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只用十几天的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打的落花流水?

进而读史


日本关东军成立于1919年4月12日,因为侵略现属于大连的金县、大连(当时的名称)的“关东州”而得名。在日本陆军体系当中,关东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也是最好的,有”皇军之花”的名称。

1945年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已走上了穷途末路,苏联人对关东军发动的进攻时对间很短,却将关东军一举歼灭。那么精锐的关东军为什么在当时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呢?

1945年的苏军面对的是一支实力大不如前的关东军

关东军的实力非常强劲,那是在关东军刚成立的时候。在鼎盛时期关东军有120万人,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一个敢死队旅团和两个航空军。成立关东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苏联的进攻,毕竟当时苏联是一个大国强国。

在整个的抗日战争和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其实力达到顶峰之后,被不断的抽调到各个战场。在抗战战场,由于日军占领中国的领土不断扩大,日军的战线不断地被拉长,再加上日军在中国战场不断地消耗。为了弥补在中国各战区兵力的不足,日军不断的抽调关东军部队到中国战场的各处。

▲1945年的关东军已不是“皇军之花”,而是明日黄花

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日军大本营不得不从关东军不断的抽调精锐部队到太平洋战场去与美军厮杀。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所以每次美军开展夺岛,半夜的时候都能全歼岛上的日军(由于失去了制海权,守岛的日军一旦战败基本都跑不了)。

因此到了1945年的时候,当时所谓的日本关东军,其实是一支已经被抽干了的关东军,所谓的70万关东军,其中有大概25万人是临时征调的当地日本侨民。而且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武器非常匮乏,有十几万人没有枪。

日军战术水平与苏军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就当时的二战来说,陆军最好的战术自然是闪电战。其宗旨就是利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的武装部队通过立体作战的方式迅速撕开对方的防线,首先利用强大的空军,轰炸对方的军事目标,然后利用坦克部队的快速突击能力,迅速迂回穿插到对方部队的背后,实现对敌军的分割包围。

▲日军的坦克在苏军坦克面前显得太弱鸡了

而日军的战术还停留在一战的战术水平上,基本上是以打阵地战为主的陆军作战方式。空军和陆军以及步兵与机械化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作战能力。尤其是当面对着苏联强大的坦克部队的时候,日军的坦克几乎没有抵抗力。日军的坦克基本上以轻型坦克为主,装甲薄,火力弱,对苏军的坦克根本就造成不了威胁。日军的坦克能弱到什么程度呢?在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竟然可以开着美国的大卡车把日军的坦克给撞翻。

战术水平上的代差造成了日本关东军在面对苏军的时候毫无反击之力。

关东军面对的苏军空前地强大

那么当时进攻关东军的苏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当时进攻日军的苏联军队是一只经过了4年残酷卫国战争考验的大军,这支军队作战经验丰富,战术配合成熟,且刚刚战胜德国法西斯,部队士气十分旺盛。

从人数上来说,当时进攻关东军的苏军至少在150万人以上,比关东军多出了一倍还多。飞机有5000多架,坦克有5000多辆,就装备水平、士兵的作战素质、以及军官的指挥能力来说,都远远的超过了当时的日本关东军。

▲苏军当时的主力T34坦克,明显比日军坦克强悍了很多

同时苏联在战前秘密地做好了战争准备。在日军不知情的情况下,苏联将这支庞大的军队从欧洲调到了东北地区,在做好战争准备之后,苏联对日军发动了突然进攻。

面对着苏联强大的钢铁洪流,日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战争基本上在一个星期内就结束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1945年苏联进攻东北的战役中,由于关东军基本已经被抽空,再加上战术水平,装备以及人员素质方面都远不及当时的苏军,所以短时间内被苏军击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老威观史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出动150万大军开进中国东北,在四千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攻击。


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短时间内就崩溃了。那么,日本关东军为何在苏联军队面前如此脆弱呢?

