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国家和地方招聘,都把自考和成考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青年人排除在招聘之外?

东方G视界


1,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要求,没有排除自考和成考学历。

2,不特别说自己的情况,大家是不是认为985,211,清华,北大这样大学的学生整体上,大概率学习能力比普通二本,三本,专升本,自考,成考的学生更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作为选拔性的招聘,招聘更优秀的人有什么错?作为求职者,不是也会挑更知名,薪资更高,福利更好,技术和管理更先进的公司么。

不管个体是否愿意承认,但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从每年各大企业的校园招聘选择策略就可以看出。

闪耀着名企光环,财大气粗的企业,只去985中的一些现有员工来源最多的高校;

对技术人员需求量巨大的大体量一般性福利的公司,会优先考虑211里中部区域的有工科专业的高校;

想批量招聘销售,客服这样岗位的各大企业,少不得想建立校企合作,从职业学院这类大专院校批量解决招聘问题。

不排除普通二本,三本,专升本,自考,成考的学生里有比985,211,清华,北大这样大学的学生综合能力更为优秀的,但是一个是大概率事件,一个是小概率可能,为何要放弃大概率不会做的选择,去做小概率可能捡漏的选择呢?

3,即便制度封上了一扇门,也会在某个地方打开一扇窗。学历的劣势,是初中高中学习不力的结果,但如果在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赶上,毅然拥有再次选择的机会。

十多年前,我帮外企IT公司招聘技术人员,同样的技术,外企要求本科学历,英语流利,能达到的就可以得到比民企高50%的薪资。因为在民企,用不到英语,基本上候选人都不合适,但就是会遇到个别的候选人,他们觉得学英语总会有用的,在工作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刻意学习,得到了百里挑一的外企入场券。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接触过的几个初始学历中专和高中的候选人。种种原因,他们的初始学历很低,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企业生产线的技术工。无疑例外,他们的成长路经都是早早进了外企,从不需要英语,学历要求不高的生产线岗位做起,然后一边进修学历,一边晋升岗位。当学历从中专变成大专,再本科,再MBA,他们的岗位也从车间技术工,变成技术工程师,再变成主管,变成经理,等我联系他们时,他们都已经是外企拿着30-50万年薪收入的经理级别了。

体制内工作也是一样,一般是要求学历,要求年龄,但对于不可多得的组织需要的人才,可以因人而异,因为制度本来就是由人定的。

世界是公平的,我们想要得到更好的,也要自己成为更好的。

职场即戏剧,登场即赢销!我是兰芳职场剧院的兰芳,和你看尽职场百味人生。有平步青云的独门绝技,有升值加薪的小小窍门,有赢得芳心的情商秘籍,有活出自我的宝典心经。一起听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知识,做剧中的主角。


兰芳职场剧院


首先分清楚所有学历提升的形式,全日制(高考出去的),成教(通过成人高考的),网教(远程授课,高校自主招生),自考(自学考试的),电大(教育部直属的教育机构)。除了全日制,别的都差不多,只是学习形势不一样而已,说自考含金量高,是因为不好考,比如英语和高数,好多在职人员很少用到这些,所以过得没几个。成人高考三科450分。135录取,满25周岁还可以加分20,就好比115过线。基本没啥难度吧。网教说是拿钱买证,时代已经过去了,继续教育都进个税了,国家都在卡,19年已经开始限招了。考试都人脸识别,替考什么的,已经不可能了。等到2020年三库一平台正式开启。就再也没有所谓含金量。想要含金量。可以参加高三的高考。全日制一定有含金量







做学历提升的小阮老师


本科嘛,有经历高考的人都清楚十几年的努力就为了挤过独木桥,学霸就不说了,对于他们都是康庄大道,现在来说下自考的本科吧,我周边刚好有人自考过,当初报名的时候学校老师说包过,只要某某费用就可以(费用不多,跟报名费一起合起来也就小几千,跟本科学费差不了多少),然后呢期间基本上不用去上学,签到之类的基本是统一一次性搞定(交钱,小几百),即将考试的时候老师还会把一些题目和要考要点给你,而且还可以“”开卷考”,考完之后发的学士证书在学士网上也可以查到,主要是这学校还不错,本二的名声,在本地还比较有名的那种,如果这所学校凭高考进的话分数要490分以上,最低分那种。你说这两种文凭能相提并论吗?😏

