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军与德军首次在非洲较量为什么损失惨重?

白杨树下谈历史


美国装甲部队直到1940年7月才开始正式组建,而那个时候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在西线横扫英法联军了,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是以装甲集群的大型编制执行战役任务,而美军才组建到装甲师一级,毫无实战经验,即便是在作战理论上也非常有限,而能够给美军提供装甲作战经验的只有英军,而英军在机动作战上也是一个失败者,英军更擅长打无需机动的防御战和攻坚战,所以当1942年美军装甲部队进入北非战场时,他们是战斗力最差的一支军队,尽管他们的装备无比精良,英军官兵甚至戏称美国兵为“我们的意大利人”。



在美军和德军首次交锋的卡塞林战役中,德军投入的是久经沙场的第21装甲师,该师参与了北非绝大部分的战斗,精通沙漠作战,对美军第2装甲师使用的也是经典的沙漠装甲战术,即以一部兵力正面牵制美军,然后以装甲部队主力对美军实施侧翼的迂回,进而导致美军整个防线的崩溃。和其他战场不同,沙漠战场中几乎不可能建立一条连续的防线(阿拉曼战线由于特殊的地形只能从正面突破),装甲部队可以从防线的尽头实施迂回,从而避免了正面的突破,这时阻止敌军迂回行动的唯一方法就是派出装甲部队实施拦截,谁在这场装甲会战中取得胜利,谁就将最终打垮对方,这也是为何说沙漠战场是机械化作战的理想战场。


美军第2装甲师和德军第21装甲师相比,无疑是一名“菜鸟”,在大规模装甲作战上和德军有着巨大的差距,结果就是德军以非常轻微的代价打垮了美军,第2装甲师的大部分坦克被德军击毁,美军的上级指挥部也对战场的局势失去了控制,谨慎的选择了大范围的撤退以脱离和德军的接触。只在重要的、德军无法迂回的隘口选择坚强的防御,在卡塞林隘口中美军就打的非常不错,德军只能进行正面的强攻,而美军的防御非常顽强,让德军损失惨重。

总的来看,美军在北非战场上第一次的表现确实不好,战斗力远不如德军非洲军团,也赶不上英军第8集团军,不过美军在武器装备和官兵素质上并不比德军差,从一些防御战中就可以得到证明,他们缺乏的只是实战经验和胜利的信心,不久的将来,美军将成为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在西线的诺曼底战役中,正是依靠美军第2集团军出色的战役机动才最终打垮了德军的防线,用德军最擅长的机动作战来打败德军,而英军始终不曾拥有这种能力。


战略论


这个有什么值得问为什么的吗?

美军之前根本没有大兵团作战和机械化战争的实战经验,上来不交学费才是奇怪的事呢。

虽然之前他们在国内也搞过大规模的全军演习,好像其中一方的指挥就是我们熟悉的醋乔。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影响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允许挫伤步兵士气的规定,比如设定机枪和手榴弹就能击毁坦克之类的,反而给基层部队造成了错误认识。

所以当时美军和德军对上的时候,英国人是非常不看好的,毕竟德国人在沙漠里打了几年的机动战争,怎么也不是菜鸡上来就能虐的。

然后美军就理所当然在凯塞林山口战败了,但要说败得多一塌糊涂也就那么回事。一个装甲师被打得崩盘,损失坦克和装甲车辆各200辆。

场面是很难看,但也在限度之内,美军战线没崩,德军也没能改变战略态势。至于1个师加200辆坦克,不但在东线算个鸟,就是英军也不止一次承受过更惨重的损失。

你相信美国佬承受不起?丢了200辆车就丧胆了?就破产了?就惊呼了?