武器装备差距大

日军在亚洲来说还可以横行霸道一下,但是在世界范围来说,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来说算不上有多牛。和苏联比起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更是差距巨大,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正是因为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下,让日本关东军根本就无力抵抗。



日军无心恋战

1945年8月9日,此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所以说,日本关东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曾经的法西斯联盟也就剩下日本还在孤军奋战了。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日本士兵根本就无心恋战,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士气、战斗力与战争之初不能比。


总结

正因为这两大原因,面对实力强大的苏军,日本关东军一败涂地,战败投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作为日军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尚且如此,其他日军部队的情况就更甚了。


历史评说


从双方投入兵力来看,关东军70多万;苏军则动用了150多万人参加战役,司令官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下辖80个师,27个坦克旅,飞机三千多架,坦克五千多辆,火炮和迫击炮两万多门,重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

刚从德国抽调过来的苏联红军,经过德国战场的洗礼,战斗力强悍,采用了大规模集团军作战,对关东军进行突袭和包围分割,打得日军溃不成军、几无还手之力。此役共歼敌近十万,俘虏50多万,加快了日军在中国战场败退的步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雄视天东


冯小刚拍的《紫日》看过的举手?在野战中进行防御的日军报告上司发现300辆苏军坦克,歪把子、九二重机枪打上去完全没什么卵用,少数几门战车防御炮刚刚开火,就被头顶上的“拉2”飞机炸得七零八落,日本兵只能绝望地使用“肉弹”战术进行攻击,身上绑着炸药冲向T34坦克群。



除了少数几人得逞外,大多数“肉弹”最后都被碾成“肉饼”,根本无法抵挡苏军的钢铁洪流。要说《紫日》的战争场面和武器道具未必是一流的,但粗犷反映出一个事实:日本关东军的装备和火力,与刚刚打败希特勒的苏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也就是关东军迅速崩溃的第一个原因:双方之间的硬件差距太大,远远超过了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

为了准备所谓的“本土决战”,关东军绝大多数重炮和超过三分之一的战略物资已经转运回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师团连步枪等轻武器都深感不足。同时,关东军所辖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撤至半岛或国内机场,也就是说,面对苏军的现代化、机械化作战,日军在东北上空完全丧失了制空权,遂行大兵团作战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第二个原因就是兵力对比悬殊,关东军实力最强的是1941年“关特演”到1942年升格为“总军”期间,大约拥兵31个师团85万余人,并且多数为精锐师团,作战序列内有“机甲军”和“第二航空军”等装甲和空中力量。老实说,这个兵力和火力配置还能跟1945年的苏军撕扯一番,然而日本军部不断的调出部队,事实上已经抽断了这支“皇军之花”的脊梁。

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大本营陆续从关东军抽调部队尤其是重装备师团(这里没有甲种师团的称谓),分赴太平洋战场的各岛送死。1944年关内战场豫湘桂战役也抽出一部分,而仅1945年1月就调出13个师团和机甲军全部(部分调回本土),到4月间随着冲绳战役的结束,关东军又被调走7个师团,前前后后弄走不少于24个师团。



精锐部队都调出了,对“伪满洲国”的军事占领还得维持,于是再把若干国内新编师团派过来充数,这都是番号在100以外由老弱士兵组建的师团,战斗力连三流都不算。同时征召了25万名在东北的“侨民”,新编了8个师团、7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坦克师团和5个炮兵联队,如此拼凑下来的关东军,虽然尚有24个师团约70万人的兵力,但此关东军已非“彼关东军”。

日本人自己心里有数,他们根据武器装备和战斗素质的核算结果是,1945年7月关东军的战斗力,只相当于1942年的8个半师团,大约是四分之一强的比例。而苏军出动的则是从欧洲战场转调回来的150万百战之师,不计空中力量,即便按诺门坎战役1:1的战力比,苏军至少占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不能简单数人头)。



其实还有重要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日本人对于对手现代化战争能力的低估,以及铁路保障能力的误判。在他们看来,苏军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之内,不可能对东北发动大规模攻势,关东军设想的“决战时间”居然是1946年(日苏中立条约1946年4月到期)!期间日本人甚至还寄希望由苏联调停、达成日本与美英盟国“体面的停战”,所以关东军上下对苏军的进攻缺乏必要的准备。

就战役战术而言的第四个原因,是关东军不相信对手在复杂地形上的通过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以重兵置于北满和东满依托筑垒地域顽抗。而苏军的外贝加尔方面军却是从西满突入,越过大兴安岭直插东北腹地,其装甲矛头第6坦克集团军的战斗损失,甚至还没有在大兴安岭翻山的多,如此,关东军在东北的防御体系被拦腰截断,很难组织其像样的大兵团抵抗了。



