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二戰與一戰的區別在於,二戰將裝備武器的打擊能力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如果說一戰讓飛機和坦克初試鋒芒的話,那麼二戰就是裝備武器最大的試驗場。各種新式裝備的問世,讓二戰的硝煙變得更加濃烈、戰場更加殘酷。既然裝備武器在二戰的地位那麼重要,作為二戰中的蘇德戰爭主戰場,面對德軍排山倒海的裝甲打擊力量,蘇軍為何在戰爭打響後沒有率先使用讓德國望而生畏的T34型坦克以及喀秋莎系列火箭炮呢?

首先,德國閃擊蘇聯時,蘇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軍隊改革,戰爭打響,蘇軍的人員編制剛剛調整到位,裝備武器滯後一步

很多人認為,德國閃擊蘇聯打了斯大林一個措手不及,原因是蘇軍沒有提前做好防禦準備。實際上,這個觀點只能算說對一半。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蘇軍就已經發現蘇軍的軍事理論及進攻形式不能適應戰爭需要,尤其在1939年11月對芬蘭的冬季作戰中,蘇軍原以為輕鬆取勝,沒想到佔絕對優勢的蘇軍結果卻以付出慘重的代價才換來戰爭的勝利,這個結果不僅斯大林不能接受,也讓蘇軍一些高級將領感到前所未有的憂慮。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為此,在1940年的開春,蘇軍接連召開了幾次軍事改革會議,把德軍視為即將對蘇進攻的假想敵,所有軍事部署都以應對德國可能的進攻為主要方向。也是在這些會議上,蘇軍充分認識到蘇芬戰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需要整改的緊迫性。會議的結果就是從1940年4月份開始,蘇軍開始實施戰時編制。

也就是說,在德國6月22日對蘇突然襲擊時,蘇軍的改革才開始不到兩個月。作為擁有五百多萬現役部隊的軍事大國,實施前所未有的編制改革,想在德軍開戰之前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這也是蘇軍在戰爭打響後有些指揮不暢和缺東少西的原因之一。既然人員的調配都沒有完全到位,裝備武器的調整更是滯後一步,這就為蘇軍防禦德軍的進攻製造了障礙,也成為戰爭打響後蘇軍補給跟不上的重要因素。

其次,德國閃擊蘇聯時,T34型坦克及喀秋莎火箭炮等新式裝備尚處於試驗階段,蘇軍還沒來得及配發部隊,致使蘇軍打擊力量晚了一步

按朱可夫在回憶錄中記述的情況,蘇軍在戰爭打響前,一個滿編步兵師經過實施戰時編制後,編制有3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2個反坦克營、1個炮兵營、1個偵察營、1個工兵營、1個通信營以及後勤部隊和機關。而配備給這14500人部隊的裝備武器有:78門野炮、54門反坦克炮、12門高炮、66門迫擊炮、16輛坦克、13輛裝甲車以及3000多匹馬。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從這些具體配備裝備數量看,按當時戰鬥力狀況,蘇軍一個步兵師能達到這樣的配備,足以說明蘇軍的軍事實力不凡。我們再看看德軍在戰爭打響前的步兵師編制情況,一個師下轄師部、偵察營、通信營、3個步兵團、炮兵團、反坦克營、工兵營、師輜重隊。從中可以看出,德軍的步兵師裝備還不如蘇軍配備的完全。

但我們不能僅從兩軍的步兵師去對比,因為蘇德戰爭中,德軍之所以在戰爭打響能所向披靡,原因之一是先消滅了蘇軍的66個邊境軍用機場及1200架作戰飛機,致使蘇軍失去制空權,然後又採取強大的裝甲集團閃擊進攻長驅直入,這是蘇軍所料未及的。

而作為蘇軍後發制人的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在戰爭打響前根本就沒在編制系列,最重要的是尚處於研製階段,連自動步槍和新式重機槍,蘇軍都需要轉換工廠磨具和機器結構,不是說造就造的。這也是在戰爭打響前,蘇軍沒有使用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的原因之一。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再次,德國閃擊蘇聯時,蘇軍過分強調人海戰術,致使對裝備打擊力量重視不夠,落後的裝備不能適應德軍閃擊理論的打擊

按蘇軍在1940年新編制要求,到1941年上半年,蘇軍需要輕重機槍11萬挺,自動步槍需要10萬支,但蘇聯這一時期正是經濟轉型期,舊式武器陶汰,新式武器量產結構複雜,機床等都有個適應過程。這不象兵員的補充,國防動員公佈後公民馬上走上前線,穿上服裝就是戰鬥員,但武器卻不行。

因此,當鐵木辛哥好不容易從斯大林和國防委員會那裡要了50萬後備兵力補充到部隊以後,蘇軍的裝備保障並沒跟隨上來。後來讓德軍聞風喪膽的T34坦克直到1940年12月才正式得到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批准大量生產,而到1941年上半年德軍發起進攻時,蘇聯所有工廠提供給蘇軍的T34型坦克也才1861輛,而且這些坦克先要配發到坦克學校和急需的邊境主要防禦部隊,所以在戰爭打響後,這點力量根本算不了什麼。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而作為朱可夫等對戰場環境有深入研究的將領,他們提出建立坦克集團軍的想法得到落實後,蘇軍需要新式坦克16600輛,但蘇聯軍工企業根本無法在有限時間完成這個任務。這也是斯大林沒有批准組建20個坦克集團軍,而是批准組建9個機械化軍的原因。也正是這9個機械化軍後來在打擊德軍的進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們再來看看蘇軍的炮兵力量情況。由於斯大林非常重視蘇聯空軍的建設,在戰爭打響前,蘇聯的航空業發展較比戰前增加了70%,但對炮兵的建設也是排在第二位。到德軍打擊開始,蘇軍的野炮達到了29637門,迫擊炮達到52407門,其它火炮包括坦克炮達到了92578門。這個數字在當時還是非常可觀的。

  而蘇軍引以為自豪的喀秋莎火箭炮直到戰爭打響才批准量產,可喜的是軍工企業僅用半個月時間就生產出了第一批喀秋莎,並在1941年7月首次投入戰場,而且一經使用,就顯示了強大的打擊威力。

蘇德戰爭開始,蘇軍為何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德國閃擊蘇聯時,不是蘇軍沒將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發制人,而是這兩樣新式裝備根本就沒完全配發部隊。這也說明,任何時候,任何一支軍隊都要有自己的殺手鐧,關鍵時刻能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回憶與思考》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