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總是鬥不過英國?

林成龍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鑑學派的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對此曾經有過一番解釋。作為一個法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觀點還是很具有深度的。

他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1個原因是法國處於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惡劣的國際環境。與英國相比,法國在陸上有眾多鄰國。南邊是西班牙,東南方向是意大利,東北方向是德國。英國是一個島國。在愛爾蘭獨立以前,英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陸上鄰國。而愛爾蘭本身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不對英國構成威脅。法國的國際關係,因此就比英國複雜很多。在歷史上,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先後崛起強盛,都對法國構成了發展壓力。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近代,法國的戰爭頻率和規模都要比英國更大。這顯然阻礙了法國的發展。

第2個原因是民族性格。他認為法國人過於浪漫,做事極端,不善於妥協。而英國人恰好相反,特別注重現實,善於在妥協中維護自身利益。法國為了維護面子而失了裡子。英法差不多同時期開始對外擴展殖民地,但是法國的進程要比英國慢的多。主要原因就在於法國人特別強調要對殖民地進行強制性的統一化管理,希望將法國自己的文化和社會傳統,安置在殖民地上。英國人則不同。他們採用扶持殖民地社會上層精英的方式來間接實現統治,這樣的話比較小的成本就可以控制大片殖民地。從實際效果來看,顯然英國人要比法國人做的更好。

作為一個法國學者,他更多的是站在法國自身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們作為局外人也可以再加一個原因。那就是英國從中世紀時期就開始形成的大陸均勢戰略。

英國本身是一個島國,雖然在歷史上曾經在歐洲大陸上有自己的據點,但是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失敗,也被法國奪取。在這樣一個相對不利的局面下,英國人決定採用外交手段制衡歐洲大陸強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挑動歐洲大陸第一第二大強國相互之間爆發衝突,英國人則憑藉著隔海相望的優勢,坐山觀虎鬥,獲取利益。從中世紀晚期開始,英國人扶持荷蘭人打擊西班牙。荷蘭強大以後,又扶持法國人打擊荷蘭。法國強大以後,又扶持普魯士和俄羅斯打擊法國。在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之後,扶持法國打擊德國。在這樣一個戰略下,法國人吃了很多虧。

英法之間的鬥爭,可以說持續了將近千年。在近代以來,英國始終處於上風。但是隨著二戰以後,英國喪失大片殖民地,就綜合實力而言,法國其實現在已經略勝於英國。隨著英國脫歐可以預見的是,英國的國力衰落會比法國更快一些。法國人也許在這個時候,可以出一口惡氣了。


用戶4325101516


法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且法國人自視甚高。可就是這麼一個“不可一世”的法國,曾經“死皮賴臉”地要求與英國合併,慘被英國拒絕。

法國怎麼混到了如此悲慘的地步?而英國人一提到這事,非常生氣地說:“法國人太狡猾了,生意不是他那麼做的!”按說,像法國這等地位的國家加入英國,英國白撿一塊大肥肉,應該答應才對。法國為何要加入英國,英國又為何拒絕?說來話長。

法國和英國,是五常中地理位置最近的一對國家。你會說俄羅斯亞洲最東點,與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更近。但是,那裡的“最近”,只具有冰冷的地理學意義。而法國與英國最近,是指歷史與社會意義。通俗點講,英國的核心——首都倫敦,離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非常近,法國的核心——首都巴黎離這裡也不算很遠。而俄羅斯的首都不可能放在楚科奇半島,美國也不會遷都到阿拉斯加。

英國和法國曆史上沒少爆發史詩級戰爭,法國偉大的皇帝拿破崙之所以成了“拿破輪”,英國就沒少挖坑。但在法國看來,英國還是個不錯的鄰居,一則實力強,“壕”;二則英國經常打敗法國,但英國還沒有能吃掉法國的體量。尤其是第二次大戰時,法國亡國,流亡的法國抵抗力量就寓居在英國,吃英國的、喝英國的。

二戰結束後,法國恢復傳統與榮耀。法國成了聯合國的五常之一,還在英國、美國的幫助下,在死敵德國那裡分到一塊佔領區。更有甚者,法國還跑到東南亞搶舊日的殖民地,對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也視為自家後院,一副反攻倒算得志後的嘴臉。但是,法國很快就沮喪地發現,戰後法國孱弱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起法國重塑大國的夢想。