不过,疯狂的鬼子们仍然各自为战,在北方筑垒地域的要塞区死守不降,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终究于事无补,因为大势已去。吉林和辽宁境内的关东军已经撒丫子向半岛逃命,要塞区得不到任何增援,被消灭是早晚的事。苏军于8月9日凌晨发起进攻,仅仅一天之后,日军大本营就通知关东军:必要时可以放弃东北退入半岛,就是说日本人自己都心里没底。

1945年8月15日,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关东军则是8月16日下午四时接到了参谋本部的投降命令,次日派参谋长秦彦三郎飞哈尔滨接洽投降。



但是苏军总参谋部以日军还在抵抗为理由继续武装推进,直到彻底控制局势后,才回复关东军:“建议从8月20日12时起,在整个战线停止对苏军的一起战斗行动,缴械投降”。

所以这也是最后一个原因,打到第十二天头上,关东军已经决定全面投降,总共有64万名日军官兵和148名将军成为了苏军战俘,被毙伤的8万多人只占部队总数的九分之一,说落花流水也好,土崩瓦解也罢,总之哪里来的什么“玉碎”?


度度狼gg


日本关东军,战斗力十分强悍,是日本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日本关东军和苏军三次交手,前两次交手中,日本关东军战斗力明显比苏军强,苏军凭借人多,武器精良,炮火充足取胜,还是惨胜。后一次交手,苏联军队越打越强,日本关东军越打越弱。原来,参加苏德战争的苏军人数众多,装备十分精良,炮火十分强大。日本关东军大部分抽调到太平洋战场,让美军真正领教了日本鬼子的真实战斗力和厉害。剩下少部分关东军精锐,被日本大本营抽调回国保卫日本本土去了。剩下的日本关东军全是新兵,其部队是七拼八凑组建起来的临时作战部队。这样的部队的士兵全是新兵,菜鸟,乌合之众,没参加过军事训练,没参加过军事演习,更没上过战场。这样的部队是垃圾,这样的新兵是人渣,这样的垃圾军队毫无战斗力,有辱关东军威名。这样的菜鸟关东军垃圾部队,缺衣少穿没吃的,去当叫花子讨口要饭,缺枪缺子弹,缺炮缺炮弹,缺飞机没燃油,缺少爱心良心黑了心,不人道没人性,缺少正义与和平打败仗,一缺全都缺的人渣,垃圾军队,怎能和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作战勇敢,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强大苏军交手,对抗,作战?这时的日本关东军,如讨口要饭的叫花子,又怎么能打赢,打败强大无比,不可战胜的强大苏军呢?好战必亡。日本是小国,穷兵窦武,国内资源枯竭,无力支持对外作战,日本靠侵略他国,达到以战养战的险恶用心和罪恶目的,日本侵略他国,不得人心,最终失败投降。日本关东军越打越弱小,苏军越大越强大。强大苏军,打败弱小的关东军,是分分秒秒之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松打赢战胜。


中国美6220


来看看苏军如何把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

1、苏军174.74万VS关东军70万,苏军2.93万门火炮VS关东军5360门火炮,苏军5250辆坦克VS关东军1155辆坦克,苏军5171架飞机VS关东军1800架飞机,战果是:苏军伤亡3.2万,关东军战死8.3万(日本官方为2.1万死亡),伤亡率:苏军1.8%、关东军11.8%(日本官方伤亡数字:3%)。

由于有确实史料正式苏军将中国人、朝鲜人的战死列入日军伤亡数据,因此真正关东军的战死肯定低于8.3万人。

2、在8月18日关东军投降前,苏军没有占领任何一种中等以上的城市。8月19日苏军以空降兵占领长春、沈阳;8月20日占领新京、奉天、哈尔滨、佳木斯等;8月22日占领旅顺大连、平壤、开城;8月26日和外界断绝联系的虎头要塞才被苏军攻克。

3、关东军70万,投降59.4万,战死8.3万,不能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吧?主力基本上都在长春、沈阳。

关东军在苏日战争失利的原因

1、关东军主力早被抽调,基本都是临时征召新兵。表面看起来关东军人数为70万,但主力早就被抽调差不多:

1943年开始关东军主力就开始被抽调到太平洋战争;1945年,关东军13个师团再次被抽调;美军占领冲绳后,关东军7个师团和30%的战略物资被抽调会本土。

在1945年8月时,70万关东军里只有8个师团是原关东军——估计还是驻防在长春和沈阳。

2、日本大本营计划是在沈阳、长春等地和苏军决战。苏联8月9日到8月15日这几天所遭遇的只是关东军的边境部队和满洲国部队,战力并不强。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打断了关东军准备在沈阳决战的准备。

所谓苏联俘虏60万关东军,不过是关东军奉命投降。

3、苏联8月9日进攻是对关东军的突袭。关东军原本预计是45年秋季或46年春苏联才可能进攻。

1945年苏日战争,严格来说,只打了6天(从8月9日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联在8月18日关东军投降后到9月2日的军事行动,不能算是战争——日本都投降了,你苏联和谁打?

