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为什么设了黄肠题凑而不用?为什么没有金缕玉衣?

别酒流年


刘贺死后没能用上黄肠题凑,没有穿上金缕玉衣,原因很简单,他的级别不够,不敢僭越。

古代丧葬制度十分严格,每个阶级的人在死后只能按照规定的制度下葬,不得跨越等级享受更高规模的葬礼。

黄肠题凑是汉朝最高级别的椁室(墓穴),椁室四周为柏木堆砌而成的框架结构,"黄肠"是一种材料,指的是去皮后的柏木,"题凑"是一种结构,柏木一层层平铺堆叠起来,同时和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

黄肠题凑一般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经皇帝特许,一些贵族和功臣也可以享用,例如霍光死后,汉宣帝特许他使用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殓服,是穿戴者尊贵身份的象征,地位低一些的大臣可以使用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在汉代,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都是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昏侯刘贺没有用黄肠题凑,这要从他的特殊经历说起。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小的时候身份是昌邑王,汉昭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儿子,刘贺被拥上了皇位,可是刘贺太不争气,登基后便以为高枕无忧,大肆挥霍,荒淫无度,不遵守礼仪制度,败坏朝纲,引起群臣的不满。

霍光担心刘贺毁坏江山社稷,于是和各位大臣商议,请求太后废掉刘贺,改立新帝,结果刘贺在位27天就被赶下皇位,汉宣帝即位后,废他为海昏侯。

刘贺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本来捡了一个皇位,可是自己太差劲,结果把皇位给玩丢了。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帝、王、侯,然而刘贺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经历过帝、王、侯三个等级的人物,以王开始,登基为帝,再降为侯。

考古学家在发掘海昏侯的墓穴时发现,主椁室和回廊形藏椁之间有一个宽达0.7米的过道,这个空间刚好可以放下黄肠题凑,可是最后改成了过道,只能说明刘贺一直痴想着汉宣帝能够恢复他诸侯王的身份,幻想有一天汉宣帝能特许他使用黄肠题凑,可是事与愿违,汉宣帝压根没有关心过他,刘贺到死也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考古专家在刘贺的棺椁中发现了大量散落的玉片,起初怀疑刘贺入藏的殓服是金缕玉衣,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玉片的大小一致,而制作金缕玉衣的玉片大小不一,这也就说明刘贺并没有穿着金缕玉衣入殓,而是躺在一张用玉制作的玉席上。

刘贺可能在活着的时候还私自制作了一件金缕玉衣,但是皇帝没有给他这个殊荣,刘贺也就不敢逾越制度穿戴金缕玉衣。

封建社会制度森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无论你多么富有,只要级别不够,就不得使用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器物,否则就是大不敬。刘贺虽然当过皇帝,但是很快被废,同时名声极差,所以死后没有享用最高级别的陪葬品。


历来现实


刘贺为汉废帝,西汉第九位皇帝,当过27天的皇上,史书上记载是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后被废为海昏侯,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汉代对于丧葬的礼器、规模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因此,在制度有明文规定的地方,比如封土规模、黄肠题凑、金缕玉衣这些层面,刘贺死后是绝对不能按照帝王待遇下葬,需要按照海昏侯的身份,所以刘贺不能用“金缕玉衣”, “黄肠题凑”等帝王级别的礼葬待遇。


通过墓葬开掘事实证明刘贺的确没有使用表明帝王身份的黄肠题凑,以及诸侯王以上贵族使用的金缕玉衣,没有僭越西汉的列侯等级。但是海昏侯墓又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列侯陵,所有没有朝廷制度明确规定的地方它都不遗余力地尽显“土豪”。海昏侯墓的修建是“按侯的规格、王的规模,透着帝的痕迹”。三种身份交织在一起,特殊而不僭越,这也是海昏侯墓的魅力之所在。


玩古赏今


一言以蔽之:因为海昏侯刘贺很傻,很天真!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棺椁墓室四周用“柏木”堆垒起来的栅栏,一般为框形结构。依汉制,黄肠题凑与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墓中不可或缺的陪葬品。


一.刘贺皇位的由来

汉昭帝在位时,权臣霍光一手遮天,连昭帝床第之事都受控于他,除了霍光的外孙女上官皇后,后宫佳丽没有谁敢上昭帝的床;而独宠后宫的上官皇后肚子不争气,没诞下一儿半女,汉昭帝英年早逝后,皇帝人选被提上日程.

