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到处都有五爷庙,五爷是谁?

梁栋影音


如果有人问“二爷”是谁,可能南方北方的人很多都懂,如果问“五爷”是谁,知道的人应该不多,特别是南方,其实五爷庙在南方北方都有,只是在北方五爷庙的影响力大一点,香火盛一点。





那么这位五爷是谁呢?

关于五爷庙,在南方香火最盛的是在南海一带,五爷庙里供奉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那就是龙王爷,不过是龙王五太子圣衍,他的生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所用法宝是金元宝、财源库和聚宝盆,也被称为龙五爷财神。

南方的五爷是和观音菩萨有关联的,传说观音菩萨许下宏愿,其中之一就是要常居南海,因为南海是个瘟魔遍布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困苦,龙五太子圣衍得知后,愿意为观音菩萨效力,化成鳌龙驮着观音菩萨到南海并为其护法。

观音菩萨除去瘟魔后,民众的生活虽不再受瘟魔折磨,不过生活还是很贫困,龙五爷又发下愿心,要为观音菩萨镇守南海,以保百姓生活富足,据说“五爷”很灵验,有求必应,应之必灵,到那里烧香的主要是求财。


北方的五爷庙最出名的是在五台山,五爷则是龙王的五位太子总称,这里的五爷和文殊菩萨有关联,传说在很久以前,五台山是闷热难耐、酷暑难熬的地方,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苦难,就跑到龙宫借取清凉石。

这清凉石是个好东西,有了这块清凉石之后,五台山就成了凉爽宜人的好地方,不过清凉石被文殊菩萨借走引起了龙王五位儿子的不满,因为这块清凉石是他们的“纳凉石”,没了纳凉石可苦了他们,于是五位跑到五台山大闹,将五座陡峭的山峰直接削成了五座平台,文殊菩萨只好出手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个台顶,而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


这五位龙王太子被降服后,对文殊菩萨心悦诚服,也就心甘情愿的守护五台山,保护一方平安。而在降服这五位太子的过程中,文殊菩萨发现龙五太子颇具慧根,于是就点化了他,龙五太子得道后成为广济龙王菩萨,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地百姓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了殿堂来供奉,这就是五爷庙的由来。

而这位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老百姓又在五爷庙相对建了个戏台,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新历六月大会),就会将殿门大开,让五爷可以居高观赏,以求得五爷看的开心,能够及时行雨,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年年丰收,还有人认为多拜拜五爷,能够财运亨通,据说五爷庙许愿很灵,因此香火很旺,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一系列活动,成了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地方。


虽然各地对五爷的传说各不相同,但五爷是龙王的儿子却是相同的说法,所以五爷就是龙王的太子爷。


历史红尘


五爷庙是五台山最出名的寺庙之一,在长青大师的主持下,五爷庙的香火越来越旺盛,甚至大有超越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之类的大寺院之势。

五爷庙,之前在北台顶时称五龙王殿,大家到五台山旅游可以先行到北台顶观日出,顺便可以看到,后迁移到台怀镇后称为万佛阁,五爷庙只是民间百姓称呼。它也是五台山独有的寺庙,并非北方处处都有,五爷庙因康熙赐龙袍出名,到现在还保持着居士们向五爷献龙袍的习俗。


那么五爷庙的“五爷”又是有何来历?

在北方地区,其他地方也有称为“五爷庙”的寺院,这个“五爷”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龙王第五子圣衍,也是佛教中的财神,因而被北方多地财神庙供奉。

但五台山的五爷庙与其他地方的五爷庙有所不同,这里供奉的“五爷”是五台文殊菩萨的化身,即广济龙王。众所周知,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而且在佛教寺院一般很少供奉龙王,但这里却不一样,就是因为此五爷乃文殊菩萨真身所化,因此才会在群寺环绕之中,供奉着这么一个龙王,所以为什么才会说五台山的“五爷庙”是五台山独有的。


虽然五爷庙在五台山属于小庙,但去五台山的信众却是大多奔着五爷庙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求必应”,从求雨到求子求福求财,甚至近几年求学,成为无所不能最接地气的文殊菩萨显化相,正因为最接近百姓,也就成为最为灵验的寺庙。百姓们的诉求得到实现后,于是便为它上高香,唱大戏来酬谢菩萨,反过来就显得五爷庙更加热闹,香火就更加旺盛。这也是为什么寺庙有戏台的特殊奇景之一。

总得来说,五爷庙的“五爷”供奉的是文殊菩萨真身显化广济龙王,而其他北方地区供奉的应该是龙王第五子圣衍,此“五爷”非彼“五爷”,不要搞错了!

