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行为",你认同吗?为什么?

沪岁月悠悠


我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学习好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渴望,但是,判断一个孩子是综合标准,不是只有学习一条。孩子平安、健康,懂礼貌、有特长,等等这些都值得父母骄傲。孩子学习不如人,父母应该做的是正确分析落后的原因,到底是孩子懒惰,没有学习热情,还是学习方式不对。根据原因,父母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迎头赶上才是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挖苦讽刺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造成孩子低自尊,和父母感情出现嫌隙。更激烈的有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的极端案例。生而为父母,与子女一世的缘分是修为,想想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那些不能拥有孩子的家庭的痛苦,自己孩子学习不好还是多大的事吗。希望天下父母共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和光同尘的一盘炒鸡蛋


我是维尼妈妈沐滢,我认同,并且觉得非但愚蠢,还很坏。

智慧的父母,咱千万别这么做!

先说一个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我有一个小15天的发小,他妈妈和我妈妈是同事。

从小学开始,我俩同班。

可能女孩比较早慧,在小学阶段,我在学校的好评度,受关注度一直高于发小。

小学的时候总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演讲比赛,总会拿三好学生奖状回来,发小什么都没有。

就连入队,发小都是最后一批入的,当我带着红领巾分发小炫耀的时候,发小的妈妈却很佛系:没事的,总会入队的,不要紧,不要着急。


在我的印象里,在他“逊色”我的那段时间里,他妈妈从来没有拿他和我作对比。我取得了好成绩,他妈妈由衷地表示祝贺,但是也从来不批评贬低我的发小。


初中之后,发小开始发力,男孩子的优势开始凸显,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数学也渐渐成为了我的短板,好在其他科目我的成绩依旧是领先的。

即便是这样,每次考试,我妈都会因为数学成绩骂我一顿,她每次都会拿我的发小举例子:你看人家XX,人家不吱声不吱气儿的,可是人家成绩考那么高!你再看看你!数学就考那点分,上课还总玩你那臭手指头!

可是我语文和英语成绩趋近满分了啊!

父母看不见,他们依旧会把发小的数学高分当成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标准,让我时不时地就要看看这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他们完全忽略了我的优点,却总是无限放大我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对比。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每次看到坐在我前桌的发小,心里都会暗暗地想:你为什么要存在啊?你赶紧消失,我妈就能认可我,看到我的优点了吧!


这样的阴影持续了十多年,发小不管怎样都是我永远也企及不到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大学毕业,我和发小彻底失联了。他妈妈只说他准备考研,并没有透露更多的去向。

去年的一天,我在公司附近的超市意外地碰到了他,才知道他并没有考上心怡的学府的研究生,回到了家乡,在网上买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谋生。


那时,我怀着报复的心态回到家,打算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妈:你口口声声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混的还不如我呢!

可是进家门的那一刻,我却对往事释然了。

当时内心的感觉就是,没必要再拿这件事跟我妈较真儿了,尽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我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但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强烈的同理心。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对自己的孩子,不会重蹈父母对我的覆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这样跟过去和解,也饶过自己吧!


在遇到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的问题上,我想说:


一、罗森塔尔效应,让孩子永远贴上“不行”的标签


这个效应,相信聪明的父母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抽选出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老师收到了来自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是正向的暗示,当然也可以是否定的暗示。

如果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己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

曾经看到一篇微博,博主吐槽说现在的孩子,上个学人人都能得奖状,不再是三好学生奖状了,甚至还有什么“心灵手巧奖”、“遵守纪律奖”、“同理心最佳奖”,这都什么玩意,孩子根本没必要得这些可有可无的安慰奖!


实则不然,在我看来这些奖项太有必要了。

每个孩子都有他出色的一面,可能这一面未必是学习成绩,全班几十人,前三名毕竟有限,但除了成绩之外,孩子的情商、品格、特长都是不可忽视的方方面面。

一张奖状,不仅仅是安慰,更是对孩子某一方面的认可,孩子觉得“我行”、“我可以”,他必然会朝着这个积极的暗示努力!