霍光力排众议后,又一锤定音立昌邑王刘髆之子刘贺为帝,如此安排并非刘贺有雄才大略,也非霍光认为他有帝王之相;兹因:

1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他继位名正言顺,纯洁、正统。

2.刘贺比上官皇后低一辈,他当皇帝,霍光的亲外孙女就顺理成章地上位成皇太后,有压制刘贺的权力与理由。

3.刘贺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便于控制;他当皇帝,霍光可以继续掌握实权。

二.刘贺不会韬光养晦,委屈求全,得罪了霍光。

刘贺登基,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上任伊始,就表现出他爷爷刘邦进入咸阳宫的劲头,尽情地享受,肆意玩乐;又因为无政治谋略,迫不及待地大量安插自己从昌邑带来的心腹,这就一明显的楞头青作派!

如此轻率和不成熟,曾是其旧部的王吉曾意味深长地劝诫刘贺要保持“三年不言”,即看霍光的眼色行事,这逆耳忠言刘贺同学当成了耳旁风;他还想收回霍光的军权,真得很傻很天真,以“改变军符颜色”的理由把兵符抓到手中,不还给霍光,他自以为从此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纵情畅玩,美女醇酒,君临天下了。


三.只做了27天的皇帝。

霍光看不下去了,便同车骑将军张安世密谋废帝;很快,霍光便带着群臣,去凑请自己的亲外孙女上官皇太后废掉刘贺,这是演戏,上官皇太后肯定照准。


当霍光要求刘贺跪着接受废帝诏令时,刘贺竟然喊出“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好笑吧?霍光铿锵有力地回应:“皇太后已下诏令废黜你,你哪里还是天子?”,并亲自上前解下刘贺身上的玺印绶带,扶他出了宫殿。
与其说刘贺轰轰烈烈地做了27天帝王,不与说是霍光邀请刘贺来长安“到此一游”,他好歹保住了小命,但跟他一起到长安的200多旧部除王吉外,都被诛杀,他这皇帝当得有点窝囊吧?



四.盖棺定论名声差,最终追益为侯,而不是帝或王。没资格享受黄肠题凑与金缕玉衣!

刘贺见他爷爷刘邦后,汉人对他盖棺定论:“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汉书 武五子传》),“行昏乱,恐危社稷。” (《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都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子是失败的帝王,行为不端,荒淫糜烂,有危害国家的意思;甚至他自己也说自己:“愚戆不任汉事”,基本上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了。



刘贺被废之后,精神抑郁,33岁便去世了,汉宣帝继位后,追封其为海昏侯。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海昏侯刘贺墓是否使用了黄肠题凑?

先明确回答, 刘贺墓是没有用黄肠题凑的。

△刘贺墓出土漆器残片

何谓黄肠题凑?

所谓黄肠,不是黄色的肠子,而是柏木的黄心,也就是柏木最中心的那一部分,犹如其肠一般,木质致密,经久耐用。所以古人选择这种木材作为构筑地下墓室的重要建材。不过在实际当中,也未必都用柏木,根据植物考古专家对一些黄肠题凑墓的测试结果,除了柏木,还有松木、杉木等木材。

题凑指的则是柏木的垒砌方式,古人将柏木加工成截面为正方形的木条,再用这些木条在椁室的周围砌出一道围墙,截面都朝向椁室里面,被称为“题凑”。

黄肠题凑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来看看北京大葆台汉墓,这座墓的墓主人为西汉广阳王刘建,根据当时的规定,他的级别是可以用黄肠题凑的。大葆台汉墓的结构及墓室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基本构造为带两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在方形的墓坑内,又用木料构建一圈围墙,最中间为椁室,椁室外面的一圈就是黄肠题凑。

△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局部

刘贺墓有没有黄肠题凑

海昏侯刘贺墓位于南昌,已经被发掘,也公布了较为详细的发掘简报,便于我们来讨论它的形制。根据发掘资料,刘贺墓的基本结构如下,是带一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在方形的墓坑中用木板构建起椁室。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主椁室周围有一圈类似走廊的结构,根据里面的随葬品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属性,如粮库、钱库、武库、车马库等等。参考前面的大葆台汉墓,不难发现,这个围廊的位置,正是大葆台汉墓设置黄肠题凑之处。用木板构筑起来的围廊,与用柏木条搭建的木墙,是有根本性区别的,所以海昏侯墓并没有用黄肠题凑。