切莫记得,许愿必须还愿!


望风瑟瑟


有幸去过五台山,拜过五爷,五台山五爷庙非常灵验,拜五爷的时候不要随意拜。要记得还愿啊。



五爷,是佛教传说中的财神,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本相鳌龙,名叫圣衍。生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法宝是金元宝,财源库,聚宝盆。因人们向龙五爷求财,有求必应,应之必灵,故被称为“龙五爷财神”。在民间多有寺庙供奉。

提起五爷庙,众所周知的是五台山五爷庙。



关于五台山五爷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两个传说。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农作。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便去东海龙宫借了一块清凉宝石——“歇龙石”,带回五台山。说来也奇怪,这歇龙石一进五台山,山里便阵阵清凉,霎时,山上出现了清澈的溪流。自此,五台山一改过去那种恶劣气候,冬天寒风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变成了常年气候各宜,清爽宜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满山遍绿,花果四季的东方佛国胜景,世界佛教圣地。

而这歇龙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因这石不论何时都沁凉透心。所以他们尾随文殊菩萨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歇龙石”。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



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

如果您去五爷庙拜五爷,会看见五爷门前有半副仪驾,就是皇帝出巡的时候,为皇帝开路的官宦手中所执的东西。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寻父,正逢山雨,便迷失在山中。正在困境之时,有一黑脸大汉突然出现,风雨即歇,这黑脸大汉便是五爷。为表五爷救难之功,康熙亲赐龙五爷皇帝金冠一顶,紫袍玉带一套和銮驾一副,封“人间第一财神”,总管人间所有财源,并将万佛阁更名为“龙五爷财神庙”,以佑天下苍生财运兴旺。也许正是有了龙五爷的佑护,才出现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按一般惯例,龙王是不居佛寺的,但据说五台山的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而且佛、菩萨本来是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又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了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象样的戏台,是用来专门给五爷唱戏的。


源鲰


五台山鼎盛的五爷庙,供奉的是谁?相传五爷因就康熙正果位!

相传山西五台山五爷庙里的五爷有求必应,应之必灵,正是因为如此小编也和大多数香客一样,走访五台山,上香许愿之余,了解了五爷和康熙的这段传说……

五爷,是佛教传说中的财神,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本相鳌龙,名叫圣衍。关于五台山五爷庙,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话说当年顺治在五台山出家,有一天康熙一路舟车劳顿赶往山西五台山,去寻找父亲顺治。

正要登临五台山,忽一阵狂风吹来,顿觉天昏地暗,沙石发出“拍拍”声响,众人当即迷失了方向。

玄烨皇帝自然也有点紧张,但见眼前一片迷蒙,风沙迎面扑来。急切中,他忙闭上眼睛。恍惚中,见面前站立一人,黑脸金身,体魄健壮,大声问道: “我主何事惊慌?”玄烨答道: “朕去中台寺庙朝礼已毕,正要返回,却遇狂风骤起,使我迷失途径。”黑脸人说道: “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驾回宫。”待玄烨皇帝睁开双眼,人已不见,眼前却出现一道亮光,仿佛有谁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众人顺着亮光赶路,顺畅地回到了皇城行宫。

次日一早醒来,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台迷失方向的事,也忆起了那位救驾回宫的黑脸人,就与陪同他的僧会长说了,问五台山寺庙有没有一位黑脸僧人?僧会长想了许久,也没想起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僧人。吃过早饭,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宫,来到万佛阁。他登上五龙王殿,抬头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脸金身塑像与他昨天见到的救驾人一般无二。

康熙非常激动,当下就说: “原来救驾脱险的就是你啊!朕封你为龙王菩萨。”说毕,还随赐半副銮驾,以显威严。封“人间第一财神”,总管人间所有财源,并将万佛阁更名为“龙五爷财神庙”,以佑天下苍生财运兴旺。也许正是有了龙五爷的佑护,才出现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后来,这一传说传扬开去,龙王菩萨的果位就确定了,也就有了今日越来越多的信众在五爷庙上香许愿的场景。


不谷君


在中国,哪个庙香火最旺?当然是五台山五爷庙啦,据说一年的香火钱就有二十个亿。

五爷是谁呢?为何这么火?


