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國太后,弄丟了大清王朝,為何死後贏得國人尊重?

CJ-J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隆裕太后審時度勢,選擇了對所有人最好的結果。

自古以來,極少有主動放棄權力的統治者。

大家都聽說過,羅馬沒有退位的皇帝,只有死掉的皇帝。

大家看看薩達姆、卡扎菲,到敵人大兵壓境,明明可以逃出國外做富翁,他們選擇不放棄權力。

結果薩達姆被關押多年以後,屈辱的被吊死。

卡扎菲更是被人拖到街上毆打、處決、鞭屍!

中國古代也是一樣,

後朝推翻前朝,基本都是通過暴力征服做到的。

項羽推翻秦朝,殺死秦二世,火燒阿房宮。

項羽被劉邦幹掉,全軍覆沒,屍體被砍成碎片。

而然,隆裕太后卻主動放棄權力,讓滿清還算體面的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當時隆裕太后也是實在沒有辦法。

南方已經被革命黨控制,各省全部起義。

北方的西部也差不多,東北實際是地方軍頭控制,不服從滿清政府命令,而且還有沙俄和日本力量滲透,自古不暇。

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就是北洋六鎮的軍隊。

然而其中五鎮被袁世凱操縱,剩下一鎮雖是八旗子弟,但孤掌難鳴,起不到什麼作用。

全國軍隊不是反叛就是指揮不動,政治上攝政王軟弱糊塗,根本無法控制大局。其他滿清權貴大臣不是膽小懦弱,就是志大才疏,沒有一個是袁世凱之流的對手,根本無法力挽狂瀾。

這邊,袁世凱打著對抗革命黨的旗號,實則按兵不動,向隆裕太后逼宮。

同時,袁世凱高價行賄隆裕太后親信太監小德張,遊說她主動退位。

當時隆裕太后想要打,當然不可能,軍隊根本不聽她的。

想要拖延?對不起,也不可能。

袁世凱此刻還算客氣,只是花言巧語誘騙你主動退位。但你要是堅決不退,還武力對付袁世凱,他肯定直接派軍隊攻打北京城,抄了紫禁城,把隆裕太后遊街示眾也說不定。

自然,如果隆裕太后學習慈禧,我就是不放棄權力,大不了逃到其他省份進行持久戰。

我就算退位,也要和你打仗,把你搞得一塌糊塗再說。

如果是這樣,中國就會一片大亂,會陷入長期的戰爭中。

自然,最倒黴的就是旗人子弟。

這些人現在軟弱無能,連求生都困難,何談自保。

那麼,很有可能出現針對旗人的大屠殺現象,畢竟揚州七日擺在那裡。

之前鴉片戰爭中,就出現無數旗人殺死家屬,然後再自殺的情況,以避免被英法洋兵屠殺。

這種情況下,隆裕太后選擇主動退位,就將一場戰爭甚至是民族戰爭消除了。

無論她是出於什麼目的,對國家和民族(尤其是滿族人)是有貢獻的。

自然,隆裕太后也得到了優待政策,作為交換。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也算是對中國有貢獻的女人。

只是她自己因為斷送了大清江山,一直鬱鬱寡歡,沒有幾年就去世了。


薩沙


民國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據史書記載,隆裕太后患病後,胸腹隆然高起,日漸腫脹。

當時的脈案是這樣寫的:“皇太后脈息左寸關浮散,尺部如絲。症勢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擬生脈化痰之法以冀萬一。”

以現代醫學來判斷,隆裕太后的症狀像是肝病引發的腹水,後世說她心情抑鬱,脾胃不和,肝氣鬱積,鬱鬱而終不無道理。

隆裕太后過世後,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與光緒皇帝合葬崇陵。

寬惠慎哲協天保聖,的確是她一生真實的寫照,但蓋棺定論世人唏噓的背後,卻是一個命運錯位,半生淒涼的可憐女子。

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從小出入禁宮,與光緒早早認識,但光緒皇帝從沒有喜歡過這位大他三歲的姨表姐,可以說,從結婚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悲劇。

她沒有秀麗的外表,也沒有性感的身材,

據美國傳教士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中描述,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

