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题主问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区别。

中国科学院是搞科研,理论的,而中国工程院搞工程,技术的。二者主要是入选的标准不一样。差不多可以说是教授和工程师的差别。当然有人既是科学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说明他理论与技术都是牛掰型的

其实对于国家贡献来说,没有谁比谁更牛一些,标准不一样。都是中国科技的权威,代表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备受人爱戴。

袁老搞得是杂交水稻,这个杂交,遗传学已经弄得很明白了,就差具体实现了。而袁老就是将它具体实现的人。在这其中当然也会有对理论有贡献的地方,但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技术实现。

所以袁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完全没有争议。但理论创新不是技术创新,在这块袁老目前达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准。

如果哪一天袁老达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准,自然会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不管评没评上,袁老都是值得尊敬的。


有初有终


袁隆平是国内有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出生于1930年,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但他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网络上一直有声音为袁隆平没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愤愤不平,甚至还有声音为袁隆平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愤愤不平。

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增选要求不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标准一致,是这里的院士不是那里的院士并不是多么不正常的事情。就像袁隆平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里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这里可以说一个原因,对于院士候选人,有一个年龄上的限制,那就是原则上年龄不能超过65岁。如果候选人的年龄超过了65岁,需要有6名或6名以上的院士推荐,并且其中至少要有4位院士所在的学部与候选人要参选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袁隆平今年已经89岁高龄,他若是报名院士候选人,要比其他候选人多付出很多。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尽管袁隆平在网络上有很高的呼声,不过他的同行对他的评价远没有那么高,甚至还有不少人瞧不起他。找6名院士推荐,并且其中至少4名是相关学部的院士,这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袁隆平为什么要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院士是学术荣誉,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也拿到了很多院士难以企及的荣誉。袁隆平早已不参选中科院院士,我们为何还要对袁隆平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耿耿于怀呢?


刁博


袁隆平先生的水平不够。

因为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是有标准的,不仅仅是论名气和贡献的,毕竟连获得诺贝尔生物奖的屠呦呦都不是院士,更别提拿不出实际产品的袁隆平了。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评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理论水平是否过关,通俗一点就是你能不能把你所做的东西整理并传承下去,把经验和技术转化成可以传授的字面理论,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发表有一定量的专业理论文章的原因。这一点正好是袁隆平做不到的,袁隆平的水平也就技术员而已,因此袁隆平几乎没有著作和理论文献,门下除了他自己和发现野败(即国内首株发现的公水稻)的李必湖,其他一个都没有。

另外,袁隆平的名气其实在真正做水稻的专业领域里真的不咋样,因为袁系的所有品种都没有通过实际检验,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都没有!至于这两年比较火爆的海水稻,现在的结论依旧还是不适合推广!

袁隆平之所以被推上前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野败是他领导的小组发现的,后期为了宣传,就把袁当了个典型!

对了,杂交水稻领域里貌似不止一个中科院院士噢!举个具体的例子,谢华安院士,汕优系列的培育人,实际贡献和水平以及门下影响力远比袁隆平要厉害很多很多!


Double豆科技


说到中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被选为中科院院士算得上其中之一。

能够被选为院士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和中科院同地位的一个机构是中国工程院,在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就有机会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样来看,两院的划分标准就很显然了,一个是科学理论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个是技术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

说到两院,可能一些人对于袁隆平这个“杂交水稻之父”没能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感到不解。

按照成就来算的话,袁隆平的成就确实可以比肩一个优秀科学家,然而之所以袁隆平不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是有一定原因的,这就得涉及两院的增选标准。

中科院的院士候选人,要求年龄不超过65岁,超过的话,就要有6名或以上的院士推荐,而且其中4个以上要和这个候选人的学部相同。

看似要满足这些要求难度不大,不过对于袁隆平而言,却不太容易满足了。

袁隆平因为其在杂交水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被很多人所称赞,不过同行就对其没有那么看好了,因为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他也没有机会成为中科院院士。