五爷就是东海龙王的五子,名叫圣衍,关于五爷有许多传说。

话说很久以前,五台山气候干旱,天气炎热,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候,慈悲心肠的文殊菩萨不忍百姓受苦,便从东海龙宫那里借来了一块清凉石,置于五台山顶,顿时热浪散去,凉风习习。

后来,龙王的五个儿子下雨回来了,忙了一天的工作,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时候他们准备到清凉石那凉快凉快。


哪知道来到之后,才发现清凉石不见了,于是赶忙四处寻找,可是找了几个时辰还是踪迹全无,一个个气急败坏,垂头丧气,这可是夏天的“中央空调”啊,没这玩意,大夏天的可怎么过呀!

五条龙唉声叹气地来到了老龙王府,向老龙王抱怨清凉石丢了,哪知道老龙王一听此言,猛一拍脑袋,说道:“哎呀,这茬我给忘了,这清凉石啊,被你们文殊阿姨借走了,说过几天就还!”

五条龙面面相觑,老龙王借出去了,完了,这下没戏了,原来老龙王一直暗恋文殊,他根本不好意思向文殊讨要,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


这时候,老五说话了:“我说,兄弟们,咱爹磨不开面子,咱们不怕,咱们去找文殊,软的不行来硬的,非得把清凉石要回来!”

好,说干就干,五条龙腾云驾雾就过来了,刹那间暴雨如注,洪水泛滥,瞬间冲毁了百姓的房屋,吞噬了上千百姓的性命,这时候文殊菩萨现身了,只见她略施法术,就将大雨止住了,洪水逐渐散去!

老五说话了:“文殊阿姨,我们奉父亲之命,特来讨要清凉石!”

文殊菩萨大怒道:“既然来讨要,为何要发大水伤及无辜百姓性命,你们私自发水,触犯了天条第二十八条,按律当斩!”


五条龙吓得瑟瑟发抖,面如土色,赶忙跪地求饶:“请文殊阿姨救救侄子,我们是无心的,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你,不曾想造成如此大患!”

文殊菩萨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好吧,那么你们就留在五台山,潜心修行,多做善事,将功赎罪吧!玉帝那边,我去求情!”

就这样,五条龙留在了五台山。

这五条龙,属五龙最为活跃,经常显灵,有求必应,时间长了,百姓前来供奉的越来越多,后来,百姓感激五龙造福五台山,于是集资建了五爷庙。


一半秋色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几百年后人们对教义解释不同,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位,就是释迦牟尼,其它的都是人,没有神;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修行成佛,众生通过修行也能成佛,所以佛不止释迦牟尼,还有很多位,菩萨是佛的候补者和助手,那就更多了,文殊菩萨就是其中一位。

随着时间发展,大乘佛教在印度跟婆罗门的教义结合,产生了佛教新派,密教,到了我们大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原,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一股脑全来了,密教在西藏扎根,形成喇嘛教,小乘佛教比较衰弱,只有大乘佛教在汉地大放异彩,东汉时期,佛教徒在五台山选址为慈悲道场,唐朝时密教传入汉地,形成密宗,进驻五台山,元朝时喇嘛教也进入五台山,此后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这里各派寺庙林立,其中有个非常不起眼的“万佛阁”,时里供着许多形象各异的袖珍泥塑,属于塔院寺的属庙,这是五爷庙的前身。

佛教由于朱元璋的关系在明朝得到很大发展,万历44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万佛阁改建为东殿,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以地藏菩萨为正中的众佛,两侧环绕“十殿阎王”,下层为文殊、普贤、观音三个菩萨,地藏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大愿,所以东殿以地藏为首,文殊为聪明,普贤为行愿,观音是大慈大悲,四大菩萨齐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那就是四大菩萨在后来多以文殊菩萨为首,无论是大乘还是密教,十二菩萨、八大菩萨,文殊都位于诸菩萨之上首,于是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自然有文殊的道场和传说。