正因為這些原因,就連姑媽慈禧太后對她也不滿意,玩伴們更是送給她一個綽號:大木頭。

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特殊的身世把她變成一枚棋子,任人擺佈。

二十一歲,依然待字閨中,坐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只因為姑媽想把她嫁給皇帝,以監視這個蠢蠢欲動、意欲親政的外甥,縱然這個外甥更喜歡活潑靈動的珍妃。

姑媽的話就是天條律令,無論光緒還是隆裕,都沒有反抗的餘地,就這樣,他們成婚了。

大婚那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燒燬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箭在弦上的慈禧斷然決定,婚禮如期舉行,而北京城的能工巧匠們,硬是連夜在火場搭出一個幾可亂真的太和門。

結了婚,拜了天地,看似塵埃落定,卻是一切悲劇的開始。

光緒根本不愛她,相傳洞房花燭之夜,面對含苞待放的表姐,光緒大哭說道:姐姐,我永遠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為難啊!

精神上為難,肉體上也為難,因為幼時的放縱,光緒落下了早洩遺精的毛病,久治不愈,隆裕自然更加被冷落。

冷酷的姑媽對此毫不在意,在她看來,監視光緒、掌控權力才是這個侄女最大的價值,至於她的婚姻幸福與否,與別人何干。

過了河的卒子,哪管生死,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那是女人的問題!

1895年戊戌變法的失敗更是加劇了這場蓄謀已久的家庭矛盾,光緒被囚禁在贏臺,隆裕雖然能夠見他,但雙方再無所言。

從此以後,隆裕就變成了紫禁城一個多餘的人。

姑媽不待見她,丈夫不信任她,太監不尊重她,宮女不搭理她,那些大臣們,更是見都見不到她。

她就像一個幽靈,隱沒在紫禁城的黃瓦紅牆中。

花開花謝花滿天,紅香消斷有誰憐!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謝人亡兩不知!

1908年,姑媽丈夫相隔一天離世。

這個多餘的人,搖身一變,成為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者,大清國的皇太后!

恍惚間,她彷彿看到了一線生機,母慈子孝,天下大治,幾十年的委屈、寂寞、生離死別都是值得的!

但1911年武昌的一聲槍響,把她從幻夢中又拉了回來。

大清亡了。

那個曾經寄予厚望的漢人袁世凱跪在她的腳邊,涕淚橫流,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演戲,但他那麼的投入,讓久居深宮的隆裕覺得,也許他真的是為了天下蒼生。

她一生錯位,皇后太后,俱是有名無實,但當大廈將傾,男人們避恐不及的恥辱一刻,她卻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

“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這是她對大臣說的原話,從一個羞答答的弱女子口中說出來,縱然大勢所趨,依舊讓人心酸不已。

1913年她的生日,袁世凱遣人以外國使節的禮儀拜見,滿清宗室卻多半迴避,不肯入賀,一年前還人聲鼎沸的御殿,此刻冷冷清清,比北京的天氣還冷。

她就此一病不起。

1913年2月22日,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死去,臨行前,她對年幼無知的溥儀說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茫然、奈何,可能是她一生最無能為力的際遇,如今輪到她的過繼兒子,何等淒涼。

她死了,世人卻沒有忘記她。

正是她懦弱中的果決,挽救了千萬蒼生的性命,孫中山說她:

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

女中堯舜,也是袁世凱為她上的輓聯!



日慕鄉關


隆裕太后(1868年2月——1913年2月),本名叫做葉赫那拉·靜芬,閨名叫喜子。她出生於北京,是滿洲上三旗的鑲黃旗人,清光緒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由於自己的外貌普通,而且性格保守,加之她與慈禧太后的關係,所以光緒皇帝從來都沒有真正喜歡過隆裕,甚至都沒有寵幸過她。可以說,隆裕太后的婚姻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1908年11月,統治大清朝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過世。一生貪戀權力的慈禧,在臨終前指定醇親王載灃三歲的兒子即皇帝位,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同時,冊立載灃為攝政王總理朝政。

為了防止載灃的專權,慈禧特意留下遺旨:

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隆裕太后意辦理。

當時,滿朝文武都紛紛擔心,老的葉赫那拉氏過世後,這個新的葉赫那拉氏也會效仿姑母而實行垂簾聽政。

但事實證明,朝臣們的顧慮是多餘的。隆裕太后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久居深宮,既沒有政治經驗,更沒有慈禧的能力和手腕。所以,隆裕太后放政於攝政王,在國家大事上並沒有指手副腳,太過於干涉。