法國和英國合夥控制了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埃及蘇伊士運河,但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態度極為堅決,不惜與英法(以色列)對抗到底。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起義,法國殖民者在阿爾及利亞如同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法國四處起火、八處冒煙,讓法國CEO摩勒異常狼狽。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出的妙計,法國竟打起英國的主意來了。1956年9月10日,摩勒出訪倫敦時,向英國提出:法國願意與英國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共進共退。如何才能讓英國相信合併是法國出自真誠提出來的?摩勒說:合併後,新國家的元首還是德高望重的伊麗莎白女王陛下。

英國首都艾登盯著摩勒看了好一陣子,然後搖了搖頭說:“我們吃飽了,謝謝。”摩勒還不死心,半個多月後,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在兜售英法合併。不過,變了花樣。之前是法國要與英國合併為一國,現在只是想加入英聯邦。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很多前英國殖民地獨立後,都加入了英聯邦。出於外交禮儀,艾登不好直接拒絕,只好打著哈哈應付過去。按古書的格式,就是“久之,此議遂寢。”

法國是與英國並駕齊驅的世界大國,自己本來就有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法蘭西共同體(之前稱法蘭西聯邦)。法國自降身份加入英聯邦,英國難道沒想到可以接收法共體下面的一些前法國殖民地嗎?擴大地盤和影響力的事,英國何故拒絕?

圖-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又不傻,知道法國肚子裡的小九九。法國到處冒煙,急需英國在物質、外交、軍事上的幫助。說白了,就是法國加入英國,然後讓英國出一大筆錢,幫助法國收拾爛攤子。收拾完之後呢?你敢保證法國不會一腳踹飛英國嗎?

法國確實有類似的野心。他們覺得英國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關係親近,由英國出面,這些國家可以出來為法國站臺助威,好處多多。而且,合併之後,英國本土不大,也就是法國本土的一半。法國有機會反客為主,吞掉英國,至少佔英國一點便宜,揩點油水。

圖-白金漢宮

英國開始算合併後的賬,怎麼算都是法國佔便宜,英國就像那個為猴子火中取栗的蠢貓。結果,貓瓜子被火燎傷了,栗子卻被猴子吃了。英國在戰後也面臨一堆爛賬,自己還沒爬上岸呢,又有什麼理由再被法國拉下水?至於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同樣不會接受。法國帶著非洲一票兄弟入夥英聯邦,你是否會想到東溪村晁保正帶著阮氏三兄弟、劉唐,公孫勝、吳用上梁山,吳用的賊眉鼠眼……

圖-哈里王子

所以,英國才不會上當。所謂的英法合併,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一廂情願。


地圖帝


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慘勝;西班牙王位戰爭,英國勝;奧地利王位戰爭,平手;七年戰爭,英國勝;反法同盟與拿破崙戰爭,英國勝;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勝。縱觀歐洲歷史,英國與法國這兩個當年狼狽為奸火燒圓明園的國家,時而勾結,時而反目成仇,經常打來打去。但總體上似乎都是法國一直在吃虧。


第一,法國國力未必勝過英國

在封建時代,國土更大而且農耕條件更好的法國,其國力自然要比當時的英國強;然而大航海時代以後,局勢就徹底扭轉了。

雖然法國也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與作為島國的英國而言,其航海競爭力還是稍遜一籌。而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法國是歐洲大陸重要的國家,需要分薄相當大的精力來忙於歐洲大陸內部的爭鬥。而孤懸海外的英國,卻能夠憑藉天然地理優勢來集中全力進行海外擴張來發展自身實力。英國擁有歷史悠久的“君主限權”的傳統,其國內常年處於一種和平環境中,反而是法國,擁有非常強勢的君主專制傳統,國內矛盾尖銳,導致國力不斷損耗。


英國更勝外交,而非實戰

英國數百年來,在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同時,也奉行“大陸均衡”的傳統,就是不讓歐洲大陸任何一方獨大能夠與英國抗衡。而正好法國又向來自恃為“歐洲大陸霸主”。