不过我还是佩服那些自考研究生的人,这个是真的有含金量的。


怡茉之恋


我爱人高中上了一年,然后读技校,技校没毕业单位垮了,然后参加工作各种打工。打工期间,自考中南财大会计专业大专,千辛万苦拿到毕业证。在社会也是处处碰壁,再攻注册会计师,顺利通过!如今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快十年了,收入也超过我这个正规名牌大学毕业、央企中层干部了。佩服她,当年初中一起的小学霸,名副其实!


yufeng137


自考含金量大不大暂且不谈,我觉得自考是国家给予我们这些曾经失败者的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很感谢国家的这些政策。我临近高三的时候压力大被同学诱惑看了一本小说,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结果本来二本应该很稳的最后只能上了个大专,至少仍记得老师父母的失望。大专三年浑浑噩噩的过去了,后来结婚有个孩子,我老婆是个根正苗红的一本生,她在考教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也踏上了学习之路。我高中一个好友也通过参加自学考试考上本科,后又考到了一级建造师证,每个人都在进步。我觉得自考文凭含金量高不高不是重点,关键你是否学到了东西,是否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自从参加自考,我戒掉了抖音电影小说网游无必要的聚会,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工作中也有了激情,运用自己所学帮助领导解决了很多问题,老板也很重视了,我们公司管理层最低是本科,我想拿到本科之时就是升迁之时。通过自考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自考本科后又考研考公考注会成功上岸的。自考含金量高不高是别人说了算,但有没有学到知识有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态度是自己说了算。本不想打这么多字,经常看见相关问题。你说文凭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全日制含金量高还是非全日制高,毋庸置疑是全日制,别人高中学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打网游看小说。但知识是平等的,你现在认真去学了,它会接受你的,为时不晚。清华大学还有挂科被退学的呢,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学。所以不要看见别人说一句你这个含金量不高,一点用没有,就放弃自己,你要知道学到了知识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闪电麦昆10


这就是学历歧视。其实自考真的挺难的,不比全日制大学的差。我就是参加的北大主考的法律本科。一年半拿下专科,两年考完本科。最好成绩就是一次通过七门。本来觉得挺好,可是现实真的很残酷,进入一家不景气的国企后(因为太听父母的话了,他们就是这个单位退休的,所以父母非要让我去这家不景气的国企),培训我们的领导居然说,只有我们这儿才招你们这样学历的人。第一次感到了被歧视。想想当年高考达住了三本线,家里一是觉得学费太贵,一是觉得去大城市可以见世面,于是果断放弃三本院校,而选择了北京的一所民办院校。现在想来,真的还不如上个三本院校。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多种文凭形式,但后续的政策无法跟上,导致选择非全日制学历的人一边苦逼的学,一边痛苦的不被承认。不能抱怨用人单位的冷酷和歧视,只能怪大政策的不完善。


BETMM


我读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正规本科院校里的统招三年制专科,马上接着自学考试的本科,对自考有感受,我来说说。

自考的考试难度本身,大大超过多数普通学校的难度(很牛的大学除外),必须把课程学得非常熟才能考过,这一点比普通学校强得多。但是自考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没有正常校园环境的熏陶,要知道,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校园里学习除了课程本身以外的很多东西,包括拓展眼界的讲座,锻炼能力的社团,与同学们和大牛老师的交流等等,少了这些,人的能力会缺一大块,还有就是缺少正规系统的环境感受。即使很多自考人参加各种培训班,也很难补上这一部分。

作为两种经历都有的过来人,结论就是:如果一直没有读过正规学校完全自考过来,那么这个人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控自律能力一定很棒(所有课业问题都要自己想各种办法求教,想像一下销售人员拿下困难订单的过程,这过程特别锻炼人),考试通过的课程绝对掌握得牢不掺水,但是在上述扩展能力方面可能有不足。正常高校毕业生有好的条件易于成长和正规学习,但在刻苦磨炼和独立性这一块,多数不如自考人。

怎么选人,就看你看重什么能力。


分享平静的日子


在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呢,又包括: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放教育、成人高考四种。我国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将之视为平等的资格。