当然没有,更多的部队和装备被压上来,还有那个巴顿。

而德军呢?他们赢不起,胜利的代价他们给得肝颤。之后就被合围了呗,两个集团军30万德意士兵举手开步走向战俘营。

这是成建制损失啊!跟斯大林格勒有一拼,后来的法莱斯口袋都比不了。

开局打成这样够顺了,这就几个月时间内。你还跟我扯损失惨重,问问苏联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咱民国,哪个国家不盼着来个这种损失惨重的开局。

小败接着大胜歼灭战刷经验,我的天啊,何等的运气。


老枪与战线


这是因为美军缺乏坦克战经验,德军缜密部署,灵活运用坦克的长处进行作战,因此首次交战期间,美军损失惨重,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美军遇到的对手是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埃尔文·隆美尔元帅所率领的德军装甲兵团。

隆美尔元帅是坦克闪电战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军坦克装甲兵团中的著名将领,在对法作战期间,曾利用坦克集群重创法军,其推进速度之快战绩之高,被誉为魔鬼之师,有着极为丰富的坦克兵团作战经验。德军在北非战场遭遇连续失利的情况下,隆美尔将军被调往该地后迅速扭转战局,也因此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第二,德军部署严密,坦克战术运用灵活,大胆运用闪击战术。

隆美尔所在部队能灵活运用坦克的优势,将坦克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还懂得举一反三,利用高射炮当反坦克炮用,通过设伏、伏击、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能取得较好战绩。

第三,前期美军装备与人员并未占据优势,同时缺乏实战经验。

虽然之前德军刚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击败,但隆美尔与德军并未因此丧失斗志。此时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前有英军后有美军,因此刚刚抵达北非战场的美军官兵,信心十足,满怀热情,准备与英军一起歼灭隆美尔的装甲兵团,但美军对德军缺乏了解,对当地环境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在前期交战中遭遇德军数次伏击,损失惨重。

在兵力方面,美军前期首批抵达的坦克有500多辆,其中包括100辆半履带反坦克装甲车,以及7万名官兵,美军配备的主战坦克为经典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德军方面则装备有300辆4号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以及十几万官兵。从人员与装备上看,前期美军并未占据优势。

在首次交战中,隆美尔率先发动攻击,攻占了费德隘口,在此守候等待美军进攻。在隘口附近,隆美尔吩咐88毫米高射炮部队,利用沙漠中的仙人掌进行掩护,攻击进攻的美军坦克装甲车。果然,行进中的美军并未发现在此设伏的德军,当美军装甲车推进至隘口附近时,遭遇德军88毫米高射炮袭击,该炮可在2千米内击毁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当美军坦克被击中时,都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从哪里射出的炮弹,因此不知从哪里反击,顿时陷入混乱,为避免坦克兵团被歼灭,指挥官只能选择撤退。

在两周后的西吉布吉特战役中,美军组织更多的坦克采用V型进攻方式组织进攻,而德军则把坦克隐蔽在两侧,待美军坦克距离约300米时才开火,被伏击的美军装甲兵团顿时又陷入混乱,指挥官为避免被歼灭选择撤退,可惜这次德军的4号坦克是能进行移动的,对撤退中的美军进行了追击,击毁美军坦克50余辆,自身却无人员伤亡。

在费德隘口和西吉布吉特两次交战中,美军损失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超过100辆,而德军则无一伤亡。通过两次较量,隆美尔认为美军缺乏坦克战的经验,由此又开启了他运用坦克进行闪击战的大胆想法。随后隆美尔亲率坦克先头部队主动对美军发起攻击,对于德军坦克兵团的主动攻击,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3天时间里后撤了100多公里,300余辆坦克装甲车被击毁,损失6千余名士兵,可谓损失惨重。

综上所述,前期美军在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又缺乏坦克战的实战经验,而隆美尔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坦克战实战经验,又是德国陆军杰出将领,因此前期美军与德军交战中损失惨重。


未来天际线


盟军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获得胜利后,彻底扭转了在北非战场的形势,纳粹德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以及中东油田的希望彻底破灭。这次战役后轴心国在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由此它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同一时间,苏联也对美英施加压力,要求其尽快在欧洲展开军事行动以及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德军对苏军的压力,美军指挥官也赞同尽快在欧洲登陆,但英军想要先消灭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加强地中海的制海权,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强烈坚持下同意在法属北非登陆。

附图,蒙哥马利,1942年11月

凯赛林隘口战役

1942年11月8日,盟军发动”火炬行动“,从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沿岸登陆。盟军攻占阿尔及利亚后,按原计划将

