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

八字預測6


這句話很有意思,“賊”這個字不太好聽,一般是指壞人,邪惡的人,或者強盜小偷兒之類。而“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批評自己的老相識原壤時所說的。孔子的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大家不必把這句話看得那麼嚴重,聖人也並不總是一本正經的板起臉來訓人。

原壤母親去世時,孔子還過去幫忙,可見兩人交情不一般。這句話照我的理解,勸導的意味大於批評,更多的是對原壤這位老朋友的調侃。言下之意是說你這個人沒規矩,也沒什麼學問,還挺有歪材料,可惜人老了,再想改可就難了。其實孔子也知道原壤的毛病就是聖人來教都改不了。為什麼呢?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人老成精”。人們常說不學無術,而人老成精是不學有術,他有一套自己的東西,雖然不是從正道上得來的,但是很實用,他有他的處世哲學。聖人也拿他沒辦法,只好說你這傢伙賊的很。但並不是說原壤是個壞人,只是說他走的路不是正統,別出心裁,比較刁鑽,這是不讀書不知禮的結果,與善惡無關。別看不上“人老成精”,說句實話受過正統教育的人未必就是這些人的對手,人家往往是出奇制勝。

原壤這個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很沒規矩,坐也沒個坐相,母親去世居然還唱歌。這種失禮的行為讓人很看不慣,其實生活中大家也會遇到這樣的人。行事不講規矩,風格獨特,但也確實有其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講到這兒我說一下我認識的一位前輩,大家可以當故事來聽一聽,也能更深刻地體會何為“賊”。

之所以稱之為前輩,是因為他是我父親的朋友,我小時候他就經常來我家喝酒。三杯酒下肚,他就開始高談闊論,聲震屋宇,隔著兩道街都能聽到。人家不講詩詞歌賦,講的是江湖。他結過四次婚,有五個孩子,有一對兒還是雙胞胎。有錢時把孩子都帶在身邊兒養著,沒錢了就一腳踹在孩子屁股上說:“都滾蛋,各找各媽。”過幾天有錢了又挨個上門兒接回來。幾位媽媽都知道他不好惹,也都聽之任之。前些年計劃生育抓得比較緊,五個孩子裡有超生的,計生辦要罰款。沒錢啊,急的要死,沒辦法。他就每天下班在人家主任窗戶根兒底下轉悠,手裡拎瓶酒,一邊兒喝一邊唱歌。沒三天,主任心裡就開始發毛了,這傢伙天天在這兒轉悠,也不說話,問他幹啥也不說,這誰受得了。就這麼著罰款的事不了了之。其他類似的事情還有好多,我都不一一列舉了。雖然他行事不講規矩,也不講禮數,但從來沒幹過違法的事兒。只能說這個人心裡清楚著呢,什麼事兒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心裡有數。他有自己的底限,這就叫“賊”了。看似個渾人,其實有自己的路子。現在人老了,帶著現任老婆和一大堆孩子住在一起,也算兒孫滿堂,落得個圓滿。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人不是個壞人,怎麼說呢,算是個江湖中人,多年的摸爬滾打沾染了一身江湖氣,雖沒有受過正統教育,卻有一套實用的存身之道,這個道不是正道,所以稱之為“賊”。個人的看法這個“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單純的貶義,有底限有原則的就可以稱為道,也叫路子。不管是不是正道,蝦有蝦道,蟹有蟹路,其中也不乏借鑑意義。而無底限無原則就不能稱為道了,那叫胡作非為。

最後為維護正統的讀書人提個醒,可以不走“賊”路,但不能不懂“賊”路。孔子能說出這句話說明他是懂野路子的,也能包容這些東西,不然原壤在母親的棺木前唱歌他不會不加勸阻,而對於原壤的無禮行為也不會僅僅只是敲一下了事。可見孔子對人情世故很通達,先聖的風範和氣度值得我們學習。


夕魄騰輝


現在來理解“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其實要拋開原文來看。

此處賊不是偷東西的賊,不是壞人的意思,而是賊精賊精的意思。

也就是說,一個人老了,目前老了,一般指60歲及以上。人生的各種經歷,各種人情世故,甚至大起大落,都經歷過了。

看過了人,沒有幾萬,也有幾千。

正所謂是閱人無數。

所以,一個老人,你要想騙他,是比較難的,他賊精賊精的,你剛一撅屁股,他就知道,你要犯什麼屁。

這句話,是這個意思了。

最後一段,寫給槓精。槓精會說,怎麼那麼多老人,被騙呢。

沒辦法,我國人多啊,老人3億多了,有幾百萬被編,絕對數量很大,但比例,還是非常小的。何況,留守老人情況很複雜,很多,都是甘願被騙的,因為,有人陪著說話,聊天。


董江波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春運期間不得不擠火車辦事,由於他是中途上車,只買得一張站票,他上車後看到一個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來休息,心想若主人來了再讓不遲。列車快開了,一個姑娘拎著幾大件行李擠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說什麼,又默默地縮回了頭,將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別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車開動了,沒人來向大爺討回座位,大爺以為自己白撿了座位,心裡放鬆下來,開始向周圍的人推銷他的得座經驗,他看到姑娘被來往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便同情地說:等我下了車,你就坐這裡吧,站著太難受!姑娘說:好的,謝謝您!

