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曾国藩传》10、“既生瑜,何生亮”,与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曾国藩传》10、“既生瑜,何生亮”,与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本期节目文案7200字,音频约26分钟。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聊的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一生恩怨。

两个都是湖南人,年龄相差仅仅一岁,最后也都身居大清总督之位,而且同为晚清中兴4大名臣。这两个人一辈子的恩怨纠葛非常的戏剧化,特别的有意思。更重要的是,之前我们说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天资很一般,而左宗棠正好完全相反,天资卓越,是一个绝世奇才。

左宗棠还是一个青年举人的时候,就已经名满湖湘。你想,20多岁的一个年轻人,让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以及云贵总督林则徐,路过当地都要特意跑去见一见这个左宗棠,这些阅人无数的官场大僚都对这个年轻人大加赞赏,可见他的才华确实令人惊叹。

曾国藩与左宗棠,就是一个笨鸟与一个天才的故事。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凭借各自的处事之道,都在仕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呢,他们两的人生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跌宕得失,最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呢?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体会啦。


▌第一次合作

这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1852年底,曾国藩第一次奉旨出山来帮办团练。他来到长沙见到了湖南巡抚张亮基,左宗棠作为幕僚也在场,张亮基三顾茅庐请他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这3个人在一起,一个是巡抚封疆大吏,曾国藩是前副部长,而左宗棠只不过是一个师爷。可是这次谈话,左宗棠确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聊起长沙防务的安排,指手画脚,滔滔不绝,一副大权在握,舍我其谁的神态。堂堂巡抚大人在旁边就如同他的跟班一样,曾国藩也只有静静听着的份。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曾国藩对左宗棠颇为叹服,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虽然只是一个师爷,却担负着全省的要务,在湖南呼风唤雨。所以曾国藩对这位师爷极为尊重,言必称兄,虚心请教。

可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有点复杂,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学问精深,品格方正。另一方面,觉得曾国藩笨头笨脑,性格谨慎内向。所以最终留下了6个字的评价:“才具稍欠开展”,也就是觉得曾国藩才气不行。

两个人的第一波合作,倒是非常的顺利。他们两个都认为,想要挽回天下大势,靠清王朝的正规军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须要赤地立新,打造一支全新的武装力量。所以说“湘军”的发明权,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人共有的,是他们两个充分协商之后的产物。

而且对于军事曾国藩是两眼漆黑,左宗棠又向他推荐了塔齐布,成为了湘军前期最重要的干将。之后又是塔齐布在湘潭为曾国藩拿下了首次大捷。所以两个人的第一段时期合作的是非常好。

但是他们两个的良好关系有点特别,按理说,曾国藩年长一岁,又是二品大员,小小布衣左宗棠应该是毕恭毕敬。但实际情况是完全颠倒,反而是左宗棠高己卑人,在曾国藩面前毫不客气,指手画脚。

左宗棠一辈子的性格都是这样,特别的张扬,左师爷的傲慢可以说是比他的才气还要出名。不过好在巡抚张亮基和曾国藩脾气都很好,对左宗棠是言听计从,才有这段时间的愉快合作。

很快,张亮基调任湖北,左宗棠也随之北上。这两个人一走,曾国藩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这个事情之前我们也说过,湖南官员痛恨越位侵权,所以团结起来给他穿小鞋。曾国藩在湖南的处境一度十分困难。

后来,张亮基又被调离湖北,左宗棠归乡隐居。曾国藩高兴坏了,他觉得之前自己和左宗棠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这次请他出山帮我,他一定会来。于是就写信给左宗棠请来出山相助。

可谁知左宗棠一口就回绝了,而且信中言语颇为冷淡,甚至还语含讥讽。这当然伤了曾国藩的心了,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原来自己在人家心目中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


▌“科举”情结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在他们两个人前半生的关系当中,左宗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心里因素,叫做科举情结。同学们可能也奇怪,左宗棠那么厉害,甚至督抚大人都对他言听计从,那他自己为什么确是一介布衣呢?