法國在歐洲大陸可以說是橫行霸道,一下子跟西班牙打,一下跟奧地利帝國打,這邊欺負意大利,那邊入侵巴伐利亞,還死壓著普魯士等國家。可以說把當時歐洲大陸西部有影響力的國家都給得罪了個遍。對於英國來說,這就是個天大的“機會”。

要知道,英國人是非常善於“合縱連橫連消帶打”這種挑撥攻伐戰的,比如留個克什米爾問題,留個巴勒斯坦問題之類。對付法國英國更加遊刃有餘,英國每每對法國動手都不會自己單打獨鬥,都要挑撥離間讓人幫忙,要麼跟自己一起打法國,要麼要人扯法國人的後腿。法國打不過英國,也是自己作孽啊。


澹奕


當英國的國防部長對首相說有哪些導彈對準了俄羅斯,首先說:“我不管俄羅斯,我只關心有多少對準了法國”,來自網絡段子。英法在歐洲是世仇,延續了千年,還要繼續延續下去。

英法對立,法國吃虧較多,為啥呢。

1、英國國力遠勝法國

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法國隨後。英國有比法國更完備的工業體系。

英國的科技實力強於法國太多,僅次於美國,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知名大學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不是法國能比的。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

海軍、空軍強於法國,英國二戰時海軍實力世界第一,當時的日不落帝國,就是在英國海軍的帶領下走向全球的。

2、地理位置

英國是島國,易守難攻,海軍更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法國是內陸國家,更依賴於陸軍和空軍,當年法國拿破崙最強大時期,橫掃歐洲大陸,也沒有拿下英國。

3、國際事務

英國在國際上較法國更有話語權,更善於發展外交。


小小羅羅蛛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其實這主要因為英國天生的地緣優勢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周圍是強敵環飼,尤其是這個德意志民族。

無論是以前的神羅,後來的哈布斯、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德意志,都是法國的勁敵。法蘭西向要發展,你就必須要面對德意志民族。



而英國孤懸海外,英倫三島面積又大,有足夠的資源供自己發展,一條英吉利海峽隔斷了歐洲大陸上大部分強敵的野心。即便是拿破崙時代,英國也是海外作戰,從來沒有把戰火燒到自己的國土上。


這種情況就非常適合合縱連橫,你法國國力再強,在20世紀以前也絕對不會出現像現在美國天頂星的那種情況,我多拉幾個人就能收拾你。而且真打起來我主要負責的就是串聯,費費口水的活,派兵上戰場就意思意思得了,所以不論歐洲打成什麼樣,我英國都能保證自己的獨立和完整,而且你們打仗費的是國力,我費的口水。打完了你們損失慘重,還都得過來巴結我。英國就是這麼強起來的。


守仁讀仁


法國為什麼總鬥不過英國,而英國為什麼不要法國,大家前前後後都說了,關鍵一點,英國是一個極為自尊的民族意識國家,他們形成的思想行為在不同時期都相當準確和實用,在意識形態,行為準則等高於法國,甚至德國,一個散漫太博愛的法國,作為鄰居英國早就心知肚明,這在早期就相互瞭解過,至於說英國總壓著法國打,不是那麼準確,當然英國不錯,總是笑到最後。英國久以形成的思想與民族習俗特別自我,這讓英國人感到驕傲,英國本土不大,但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你看那麼多殖民地,有幾個恨英國,這種價值觀豈是人人能做到。湘人


用戶9150899062006湘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但熟悉世界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英法兩國其實是世仇。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顛,將這座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嶼拉回了世界爭端的中心。由於威廉是法國諾曼底公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擁有土地,屬於法國的諸侯。這使得英國國王在享有法國領地的同時,還不用受到法國國王制約,這讓法國人十分不爽。

於是乎,歷史上著名的表兄弟打架事件——英法百年戰爭,拉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最終因為黑死病的流行而結束,所以談不上誰勝誰負。但由於戰爭讓雙方撕破了臉皮,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的爵位被剝奪,當然領土也被收回。英國自此徹底退出歐陸,同時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英法王室本就不怎樣的親戚關係再度被淡化,雙方樑子也就此結下了。