檢票了,列車員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嗎?他指了指睡著的大爺……

原來大爺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爺的撿座,寧願自己站著,一聲不吭,就為讓他坐得心安理得。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就是這麼來的。社會是個大家庭,民族、國家是個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個村,每個人都是村裡鄉鄰。佛說,無緣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緣,成一國人也是莫大的緣。孝敬愛戴自家的老人,關心保護自家的孩子,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續的必須;推而廣之,對待別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對待自家的一樣,雖然沒有法律要求這麼做,但這麼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會必因此和諧,生活必因此溫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謂之賊進行斷章取義,結合個別醜惡現像,為自己不願敬老、孝親的自私行為辯解,讓許多人心裡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避免不了的,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著終點而去,在終點到達之前他們未曾停止過努力,現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們辛勤奮鬥的結果,可以說那些嫌棄老人的人都是會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們不過是過河拆橋的功利主義者。倘若人人都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社會文明不會再向前,而是停滯、甚至倒退;因為老人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他該得到休養和尊重;社會責任的擔子該由後輩人挑起,只有腰太軟、腿太細,心眼太小的人,才會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ii小小孩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原話是出於論語,憲問。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子有個老朋友叫原壤,為人沒個正經,一天孔子見到他他蹲著和孔子說話沒個樣子。孔子就說:“你這人,年輕時就無大無小,無老無少,長大了,也沒個成個正經事兒,老了還腆著臉活著,真是個禍害也。”

這段話連著看起來,更像是孔子和老朋友開玩笑。所以最後笑罵玩,拿竹杖戳對方小腿。

但是後來大家就如很多夫子的話一樣,把他前後語境拋棄,只截取其中一段來說。

老而不死謂之賊,演變為,說老人已經沒有貢獻,只是依靠年輕人供養,就如盜取年輕人一般,所以是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個思想,到現在依然還有。比如日本著名的大嘴巴漫畫首相麻生,2013年,日本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就曾建議:日本的老年人應該“趕緊去死”,因為“當你想到自己花的是政府的錢,你就會睡不好覺。”

在中國,老而不死謂之賊,後來逐漸演變成,指責一些為老不尊不要廉恥的老人的話語,和最初夫子所說的,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這是針對特殊時間、特殊人物的一句話,理解這句話,不能斷章取義。你不能看到不順眼的老年人就罵老而不死是為賊,但是面對那些碰瓷的、倚老賣老搶座位的,罵上這麼一句就很痛快,現在不是流行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嗎,這類變老的壞人,就特別符合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記述得十分簡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是個人,孔子老師的故交。

夷俟,叉著腿坐,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我的配圖很剋制,大家結合自己的想象理解吧。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壤叉著個腿在那兒坐著。孔子看到了很生氣,就罵他:“年輕的時候你就狂,長大了又沒本事,現在老了還不死,真是媽個禍害!”孔子越罵越生氣,舉起柺杖就戳丫小腿。

你看,這句話是有語境的,孔子是罵一個老而無德行的人,是社會的禍害

你可能會說,別人不就是坐姿不太雅觀嘛,孔子老師這暴脾氣也是該改一改了,之所以會這樣認為,都怪《論語》記錄得太簡要,咱們看看《禮記》,就知道真不怪孔子老師脾氣爆: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說孔子有一個故人,名叫原壤。

他媽死了。

孔子就給他媽洗棺材,原壤跳到棺材上說:我似乎很久都沒有K歌了呀!

說罷他就唱道:狸貓,狸貓,你頭上有美麗的斑,我牽著你的手,好柔軟。

孔子假裝沒有聽見,走了,但是他的學生不幹了,說:老師,我們強烈要求您和他絕交。

孔子說:算了,畢竟朋友一場。


看到這裡,你該知道以仁為本的孔子老師為什麼會氣得打人了吧?因為有些人老了啊,仗著自己一把年紀,沒人會和他計較,就各種使壞,耍不要臉。這樣的禍害,不死留著幹嘛呢?




也可自話


這句話是不尊敬老人的話,因為斷章取義,完全把意思改變了!

原話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原壤蹲著兩腳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來。先生說:“年幼時,不守遜悌之禮。年長了,又一無稱述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如人生中一賊。”說了把手中所曳杖叩擊他的腳脛。

這段話是批評原壤,見孔子來了,毫無禮貌,孔子教訓他,像你這樣的人老了,就是討人厭的老不死。

首先,這句話截取一句罵老人,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與原壤兩人年齡相比,孔子比原壤要大,難道孔子罵自己是老而不死的“賊”嗎?這句話違背了孔子的原意,是極大的錯誤。而且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影響太壞了!