这就要说到左宗棠的一个人生痛点了,科举。他15岁就中了秀才,20岁就中举人。他最崇拜的人是诸葛亮,他说自己就是“今亮”,也就是当今诸葛亮。可之后,左宗棠连续3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这对自视甚高的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于是他当众发誓,此生不再应考。那你不走科举之路,基本上也就与官场无缘,自然也就断送了自己孔明在世的梦想。

而曾国藩恰恰就是左宗棠的反衬。曾国藩中举人之后,科举之路非常顺利,中进士,点翰林,紧接着又10年7迁。此时两个人,一个是侍郎,一个是白衣举人,身份相悬,如同天地。

自己自命不凡,却进身无门。可对面“才具稍欠开展”的曾国藩却因为科名运气好,竟然直通九重。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中就有一种敌意,也拼命找曾国藩的身上的缺点,来给自己寻找心理平衡,所以想让左宗棠当曾国藩的师爷,确实有点难。

一年之后,曾国藩湘军练成,准备进行长沙保卫战,左宗棠也出山成为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高参,两个人又开始打交道。

很快,曾国藩率湘军首次出师,在靖港遭遇惨败,羞愤难当投水自尽,被部下救了起来。全湖南官员听说这个消息,各个幸灾乐祸,只有左宗棠闻讯立即出城看望曾国藩。虽然我们之前说左宗棠嫉妒曾国藩的仕途顺利,可他毕竟也是当世英雄,大是非面前还是很清楚的。

他看到被刚刚从水里捞起的曾国藩,上前就是一顿骂说,胜败兵家常事,你怎么就这么糊涂呢?紧接着他越说越来劲,从冷嘲热讽到最后破口大骂,当众说曾国藩是笨蛋,白痴,蠢得跟猪一样。你看,他就是这么安慰处在极度痛苦中的朋友的。

左宗棠毒舌的臭毛病到死都没改掉。

后来,塔齐布湘潭大捷,确立了湘军和曾国藩威望。左宗棠同时成为了曾国藩与巡抚骆秉章的高参,两人事事都要碰头商量。

湘军不断发展壮大,屡获战功,眼看就成了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曾国藩也确实难免有点膨胀,开始有些轻敌。一直冷眼旁观的左宗棠,觉得骄兵必败,于是写信严厉批评了曾国藩的轻敌思想。这个出发点当然是没问题的,可就是毒舌,劈头盖脸一同训斥。

曾国藩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干脆信都不回了。

左宗棠脾气虽然丑,嘴巴也特别毒,但是眼光确是特别准。果不其然,曾国藩大败于江西湖口。这下子,曾国藩内心更加推崇左宗棠,而左宗棠则更加看不起曾国藩了。

但是骂归骂,左宗棠的大局观是没问题的,天下不能没有曾国藩,于是他一边讥讽痛斥,一边向骆秉章建议,迅速出兵支援江西,并且在军饷方面给予了曾国藩很大帮助。经过这么一来一往,曾、左二人又重修旧好。

他们两个第一次绝交是在曾国藩蛰居在家守孝的那次。他本想借父亲过世回家守孝的借口,让咸丰皇帝授予自己督抚大权,可怎想咸丰顺水推舟干脆同意了曾国藩回家丁忧,顺带还把他的兵权解除了,我们之前说这件事情对曾国藩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朋友的左宗棠,按理说应该加以理解安慰,可他完全没有朋友式的感同身受,而是给曾国藩又送去了严厉的批评,从才能到品质,被批了个一无是处。除了写信斥责,他还在在别人面前公开对曾国藩肆无忌惮的讥讽。

你想啊,曾国藩当时是处在自己的人生低谷,已经痛苦不已了,现在又加上来自朋友的诋毁,确实又伤心了,干脆,我不跟你玩了,绝交,从此两个人音书断绝。


解读《曾国藩传》10、“既生瑜,何生亮”,与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以直胜曲”与“以巧胜拙”

左宗棠这个人确实足智多谋,才华出众,但他自己觉得这些都是皮相,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忠介”,忠者,为国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坚定,不因外界环境而稍稍折损自己的锋芒。说白了就是性子特别直,不平则鸣,有屁就放,从来不藏着掖着。不用跟我虚头巴脑,弯弯道道的饶,我是一杆子插到底,直来直去。

他坚信自己刚直忠介的风格,一开始大家能难以接受,但是等大家接受了之后,那复杂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没有了虚伪做作的环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不得不说,左宗棠的“以直胜曲”和曾国藩的“以巧胜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意思。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这是左宗棠最大的优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有“高己卑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大本能,这能促使人争强好胜,建功立业,但也会令人高傲自大,甚至嫉贤妒能。

所以对于这样的本能是需要驯化的,要在一番陶冶磨炼之后,得其益去其害,才能让自己登上更高的境界。

而左宗棠这个人呢?非常善于察人,而不善于自察,和曾国藩相比,自省这一课那就真是差得太远了。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说,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之后,对自己人性中的缺陷做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的纠正,用诚恕之心和谦虚之道,替换掉了本性中的自我中心与高己卑人。