二、如果连父母都不能接纳孩子,那么他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孩子存在于世间,他可能从来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他不能无视父母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评价。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自己最亲、最信任的人,从小得到父母肯定认可的孩子,从小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他才会自信,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孩子在婴儿的时候,哭闹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的情绪、行为被父母看见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仅需要被父母看见情绪,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总是会一边玩一边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


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大卫做了很多淘气事,也给妈妈惹了很多麻烦。妈妈在批评大卫,让他受到惩罚之后,依旧不忘对大卫展开怀抱,对他说“妈妈爱你”。

海文颖在《接纳力》这本书中说:

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一个具有接纳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时,拥有幸福力的孩子也必然会逐渐拥有接纳力,在悦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生活。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终将成就亲子两代人的生命绽放。


有的人说,家长那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儿,那是激励孩子,那是“激将法”。

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激将法”只对成年人管用,对孩子来说,打击就是打击,伤害就是伤害,谈不上什么“激将”而言。

因为根据科学家们对人脑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20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孩子要到成年之后才能体会“激将法”的作用。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

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的贬低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

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这样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认知能力中解读不到这点,反而是在害他。


三、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孩子心里也有一杆秤

1、没有孩子的初心不是积极上进的,他会衡量自己和别的孩子的差距。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她不喜欢幼儿园的英语课,喜欢上蒙氏数学。我问为什么?

她说,有的小朋友英语比她好,说得比她快,她拼不过人家,觉得自己不是那个最好的,所以她不喜欢。

但是蒙氏数学的游戏操作里,她通常都是那个准确率最高,也更快的孩子。

在她的自我比较中,她认为在蒙氏数学中,自己可以获得更高的认可。


看!孩子内心里是有一杆称的,如果没有父母的长期打击和否定,自然生长的孩子都会在内心里有“争先恐后”的积极动力。

我们需要挖掘的是孩子的积极动力,而不是打击,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地去观察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从不拿自己对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因为我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


2、口口声声别人家的孩子,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曾经有一句嘲讽父母的话是这么说的:有些父母就是个笨鸟,分不动了就在窝里下个蛋,然后指望这个蛋今后使劲飞。

其实我们在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儿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自己也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呢?


别人家的父母,会陪伴孩子阅读、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不会扔掉孩子只抱着手机亲,愿意学习和提升自己,不会看到一篇育儿文章就喷“专家只会纸上谈兵”。

你说别人家的孩子考100分班级前三名如何如何,那么别人家的父母年终奖几十万,业绩总是名列公司前三,上班陪娃两不误,而你都做不到,孩子又可曾埋怨过你这些呢?


沐滢育儿有料


结论:不仅蠢,而且坏!

我小时候曾被我妈训斥,她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我比较,

导致我初中以后丧失了家庭情感的体验能力,也就是说,我无法从家庭关系中获取正面的反馈。

现在我也被她说我挣不了钱。

她经常拿她表妹的经历来说我选错了专业。

妈:我表妹也就是你姑妈,当初读的护士专业,现在在成都一家医院工作,每个月有两三万的工资,现在连房子都买下来了,你看你现在!
我:有本事叫她给你养老啊!
妈:……

孩子在成长期间需要正面反馈,如果被他们视为依靠的父母长期贬低人格,对父母而言可能是几句无心之失的话语,对孩子而言则是背叛。


希望各位父母在吐槽自己孩子之前请过过脑子,谢谢。


广西巴马寿乡旅游


您好!与其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如说是种善意的行为。因为父母这样做的出发点或者动机是好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别人一样优秀。

我生长在农村,父母习惯在茶余饭后和左邻右舍的邻居聊天,聊着聊着就到聊到孩子的学习“昨天某家的小孩考试得了第一名,好厉害”“小李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年级排名第三”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我小时候成绩并不好,父母就会拿那些优秀的孩子来教育我,希望我努力学习,给父母争光。直到现在毕业了,父母还会经常在耳边唠叨这“看看别人家的女儿多有能力,在公司做领导位置了”…

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一些心酸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但更多的是有了努力的那股劲,刺激着自己去奋斗,不是么?

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过,主要看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尽管这种做法也有弊端,但是利大于弊。无论如何都不要把父母的良苦用心说成是愚蠢的,那你可能就真的愚蠢了。


英语微课堂


完全认同。 不只是比学习,还比其它方面。因为爱这么比的家长始终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我就在母亲这样的比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心里无比难过、委屈和自卑,但最终证明,我并不比母亲认为有才华的同伴们差。

虽然我已是知天命之年,但曾经的经历永远挥之不去,我因此在教育自己儿子时从不这样教育他们,结果俩儿子也特别争气,现在都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请还有喜欢用这样比较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孩子们的家长们,收手吧!