1911年10月10日,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革命的浪潮席捲了全國。由此,標誌著傳承了260多年的滿清王朝風雨飄搖,幾乎到了壽終正寢的最後時刻。

緊接著,迫於無奈的攝政王載灃交出了權柄,不僅宣佈解散了“皇族內閣”,更是任命了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負責國家的一切軍政事務。從此開始,陰謀家袁世凱完全掌控了滿清王朝的命脈。

1912年1月25日,處心積慮的袁世凱表面上為了結束南北之間的軍事對峙,公開通電全國,宣稱自己完全支持國家實行民主共和制。

袁世凱一邊向清廷施壓,一邊又停止了軍事行動,秘密同南方的革命黨進行接觸和談判,謀求利益的最大化。

1912年2月,在袁世凱的主導下,南北和談接近完成。在得到孫中山答應推舉自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保證後,袁世凱開始公開逼迫清帝退位,為自己早日成為大總統而積極鋪路。

根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的回憶:

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淚,地上的紅毯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也是滿臉淚痕。

書中提到的這個粗胖老頭子,就是正在向隆裕太后施壓的袁世凱。

但是,頑固不化的滿清王公貴族們,卻誓死不從,表示要堅決抵抗,甚至不惜退守東北老巢,造成國家的分裂也在所不惜。

在千鈞一髮的危機時刻,隆裕太后顯示了自己的遠見卓識,力排眾議地表示宣統帝可以退位。此舉,既避免了繼續流血衝突,又維護了國家疆域的統一。

當然,隆裕太后也通過積極的斡旋,盡力為皇室爭取到了足夠的優待條件,使得愛新覺羅能夠體面的退出歷史舞臺。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宣統帝溥儀,在紫禁城舉行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一次朝會。朝上,隆裕太后無奈地宣佈清帝退位並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伴隨著滿朝上下的痛哭聲,清朝正式滅亡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長春宮內病逝,終年四十五歲。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安葬於崇陵。

隆裕太后過世後,袁世凱的民國政府為她舉辦了極其隆重的國葬,並盛讚她是“女中堯舜”,匹配了她末代太后的尊貴。而且,駐京的各國公使都對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遺憾,紛紛在使館下半旗致哀。

或許,隆裕太后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但是,在國家危亡的重要關頭,她順應了潮流,既為皇室獲得了優渥條件,又避免了國家的戰亂甚至是分裂。

僅此一點,隆裕太后就應該得到國人的尊重。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隆裕太后能被國人稱讚,關鍵是她在大清還有一戰之力的時候,選擇了退位,順應了時代的大流,也使得中國免於遭受一場戰亂。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她是看著慈禧如何在後宮乃至朝堂上,不可一世的。她的心中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當慈禧第二,但是現實不允許。

慈禧太后死後,溥儀繼位,載灃身為溥儀的生父,成了攝政王。載灃當攝政王的那幾年裡,裕隆太后沒有多少實權,只好先忍著。

好不容易載灃卸任了,又來了一個更加強勢的袁世凱。而且整個清朝也開始動盪起來,各地紛紛起義,整個大清也就掌握著直隸、河南這一塊。隆裕太后一個女人,能力在高也無力處理這些事物,只好將大權拱手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左右逢源,一邊在隆裕太后這裡要取更大的權力,另一邊就跑去和革命黨談判。最後和革命黨達成協議,只要清帝退位,就讓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

革命黨還不知道清政府的外強中乾,其實早就沒有抵抗的心思。結果袁世凱進攻對著隆裕太后一通恐嚇,說外面的形勢多麼嚴峻,人人心向共和。還拿出法國大革命將皇帝皇后斬首的事,說給隆裕太后聽。隆裕太后一個沒出過宮的女人知道什麼,連忙和袁世凱討價還價的商議了一下退位後的待遇情況,就匆忙答應了退位是事宜。