其次,东北战场,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关东军,而是后勤运输。关东军如果死守长春、沈阳3-6个月,苏军只能后退——因为远东地区没有办法提供170万苏军的物资,苏联的铁路也无法及时送来这么多的物资。

向中国求援?中国自己还没有呢,怎么给?

美国嘛,当然是不会支援苏联。

苏联欧洲部分也是刚刚结束欧战,也不会有过多的物资支援。

因此,与其说是苏军击败了关东军,不如说是关东军奉令投降。日苏战争从8月9日到9月2日持续23天,真正的战争状态只有6天,剩下18天都算是苏联一个人在战斗。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苏军用兵神速且隐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关东军击溃。

日俄战争之后,取胜的日军强占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在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的司令部。关东军原本是为了入侵苏联所设立,在张鼓峰战役和诺门坎战役后,日军领略到了苏军已经不是当年沙俄时期的手下败将,不敢再轻举妄动。

1942年夏天,当德军在包围斯大林格勒之际,希特勒建议日本从东面进攻苏联,形成包夹之势。而早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访问莫斯科,建议苏联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双方一拍即合,日本以不进攻苏联为代价,与苏联交换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中立立场。苏联解除了腹背受敌的威胁,而日本也因此放虎归山。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谈,并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苏联由于与日本有中立条约,不便成为《波茨坦宣言》的签字国。但在此前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场结束后的三个月内,苏联对日本宣战。而苏联与日本作战的条件是,让中国在外蒙古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维持外蒙古所谓的现状,让苏联继续租借旅顺口等。

对这些条件,斯大林非常坦率:“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他就无法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同一个签订有中立条约,并且没有重大纠纷的国家作战。”苏联之前与日本签署的中立条约规定,在条约届满12个月前,双方必须告诉对方是否继续续约。到了1945年4月5日,苏联通知日本,自己不希望继续延长条约,并且让日本相信该条约仍然有12个月的有效期。日本当时对苏联无宝不落的性格,也是深有体会。日本以其二战占领的领土为见面礼,让苏联在日本与同盟国之间进行调和。此时的斯大林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但是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日本以为苏联仍在考虑中,而这时日本还以为自己在苏德战争时,没有在苏联后面捅刀,有恩于它,不疑有他。

苏军在战前的兵员集合做得相当隐蔽。苏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将士兵和物资运往远东。出发前,苏联严令士兵不许向家人透露其动向,更不允许亲人来车站送行。为模糊战役的规模和意图,苏军为参战的各方面军司令员和士兵签发假名,并颁发了军衔较低的身份证。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化名为卡西涅夫将军负责苏联三个方面军和海军的协调工作。

苏军决定在相距1500公里的两个出发阵地,即从外蒙古东部和苏联滨海地区实施向心突击,迫使关东军两面作战,并把关东军分割成几个孤立部分,最后在沈阳和长春之间全歼关东军,防止它们从山海关进入关内。

(华西列夫斯基)

根据《雅尔塔协定》,如果苏联在8月9日之前没有对日本宣战,就等于自动放弃对日作战。而美国在这个日子迫近时,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这等于请苏联出局。于是苏联为了抢人头,决定进攻发起时间在1945年8月9月。

苏军的150万士兵已经厉兵秣马,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宣战。由于苏方递交宣战书给日本驻苏联使馆后,立即切断使馆的通讯,实质上等于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战。日本大使没能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关东军此时正处于懵圈状态。

苏军的远东第一方面军,从苏联的滨海地区,向哈尔滨,吉林方向发动进攻。从虎头到绥芬河的行军异常艰巨,凡关东军不设防地区,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远东第一方面军长途跋涉过泥泞的道路,强渡穆棱河,进入关东军驻垒地域。