此後的英國開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即充當歐洲的政治天平,讓歐洲各國勢力盡量保持平衡,使其無法出現一個過於強大的國家,來威脅英國自身的利益。最近英國脫歐鬧得沸沸揚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英國與歐洲的這些淵源。而法國作為當時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而然是英國首要制衡對象。

比如1700年,西班牙國王死後無嗣,法國波旁王室想拿下繼承人的位置,控制西班牙,從而稱霸歐洲。當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法國人最大的對手。但面對太陽王路易十四,只會用下半身打仗的哈布斯堡王朝,還是不夠看。

這時候英國出手了,為了不讓法國稱霸,英國聯合奧地利,荷蘭等國,組成反法同盟。與法國西班牙聯軍爆發戰爭,史稱西班牙王位戰爭。最終結果是西班牙被打殘,從此退出強國之列,而路易十四的霸主夢也就此破碎。

無獨有偶,百年之後,拿破崙捲土重來,這是一個比路易十四還要強大的男人,他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但最終,在英國人為首的反法同盟數次抗爭下,這個男人兵敗滑鐵盧。

當然,英國從來不是針對法國,其只是為了維持歐洲的平衡局面。所以我們看到,後來在英法聯手在克里米亞擊敗了歐洲憲兵沙俄,在一戰中壓制了後起之秀德意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雙方這數百年的爭端中,最終失敗的都是法國。

那麼法國為何鬥不過英國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實力問題。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

縱觀世界歷史,古今中外,無論哪個國家,自身實力的強大,是其對外優勢的絕對保障。

英國雖然是島國,孤懸海外,沒有法國的陸地優勢。但其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島國強大的航海競爭力優勢就出來了。拿破崙時代的法國何其強大,即使英國糾集了普魯士、奧地利、沙俄這樣的強國組成反法同盟,在歐洲大陸上依然不是其對手。

但是,在海上,拿破崙怎麼也翻不過英國這座大山。後來,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英國國力進一步增強,殖民地遍佈世界。

總之,強大的實力,使得英國擁有欺負法國的資本。

當然,僅僅是這點實力還遠遠不夠,法國長期作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領土人口方面都佔據一定優勢。特別是路易十四時代和拿破崙時代,幾乎稱霸歐洲大陸,這不是當時的英國能對抗的。

但是英國有地緣優勢,作為島國。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有著天然的分界線,這使得歐洲大陸上的爭端難以擴散至英國。而英國則可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去平靜的看待歐洲大陸上的形勢,並扮演攪屎棍的角色,時不時的在背後推波助瀾。以歐洲的混亂來換取英國的絕對安全。

反觀法國,雖然自身實力強大,但由於身處歐洲大陸,周邊強敵環伺,奧地利,普魯士甚至於瑞典沙俄,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背後還有英國這樣一個老冤家捅刀子。其大部分的精力都不得不放在防禦外敵上,從而忽略了自身的發展。

所以,法國雖然實力強大,但顧忌太多,根本無法全力發揮。英國則是有恃無恐,其強大的海軍只要守住英吉利海峽,基本便可以高枕無憂。

雙方不同的地緣環境,導致其在戰略地位上的差距。

通俗點兒講,英國想打法國,可以肆無忌憚,沒有後顧之憂。甚至於還可以待著一大群幫手。而法國想打英國,在突破英吉利海峽的同時,還得防備周邊國家,實在是心累。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白話歷史君


地理條件是塑造國家結構和走勢的重要原因,法國和英國的差異從地理條件上就註定走向不同。法國位於西歐,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平原地形為主,自然條件優渥,直到現在也是歐盟唯一可以大規模出口糧食的國家(另一個是烏克蘭),從地形上看法國就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而英國與法國隔海相望,單從自然地理條件看英國遠不能和法國相比,長期以來英國無論人口還是自然資源都不如法國,但英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地理位置。