就這樣,袁世凱騙過人家孤兒寡婦,這邊就當選臨時大總統。

雖然隆裕太后是收到袁世凱的欺騙,但是她能選擇退位,還是對中國的現代進程有一定幫助的,我們不能抹去她的功績。


老蟲


貪戀權力的慈禧臨終前指定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即位。溥儀當時只有三歲,晉升載灃為攝政王,隆裕為皇太后,而且特別強調:“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隆裕太后意辦理”。遺詔大白於天下之日,人們都認為親侄女會效仿慈禧垂簾聽政,國事將更為不堪。

但時間能證明一切,隆裕大概顧慮了天下輿論,或者有自知之明。她長年身處宮中,對外界一無所知,幾乎與社會脫節了。既無政治經驗,又沒有慈禧太后駕馭群臣的手腕,所以,她知足常樂,有個名號已心滿意足。並未在國家大事上指手副腳,掣肘載灃。也算是安分守己的了。

辛亥革命後,朝野恭請清帝“遜位”,抱官殘缺的滿清王公貴族堅決不從,處心積慮要與革命軍鬥個魚死網破。這個時候,深藏不露的隆裕顯示了自己的遠見卓識,展現了英明的一面,她沒有脫離現實,首先用權威壓住了不顧國情的眾小丑。

最為明顯的,她怒斥小恭王溥偉的話令人感慨:國家平安無事時,已被你們弄得亂七八糟,現在局勢已經嚴峻到這種地步,你們還在上躥下跳,我是真不願再看見你們胡鬧了!直率而坦然,讓胡作非為者抬不起頭來。

接著,她以太后的名義召見群臣。海軍大臣譚學衡是清醒的務實派,委婉地率先發言說:“如果太后贊成共和,則上足以繼承德宗遺志,將流芳萬世~”。顯然是拿出先帝的的遺願來提示與會眾人。

隆裕恰當地發言了,她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滿洲私產。但滿洲主宰已經兩百餘年了。我作為一個婦道人家,只求德宗陵寢可以修造。而現在的皇帝年紀還小,為政時間不長,他不懂事,將來,他長大後追查什麼責任,我願意承擔。言簡意賅而言之有理。隆裕如此識大體顧大局的表態,得到了除宗室王公外幾乎所有人的欣賞與支持。

縱橫古今,政權更迭無不伴隨著血雨腥風。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滿清的入關,致使多少人無家可歸和人頭落地啊;而隆裕清醒地代表清政府作決絕性地自我了斷,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啊,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進步。可以說,光緒在世,不一定有這樣的壯舉。

隆裕太后簽署的詔書宣佈了五族共和,給部分激進的革命黨人有可能發生的國家分裂行為敲響了警鐘;又給即將誕生的民國賦予了正統地位,沒有給妄圖趁機搗亂者留下任何口實。在一定的程度上,維護了大局穩定。使得中華疆域無損,泱泱大國依然屹立。她也因此被孫中山、黃興等人尊為“女中堯舜”。


希望星晨58298869


都別搶,我來答。

裕隆太后因為做了一件事,在她死後不僅享受到國葬的待遇,而且還讓民國政府和各外國駐華使館為她下半旗致哀。她是中國最後一位太后,但也是第一位享受世界性殊榮的太后。

僅僅只因為她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下詔遜位,結束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制度。不過很難說隆裕太后下詔遜位是心甘情願,作為皇朝統治者,她的內心自然是想永保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

但是袁世凱的逼宮和孫中山咄咄逼人的革命浪潮讓隆裕太后沒有了選擇,她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善於玩弄政治的女人,並沒有慈禧那種極強的權力慾望和掌控能力。

這在她作為光緒的皇后時就可見一斑,光緒寵愛珍妃,隆裕對此也表現的無能為力,只能求助自己的姑姑慈禧。這表明隆裕本身就不善於城府和鬥爭。

隨著慈禧和光緒的相繼去世,隆裕卻一躍成為清宮中的最高權力統治者,開始依照慈禧太后的事例垂簾聽政。不過話是這麼說,權力畢竟還是掌握在攝政王載灃的手中。

本來就不善於工於心計和城府的隆裕太后就安心當起了自己母親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顧溥儀。但隨著載灃在和袁世凱的鬥爭中失勢,權力轉而落入袁世凱手裡。