关东军一直以为苏军主力远在欧洲,根本想不到苏军会来得这么快。关东军的防御部署还没有调整就绪,只好在驻垒地区仓促抵抗。战役的主动权一开始就掌握在苏军手里,日本士兵在被动的情况下,只能以武士道的精神进行战斗,使苏军遭受了意想不到的伤亡。苏军在地面火力上有压倒性优势,它的炮兵组成强大的集中突击兵团,日军第一次尝到了喀秋莎犁地式的洗礼。

关东军的航空兵在战役爆发之日,就匆匆撤到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苏军掌握了制空权,其地面部队在没有日空军的威胁,到8月14日便突破关东军驻垒防地,向其腹地推进150公里,来到林口到牡丹江日军设防地区。苏军继续推进,以包围关东军防御体系的支撑点牡丹江市。

远东第二方面军的任务则是向哈尔滨,保兴方向实施进攻,协助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方面军,分割围歼关东军。这个方面军的前面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江对岸是掩护通往腹地道路的驻垒地域。8月9日凌晨,远东第二方面军强渡黑龙江,但关东军主力已经撤往腹地,沿江只有少量以驻垒为依托的守备部队。关东军守备部队无心恋战,他们撤退时炸毁了黑龙江为数不多的桥梁。

远东第二方面军的强渡本来还算顺利,但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之后,泥泞的黑土地迟滞了其推进的速度。但苏军还是克服困难,于当日占领了饶河,并于8月14日消灭附近的抵抗枢纽,随即向佳木斯发动进攻。苏军以每天平均5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苏军的阿穆尔河(苏联对黑龙江的称呼)区舰队用船只运载步兵和武器装备的同时,与陆军部队保持着联系,随时为地面战斗提供火力支援。

后贝加尔方面军任务是从外蒙古东部向沈阳,长春方向实施突击。而要打到沈阳和长春,先要穿越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和荒无人烟的大戈壁。在进军的路上,最大的险阻是几乎无法攀登的大兴安岭,而只要克服了这座大山的屏障,前面即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关东军将无法阻挡这天降神兵。在进攻发起的第三天,苏军终于翻过大兴安岭,关东军猛烈抵抗,在山谷里进行了山地战斗。

苏军当中有不少哥萨克骑兵,在欧洲战场上,哥萨克骑兵曾经突袭德军后方。现在,它被赋予特殊使命,与蒙古元帅乔巴山一起指挥苏蒙混合机械化军群,利用骑兵和机械化部队快速灵活的特点,从荒无人烟的戈壁突入东北腹地。

(乔巴山)

当时日本主政的铃木贯太郎内阁主张与盟军和谈,而此时他已经压制日本激进的军国主义势力。苏军在戈壁行军途中,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尽管铃木贯太郎是出于避免日本民族陷入一亿玉碎的后果,但其努力在客观上帮助苏军击溃关东军的心理防线,关东军的厌战情绪与日俱增。

然而苏军却没有因为天皇的投降诏书而停止进军,他们认为在日本没有下达日军停止武装抵抗的命令之前,苏军将继续进攻。苏军的进攻速度超乎预定目标,各方面均越来越靠拢,到苏军进攻的第7天,关东军已经被分割包围。关东军万万没想到,苏军的坦克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前进几百公里,直逼其老巢。

(铃木贯太郎内阁)

关东军想收缩外围兵力,在东北腹地形成聚合力量,顽强抵抗。但由于苏军推进速度太快,关东军的部队即使收缩回来防御,但是一直没有组织起立体的防御体系。关东军不甘失败,还组织了敢死队出动。他们是陆地上的神风特攻队,每个人身上系满炸药和反坦克手雷,突入苏军进攻行列中,只求同归于尽。在牡丹江反冲击中,200名关东军敢死队一齐扑入苏军坦克方阵,炸毁苏军坦克几十辆。

但是这扔阻止不了苏军的进攻。苏军在陆地进攻的同时,还对南哈萨林岛和千岛群岛进行突击。苏军登陆部队在夜间出其不意发起登陆作战,在岛屿的争夺战中异常艰巨,关东军把为数不多的坦克投入到了岛屿战斗。苏军的海军陆战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持续了三个星期才结束。苏军舰队还封锁了朝鲜各港口,至此彻底切断了关东军从海上逃窜到日本本土的退路。