在冬季派一支特遣部队穿越的崎岖山区在轴心军组织起防御前尽快占领1300千米外的突尼斯,以对德军成前后包夹之势。德、意军为摆脱两面作战的风险也准备占领这里,到11月底,轴心军3个师(德军第10装甲师以及2个意大利步兵师)经海运抵达突尼斯

隆美尔计划依托马雷斯防线阻止盟军从黎波里迫近突尼斯南部,当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德军防御。1943年1月23日,蒙哥马利的第8军团占领的黎波里,轴心国军队通过利比亚撤退至马特雷防线,但美国第2军进入突尼斯使隆美尔的计划出现重大漏洞。

隆美尔计划攻击通过凯赛林隘口的美国第2军,以此来消除盟军攻击连接马特雷防线和突尼斯沿海走廊的威胁。1943年2月1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经修订的计划,即通过凯赛林和斯比巴隘口向北对塔拉和勒凯夫进攻,扫荡西多塞尔,并威胁第1军团的侧翼。德军的迅猛攻击突破了美军防线,年轻的美军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装甲战的经验,他们的

M3李/格兰特和M3斯图亚特坦克在德军4号和虎式坦克的手下不堪一击,年轻的美军付出了重大代价。

战役结果

凯赛林隘口战役是在突尼斯中西部的阿特拉斯山脉的凯赛林隘口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参战的轴心国部队主要是由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意大利装甲军团(即重组的德国非洲军)和德国第5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而参战的盟军大都来自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的美国第2军。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和德军的首次大规模会战,美军因缺乏经验和指挥不当导致伤亡惨重,在溃败中从费德隘口的阵地被迫后撤50英里(80 公里)。战后,美军从单位组织到指挥官进行了彻底改变,这使得美军有了基本的作战经验

美军失败的原因

美军认为各兵种间缺乏联合作战的能力,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指挥官都缺乏作战经验,他们难以以应对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而且占据优势的盟军空军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空中优势,德国空军得以对德军地面攻势进行密切支援。

美军第二军指挥官弗雷登道尔的低级指挥也是作战失利的一大原因,进入突尼斯后,弗雷登道尔使用美军工程兵在后方建造坚固的指挥部,布拉德利和艾森豪威尔为此曾提醒他:高级指挥官在战斗中必须承担个人风险,但弗雷登道尔还是很少去前线并无视指挥官实地考察的习惯。巴顿将军在日记中写到:“我看不到弗雷登道尔能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

1943年3月6日,乔治·巴顿被任命为第2军的新指挥官,原指挥官弗雷登道尔被撤换。此战后,美军作战部队的指挥官们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就现场的情况立即作出决定,而不需要首先请求上级允许;美军亦加强了炮兵、空中力量与装甲部队之间的联合作战。


附图,1943年2月26日,美军第16步兵团第2营正行军通过凯赛林隘口前往突尼斯的凯赛林和菲里阿纳。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美国今天是处于世界霸主地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在二战的时候也是这么的强大。



二战期间,就世界上国家的军事力量来说,德国无疑是最强的。当然这里也是不排除德国的海军实力确实要差一点,但是即使如此,德国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实力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装备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德国的陆军实力,那更是不用说,如果德国有足够的资源支持,那么他们完全有实力进行两线作战。

这从苏联与德国的战役可以看得出来,几乎每一次的战斗,德国都会以一个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即使是失败了,往往他们损失也是要远小于苏联方面的。而就美国来说,他们在战争早期,无疑对上德国是处于劣势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德军老兵的消耗以及美军的士兵又得到磨练,再加上德军的损耗,美军的不断补充,此消彼长,美军才得以逐渐的获得上风的地位。


所以,在非洲,美军与德军首次较量损失惨重也是应该的,不然,德国方面那么多装备还有前面积累的经验值不就毫无作用了吗?