实际上,他被选为工程院院士就已经是对其成就的一种认可,没必要非得拿到中科院院士的头衔。

科学家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投身科研的,况且,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更大程度上属于技术领域的突破,他并没有在理论上阐明杂交水稻的具体原理,这样自然就算不上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贡献了。

虽说科学技术不分家,科学要转化为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但是研究技术和理论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或许更加容易一些,而要在理论上取得突破,可能就得要几十上百年时间积累了。

在杂交水稻这一块,袁隆平也不是做得最好的,他所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品种,都没有经过大规模实际检验。虽说他的研究引领了杂交水稻新发展,但实际上获得应用的不多。

而在这一块被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科学家,虽然技术上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但所提出的理论在学界还是有较大影响力的。

理论作为引导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起到长期的引导作用,而技术会随着不断创新而发展。

如果出现一种新的有效的育种方式,这种方式所培育出的作物比杂交水稻更稳定,产量更高,可能人们就会逐渐舍弃杂交育种,而去推广另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了。

因此,技术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的理论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如果有谁真的弄清楚了杂交水稻的原理,发表了重要的研究理论成果,那么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就顺理成章了。


策神历史


哈哈,这个问题在四十年前就有答案了。中国自近代以来,对科学与技术就有了非常严格的划分标准。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与自身认知的知识体系,属于普遍原理一类。

所谓技术,是根据科学原理,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各种工艺与方法,属于具体成果一类。

袁老师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根据杂交优势的科学原理,通过不断生产实践而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对这个杂交优势的原理,至今仍未取得完整的科学解释,理论上一直无法突破,所以一直停留在技术层面。袁老师个人先是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后来是全国劳动模范,一直与科学家无缘。我们当时也十分不解,袁老师明明是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为何却顶着工人农民劳动模范的帽子?后来说,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知识分子当劳模也顺理成章。

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1995年,袁老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才摆脱了劳动模范限制,跻身科学家行列。

不管是工程院院士还是科学院院士,都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和最高褒奖,二者得其一,已完成了人生最高追求,何分彼此?想必袁老师早就心满意足,我们又何必在此淡操心呢?愿袁老师长命百岁,永褒青春!



云卷飞山


题主您好!

袁隆平老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般是在工程实践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袁隆平老先生在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中没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成果,或者创造性的成果和贡献,但在杂交水稻育种的工程实现上有特别重要的成果和贡献。所以,袁隆平先生当选工程院院士实至名归,没有当选科学院院士而成为两院院士并无遗憾,更不会有损和抹杀袁老的贡献。



往事如风孔雀君


没人捧


那先生真好


从9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工程院院士当选科学院院士的例子,也就是说出了工程院刚成立的时候有所谓的双院院士之外,再也没有过双院院士!所以袁院士也只能是一个院的院士,懂了吗?


来人开喷


袁隆平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袁老: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说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什么区别:工程院院士的成长,主要靠重点理工科大学和大量的工程技术实践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以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科学人才,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的者;而以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专家。两者虽都是高级人才,但工作性质不同,成才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不同。同时,科学院院士主攻方向是理论方面,理论方面需要鉴定与甄别,所以认定的机构要权威些。工程院院士主攻实践方面,实践方面出了成绩,世人有目共睹,在鉴定与甄别方面就要省事些。科学院主要以基础科学贡献为主,工程院偏向工程技术,二者的评选过程大同小异。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袁老本身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为中国院士,其评选难度以及科技含量并不比科学院院士低,而袁老本来就是研究应用技术领域,为什么题主还要纠结袁老不是科学院院士?

最后谢谢大家,这里是白说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对文化知识追本溯源。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对我的观点有不同的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若关注、我必回应,互关互动


白说世界


袁隆平院士那么多贡献,今天我总算大概明白,他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了,原来杂交水稻涉嫌转基因。

转基因食品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呢?

先从袁老自身问起:袁隆平先生本人吃不吃杂交米饭?答案是:吃。袁老先生快90岁了,看来转基因大米应该不影响寿命。袁老先生有子有孙,说杂交米影响生育看来也缺乏依据。袁老让全国人吃饱肚子劳苦功高,先肯定。饥饿太恐怖了。

李家洋、袁隆平和张启发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