而柔弱的隆裕和溥儀又怎麼可能是袁世凱的對手呢?對於袁世凱的提議也只能是言聽計從,委曲求全。在袁世凱精心導演的騙局之下,隆裕太后只是愈陷愈深。

在御前大臣會議中,隆裕太后和一群宗親貴族商量來商量去,究竟是傾盡全力做殊死反抗,還是接受袁世凱提出的皇室優待條件。

這群人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來,如果要打,卻又沒有錢,軍隊也不值得信任。如果不打,這群人心裡到底是不甘心的,隆裕太后無奈的說道:

我何嘗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凱說的,革命黨 太厲害,咱沒槍炮役軍餉,打不了這個仗。我說不能找外國人幫忙嗎?他們說去問問。過了兩天說問過了,外國人說攝政王退位他們才幫忙。載灃你說是不是這樣說的?——《我的前半生》溥儀

就這麼著,在這種打又打不過,只好退而求其次的處境下。隆裕太后只好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在詔書上加蓋御用印章時,隆裕太后已經是淚如雨下。

但不管他們是真心還是假意同意退位,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和平過渡權力的方式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因為當時有大量的滿族人結成宗社黨反對共和,反對皇帝退位。

這些人都是相當激進的保守派,為了復辟,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惜投靠敵人。可見,如果當時隆裕太后鐵了心要維護大清皇朝的統治,煽動滿族人和軍隊打內戰。

那麼對於彼時早已經千瘡百孔的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極大的災難。正因為隆裕太后做了一個相當無奈但是卻又正確的決定,大清王朝才能和平過渡為中華民國。

但作為一個柔弱的女人,這一切本不該由她來承擔的。所以遜位以後隆裕變得鬱鬱寡歡,想必精神上揹負了相當大的負擔,最終染病去世。

而隆裕死後,民國政府為她舉行了高規格的國葬儀式,當時全國各地都派出代表到北京參加追悼會,會眾共有五萬人之多。

對於隆裕自己來說是深為無奈,但對於外界來說隆裕卻是深明大義,正因為她的貢獻,所以稍稍贏得了人們對她的一絲尊重。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人們都知道溥儀是大清的亡國之君,弄丟了大清王朝,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到他退位時只有六歲,一個六歲的娃娃能幹啥?雖然是個皇帝,但是有名無實,真正下令扔掉大清江山的人是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死後,袁世凱下令降半旗全國哀悼三日,文武官員穿孝服二十七日,軍政要員紛紛致電清室,對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國家還為她召開了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達五萬人之多,靈堂上掛著"女中堯舜"的橫幅,孫中山評價她:

"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從葬禮的規模上看,隆裕太后的葬禮是十分風光的,深受國人的崇敬,隆裕太后是前朝太后,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崇尚民主共和的國人為什麼要為前朝太后風光送行?

人民尊重隆裕太后,是在感激她服軟,向民主共和低頭。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含淚宣讀《清帝退位詔書》,統治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就此終結,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隆裕太后的服軟帶來了民主共和。溥儀登基時只有三歲,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所有人都以為隆裕太后會像她的姑媽慈禧太后那樣牝雞司晨,但是事實正好相反,隆裕太后沒有威嚴,不懂得巴結他人,性格怯懦,處處受到溥儀生父載灃的牽制。

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的權力受到重創,隆裕太后成為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隆裕太后身為大清的掌權者,是一個極其傳統守舊的人,她的內心深處倒是對民主共和不感興趣,她當然也想清朝能長治久安、千秋萬載,但是卻無能為力。孤兒寡母,無依無靠,面對國人的步步緊逼,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退位。

溥儀退位後,她鬱鬱寡歡,不久便病逝了。

隆裕太后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她敢於面對歷史,走向歷史的潮流,單從這一點來看,國人就對他十分敬重。

隆裕太后受到國人的尊重,還有一方面是來源於國人對她悲慘人生的同情,悲劇的人生往往更容易得到人們的憐憫。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由於這層關係,隆裕才當上光緒帝的皇后,但是光緒和慈禧早就結下了樑子,光緒一直認為隆裕太后是慈禧派來的間諜,所以對隆裕太后的態度一直不好,甚至將她當做出氣筒。

隆裕太后當時身為皇后,既沒有抓住丈夫的心,又因為木訥的性格毫無皇后的威嚴,令慈禧太后十分失望,因此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排擠和厭棄。