围知历史


现在美军可以说是江湖老大,但是在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军的实力在当时的世界排名好像是19位,排在葡萄牙什么国家之后,而且美国当时也没有军事传统,可以说是完全新手,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也就是美军没有象苏联那样和德国有地面接触,要是德军也像对付苏联那样给美国来一个突然袭击,美军估计比苏军还惨。
在北非最后的突尼斯战役中,德军已经投入了老虎,当时盟军没有能够与之对抗的坦克。

在1939年美国陆军只有17.4万人,在军队扩编的过程中,美军和苏军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什么都缺,尤其是军官,苏军是大清洗,而美军本身规模就不大,一下子要扩大10倍,军官就更缺了,美国人是利用自身比较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军官预备团,这个组织到今天也还存在,这样才凑齐了所需要的军官,但是这样的军官肯定就是应急的,质量不可能和久经战阵的德军军官相比。
德军当时已经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

美军在扩军备战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军事思想的落后,说白了就是下一场战争要如何打,美军是不知道的,苏军好歹有一个大纵深战役理论,而美军现在是没有这些东西,这个时候的美军都是在努力的学习当时在欧洲已经开始的战争,并且利用美国暂时置身事外的优势,自己组织一些大规模的演习,比如在1940年和1941两次路易斯安那演习,这两次演习证明了装甲部队的优势,并且为巴顿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应该说,美军的装甲部队巴顿是创始人,在巴顿担任第2装甲旅的旅长的时候,美军还没有足够的装备来武装坦克部队,坦克部队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需要维修的老古董,而巴顿以惊人的热情带领手下艰苦创业,使美军的装甲部队在1941年的大演习中,结束了美军关于装甲部队的争论,装甲部队正式的成为了独立兵种。在建设部队之初,巴顿还自掏腰包给部队修理坦克,幸亏巴顿是土豪,否则美军的装甲部队真的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了。
巴顿对于美国装甲部队的建立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为修理坦克花了多少钱,一直到他因车祸遇难,也没有透露。

虽说,在巴顿的努力下,以及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的配合下,美军在初上战场的时候,已经是一支装备齐全,并且经过了严格训练的军队,但是面对德军这种经验老道的对手,还是一支菜鸟,在初战失利也就不奇怪了。不过美军的反应很快,初战失利以后,巴顿出任美第2军的军长,经过整顿纪律,加强训练,并且加强了和友军的协调,这里的友军主要是英军,在突尼斯,当时德意当年是占有空中优势的,美军的作战失利和德军空军的猖獗活动有关,而当时在突尼斯的盟军空中力量是英国的沙漠航空队,英国人对于美军的空中支援并不得力,经过协调,盟军的空中力量是获得了优势,这样地面的作战才好打了。

在巴顿的整顿以后,美军一种新的面貌投入了战场,并且很快取得了北非战役的最终胜利。


有痰


在二战中的北非战场,美军在与德军的前期交战中,为何会损失惨重,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美军遇到的对手是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埃尔文·隆美尔元帅所率领的德军装甲兵团。

隆美尔元帅是坦克闪电战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军坦克装甲兵团中的著名将领,在对法作战期间,曾利用坦克集群重创法军,其推进速度之快战绩之高,被誉为魔鬼之师,有着极为丰富的坦克兵团作战经验。德军在北非战场遭遇连续失利的情况下,隆美尔将军被调往该地后迅速扭转战局,也因此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第二,德军部署严密,坦克战术运用灵活,大胆运用闪击战术。

隆美尔所在部队能灵活运用坦克的优势,将坦克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还懂得举一反三,利用高射炮当反坦克炮用,通过设伏、伏击、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能取得较好战绩。

第三,前期美军装备与人员并未占据优势,同时缺乏实战经验。

虽然之前德军刚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击败,但隆美尔与德军并未因此丧失斗志。此时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前有英军后有美军,因此刚刚抵达北非战场的美军官兵,信心十足,满怀热情,准备与英军一起歼灭隆美尔的装甲兵团,但美军对德军缺乏了解,对当地环境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在前期交战中遭遇德军数次伏击,损失惨重。

在兵力方面,美军前期首批抵达的坦克有500多辆,其中包括100辆半履带反坦克装甲车,以及7万名官兵,美军配备的主战坦克为经典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德军方面则装备有300辆4号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以及十几万官兵。从人员与装备上看,前期美军并未占据优势。

