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红山皮影戏


赤峰红山皮影戏

赤峰地区流布的皮影戏自清代中叶开始流入,属于“边外影”,俗称“驴皮影”,乡土生活气息浓厚,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过去许多农民都会以唱几段皮影为快事。

赤峰红山皮影戏

红山皮影戏在语言使用上,采用普通对话演唱方式,平调流畅、花凋华丽、悲调凄哀,字正腔圆,通俗易懂,便于传唱;在唱腔上,创造出具有独具特色的混合唱腔,加大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艺术生命力;在唱法上,使用真假声唱,高亢脆亮、韵味醇厚;在影人操作上,操纵灵活、场次迅捷,表演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解放前后,赤峰一带的农民皮影班社有十几个,较有名气者为李忠、邹鄂、钱大钧、孙霄、孙海亭、刘军等戏班。

赤峰红山皮影戏

挂锄期间为影落班活动的黄金季节,各班竞相演出。赤峰农村习惯于影、落合一,白天唱小戏(落子、二人转),夜晚唱皮影。皮影戏绝大多数是连台本戏,演出时间长的十天半月,最短三天,余兴未尽,可续演。经常上演的主要有《五峰会》《保龙山》《大金牌》《四屏山》《七国》《卧龙山》《薛刚反唐》《珍珠塔》等影目,均为墨笔传抄本。1956年提倡皮影改革,组建以红庙子乡影艺人为主的县直属民间皮影队深入农村试演。著名皮影艺人邹鄂改编《闯王进京》《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白毛女》《刘胡兰》等新影目,为皮影改革作出贡献。

赤峰红山皮影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皮影艺术恢复。农闲季节,影艺人仍然各地搭台演出。2011年成立红山区皮影爱好者协会,代表人物高云。演艺传统剧目《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拾玉镯》《西厢记》《封神榜》,创编现代生活剧《为了儿女》《卖拐》,现代童话剧《龟与鹤》《狐狸与乌鸦》及舞台皮影戏《狐假虎威》等。人物形象既刻制穆桂英、杨宗保、包工等古典人物,又创制赵本山、范伟等现代人物,还有老虎、战马、苍松翠柏、荷花灯动植物。红山皮影戏被评为自治区第二批“一旗一品”文化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