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只有皇帝和诸侯王有资格用黄肠题凑,而列侯是需要特赐才能用的,比如汉宣帝时,权臣霍光去世,就被赏赐了一套。刘贺死亡时,身份是海昏侯,属于列侯,所以不该用黄肠题凑。

至于这个回廊的存在能否说明当时想要设置黄肠题凑呢?答主认为仍然不能这么说。尽管在刘贺墓刚发掘的时候,的确有考古专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即刘贺墓虽没有真用黄肠题凑,但还是以回廊来作为象征。可是我们要看到,类似的回廊并不是刘贺墓独有,而是在高等级墓葬中普遍存在的,而且刘贺墓的规模根本不能跟真正的诸侯王墓相比,又何谈黄肠题凑呢?


最后再来说说金缕玉衣的问题。刘贺墓里也没有发现真正的金缕玉衣,只是在棺内发现了一套琉璃席,有些研究者提出,这个琉璃席可能是玉衣的替代品,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汉代确实存在以琉璃替代玉的做法,但是,席子究竟是铺在尸体下方的,跟穿着的玉衣同样有本质区别。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玉衣使用也有规定,一般情况下皇帝和诸侯王、列侯都可以用,考古中也确实发现了列侯级别使用玉衣的例子,比如咸阳杨家湾汉墓,墓主人可能为周勃或者周亚夫,墓中出土了玉衣片。所以,按理说,刘贺也是有资格用玉衣的,尽管用不了最高级的金缕玉衣,但还是可以用低一点的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

为何刘贺最终没有用玉衣?最为可能的原因,就是朝廷对他的葬制严格监视,生怕有一点点逾矩的可能。在刘贺死后,负责他的丧事的除了子女,还有朝廷派来的人,刘贺生前被提防和监视,死后仍然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尽管他的墓中有很多的金银珠宝和堆积如山的铜钱,但玉衣却还是被否定了。

△刘贺墓出土错金银当卢


考古军中马前卒


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是西汉时期的藏具,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在封建社里等级制度是十分明确的,“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不但是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而且还需要皇帝的恩赐,比如《汉书·霍光传》: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也就是说这些高级的藏具,自己是不能够制造的,这些需要政府统一的采购制作,然后在封赏给有资格的王公贵族。而金缕玉衣的制作更为复杂,需要根据使用人的身材量身定做,所有的玉片还需要经过打磨、排序、对缝、缝合、组装等工序。比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尺寸上有很大的差异,而每个玉片之间也缝隙很小。



现在我们发现并出土的玉衣,除了用金线连接的,还有用银线和丝线连接的,成为“银缕玉衣”和“丝缕玉衣”,这些玉衣之所以不同应该是等级的区别。

海昏侯刘贺,是历史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人,他曾经放过西汉的皇帝,他在位只有27天被霍光废黜,依然不被很多人熟知。而在今天刘贺一下子成为了公众人物更与他的陵墓那座震惊中外的“海昏侯大墓”有分不开的关系。


刘贺的爷爷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刘彻,奶奶则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也是汉武帝一生最爱的女人,死后以皇后之礼陪葬在了汉武帝身旁。李夫人死的比较早,和汉武帝只有一个儿子刘髆。刘髆在汉四年被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

史书上对刘髆的出生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他并没有遗传父亲的长寿基因,在做十一年昌邑王后就撒手人寰了,于是儿子刘贺就继承了王位。

汉武帝死后把江山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并让霍光等大臣辅政。可惜刘弗陵在21岁时就驾崩了,并且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这个大大的馅饼就砸在了刘贺的头上。《道德经》里讲“福兮祸所依”,刘贺在27天时间里居然犯下了一千一百二十七罪状,被霍光废黜成为庶民,也创下了皇帝荒淫无度的纪录。

几年后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封地在现在的江西省。刘贺到死再也没有回到过长安和昌邑,从他墓中出土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期望能回到长安一次,期望能够恢复他王的身份。



而他的身份是没有权利享受“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的,在他临终前一直期望着皇帝能够特许他,所以他在墓葬里还留有“黄肠题凑”的位置,然而到死也没有等到,他也只能用琉璃席来填补心中的缺憾。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前段时间,江西南昌附近的海昏侯大墓考古轰动了全国,这座列侯大墓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轰动并不是因为大墓本身,而是因为面躺着的那一位,他就是西汉著名的

废帝刘贺!换言之,这虽然是一座列侯规制的大墓,里面却埋着一位皇帝。



在这次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这座大墓虽然总体上是列侯规制,却出现了不少“僭越”之处,最典型者莫过于提问者说到的“黄肠题凑”

了。别误会,这座大墓并没有使用真正的“黄肠题凑”。但是,墓中却预留了“黄肠题凑”的空间。换言之,它使用了“黄肠题凑”的框架、格局,最终却没有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出现。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何为“黄肠题凑”?