在首次交战中,隆美尔率先发动攻击,攻占了费德隘口,在此守候等待美军进攻。在隘口附近,隆美尔吩咐88毫米高射炮部队,利用沙漠中的仙人掌进行掩护,攻击进攻的美军坦克装甲车。果然,行进中的美军并未发现在此设伏的德军,当美军装甲车推进至隘口附近时,遭遇德军88毫米高射炮袭击,该炮可在2千米内击毁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当美军坦克被击中时,都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从哪里射出的炮弹,因此不知从哪里反击,顿时陷入混乱,为避免坦克兵团被歼灭,指挥官只能选择撤退。


温哥华的鱼


1942年11月,自蒙哥马利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后,非洲的主动权易手盟军,美国也积极介入到非洲的战事。很快,美英联军登陆非洲,从南方打击德国和意大利的“火炬行动”开始了。

这是美国首次向海外成建制的派兵,他们十分重视这次行动,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混舰队,整个舰队共由100多艘舰船组成,搭载2.4万名美军,他们的指挥官就是威名显赫的乔治.巴顿。

但是他们遇到对手不是德军,而是法军,这是怎么回事?

这还要从法国投降说起。1940年6月22日,随着德军绕开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短短36天其前锋直指巴黎,被彻底打蒙的法国政府宣布投降。但这一次,德军一改过去占领全境作为胜利的标志,而是扶持了一个亲德政府。

这就是二战期间,臭名远扬的维希法国政府。当然,德国人这么做的用意还是很长远的。一是,法国太大,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管理;二是,由法国人自己管理国家比他们去统治更加有效率和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成立傀儡政府,其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都在德国的控制之下。要知道,这可是1097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相当于1/3的非洲,并以此扩大德国在非洲的势力,对抗同盟国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不甘失败的英国在法国投降后,不但与维希政府为敌,而且拥立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政府,领导地下抵抗组织,不断地“制造麻烦”。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安全还袭击过他们的舰队,这就是他们交恶、相互仇视的原因。

眼下,英美联军要登陆的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都是法属殖民地,其拥有20万的兵力,实力不容小觑。当然,驻守非洲的法军将领大部分也不愿做“亡国奴”,和德国人也不是一条心,但他们更讨厌“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他们对美国人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不仅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多次暗地表示愿意谈判。这可是“兵不血刃”的好机会,但联军中的英国人成为谈判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美国人来可以谈判、投降;如果英国人来,则坚决抵抗。

“火炬行动”开始,美军第一次实战,并不顺利。

11月8日,巴顿的特遣队和英国远征军抵达集结地,并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在1700架战机的掩护下,600多艘舰船分成三路向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三个登陆点进攻,“火炬行动”正式开始。

登陆并不顺利,虽然双方军队高层在积极谈判,守军的抵抗意志大为削弱;但美英联军还是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尤其是巴顿率领的第3师在卡萨布兰卡的登陆遭遇到更加猛烈的阻击,第一次参加实战的美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这种混乱的局面如果不立刻停止,根本不用等法军,自己就被自己打败了。此时,正是一名优秀指挥员发挥作用的时候,巴顿当即命令部队改由其他港口登陆,并要求各级指挥员迅速就位,组织部队按演习程序行动。

很快,滩头的美军从慌乱中开始有条不紊的进攻,终于建立了稳定的登陆场,大量的物资装备有序上岸。第一天战斗的不顺利,给了巴顿一记闷棍,更让他着急的是,另外两路的守军已向美军投降,而他这里却久攻不下。

就在他当晚熬夜制定计划,调整完兵力,协调好海军炮火,准备第二天一鼓作气拿下卡萨布兰卡时,两名法国军官打着白旗代表守军投降了。虽然美军以胜利告终,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一度混乱不堪。

但是,首战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一是,为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很好的实战经验,美军通过这场战役解决了许多问题;二是,这是一场很好的“热身赛”,锤炼了部队;更重要的是,登陆成功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巅峰,成为盟军真正的主导者。