杏花雨1966


学习好的孩子似乎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的孩子好,儿子小时候,我也干过这样的蠢事,经常对儿子耳提面命,你看你小弟学习多努力。你看你同学上课多认真……后来,儿子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最讨厌的人是谁吗?”看着他咬牙恨齿的样子,我摇摇头,他竟然说:“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话教育了我,拿别人的长处和孩子的短处来比,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这是一枚定时炸弹,对孩子的杀伤力提现在以下几点:

一、长期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就会让他对周围优秀的孩子产生敌对心理。我们家长之所以会拿优秀的孩子说事,无非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孩子有目标,有方向。但用打击孩子来树立榜样,只能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孩子仇视所谓的好孩子,眼睛里看到的不是对方的优点,而是极力捕捉他的缺点,甚至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盼望对方学习下降,受到老师的批评。\r

二、长期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孩子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损伤,对学习缺乏自信。家长不断在孩子的头脑中强化一个观点:你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观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破罐子破摔了。\r

因此,当我们在和孩子对话时,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事与愿违。\r




酿花人


我是心藏朗月。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行为。这是好多家长的一个大痛点。

家长只看到结果,不去看过程。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上中学后,孩子的成绩退步很快。孩子的小学同学成绩一直挺好。她就有些接受不了,不光在孩子面前,也在我们面前,常常责怪孩子:怎么越长越笨了;要不就说,是孩子学习不用功了。孩子越来越沮丧。

其实她只看到两个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成绩的背后。她的孩子学习是独自完成的。另一个孩子家长付出了很多。那位家长说,孩子上学后,写作业时间,家里的电视从没打开过。孩子的作业,每天他都检查,从书写,速度,正确度他能考虑到的都给孩子提建议。可以说,孩子好的成绩背后,都有家长劳动的汗水。

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差异。两个同事的孩子同时去学琴。一个成绩很好,一个成绩很差。成绩不好的同事老在打骂孩子:你和姐姐一块学习,看人家,在学校一学就会,回家来,一练就熟,而你.....她不去强调,那个孩子喜欢学琴,是自愿要求去学的;她的孩子是逼着去学的,结果是这样很正常。周末她的家里常常鸡飞狗跳,也影响了孩子其它的学习。

小结:学习好的孩子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辅导孩子时要讲究方式,不要让榜样,变成了打击孩子的武器。


心月聊教育


我是安妈,我个人认为这的确是很愚蠢的行为。作为一个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接纳,家长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心理,就是自己不被家长接纳,这样为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我小的时候是留守儿童,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虽然爷爷奶奶很疼爱我,但是我依然形成了自卑怯懦的性格,在公司里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很是紧张。为什么我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从来没有夸过我,每天都是在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听话,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么漂亮,别人家的孩子多么懂礼貌。哪怕我考试考了第一,他们也不会夸我一句,只会说考一次第一不是真本事,次次考第一才是好孩子。总之就是我永远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乖,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懂事。


导致我现在依然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所以,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一天天地拿别人家优秀的父母来贬低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不要以自己父母的高姿态去贬低孩子,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安妈育儿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习惯于贬低自己的孩子,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么做不仅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一、害处多多

1、产生自卑心理:贬低孩子,会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无形中觉得不如别人,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3、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这会引发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产生精神伤害:贬低孩子,其实也是对孩子的“精神惩罚”,这种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比一般意义上的惩罚更厉害。

二、调整心理:

1、《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一书的序言说到,不管你做什么,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2、哥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们上进的效果会更好。言下之意就是正面教育引导孩子可以消除至命的负面效应。

三、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少看孩子的短处,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环境中成长!


关小村1


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行为。我很认同这个说法。

拿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第一个作用就是消磨掉孩子的信心。因为按照这个思路,孩子身边会永远有比他学习好的同学,也就是孩子永远会受到否定和打击。除非及特殊的孩子越打击越强大,一般的孩子受到不断的贬低和打击,受到不断的负面肯定,自信心都会严重受损,而孩子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在学习的生涯里也就宣告失败了,我想这是做父母的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说,这种贬低和比较是很愚蠢的行为。



那学习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造成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学生逆反。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努力,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永远用比孩子成绩好的孩子做参照物进行比较,在家中眼里孩子永远也达不到标准,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做都得不到肯定,所以孩子从心里对家长产生意见,从而逆反,不再听话,不再好好学习,甚至做什么事情都与家长反着来,对着干。我想,这样的结果也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所以,那学习好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是最愚蠢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