清朝时,康熙皇帝5次登顶五台山朝拜,不仅留下了“祝釐交叶人天庆,银榜新题遍五峰”的诗句,还到处亲笔题写牌匾,把各寺院都题个遍,今天的菩萨顶前有座雄伟的牌楼“灵峰胜境”几个鎏金大字,就是康熙御笔。清朝时万佛阁继续扩建,增加北殿,里面供奉着龙王五太子,后面大太子、二太子、龙母、三太子、四太子、雨师挨个排开,一个佛教寺庙群供奉着龙王太子,这个很罕见,据说与康熙皇帝梦到龙五太子有关,为了让龙五太子保佑风调雨顺而建造。

五台山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避暑胜地,夏天香客众多,白天可以游山玩水,晚上就无事可干,为了消除游人寂寞,便在北殿前面搭起了一座戏台,请名角唱好戏,解决众心烦闷。有些老道的僧客觉得,一个佛家寺院建个龙王殿已经不伦不类了,本是清静之地再搭戏台更显荒谬,为了有个很好的由头,就以当时名气最大的文殊菩萨流出了一种传说,文殊菩萨常化身这龙五太子在民间解救众生,又迷上了戏曲,为了能让文殊菩萨多多保佑,于是修了戏台,龙五太子在百姓口中渐渐传为龙五爷,1917年再次扩建北殿,按百姓叫法,取名“五爷庙”。

个人觉得五爷庙和门口的戏台是古人的一种营销手段,本人去过五台山,庙太多了,个个有来头,个个有历史,想去的庙稍不留神就走过了,在古代肯定也一样,寺庙之间也存在竞争,为了把有限的香客拢到自己跟前来,有人异想天开在庙前搭戏台吸引香客,一举获得成功,佛门是清净之地,弄个戏台吹吹打打不像话,当时肯定有人反对,为了平息舆论,就给这种不太恰当的做法赋予了美好的故事,文殊菩萨化身五爷,喜欢看戏,亲近百姓,于是成了传说。


图文绘历史


可能南方更熟悉二爷,但要说起五爷,北方人就比较熟悉,而至于为什么北方到处都有五爷庙,那是因为他也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那这五爷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关于北方随处可见的五爷庙,供奉的又是哪一尊神仙呢?

五爷本名叫圣衍,他其实是龙王的第5个儿子,许多人拜五爷,就是冲着他是财神的名气去的,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他本身是鳌龙出身。

而且最值得人羡慕的是,他的武器是金元宝,看着就有种让人蠢蠢欲动的感觉,据说他还有一个聚宝盆,那不像五爷求财,还能向谁去求呢?

作为财神寓意的五爷在北方地区尤其常见,而五台山的五爷庙,这里有着文殊菩萨道场的历史遗迹之称,五台山也算得上古代帝王避暑纳凉的胜地。

其实本来的五台山,气候恶劣,远比现在复杂多变,夏天和冬天完全是两个极端,根本不适合人常年居住生存,当地的农民痛不欲生,文殊菩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是费尽周折,但好在最终不负众望。

文殊菩萨与五爷的纠葛

据说当时的文殊菩萨,就是因为看到这里民间疾苦,以慈悲为怀的他,听说东海龙王有一块神奇的石头,能够极大改善这里的气候状况,所以他就和龙王去商讨。

当然,最终这一块歇龙石还是被他带回了五台山,这宝贝就是如此神奇,有了它的存在,五台山瞬间宛若人间仙境;山谷中,流水潺潺,甚是清澈,一瞬间仿佛万物回春一般,气候条件与此前有着天壤之别,冬天更是景色宜人,一改往日严寒面貌甚是好看。

五台山的气候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大麻烦,毕竟当时文殊菩萨的这一举动,是在“歇龙石”的真正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带走的,所以等到龙王的五儿子等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文殊菩萨自然明白其中缘由。

但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苍生利益他做不到,向龙王的五太子妥协他更做不到,自然也就顺手降服了他们,干脆在五台山待着,保证五台山的风调雨顺。

(五台山歇龙石)

毕竟这位五爷既贡献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又保证了地方百姓有雨可求,所以当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五爷的功绩,自然也将曾经立于北台之上的龙王五太子,请到庙中供奉起来,这也算得上五爷庙的由来,在我国农耕文明时期,风调雨顺就等同于财运亨通,毕竟那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命脉。