美军和德军的首次较量。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不停的在撤退,就连希特勒的命令也不顾。1943年1月,终于退到了突尼斯,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无尽的荣耀和耻辱都留在了这片沙漠,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让他坐立不安,而先前就嫉妒他的一些人,也开始落井下石了。

很快,他被免去总司令的职务,这让他更加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始终坚守从哪里颠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不甘心就这么离开非洲。如今,美英两军从两个方向对突尼斯进行夹击,形势很不乐观。

突尼斯的战略地位终于引起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重视,居然从东线战场抽调3个装甲师和6个意大利师增援突尼斯,兵力达到了25万人。这让隆美尔哭笑不得,当初如果有着25万人,他早就将英国人赶出非洲了,怎么会有现在这种局面?

此时登陆的美军第2军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向突尼斯进发。在与法国人进行的1、2天的战斗中,他们轻易而举的取得了胜利,这让美国大兵们信心满满和缺乏纪律性,许多人就像到非洲旅游一样,并没有对危险有充足的准备。

更何况,他们面临着补给线过长,物资弹药供应也遇到了困难。这些情况都被隆美尔捕捉到,他意识到,这是刹一刹美国人威风的最好机会。他要向全世界表明,即使经过3200公里的撤退,德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悍的战斗力。

就在美军是驻守还是继续进攻之际,隆美尔发起了突然袭击,他在战线上跑来跑去指挥战斗,受到鼓舞的德军官兵不负期望,快速穿插。尽管艾森豪威尔紧急增援,但依然无法阻挡德军的冲击,美军全线溃散。

就在隆美尔带领他的突击队勇往直前的时候,意大利人再次拖住了他的后腿,原计划在卡赛林会师的3个意大利师并没有按期赶到,甚至将配合作战的一个意大利师调走。最终眼看着美军巩固了防线,失去了最好的攻击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反击,将美军第2军的3万多人打的丢盔卸甲,其中伤亡3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缴获和击毁美军坦克近300辆。可以说,隆美尔以不到2万的兵力将对手一个军基本打残,成为美国难以忘怀的痛楚。

隆美尔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就连艾森豪威尔也直言不讳地承认:“骄横傲慢、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今天蒙受了耻辱,这是历史上我们最惨的败仗之一”。美军开始重新调整部队,不中用的人卷铺盖回国,乔治.巴顿接任第2军军长。

这可是两位战术家最好的“比武场”。但遗憾的是,隆美尔此时已经回国,再也没有回到沙漠。这对军事迷们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大家认为他们之间谁的指挥更优秀?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1943年10月14日下午两点左右的德国上空,美国第八航空队第一轰炸师约150架B-17“空中堡垒”轰炸机,突然遭遇德国空军数百架战斗机围攻。此时,为轰炸机编队护航的P-47“雷霆”战斗机由于航程有限,已经返航,庞大笨重的B-17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参与攻击的德国战斗机包含各种新老机型,既有单发动机战斗机也有双发动机的战斗机,战斗机一般有机枪、机炮等对空武器。双发战斗机Bf 110装配了两个火箭发射筒,1米多长,弹头重36公斤的火箭弹从Bf 110机群中密集、尖啸而出时,可形成极具震慑力的弹雨。

德军更富创造性的攻击手段,是从高空向B-17投掷炸弹,没错,作为战略轰炸机的B-17反倒成了轰炸的靶子!

这种战术一般由德国单发战斗机Bf 109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设定一定的坠落高度以期在轰炸机群中爆炸。德国人不满足于此种单机高空轰炸,还发展出同时用多架战斗机以密集炸弹轰击对方轰炸机的战术。

图:德军Bf 109G战斗机(战后重制机)

面对德军花样翻新的强大组合攻击,第一轰炸师的美军飞行员经历了炼狱般的恐怖,战斗亲历者的回忆可以为证:“连遭多次攻击的B-17在一阵灿烂的爆炸火光中彻底毁灭,只剩下四个小火球和几个油箱”,“有的飞机被直接命中,机上满载炸弹和照明弹,突然轰一声爆炸起来,烈焰冲天,五颜六色的火花朝各个方向狂射,那景象就如同美国国庆日的焰火一般”。