其次,孔子是儒家學派思想創建者,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核心之一。這裡截取孔子原話中的一句話,用來辱罵老人,完全違背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這句話,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孔子,不尊重老人,不尊重社會公序良俗,是不能容忍的故意!

再次,誰都要老的!斷章取義這句話的人,你老了也是“賊”嗎?如果你能不老,我還認為你膽大敢說,敢犯眾怒。殘酷的真相是:現在的老人,就是你將來的必然模樣。你不會是預先罵自己吧?

所以,我們見到引用名句,一定要仔細查證一下,不要貿然引用,誤導眾人,貽害老人!



往事非煙


要理解這句話,應該結合原文來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這裡有幾個奌要弄清:

1.原壤和孔子年齡差不多,是多年的老熟人。

2.夷俟:叉開腿坐著等人,是個不禮貌的姿態。

3.孫弟:孫即遜,謙虛有禮。弟即悌,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

4.述,這裡指做事,有所作為。

5.賊,指害,害人。

整段文章的意思是:原壤叉開腿坐在那裡等孔子,孔子來了說:"你這個人小時候不知禮,長大了無所事事,老了還是這副樣子,真是害人啊!"說完用手裡的拄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

1.孔子和原壤很熟,算不上好朋友,但關係也不是很差。

2,孔子對原壤的為人不大認可,這裡帶有半開玩笑的責備之意。

3.孔子不是嚴厲的斥責之意。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結合如今的社會不良現象:那種倚老賣老霸座的老人,那些爬到樹上拍照的老人,更有甚者,極個別碰瓷的老人,他們的行為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老年群體的社會觀感,是必須嚴厲斥責的害群之"賊"。


壹壹若塵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一直以為,是一句罵有病垂老人的惡毒話。很憎恨發明這句話的人,孔丘。還有一句啥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很不解,為什麼老而不死視為賊?這句說話無可否認是直指老人到垂老沒生存的價值,沒必要再活著,不勞動白吃飯,還要後生服侍。應該在去死,不願死的就是偷搶吃。所以歷代老人都是被人憎厭的。往死裡推。剋薄隔離放逐老人,當老態龍鍾的人是鬼。在民國,新中活下來的白頭人,很多都被後生罵過,“死老鬼!你還不快去死,老而不死視為賊也!”反正無論先生學士現在怎樣解釋,古語云:老而不死謂之賊。說是孔夫子開玩笑的,沒有說老人是死賊。但是這句模稜二可的話已經傷害了老人的生存,很打擊得傷亡苦號。還說出在聖賢尊師之口。高深學究不作明確指示。讓歹人活學活用,傷害老人,依足賊意排除老人。當今世界有很多人就以孔老乙的話,開明車馬叫老人滾開,死回你的老巢去,代溝不可逾越。老得廢殘該死了去。孔老二你的這句話不管作辨成什麼意思,今生現世人就取用字眼作出行動:老去死,留著是賊,白佔吃的住的。老人深深理解這個意思就是:養大兒子娶媳婦,攜大孫子你是變廢柴,利用價值功能盡,代溝截住賊分開,自生自滅自尋死自便了。總結意思就是老就自知情斷親絕。死啦去。


公民健康為重


“老而不死謂之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句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意思是:人老了還不死,就是一個像賊一樣的禍害蟲。

這句話在《論語·憲問》中記載是孔子罵他的一位故人,叫原壤。而當時孔子的年紀比原壤大,比他還老。所以孔子這句話並不是簡單罵人老而不死就是賊。我們看古人留下來的句子不能切斷了來看,要查看整個原文,否則就容易斷章取義,很難理解原意。原文是這樣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白話: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回話,孔子罵他說:“年幼時,你不守遜悌之禮。年長了,又沒有可以稱述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如人生中一賊。”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實際上孔子的這段話被記錄在《論語》中還要另外的含義,不僅僅只是罵原壤這樣不守遜悌,無教導後輩的人。這是孔子的人生價值觀,他認為人不應當老而不死卻無所作為。當然這裡的作為絕不是為自己爭名逐利,恰恰相反,是能夠為國為民為後人的一種作為。

怪譚先生


這句話我們要整體的來看,切不可斷章取義,原文《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老不單指年齡,也有老奸巨猾之意,賊不是偷盜的那個賊,指的心賊,也同與論語中的小人之意。原壤是孔子的故人,孔子對他比較瞭解,說他對長者不孝對兄弟不悌,做人的本分沒有盡到,活著沒給後人樹立好的榜樣,還不如死了呢。當然孔子說這話時是半開玩笑說的,並不是真正的憤怒。

孔子鞭笞的是那些為老不尊的人,現代人比如那些搶奪方向盤的,碰瓷的老人,這些人沒給社會帶來正能量反而導致一些負能量的現象和影響,孔子是痛心疾首才這樣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