其实关于五爷的故事远不止如此

话说在康熙年间,顺治皇帝已经出家许久,当时所选的圣地就是五台山,但是康熙还是想去和老爸聊天,叙叙父子情,自然也就前去看望。由于怕惊动他老人家,就只身一前往,哪想到半路遇上一书生,两人小酌了几杯,康熙便昏昏沉沉的睡去,这一睡睡出了事儿。

话说康熙在梦中遇到了五爷,两人还攀谈了一番,康熙由于求父心切,便向五爷追问老父亲的下落,但是五爷的这一番话却让康熙恍然大悟。

顺治之所以不想被人打扰,就是让康熙学会自立,他若处处依赖那个老父亲,自己又岂能成长,何况他遁入空门,就不想与世俗再有交割,即使康熙有机会见到他,定然也问不出所以然的。

为了报答五爷的言行教化之恩,自然也对五爷的庙宇重新翻修,还送给他“第一财神”的美称,自此五爷庙香火极其旺盛,因为许多人相信祭拜五爷可以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变相的也为五爷庙增加了不少的人气。

之所以五爷庙在南方鲜有分布,其实与南北方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五爷也算得上地域性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就不属于南方所供奉的神仙之列。


大国布衣


五台山南三百多里的寿阳县有个双凤山,山下有个庙叫五龙圣母庙,这是五爷母亲的庙。在庙的下面沟里半山腰,有个洞叫五龙洞,是五龙出生的地方。

相传双凤山山下有个沟东村,村里有一常姓人家有一女叫玉娥。一日与嫂嫂到河边洗衣裳,突见河里闪着银光的五彩石花蛋,玉娥在手嫂嫂要看,于嫂戏含于口中,不想滑入肚中。回家后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玉娥也不敢出门,只有在家纺麻绳。转年第二年春三月二十八,玉娥肚里胎儿要临盆,羞愧不能在家生,于是跑到山里一洞中生。女怕家人找不到她,于是一路将麻绳拴到洞中。四月初四生下了五条龙,此时父亲担心女儿山中有危险,带着锄头顺着绳子来到洞中。见有五条小龙围着女儿,忙举锄头打去,一下将最小的老五尾巴砍了下来,其他四龙立马要对付她父亲,玉娥忙喊那是你们的姥爷,他们方才做罢。

四龙拜别母亲腾云去了天庭,后被封为四海龙王,老五因斩断了尾巴不能腾飞,后去五台山出家普度众生。这就是五台山五爷的由来,五龙散去后,常玉娥坐化归天,此事传的各乡村,于是在洞中为她塑了金身,尊为五龙圣母,毎年四月初四都来供奉。现在每年这时都要赶庙会。


大海133709770


说起"五爷庙",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听着挺熟悉,也挺入耳,但真要问起你这"五爷庙"是啥来头,"五爷"到底是何方人物时,一般人恐怕也说不上来。

因为在大家印象里"二爷庙"可能更为熟悉,这"二爷"自然也就是关羽关二爷,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对关二爷的"忠义精神"十分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五爷庙",去看看"五爷"到底是何方神圣。

"五爷庙"影响力主要还是在北方,南方香火最盛的地方是南海一代。而南方关于五爷的传说甚少,比较主流的是说五爷是龙王第五子圣衍,还说他的生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法宝是金元宝、财源库和聚宝盆。

据佛经记载,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发下十二大宏愿,其中第二愿便是常居南海。那时候的南海瘟魔遍布,民不聊生。南海龙王第五子慈悲心肠,感知观音菩萨有此宏愿,主动叩拜座前,愿化为鳌龙,驮观音穿越波涛,为观音菩萨赴南海拯救大众护法。在五爷的护送下,观世音菩萨来到南海,遍洒甘露,驱除邪气,救度苍生。虽然南海瘟魔已除,但百姓还是穷困。于是五爷发愿,为观音菩萨镇守南海,以保百姓富足,财源广聚。观音便挥动杨柳枝,将五爷幻化成巨鳌山卧,就是如今的三亚南山。据说"五爷"很灵验,对百姓有求必应,应之必灵,人们主要向他求财。所以又称它为龙五爷财神。