经此一战,第一轰炸师损失惨重,35架飞机确定被击落,另有20架下落不明,余下的B-17向着本次任务的目的地、德国工业轴承中心施魏因富特飞去。

不可承受的“黑色星期四”

上述这场空战是二战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的一部分。实际上第一轰炸师完成轰炸任务后,又遭德国空军沉重打击,执行同一任务但稍晚起飞的美国第八航空队第三轰炸师在返航时也被两百架左右的德军战斗机猛烈攻击。

在这个灾难的“黑色星期四”,美军损失了77架B-17轰炸机,战损率高达26%(美国人能接受的战损率是10%),另有多架重伤返回的轰炸机基本报废,能够投入使用的仅剩下62架。此外, 阵亡和失踪的飞行员超过了600人。即使凭借美国的强大军工产能和优秀的飞行员培训体系,这样骇人的高消耗也是不可持续的。“黑色星期四”之后,美军停止了白天战略轰炸。

那么轰炸给施魏因富特造成多大损失呢?B-17投下的1122枚炸弹中,仅有88枚命中厂区。按照《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欧洲战场》的评估, 施魏因富特的三座主要轴承厂仅有3.5%被摧毁,6.5%受损。 命中了厂区建筑的炸弹,对内部生产设备造成的破坏要比建筑轻微得多,这是二战对工业目标轰炸的一大特点。

图:轰炸施魏因富特的美军B-17编队

不考虑后来的其他空袭,几个月后施魏因富特的轴承产量就达到了轰炸前的水平。恢复时间显得比较长的一个原因是,德国对该地区的工厂采取了改造分散、化整为零的措施。

其实在1943年的8月17日,美军就组织过一次对施魏因富特的战略轰炸,代价没有“黑色星期四”那么大,B-17的战损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6%。但由于滚珠轴承在军事和民用工业极其广泛的应用,占据德国轴承需求量近40%的施魏因富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军才不顾损失组织了第二次轰炸,结果又是以惨败收场。

野马”登场,完美解决了护航问题

不但两次轰炸施魏因富特的伤亡巨大,整个二战期间战略轰炸德国的美英空军也付出了高昂代价。以美国第八航空队为例:到战争结束时,2051名飞行员有63%战死、被俘或失踪,另有10%受伤——这一损失比例甚至高于在太平洋战争中血战的美军陆战队!

损失如此骇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作战半径足够长的护航战斗机。“

当时,为包括B-17和B-24在内的轰炸机编队护航的主要是P-47“雷霆”和P-38“闪电”,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各有千秋,但作战半径都比较小,执行护航任务时,只能中途返回,这样有没有护航的轰炸机深入德国领空就如同羊入狼群。

图:美军的B-24“解放者”轰炸机

英国和美国曾试图以加强轰炸机的自卫武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实战检验宣告了这种解决方案的破产。后来美国人借鉴了日本人的手段——给战斗机加装副油箱,这样护航里程得以延长。在1943年8月底,P-47就开始携带副油箱护航了,但在第二次轰炸施魏因富特的行动中,不知何故,护航的P-47并未携带副油箱,较早返航,那次空袭部分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就在此时,长航程的单发战斗机P-51“野马”登场。其实英国军方早在1941年就采购了310架“野马”的早期型号,经过与美国制造厂的长期磨合,并换上了英国的“梅林”发动机后,“野马”战斗机的高空性能骤然跃升。

1943年夏天,最新的P-51B/C“野马”战斗机大量投产,B型和C型主要是制造厂商不同,前者是加州厂生产,后者是德州厂,性能基本相同。重量相对较小的“野马”,加上副油箱后,航程接近1200英里,能往返德国大部分地区。

同年11月, 美军也开始装备此款“野马”战斗机。12月13日,“野马”战斗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长距离护航任务——飞抵德国北部城市基尔,然后返回,往返航程接近一千英里。P-51B的优秀性能已经足以和德国Bf 109和Fw 190等主力战斗机对抗甚至略占上风。