8月16日,苏军占领了牡丹江市,两天后又夺取了哈尔滨市,随后攻占长春市。为了占领关东军的后方机场,经验丰富的苏军飞行员,和东线战场的空降兵组成了空降部队,把机降和伞降运用在东北战场。苏军的歼击机压制着关东军的飞机不让其起飞,而后苏军满载士兵的运输机在关东军机场降落,苏军机降部队冲出舱门,关东军的机场警卫部队连警报信号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被解除了武装。多数关东军飞机来不及升空作战就成为苏军的俘虏。但也有少数信奉武士道的日军不愿束手就擒,在苏军面前自杀了。

苏军出兵东北之时,得到中国军民的支援和配合,解放区的军民也进行总反攻,使得关内日军彼此不能策应。也只有善良淳朴的东北人民,对苏军少数人员在东北的违纪行为,以大局为重,勒紧裤腰带,为苏军提供给养。苏军能够在东北能够一举击溃关东军,也有中国军民的功劳。

在海陆空三路都被苏军封堵后,尽管关东军此时只损失了83737人到2.1万人之间,但是已经无计可施,无路可逃,没有作战意义下,在8月18日在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的带领下宣布投降。60余万关东军被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据日本官方披露数据后来只有约47万人回到日本,至少有10万人死在苏联。别看以前闹得欢,明天让你拉清单,关东军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梓蕤


二战中,远东地区最强悍的军队莫过于关东军了,多年时间,战功赫赫,侵华战争也是从关东军开始打响的。然而,这支军队,在1945年,十几天的时间内,一溃千里,被强大的苏军击溃。

关东军很强,但同样,苏军也不是软柿子。1945年的苏军,正处于巅峰时期,攻克柏林的荣耀笼罩着他们,而日本呢,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精锐消耗殆尽,濒临灭亡了。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

日军和苏军的差距主要是三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一个是战略上的差距,还有一个是兵员素质上的差距。这三方面的差距,根本就没法通过什么武士道去弥补,等待日军的,只有灭亡,而没有任何办法。

装备体现国力

苏军在整个二战中生产了六万多辆T34坦克,这个实力日本是远远比不起的,就他们那小豆坦克,根本就不是苏军任何坦克的对手,直接一炮就能打穿。苏军总共动用了5500多辆坦克、2万多门火炮,再加上3000多架飞机,共计150多万军队,实力非常强大,关东军几十万人,那点坦克飞机根本不够看。



而步兵的装备,差距同样明显,苏军那波波沙冲锋枪就像不要钱一样,几乎后期人手一把。而日军的三八大盖,射程什么的够用,但是你近战火力压根就跟不上。而离远了,苏军直接开炮了。这已经不是差距了,是有代差了。诺门罕战役时,德国人评价说,差距在五十年。而1939-1945,日本陆军武器装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苏联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战术思想上的差距

而战术思想上,苏日两国之间差距更为明显。日军,顶多是一战时期的一个加强版。而苏军不同,苏军已经将机械化普及,坦克玩的转,日军根本不知道坦克怎么用。苏军在玩纵深穿插的时候,日本还在玩堑壕战,苏联已经开始立体化作战了,日军玩的是万岁冲锋。

装备上体现的是国力,而战术思想决定于装备的运用。很明显,日军拿不出优秀的武器装备,先进的战术,不是不懂,而是压根就不敢想。

兵员素质,一大截差距

1945年的苏军,刚刚经历了整个卫国战争,都是老兵油子,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苏联对日作战的兵力都是从欧洲紧急调动过来的,苏联动用远东的铁路公路运输军队。苏军前期战斗力不咋地,这是事实,而经历了几年的战争,能活下来的,没有一个是弱者。

而日军不同,日军属于兵员全消耗没了,前期经验丰富的老兵被杀的一个不剩。后期补充进来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关东军呢,精锐都被调往前线,同样补充进来一堆炮灰。这些新兵,根本就不是苏军老兵油子们的对手。


苏军,巅峰状态,能和美国叫板,而日军呢,后期连国军都打不过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都差距明显。而且,苏军这次行动,就是带着尽快结束战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目的。斯大林就是要用最快速的方式去争夺胜利果实,目的就是赶紧把关东军打垮。


军武文斋


我们先来看时间点!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苏联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9日进攻关东军!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对日宣战?说白了,就是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觊觎东三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笑的是很多国人对苏联进攻东三省的行为居然感恩戴德!苏联军队面对的是已经失去斗志即将投降的日军,他为什么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刻不宣战?这其实要从满清时期的日俄战争说起!