而在北方,关于五爷的传说就多了起来,这是因为最正统的五爷庙就扎根于北方,它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万佛阁内。这座寺庙不仅是所有游客以及香客们到访五台山的必到之处,同时也可以说是整个五台山地区内大小寺庙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这当然与"五爷"流传众多的传说有很大的关系了。游览过五台山的都知道,五爷庙是分为三部分,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所以这传说也是紧紧围绕这三者而来的。

最为山西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石的传说。

相传很久之前,五台山并不像现在这样气候宜人,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而是炎热干旱,酷暑难熬,于是文殊菩萨为解当地百姓之苦难,于是化作一位老僧,前往龙宫,希望从龙宫中借取耕云播雨的清凉石,也称"歇龙石"。

但是龙王并不希望清凉石留在人间,于是故意刁难说只要他能够搬动硕大的清凉石,就允许带走。谁料文殊菩萨,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回到五台山后,文殊菩萨随即为当地百姓呼风唤雨,至此开始,五台山地区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此地也成为了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

然而,龙王的五个儿子对文殊菩萨产生了不满,于是便前来大闹五台山,直接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是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位龙王也心悦诚服地归顺了文殊菩萨,至此首守卫的五台山,保一方百姓平安。而这也就是五台山形成的传说,这块清凉石起初是在山上,后来又被迎请到了山下,这座清凉石所在的寺庙也就成为了著名的清凉寺。传说五位龙太子被降服过程中,文殊菩萨发现其中龙五子颇具慧根,而且有拯救万民的慈悲之心,便将其点化,被称作广济龙王菩萨。龙五太子悟道的瞬间,他与文殊菩萨心意相通,精神境界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那一刻,他即是文殊,文殊即是龙五。

而龙五成为菩萨后,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因为龙宫本就遍布奇珍异宝,便有人认为,多拜拜龙五爷,能够财运亨通,得到更多的财富。因此五龙王也就此被请到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这便是五爷庙的由来,以及五爷庙为何会供奉着文殊菩萨和五龙王了。

至于古戏台的话,相传咱这位五爷和别的神仙不一样,尤其喜欢听戏,所以这戏台是专门搭起来给五爷唱戏听的。

关于这"五龙"的由来,在当地也有传说。

五台山南三百多里的寿阳县有个双凤山,山下有个庙叫五龙圣母庙,这是五爷母亲的庙。在庙的下面沟里半山腰,有个洞叫五龙洞,是五龙出生的地方。

相传双凤山山下有个沟东村,村里有一常姓人家有一女叫玉娥。一日与嫂嫂到河边洗衣裳,突见河里闪着银光的五彩石花蛋,玉娥拿在手中与嫂嫂传看,跟嫂子戏耍的时候含于口中,不小心滑进肚里。回家后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玉娥也不敢出门,只有在家纺麻绳。转过年来春天三月二十八,玉娥肚里胎儿要临盆了,因为羞愧,不敢在家生,于是跑到山里一洞中生。玉娥怕家人找不到她,于是一路将麻绳拴到洞中。四月初四生下了五条龙,此时她父亲担心玉娥在山中有危险,于是带着锄头顺着绳子来到洞中。见有五条小龙围着女儿,忙举锄头打去,一下将最小的老五尾巴砍了下来,其他四龙急眼了,立马要对付她父亲,玉娥忙喊:那是你们的姥爷,他们方才做罢。

再后来,这四条龙拜别母亲腾云去了天庭,被封为四海龙王,而老五因斩断了尾巴不能腾飞,去了山西五台山去普度众生。这就是五台山五爷的由来,五龙散去后,常玉娥坐化归天,此事传遍当地,当地人在洞中为她塑了金身,尊为五龙圣母,毎年四月初四都来供奉。直至现在,每年都要在

这个时候赶庙会。

而真正让五爷庙广为人知,影响进一步扩大的要数与清代康熙皇帝的一段奇遇了。

如果您去五爷庙拜五爷,会看见五爷门前有半副仪驾,就是皇帝出巡的时候,为皇帝开路的官宦手中所执的东西,没错,这就是康熙帝亲赐的。顺治出家五台山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于康熙皇帝一生多次前往五台山进行朝拜,并且每一次去都会不带随从和侍卫,单独的进行朝拜,再加上后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路过五台山发现了顺治、康熙时期的宫廷用品,则也更加印证了这一说法。