图:德军Fw 190战斗机

P-51、P-47和P-38等护航战斗机编队的协同努力下,盟军扭转了此前空战的不利局面,逐渐掌握了制空权,盟军空袭的损失相对降低了,德军战斗机损失与日俱增, 对拦截、阻击盟军轰炸机越来越力不从心。

1944年2月下旬,美国空军(当时被称作陆军航空兵)发动了针对德国飞机制造业的连续大规模袭击,迫使德国空军进入一场大空战。在这场被称为“大礼拜”的空战行动中,美国空军为主,联合皇家空军,一共出动了3800架轰炸机,向德国投掷了一万吨炸弹。

“大礼拜”作战中,美军损失了275架飞机,包括战斗机,绝对数量很高,但战损率不到7%,远远好于两次轰炸施魏因富特。美军宣称打下了超过500架德军战斗机,但实际上只有260架左右。但是,德国损失了占其战斗机部队总数17%的飞行员。德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机构远不如美国,严重缺乏教练机、飞行教官和燃料,这样的高损耗加剧了补充飞行员的难度。

图:美军P-47“雷霆”战斗机

从1944年3 月开始,美军部署于英国的第八、第九航空队和部署于意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队,对德国及其占领区实施了频繁的大规模空袭,掀起了战略轰炸的新高潮。

好戏还在后面

1944年5月,性能更卓越、火力更猛、航程更长的P-51D投入现役。作为二战综合性能最优秀的战斗机,P-51D在两万英尺以上的高空,能击败德国任何类型的螺旋桨战斗机,这使它成为护航轰炸机的最佳选择。美国第八航空队用包括P-51D在内的各型“野马”取代了之前使用的P-47和P-38,不过后两者仍然广泛应用于二战的各个战场。

图:第八航空队的P-51“野马”战斗机

1944年的前五个月,德国空军几乎损失了全部战斗机飞行员——2395个飞行员中有2262人阵亡,重伤或被俘。补充的飞行员训练不足,德军开始派出飞行时数仅有80小时的飞行员,对抗平均飞行时数225小时的英美飞行员。

1944年上半年,由于护航战斗机的出色表现,盟军整体的战损率大为下降。第八航空队的经验表明,得到有效护航的轰炸与没有护航的轰炸相比,损失要少7倍。而且,绝对数量看起来较大的损失, 相对于已经逆天的美国军工产能和补充速度,无关大局。

战略空袭终于开花结果

此后,盟军牢牢地掌握了欧洲的制空权,不但为诺曼底登陆前后的战术轰炸铺平了道路,持续多年的战略轰炸也终于开花结果。

1942-1944年间,英美战略轰炸的成果有限,德国军火产量逆势提高了三倍,并在1944年7月达到高峰,此后才开始下降。德国军火产量在轰炸期间猛增的原因很多,本文不打算逐一分析,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盟军没有制空权,缺乏护航的轰炸机损失大,轰炸规模受到限制,在投弹期间,也是提心吊胆,匆忙扔完炸弹就跑。

拥有“野马”等优秀战斗机的盟军掌握了制空权,德国飞行员的损耗得不到补充,虽然德国还有很多战斗机,却无法上天。随着美国军工产能达到高峰,盟军战略轰炸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战争最后一年对德国的投弹量占五年总量的83%,达到140万吨,这弥补了当时技术条件下轰炸精度的严重不足,终有较大的斩获。

成功的战略轰炸以及陆上两线作战的巨大损耗,德国经济在1944-1945年冬天全面崩溃,希特勒和德国人的战斗意志即使没被摧毁,也没有继续作战的能力了:运输系统被毁,运不进燃煤的工厂不能开工,燃料枯竭,大量坦克、装甲车、飞机动弹不得。


怎言笑ZC


一战美军并无上乘表现,战争一结束,美国不重视陆军,只重视海军,美国只保留了一支装备落后、思想落后的小陆军,巴顿作为美国坦克部队的指挥官,甚至要自掏腰包为自己的部队购买合适的装备。二战爆发,美军参战,大量扩充的美国陆军部队,虽经训练,仍然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与久经战阵的德军作战,自然不是对手,军队还需要实战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