隆裕太后一生過得十分悲慘,前半生雖然貴為皇后,但是有名無實,沒有夫妻生活,受到冷暴力,猶如被打入冷宮一般;後半生又拱手讓出大清江山,成為亡國太后,遭受滿清貴胄指責痛罵,她早早辭世的原因,實在是由於經歷了太多不幸。


歷來現實


隆裕太后,原名葉赫那拉氏·清芬,本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

隆裕太后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坎坷和不幸。眾所周知,晚清政壇帝黨和後黨爭鬥不休,尤其是在光緒親政以後。為了繼續監視慈禧,也是為了維護葉赫那拉氏的榮耀,慈禧太后讓這位侄女嫁給了光緒,然而因為帝黨和後黨的不善關係,光緒一直沒有寵愛皇后,貴為皇后的她其實也就是隻有一個名分。

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以後,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成為事實上的清廷掌權者。等到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東山再起,逼迫載灃退位以後,隆裕太后成為清廷滿人的代表。

當時清政權已經岌岌可危,憑她一個女流之輩實在是獨木難支,在內憂外困之下,隆裕太后欽定了《清帝遜位詔書》,象徵著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結束。

雖然清政權的覆滅是歷史大勢,但是和平覆滅與武力覆滅存在根本不同。因為隆裕太后的妥協,使得全國百姓免遭兵禍。難怪孫中山會如此說:

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1913年2月22日的凌晨,悲歡離合一生的隆裕太后死在了長春宮,隆裕太后死的時候身邊僅有溥儀,內務府大臣以及幾名宮女。因為隆裕太后對締造民國的功勞,她的葬禮極為隆重。

全國下半旗三日,為隆裕致哀;文武官員臂戴黑紗二十七日;參議院休會一天;定2月28日定為祭奠日。隆裕的諡號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廟號為“景皇后”。


圍知歷史


隆裕太后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接受了袁世凱的逼宮和南方革命軍的革命。願意選擇以和平的方式退出歷史的舞臺,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單憑這一歷史貢獻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重!


1911年,南方革命軍在湖北武昌舉行了起義。隨後南方多個省份響應革命軍紛紛改旗易幟,此時的大清王朝皇位在年僅5歲的溥儀手中,由其父親攝政王載灃代理國政,而此時的後宮之主便是隆裕皇太后。清朝曾經馳騁沙場的滿清八旗兵早已經失去了抵抗叛亂的能力。而曾經參與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已經仙逝。

此時的清朝唯一能夠打仗的只有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的北洋新軍。但是袁世凱卻在不久前被清廷罷免所有職務賦閒在河南老家。而這批北洋新軍除了袁世凱的命令之外其他人都不聽從。於是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授予其實權和率領北洋新軍第一黨和消滅南方革命軍,鎮壓叛亂。


但是遭遇過,被清廷罷官的袁世凱宦海沉浮幾十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強大,同樣也見證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勝利和甲午海戰的失敗。袁世凱深知這個千瘡百孔的清王朝早已經無藥可救。曾經李鴻章在世之時,大清王朝還能夠勉強維持。現如今舉目四望,朝野內外早已經沒有可以繼續支撐大清王朝的救命稻草。

於是袁世凱一方面派遣北洋新軍前往漢口與南方革命軍對峙。南方革命軍在新式裝備和經歷過現代軍事訓練的北洋新軍面前顯得十分困難。甚至袁世凱只要願意拼盡全力則可以將南方革命軍徹底消滅。但是袁世凱並不想這麼做。因為將南方革命軍消滅之後,對於自己來說未必是件好事。即使清廷會給自己加官進爵,但也難免兔死狗烹的命運。


因此袁世凱另外一方面則派遣秘密談判代表前往南方革命軍的陣營與之展開談判。而談判的主要內容便是如何共同協作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但是袁世凱並非是向著南方革命軍和追求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袁世凱所覬覦的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一職。

袁世凱、清政府、南方革命軍這三方勢力之中袁世凱最為強大,軍事力量最為雄厚。而清政府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無可戰之兵的地步。而南方革命軍由於起義受挫,戰爭一直無休無止的延續使得本就貧瘠的南方革命軍軍事裝備和糧餉都陷入吃緊的狀態。而且各地起義軍之間配合和溝通不多,甚至有些地方都處於猶豫徘徊的狀態,革命形勢不容樂觀。