法國雖然沒有德國這種地處十字路口的悲催位置,但本身鄰國也不少,歷史上統治了今天的法德意大部分地區的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標誌著法國作為獨立民族國家的萌芽,儘管中間封建領主各自為政、政令不出巴黎,但經過腓力奧古斯都等歷代法蘭西國王的整合,終於誕生歐洲較早的民族國家,中央集權遠甚於周邊領國,強大的國力讓法國忍不住在歐洲擴張,這種執迷於歐陸的格局是法國悲劇的開始。不同於法國,英國在近代之前長期遊離於歐陸,孤立的地形帶給英國的好處在於不容易受外部勢力干涉,較小的外部壓力使得其不用維持相對強勢的中央政府來保衛國家,英國的基調在中世紀直到近代一直朝著限制王權分分權制衡的路子走,這種政治走向不容易讓英國陷入依賴強人領袖的路子,各階層各勢力長期博弈形成了英國善於妥協的傳統,國家內部矛盾不容易積累爆發,私有產權等一系列制度都建立起來,契約精神得到貫徹。法國一直是一種相對集權的政治結構,要麼貴族、教士使勁剝削老百姓,即便國王要整治也樹大根深難以撼動,結局就是法國大革命這樣的破壞性運動徹底重塑秩序,需知革命是一種高成本的運動,對於財富積累國家秩序的破壞是非常巨大的,法國的革命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動不動罷工、動不動騷亂,這就是缺乏妥協傳統的後果。

英國自從在百年戰爭中被法國逐出歐陸後就務實地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純島國,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後它的位置就變得得天獨厚了,劫掠西班牙、模仿荷蘭,大力拓展殖民地,原本西歐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國迅速發展起來,殖民地的收益形成正向反饋不斷推動著國家前進,此時的法國論國力還是勝過英國的,但是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還是害了法國,當然也跟法國執迷於歐陸事物有關,海陸兼備的特質使得法國同時需要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而陸軍是立國之本,所以在七年戰爭中英國支持慫恿普魯士單挑歐陸各國,法國就被歐陸拖住手腳,英國在海外摧枯拉朽奪取了法國殖民地,法國的生存空間大大縮小,哪怕後來路易十三援美使得美國獨立也無法動搖英國,反而由於財政過度開支種下法國大革命的苦果。

一個碎裂的歐洲是英國得利的關鍵,如果大航海時代西歐是統一的國家英國根本沒機會,因此英國的外交政策一直致力於維持歐陸均勢,誰強就聯合老二老三打它,屢試不爽,而歐陸只有黎塞留、俾斯麥這樣少數能人看的出個中玄妙,只可惜能人不可能一直有。

二戰後歐陸國家終於醒悟,法德和解創建歐盟,邊緣化英國,英國看形式不對厚著臉皮入歐盟,戴高樂是腦子清醒的,一直反對英國入歐盟,可是後繼者沒有遵守,當然入了歐盟的英國也不如法國地位高,畢竟扭扭捏捏的英國還是有條件入歐盟,沒有真心實意,現在歐盟形勢不好英國又來個脫歐。英國自成大航海時代後建立的優勢太大了,到今天也能吃老本,即便美國取代它成為超級大國,也是同一文明體系國家,英國背靠美國,順勢挑撥法德關係,還是有較大斡旋空間,而德國貌似和法國關係良好,畢竟是不同的民族國家,以本國利益為主,肯定有嫌隙可以被英國挑撥,可以說英國一旦脫歐法國會與英國改善關係,作為五眼聯盟成員還有前英聯邦可以背靠的英國其活動空間始終比法國大。


越中客


從歷史上看,法國和英國基本上算是旗鼓相當吧?兩個國家都曾無比強大過,有時英國更輝煌一些,有時法國更膨脹一些,並不存在誰鬥不過誰的問題。你能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是鬥不過英國嗎?你能說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連英國都打不過嗎?當然,整體上看,還是英國更加的厲害一些,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是法國不曾有過的一個巔峰,二戰時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也是託庇在英國才得以堅持下去的,就是法國最引以為驕傲的戰神拿破崙,也是在英國聯合其它國家的打壓下被掀下神壇的。

大家之所以會有一種法國鬥不過英國的想法,大概主要是因為百年戰爭期間、路易十四執政期間和拿破崙最後被英國聯合其他國家絞殺才得出的結論吧。

咱們就當法國打不過英國吧,究其原因,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對法國有著先發優勢。