日俄为了争夺中国的东三省,大打出手,最后以日本胜利结束,俄国人撤出东三省,日本派军队驻守,以维护日本在东北的经济利益,这支军队就是关东军!俄国后来革命成功成立了苏联,为了一心对付德国,跟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知道吧,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是在撕毁条约的前提下,抢夺胜利果实的卑鄙行为!他如果不进入东北,日本一样会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东三省一样是中国的领土!

后来,反而是中国政府一再要求苏联撤出,美国施压,苏联军队才在抢掠一空,搬走工业机械设备,很不情愿的撤出了东三省....当然,走之前还使了手段,那都是后话....

所以,苏联进攻关东军,不过是一次投机取巧卑鄙无耻的投机行为!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中国人没必要再自作多情的感恩戴德歌功颂德了!


靖安智能


苏军对关东军的这场战役苏军称之为满洲进攻战役。

苏军为了此次战役进行了精心准备,除了原先的远东部队外还从结束的苏德战场抽调了40余万人、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及21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样使得参战总兵力达到174.7万余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98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50辆、作战飞机5171架、主要作战舰艇93艘。

此时,日本的关东军以及在朝鲜的第17方面军(共2个军9个师团又3个旅团,日军大本营7月15日规定,北方一旦有事,归属关东军指挥) 共有3个方面军7个军31个师团又14个旅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和1个机动旅团)。在这些部队中,第17方面军的第58军(3个师团又1个旅团)驻防济州岛和独立混成第127旅团驻防釜山,属于美军作战区域。

除此之外,苏军战役作战区域的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上的日军第88-9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29旅团属于第5方面军(总部北海道札幌)建制,除了第91师团1944年组建外,其余都是1945年组建部队;而在张北方向有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参战。

综上所述,日军实际参战兵力为31个师团又15个师团。日军作战主力关东军早已不是“皇军之花”,主力基本在太平洋战场消耗掉,仅有3个师团是在1944年前组建的第39、59、63师团分别编成于1939、1942、1943年)。日军参战总兵力加上伪军约100万人,装备坦克近千辆、火炮5000门、飞机千余架。

从实际情况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9日-8月15日。在此期间,与苏军实际交战的日本陆军部队(独立旅团以上)有:东线第1方面军第124、126、135、122、79、112、127、128师团、独立混成第132旅团、第1机动旅团;西线第3方面军第107、119师团,独立混成第80旅团;北线第4军第123师团,独立混成第135旅团;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第5方面军第88、91师团。苏军在此阶段击溃了日军。具体进展为

后贝加尔方面军左翼突破日军在满洲里等地筑垒地域抵抗,主力逼近博客图;右翼越过沙漠,占领化德,逼近多伦;中路占领突泉,进入东北平原。至此6天该方面军前进500千米

远东第1方面军以若干个加强营迂回日军筑垒地域,随后主力开始进攻,先后攻占密山、林口等地,在牡丹江遭遇日军顽强抵抗。左翼则在海军协同下,在朝鲜东部登陆,占领了雄基。至此6天前进170千米。

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同下,沿松花江南下,攻占同江、富锦,逼近佳木斯。左翼攻占饶河、宝清,右翼强渡黑龙江在8月14日封锁了孙吴筑垒地域。至此6天前进120千米。

在南哈林岛,苏军与日军在古屯要塞和塔路港激战;在千岛群岛,苏军准备登陆占守岛。

第二阶段则是日本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8月16日16时,日军关东军向所属部队下达了停战和解除武装命令,苏军8月17日17时收到日军停战请求,不过苏军远东方向总指挥华西列夫斯基命令是8月20日12时正式停止战斗行动(指远东战役主要战场)。19日苏军空降兵空降占领长春,当天下午14时10分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山田乙三在投降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宣告日军投降。

苏军动作则是后贝加尔方面军中路逼近长春、沈阳,左翼占领齐齐哈尔,右翼占领承德、赤峰;远东第1方面军16日攻占牡丹江,继续向吉林、哈尔滨方向进攻,20日占领敦化,左翼则到达朝鲜罗津和罗南地区;远东第2方面军攻占了佳木斯、伊兰,继续向其余地区挺进。

而日军第5方面军则在8月17日下达停战命令,8月22日萨哈林岛战场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千岛群岛战场签署停战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