但是,法律上是平等的,现实中,肯定有所差距。打个比方,穷人和富人在民法面前,一视同仁,都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予以对待。但是,现实中穷人和富人由于实力的不同,显然是不平等的。

考试制度,是一种选拔手段,国家规定了考试,用人单位就可以根据考试来低成本地筛选自己需要的人才。自考和成考,相对于统招,意味着在高考这个社会最为广泛认知的选拔考试中落败,这是其一;也意味着错过了统招学生所能受到的包括但不限于师资在内的教育资源,这是其二。起点低于人家、资源又不如人家,我们不说个别水平,就平均水平来说,一目了然。


自考成考这些成人高等教育形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上升的通道:也就是说,假如没有这个制度,一个人错过了高考,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脱离他/她原来的身份和阶层,没有一个普遍承认的上升渠道,如果没有这个制度,那么这个社会对这些人来说,显然是绝望的。

而有了这个制度,对这些人来说(这个人群是极为庞大的),他们的心中就会抱着一个信念:只要我努力,把自考这三十门课程考完,我一样可以考公务员考研,我就能跟他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社会阶层流通的角度来说,上升的通道越多,形式越丰富,这个国家的活力就会越高。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充分理解题主的问题。

专业从事自考、网教,欢迎咨询




自考正典


换位思考题!如果你是国家和地方,企业的招聘人员,你可能也是这样操作,排除成考其次排除自考。为什么呢?招人的目的是要招你进去干活。另外一方面部门人员学历,还是一个单位的门面。那么哪样的人能干好活呢?只通过那几十分钟的面试,就能够完全看清楚谁能够干好干?我想是很难区分开的。那么怎么办?

那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看权威机构认定的证书,即毕业证学位证。

而且中国人又多,你不去应聘,总有人会去。那么就是按照证书的含金量来区分不同人。

含金量的高低实质上是和获得它难易程度相关的。越难获得的证书其含金量越高。越难获得的证书,那么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老天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那么就会回报多少。全国985高校只有39所。因此要考入985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985高校毕业证书。

为什么全日制的证书含金量高?是因为人家获得这个证书的时候,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而成考和全日制相比,你摸着良心说花了多少时间来学习?不一样的付出要求获得一样的收获,怎么可能?



全日制学历证书里面都分三六九等。如一本二本、专科。一本里边又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现在普通本科学历都不值钱了,别说成人和自考。稍微好一点的单位和企业都要求本科211毕业。招聘人员筛选简历。不是211高校毕业的学生,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就算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入了211和985高校,在你研究生毕业后,去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来看你的本科毕业学校,是否是211或者985,仍然查你的三代。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虽然有好学历的人,代表不了他就有大能耐,
但是不得不承认,含金量高的学历确实是一个好工作的敲门砖。

总结

以后教育我们的小孩高中一定要努力,在考入一个高水平的大学,获得含金量高的学历证书。



趣之化学


提问有点误导人,根据国考的报名条件,并没有把通过自考和成考获得学历的年青人排除在外。

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是取得了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的人,无论是否是全日制的,无论是985、211院校还是一本、二本也好,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名,否则就是歧视,无论是哪个单位或部门招人计划中都不敢出现这种硬伤的。所以,提问中的看法是误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就是因为大家发现考上的人,或者是考进本单位的人都是全日制的,没有自考或成考的人。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主要是因为以下二点:

一是现在上大学非常容易了,几乎参加高考的,那怕只考了200多分,也能上个二本(我们湖北没有三本了,以前的三本和二本线合到一起了),都有大学上。

二是从年龄段上看,以前参加自考或成考的人现在年龄也都不小了,根本不符合报名的年龄条件。

所以,手中只有一个自考毕业证的人去报名的人非常少,和其他全日制毕业的人同台竞技,其不一定会有多少胜算。

所以,我们不能从被招录人的情况,来得出非全日制毕业的不能报考的错误结论。从本人知道的情况来看,并非招录到单位上的都是非常好的院校毕业的,因此,考公务员并不是只要好的院校毕业就一定能超过其他的院校毕业的人。

同理,如果真有才华就算是自考也一定会在笔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是想被录取这种概率似乎有点低,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环节要考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