工業革命把人類的生產能力和建立在生產能力上的軍事力量分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等級,誰先進入了工業革命階段,誰就有了壓倒性的優勢。英國利用工業革命的先天之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殖民地遍佈全球的大帝國,法國再想去搶殖民地,就失去了先機,只能跟著英國去撿點漏了。

二、英國地處英倫三島之上,對法國有著地理優勢。

英國在海島上,基本上不用擔心防守問題,那時候的世界列強也只有法國才跟它息息相關,鬥來鬥去,其它的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都不太容易跟英國發生直接的衝突。而法國就不同了,除了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外,周圍還有一大圈列強要對付,必須使陸軍海軍都保持強大才能保持不敗,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法國要比英國難得多了。

三、英國具有“全球眼光”,而法國的注意力更多的侷限於歐洲大陸之內。

英國後來在全球殖民,所以很容易就養成一種全球性的視界,盯的是整個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只要對那些還未覺醒的國家地區保持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就行了。而法國幾度試圖在歐洲大陸爭霸,必須在幾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國家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出來才行,這個困難度可要比英國大得多了。

四、英國前有“攪屎棍大法”,後有“抱大腿神功”,這些都是法國所沒有的。

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攪屎棍政策”基本上就確保了歐洲大陸哪個國家都別想露頭,當然這其中尤以跟英國地理位置最為靠近的法國吃的虧最多了。二戰中和二戰後當英國自己國力衰落時,恰恰又有了美國這個繼任者來讓自己反手一抱就抱住了一條毛茸茸的大粗腿,而一向高傲的高盧雄雞卻沒有大腿可抱,即便有,大概也不肯抱,這樣在外援上就比英國差得多了。

如今英國要脫歐,法國要對付黃背心,都是內鬥斗的如火如荼,相互之間就沒什麼剩下的精力去爭鬥了。同為衰落中的大國,也許法國因為有歐盟的加持,還能保持相當長時間的相對強勢;但英國一旦脫歐,大概會很快陷入一種越混越不如意的地步,如果以後蘇格蘭北愛爾蘭真的再脫離了英國,那麼曾經的大英帝國就只能在以後跟著美國去撿殘渣剩飯吃了。


娃眼看天下


英國和法國這對老冤家,在歷史上的糾紛一直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狀態。至於說法國一直鬥不過英國這個觀點,本人認為不存在鬥得過不鬥得過,只不過是誰的實力強於對方而已。

英國🇬🇧作為非歐洲大陸的國家一直搞歐洲大陸平衡政策。其目的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獨霸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英國的利益。歷史上英國曾是反法聯盟的主要力量,雖然七次都失敗了,但最終以拿破崙下臺結束。最後法國🇫🇷失去了北美的全部殖民地告終,但是沒想到沙皇俄國藉此獨大,因此英國又聯合法國和土耳其抗衡俄國,最終打敗俄國,史稱克里米亞戰爭。再到後來的一戰和二戰都是英法聯軍對戰德國🇩🇪,究其原因還是不能讓德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威脅英國。所以不管是英國反法戰爭,還是聯發法抗俄,抗德都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做出的選擇,這也更好的驗證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論國家實力的話,應該這樣說:英國代表的是海洋國家,而法國代表的是大陸國家。但是必竟英國也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那時的法國只能屈居於英國之下。再到後來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交出世界霸權 ,美蘇爭霸期間英法都是美國🇺🇸的小弟。只不過英國跟美國的特殊關係是歐洲任何國家都沒有的,英國在二戰以來一直跟在美國後面配合美國的所有行動,堪稱死黨也不為過。不過這樣以來英國就顯得沒有法國那樣獨立自主了!至今為止法國也沒有美國的駐軍,在美國的盟友中實屬罕見。

到了現在兩國不管是經濟總量,人口上都不分伯仲,且兩國都是常任理事國。都為合法擁核國家,只不過法國人一直對英國人有優越感,因為英語中的高級詞彙都來自法語。但是介於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所以法國只能在歐盟裡發揮作用,且英國不用歐元。而英國也將在本月底退出歐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