所谓“黄肠题凑”是先秦、秦汉时期的一种最高等级墓葬形制,具体指的是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的是去皮黄心柏木;“题凑”指的是摆放方式,这些巨大的柏木通过层层平铺的方式堆垒,不使用任何榫卯结构;“木头皆内向”,与同侧椁室壁板垂直。因为地域差异,部分非柏木生长地区的“黄肠”有时也会用其他木材替代柏木,如江苏扬州的皇陵厉王刘胥墓,其“黄肠题凑”使用的就是楠木而非柏木。



谁可以使用“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制,理论上只有帝、后才有资格享用。但是,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汉墓来看,汉朝的诸侯王普遍使用了“黄肠题凑”,就连因涉嫌谋逆自尽的广陵厉王刘胥及其王后也使用了。可见,汉朝诸侯王级别是可以合法使用“黄肠题凑”的。列侯墓使用“黄肠题凑”者则较为罕见,如长沙马王堆的轪侯利仓墓,就没有使用这种葬制。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黄肠题凑”在汉朝是诸侯王以上级别者的专享,列侯没有资格使用。当然,事事都有特例,史籍记载著名的权臣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刘询就曾经“特批”他使用“黄肠题凑”。但是,这仅仅是特例,而且需要皇帝“特批”!



说到这里,刘贺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临终之时,刘贺的身份早已不是皇帝,只是汉王朝的列侯之一,按当时的制度,他是没有资格使用“黄肠题凑”的。但是,刘贺毕竟曾经是皇帝,他心中依然寄希望自己那位皇帝堂侄汉宣帝能够“特批”自己使用“黄肠题凑”。不管能不能获得“特批”,大框架先搭起来再说,免得将来手忙脚乱。就算没有获得汉宣帝“特批”,好歹也有个“黄肠题凑”的大架子,聊胜于无嘛!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僭越”,只不过刘贺身份太过特殊,他不敢走得太远……那么,为什么刘贺没有使用金缕玉衣呢?



何为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顾名思义,它是一件衣服。但这件衣服不是活人穿用的,而是一件冥器,是人去世之后穿着的“寿衣”!既然是玉衣,自然是用玉做的,金缕玉衣通体由大小不等、打磨光滑的玉片组成。而且,这些玉片不是用普通丝线连接的,用的都是黄金制成的金丝,故名金缕玉衣。



谁可以使用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与黄肠题凑一样,也是最高等级的葬制,理论上同样只有帝、后才能享用金缕玉衣。按照汉制,诸侯王与列侯也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但是,因为汉初制度不健全,诸侯王穿着金缕玉衣入葬者还是有不少的,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中山靖王刘胜下葬时所穿的便是金缕玉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列侯除非皇帝“特批”,是不能使用金缕玉衣的,否则就是僭越!



这就合理解释了刘贺为什么没有穿着金缕玉衣下葬这个问题。可问题又来了,按照汉制,列侯是可以使用银缕玉衣的,可刘贺为什么也没有使用呢?首先是因为汉初、甚至包括前中期,这种葬制并非绝对。换言之,下葬时可以穿玉衣,也可以不穿。其次,玉衣在汉朝是不能私制的,诸侯王也不行!都必须由汉廷统一制作、由皇帝赐予,或许汉宣帝压根儿就没有给自己这位堂叔准备玉衣也未可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而且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或许更大!



刘贺的再次变相“僭越”

在海昏侯大墓中虽然没有出头金缕玉衣或者银缕玉衣,但是出土了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金缕琉璃席!或许刘贺内心根本不愿意憋屈地以列侯身份穿着银缕玉衣下葬,可身份又太过敏感,使用金缕玉衣有僭越之嫌,而且还容易引发汉宣帝的疑心。因此,刘贺退而求其次,使用了“法律法规”限制不太严格的金缕琉璃席。为什么是琉璃而不是玉?个人认为,很可能还是在尽力避免汉宣帝起疑。说白了,刘贺的身份太特殊,就算是打“擦边球”也不能太过明目张胆!



