张文凭也没有拿到。而多少年之后,他梦里,依然会想着回到学校把没读完的书读完,想拿到那张毕业证,却发现坐在教室里全是年龄很小的学生。不得不说,那一纸文凭,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总结: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更应该读书。相对于早早地辍学打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读书是一条效率更高的路径。努力奔跑吧,你值得更好的未来!


五月信笺


看到这个问题,犀利老师深有感触。

在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的程度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无论是从意志力还是从生活的艰苦方面,对那个时代的学生都是一种可贵的财富。尽管寒门出贵子的说法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在当时来说也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记得那时的中学生上学都是往学校带馍,然后,条件好的家庭还会让孩子带一瓶豆酱或者萝卜咸菜什么的,学校负责给馏馍,学校每周会安排学生回家拿馍一次,同学们虽说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学习劲头超乎想象的高涨,甚至学生们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一个个在煤油灯下照常上晚自习。老师办公室有电灯的时候,有的同学拿着书在窗外借光学习到深夜,直到老师多次劝说才回寝室休息。后来上高中时生活条件稍微好了一些,我们上学往学校交小麦换饭票,基本上能吃上白面馍了,那时的学生对饭菜质量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吃饱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每年都会有大批学生考入大学,学习质量还是棒棒的。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早已经今非昔比,但现在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却不那么乐观,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学习刻苦程度都大打折扣,也许有家庭教育的因素,也可能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如今个别家长一窝蜂似的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处境越来越糟糕,国家对学生的扶持多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好了,但是,学习成绩却下降了,学习积极性也没以前高了。


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与家庭条件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孩子能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豫东身边事儿


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都是怎么学习的。一般的讲,现在人们生活都逐步提高了,在不好的家庭条件都比过去强很多。在说你家条件并不是非常差的,应该算是中等收入家庭。即使中等偏下一点,也会比贫困山区的家庭富裕。因为在我们国家,我们不知道的贫困家庭儿童还很多。他们的孩子,在没有国家政第扶持以前。可能有的连山外面的情景一无所知,现在国家政策对他们加大了扶持力度,他们才得以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采。但他们的生活条件可能还是不如我们。跟他们相比,我们应该很知足了。

那他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呢,他们的孩子当中也不泛较较者,才华横溢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

当然比我们富足的家庭也很多,富足家庭的孩子,可以上任何的补习班。特长班,有学习钢琴的、舞蹈的、柔道的、书法的等等。有的我们还不清楚的各种补习班。

不知你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如果你是城里人,你的条件总会比农村有优势。最起码的比农村人眼界宽,见识多。这是农村人的孩子们没法比的。我见过城里人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连我这个成年人都自愧不如。所以城里的孩子都在时时刻刻进行着学习。

你若是农村人,你就要这样想。象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太多了,跟富裕家庭相比较。那是不现实的,也是比拟不了的。农村人的家庭在富裕,也没有城里的那种方便条件。城里人想学的东西,农村不一定有,农村最好可能就是上上补习班。

实际上孩子怎么学习的事,并不是所需的要求太高。给他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他学习所需要物品硬件设备,一个清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少打扰他,在学习时尽量不打扰他。但也要让他适当放松一下心情,避免用脑过度。不要给他增加学习压力,多鼓励他,给他加油,勤加表扬,增加他对学习动力和兴趣。勤沟通,及时解决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知道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即使孩子犯了错,你指出来,错在哪里并告诉他怎么做才对,千万不要斥责他,打击他对学习的积极性,要正确引导。现在的孩子都聪明,懂事早。他知道你对他好的目的,他对他好,(但不是骄惯)他也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你的。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不重要,重要是你怎么让孩子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