在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可以說是左右逢源,一方面他身為大清王朝的官員可以直接面見清朝皇帝和皇室成員。另外一方面袁世凱又憑藉著北洋新軍的軍事威懾,使得南方革命軍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與之展開談判。最終袁世凱在兩邊都達成了協議。

只要清政府能夠宣佈和平遜位,主動告別歷史的舞臺,袁世凱保障清政府皇室成員的優待政策。另外一方面南方革命軍願意在清廷退位之後讓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就這樣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納入囊中。


而在清政府和平遜位這件事情上作用最大的便是當時的後宮皇太后——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雖說是一名傳統的中國女性。而且北方大部分地區尚且掌握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中。清政府其實尚有實力可以組織軍事力量與南方革命軍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是隆裕皇太后為了天下百姓免遭戰爭的荼毒。在為清朝皇室爭取了微薄的待遇之後,便接受了袁世凱的條件主動退出歷史的舞臺,免於天下遭受戰火。

1912年農曆新年,清政府正式宣佈和平遜位退出歷史的舞臺,隨後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國內各界及國外各級政府都讚揚隆裕皇太后的高尚品德。在自己手中尚且掌握著全國70%的土地和100多萬的士兵的前提下,隆裕皇太后願意接受袁世凱和南方革命軍的協議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壯舉。



1913年2月22日,隆裕皇太后在紫禁城長春宮內病故。年僅46歲。隆裕皇太后去世之後舉國悲痛。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親自為其戴黑紗,降半旗致哀,各級官員穿孝二十七天。隆裕皇太后的靈堂前寫著“女中堯舜”的匾額。

各地的軍政要員和社會各界紛紛發表文章悼念皇太后,高度讚揚其歷史功績。更是派遣特使代表前往北京悼念。這不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百姓依然停留在封建傳統的思想籠罩之下,而是真的發自肺腑的敬佩這位高風亮節的皇太后。



除此以外各國使節紛紛前往靈堂祭拜,致電清皇室表達哀悼之情。同時降半旗致哀。可見隆裕皇太后的仁愛之心和促成共和的高風亮節同樣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尊敬。

部分名人悼念詞如下:

孫中山悼念詞: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黃興悼念詞: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
黎元洪悼念詞: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珞珈山的貓


  清朝滅亡,跟一個婦道人家有什麼關係?清朝已經從裡到外都是爛攤子了,隆裕太后只不過是正好遇上了這窩心事而已。

  按著以往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規矩,假如是農民起義推翻清朝的話,清朝皇室很有可能雞犬不留,滿清宗室說不準還要受到慘烈清算。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困獸猶鬥,隆裕太后和皇族,很有可能要拼個魚死網破。

  清朝雖然已經日暮西下,但是仍然有不少死忠,即使是北洋系軍閥,畢竟是享受過皇恩的,也有很多人死忠滿清。裕隆太后和宗室想要頑抗到底的話,完全可以蒐羅出幾萬敢戰之兵,滿清完全可以退到東北搞個“北清小朝廷”。即使滿清失敗,全國也可能陷入群雄逐鹿的大亂。

  漢末大亂、唐末大亂、元末大亂、明末大亂......歷史上都有先例,誰知道清末全國混戰請來,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不過,福禍相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對於滿清皇族未免不是好事。有了文明的開化、進步,不管是南方革命黨推翻清朝,還是舊官僚袁世凱接手清朝,滿清皇族都不會有滅頂之災、殺生之禍。

  袁世凱正是把以往改朝換代的皇族慘相,拿捏了隆裕太后和皇族。裕隆太后為了避免自己親族和滿清宗室受到清算,力主選擇了和平退位。

  雖然是被迫退位,但是裕隆太后,至少沒有主動反抗,沒有掀起兵禍之災,對於國家和人民也算是功德無量。更何況,袁世凱世代受著滿清皇恩得了富貴,最後裕隆太后還把江山交接到他手上。打心底裡,袁世凱是感激滿清的。

  不只是袁世凱,革命黨也為早日建立民國歡欣鼓舞,也對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讚譽有加。——民國不管是哪個派系,一開始,就定下了裕隆太后“於國有功,於民有恩”的基調。當然要厚待滿清皇室,當然要禮遇裕隆太后

  “(隆裕)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孫逸仙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