使用金缕琉璃席,既没有违制,又满足了刘贺内心的需要,是典型的“擦边球”。从海昏侯大墓出土的刘贺私印“大刘记印”多少也能看出刘贺的这一心态。虽然被废了、从皇帝变成了列侯,但刘贺内心多少还是对皇位有些恋恋不忘的。有了这个大前提,海昏侯大墓中的变相“僭越”也就都可以说得通了……复辟是没有指望了,刘贺也只能在阴宅里自己哄哄自己开心了,不是吗?


农民工歪说历史


我是回望历史,我来回答:

刘贺想要高规格的墓葬,但等到他死皇帝也没有同意。

“黄肠题凑”在汉朝是诸侯王以上级别者的专享,列侯没有资格使用。

当然,事事都有特例,史籍记载著名的权臣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刘询就曾经“特批”他使用“黄肠题凑”。但是,这仅仅是特例,而且需要皇帝“特批”。说到这里,刘贺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临终之时,刘贺的身份早已不是皇帝,只是汉王朝的列侯之一,按当时的制度,他是没有资格使用“黄肠题凑”的。但是,刘贺毕竟曾经是皇帝,他心中依然寄希望自己哪位皇帝堂侄汉宣帝能够“特批”自己使用“黄肠题凑”。

不管能不能获得“特批”,大框架先搭起来再说,免得将来手忙脚乱。就算没有获得汉宣帝“特批”,好歹也有个“黄肠题凑”的大架子,聊胜于无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僭越”,只不过刘贺身份太过特殊,他不敢走得太远……那么,为什么刘贺没有使用金缕玉衣呢?何为金缕玉衣?金缕玉衣,顾名思义,它是一件衣服。但这件衣服不是活人穿用的,而是一件冥器,是人去世之后穿着的“寿衣”

既然是玉衣,自然是用玉做的,金缕玉衣通体由大小不等、打磨光滑的玉片组成。而且,这些玉片不是用普通丝线连接的,用的都是黄金制成的金丝,故名金缕玉衣。谁可以使用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与黄肠题凑一样,也是最高等级的葬制,理论上同样只有帝、后才能享用金缕玉衣。按照汉制,诸侯王与列侯也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但是,因为汉初制度不健全,诸侯王穿着金缕玉衣入葬者还是有不少的,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中山靖王刘胜下葬时所穿的便是金缕玉衣。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列侯除非皇帝“特批”,是不能使用金缕玉衣的,否则就是僭越。这就合理解释了刘贺为什么没有穿着金缕玉衣下葬这个问题。可问题又来了,按照汉制,列侯是可以使用银缕玉衣的,可刘贺为什么也没有使用呢?首先是因为汉初、甚至包括前中期,这种葬制并非绝对。换言之,下葬时可以穿玉衣,也可以不穿。其次,玉衣在汉朝是不能私制的,诸侯王也不行。都必须由汉廷统一制作、由皇帝赐予,或许汉宣帝压根儿就没有给自己这位堂叔准备玉衣也未可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而且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或许更大。刘贺的再次变相“僭越”在海昏侯大墓中虽然没有出头金缕玉衣或者银缕玉衣,但是出土了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金缕琉璃席。或许刘贺内心根本不愿意憋屈地以列侯身份穿着银缕玉衣下葬,可身份又太过敏感,使用金缕玉衣有僭越之嫌,而且还容易引发汉宣帝的疑心。因此,刘贺退而求其次,使用了“法律法规”限制不太严格的金缕琉璃席。为什么是琉璃而不是玉?

个人认为,很可能还是在尽力避免汉宣帝起疑。说白了,刘贺的身份太特殊,就算是打“擦边球”也不能太过明目张胆。使用金缕琉璃席,既没有违制,又满足了刘贺内心的需要,是典型的“擦边球”。从海昏侯大墓出土的刘贺私印“大刘记印”多少也能看出刘贺的这一心态。虽然被废了、从皇帝变成了列侯,但刘贺内心多少还是对皇位有些恋恋不忘的。有了这个大前提,海昏侯大墓中的变相“僭越”也就都可以说得通了……复辟是没有指望了,刘贺也只能在阴宅里自己哄哄自己开心了。


王二的2020


《士丧礼》一书中,对使用黄肠题凑的阶层,有明确记载:“

天子椁题凑,诸侯不题凑。不题凑,则无四阿。

海昏侯只是一名当了27天的皇帝,后来因为不合霍光的口味,遭贬海昏县,成了侯。既然不是天子,自然没有资格享受黄肠题凑。

由此可见,在物质文明并不发达的古代。生活中的一切物质享受,都被“礼”严格的限制。越是往上的阶层,对“礼”就越是严格遵守;反倒是下层老百姓,温饱尚且不能满足,谈什么封建道德呢?