当然,这一说法我们都知道,按照史实记载来说可信度并不高,并且这也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以就不多阐述了。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寻父,正逢山雨,便迷失在山中。正在困境之时,有一黑脸大汉突然出现,风雨即歇,这黑脸大汉便是五爷。为表五爷救难之功,康熙亲赐龙五爷皇帝金冠一顶,紫袍玉带一套和銮驾一副,封"人间第一财神",总管人间所有财源,并将万佛阁更名为"龙五爷财神庙",以佑天下苍生财运兴旺。这种殊荣,在天下间的庙宇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总而言之,关于五爷由来的传说众说纷纭,我们也无法究其源头,但是民间对五爷的信仰反映了人们对身心健康,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等各种愿望的寄托。


历来现实


五爷庙并不是遍布北方各地,而是只存在于山西的五台山。

一说到五爷庙,不少朋友都会产生些许疑问,会误以为是供奉武圣关羽的“老爷庙”或者“关二爷庙”。这点确实,关帝庙遍布全国,不仅仅是北方地区,就连南方的广东以及香港等地,也对关二爷的“忠义精神”极为推崇。

然而,五爷庙就是五爷庙,坐落于山西省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万佛阁内。这座寺庙不仅是所有游客以及香客们到访五台山的必到之处,同时也可以说是整个五台山地区内大小寺庙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关于龙王五爷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同时作为佛教在当地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五爷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与推崇。


五爷,起源于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石的传说。

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时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无论是汉传佛教的信众,还是藏传佛教的信众,都将其奉为圣地一般的存在。而这也使得五台山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兼具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宗教场所,包括五爷庙所在的万佛阁,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僧众同在寺中诵经礼佛,研习佛法。

相传很久之前,五台山并不像现在这样气候宜人,是难得的避暑圣地,而是炎热干旱,酷暑难熬,于是文殊菩萨为解当地百姓之苦难,于是化作一位老僧,前往龙宫,希望从龙宫中借取耕云播雨的清凉石,也称“歇龙石”。但是龙王并不希望清凉石留在人间,于是故意刁难说只要他能够搬动硕大的清凉石,就允许带走。谁料文殊菩萨,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回到五台山后,文殊菩萨随即为当地百姓呼风唤雨,至此开始,五台山地区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此地也成为了凉爽宜人的避暑圣地。

然而,龙王的五个儿子对文殊菩萨产生了不满,于是便前来大闹五台山,直接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是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位龙王也心悦诚服的归顺了文殊菩萨,至此首守卫的五台山,保一方百姓平安。

而这也就是五台山形成的传说,这块清凉石起初是在山上,后来又被迎请到了山下,这座清凉石所在的寺庙也就成为了著名的清凉寺。

五龙王也就此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这便是五爷庙。


五爷庙真正名声鹊起、广为人知,还是因为传说中五爷与康熙皇帝的一段奇缘。

顺治出家五台山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于康熙皇帝一生多次前往五台山进行朝拜,并且每一次去都会不带随从和侍卫,单独的进行朝拜,再加上后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路过五台山发现了顺治、康熙时期的宫廷用品,则也更加印证了这一说法。当然,这一说法我们都知道,按照史实来说,可信度不高,并且这也不是我们当前关注的重点。


而在康熙有一次朝拜五台山的过程中,突然狂风四起,黑沙满天,康熙就此迷路,并且无法与他的侍卫和随从取得联系。正在康熙焦急的时候,龙王五爷及时出现,化作一盏明灯带领着康熙走出了风沙,并且安全顺利的回到了康熙的行宫驻地。

回到行宫后的康熙皇帝是大为感动,心中更是充满了感激,于是马上下旨,封龙王五爷龙王菩萨,并且御赐半副銮驾。至此以后,五爷的雕像上穿着代表清朝皇权的龙服蟒袍,享受的是皇家的仪仗与威严,这不仅是在五台山地区,就连中国其他地方的寺庙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此之后,龙王五爷因为获得了帝王的封赏,引得了十里八乡的信众前来朝拜,并且名声不断传扬,广布海内外,直至今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信众前来上香朝拜、祈愿求福,这里也成为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五爷爱听戏的传说,当地的百姓在五爷像的正对面,修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戏台,每逢节日都会组织唱戏给五爷,在欢度节庆的同时,也祈求五爷保一方百姓的幸福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