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都是“礼”的一部分,敢于僭越的,后果自负。

海昏侯刘贺被贬之后,在霍光眼里,他已经成了“罪人”。

不过,不管怎么说,海昏侯都是汉武帝的亲孙子,又当过27天的皇帝。只要是有机会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就一定会去那么做。

虽说海昏侯墓里没有黄肠题凑,也没有金缕玉衣,可是他身下铺了一张琉璃席。

在汉代,琉璃可是比玉器还要珍贵的东西!刘贺的身份,使他不可以使用金缕玉衣,然而他却用了包金的琉璃席!用琉璃席取代金缕玉衣,这是宣帝未曾预料,却毫无办法去阻止。

除了琉璃席,能够表明刘贺高贵身份的器物还有很多,比如龙凤纹韘玉佩、麟趾金、5车20马、两组青铜编钟等等。

而墓葬的规格,已经非常接近黄肠题凑。

这两张图片,一张有黄肠题凑的,是秦宫1号墓;下面这张图是海昏侯墓。

看得出来,海昏侯墓里,除了没有黄肠题凑,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在他的陪葬品里,仅仅黄金就有100公斤,还有多达10吨的五铢钱;更不用那些满载文字信息的竹简和孔子穿衣镜了。

相比于这些金银器物,我更期待竹简被解读…嗯,就好比我期待破镜重圆一样。


祗树


首先对于题主提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的是,海昏侯墓并没有使用使用黄肠题凑葬具,对于“设了黄肠题凑而不用”其实并不太明白题主想要表达的意思。

古文献史料对于黄肠题凑的记载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三国时魏人在对《汉书·霍光传》黄肠题凑的注词中说到: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即“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 题凑 ”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黄肠题凑是西汉中期才出现的名称,而在此之前,则称为题凑。

黄肠题凑示意图

我国最早发现的黄肠题凑墓是1974年在北京发掘的大葆台汉墓,这是汉代之后世人首次发现“黄肠题凑”的实例,之前只是在史书中见到过这种葬具,却始终不知道其为何物,大葆台汉墓的发掘让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特殊的葬具。

“题凑”墓起源于秦国,我们都知道秦国的王级墓葬的规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王墓中是最大的,例如在陕西凤翔县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就出土了“题凑”的葬具,据推测这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这座墓葬的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发掘的前秦时期最大的墓葬。“题凑”的最初作用是充当木椁室的承重墙,因为墓葬的规模过大,一般的椁板根本承受不住椁室上方的填土的重量,所以要增加一组“题凑”来进行称重。



秦公一号大墓


发展到汉代之后,“题凑”称为帝王陵墓的专属,这是“题凑”既有其使用作用,又有礼制的作用。当然也可以理解。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霍光墓便是一例子。


海昏侯墓平面图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海昏侯墓的平面图,我们会发现,其在椁室内围绕棺室的一周保留了一圈过道,据推测,当时可能是为黄肠题凑而预留以来的空间。刘贺可能当时寄希望于西汉朝廷为他颁赐黄肠题凑,然而遗憾的是,朝廷并没有为这个废帝破例颁赐“黄肠题凑”,也是成了现在我们看到了一圈过道。对于金缕玉衣这个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西汉,金缕玉衣也是帝王的专属,任何人不得僭越的,既然没有让你使用黄肠题凑,当然你也没有资格使用金缕玉衣啦。虽然不让用玉衣,但是刘贺还是要极力表现自己的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为自己制作了琉璃席,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啦。虽然在西汉已经可以很熟练的制作琉璃,但是还是非常珍贵和稀有的。


考古流帆


西汉中前期,礼制还不乱,没本当代天子特赐,没人敢用。正是刘贺同时代的西汉好评最高帝王汉宣帝去世后,西汉一路下坡,礼崩乐坏(继位者元帝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宠信宦官皇权式微,成帝荒于酒色外戚王氏擅王莽篡汉之先,哀帝看名知其人,正所谓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