所以在跟左宗棠打交道的时候,曾国藩已经不再是一个血气方刚、凡事必争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涵养极好、遇事忍让的成熟中年人。所以曾、左两个人早期的顺利合作,很大程度是因为曾国藩的忍耐和退让,左宗棠一辈子的注意力都贯注在功名事业上,从来都没有专注过磨炼自己的心性。这也是曾、左二人最大的差距所在。

曾国藩蛰居在家的这两年,大悔大悟,脱胎换骨。他也反思了与左宗棠的关系,在他心中当今天下只有胡林翼与左宗棠两人算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想要力挽狂澜,离不了与这两个人的通力合作。

于是曾国藩写信去主动修好,左宗棠接到橄榄枝,也不敢怠慢,赶紧回信并做了一次非常深刻的自我批评。所以在当时左宗棠心中,曾国藩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再次出山的曾国藩,修得“内圣外王”之道,以谦卑圆融之态营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而左宗棠呢?他的傲慢终于遭到了报应。


▌左宗棠落难

话说1860年初,永州镇总兵樊夑督军路过长沙,有事拜访骆秉章,骆秉章让他有啥事儿直接去找左宗棠。这个樊夑其实就是个庸人,在左宗棠面前口无遮拦,夸夸其谈,而且自持二品大员身份,没有给眼前的这位左师爷啥面子,两人言语顶撞了几句之后,左宗棠勃然大怒,直接让樊夑滚出去,传说甚至还动了手。事后,左宗棠还让骆秉章上疏弹劾樊夑。

可哪想樊夑与湖广总督官文关系极为密切,官文直接到皇帝面前告状,一个师爷扇二平大员的耳光,那还了得?于是朝廷下旨,拿办左宗棠,若真有不法之事,可就地正法。

不可一世的左师爷的脑袋一时间岌岌可危。

左宗棠落难,曾国藩一面写信宽慰,另一面托关系走后门,全力解救。左宗棠离开巡抚幕府,但是陷害他的人不会因为他归隐而罢手。他深感“侧身天地,四顾苍茫”,无立命安身之地。最后决定投奔到曾国藩的军营,打算策马冲锋,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天下之事,往往福祸相依。没想到这次天子问罪,竟成为左宗棠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件事情之前,就有很多人向咸丰举荐左宗棠,这次又有这么多人为左求情,甚至有人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咸丰深感好奇,特意传旨曾国藩,听听他对这位老乡的评价。

曾国藩当然是推崇备至,为他谋取了四品官位,留在了自己身旁做助手。左宗棠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大凶竟然化大吉,准备在曾国藩账下干一番大事。他招募了5000人的部队,命为“楚军”数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战功卓著。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一人节制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四省军事。此时浙江失陷,正是给左宗棠谋得浙江巡抚宝座的大好机会。左宗棠当然是高兴坏了,这两年他一直盼着离开曾国藩的羽翼,于是兴冲冲的准备启程。但是曾国藩让他按兵不动,因为当时太平军已经把浙江巡抚,也就是湘系的政敌王有龄围困在了杭州。这个时候如果左宗棠出兵营救,失败了,那就有援救不力之责,成功了,那巡抚还是王有龄,与左宗棠何干呢?

所以,曾国藩决定拖着,一直拖到王有龄被围困自杀之后,上奏朝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这才命左带兵入浙。由此可见,曾国藩为左宗棠考虑的是多么周到,同时可见曾国藩的心机权术之深。

左宗棠从带兵打仗到担任巡抚,才两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是破格超升了,而仅仅一年之后,又被提拔为闽浙总督。这其实是朝廷怕曾国藩尾大不掉,故意让左宗棠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目的就是分化湘军。而后面事情的发展,就完全如朝廷的意了。

应该说左宗棠一生的事业,受到曾国藩极大的提携。然而在此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迅速恶化。


解读《曾国藩传》10、“既生瑜,何生亮”,与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瑜亮”情结

曾、左二人彻底决裂,是在曾国藩攻破南京之后。

南京城破之时,天王洪秀全已经去世,他的16岁儿子被称为幼天王。天王府大火熊熊,曾国荃以为这个幼天王已经死在火中了,就把这个消息禀报给了朝廷。可真实情况是,幼天王其实趁乱跑了出来,千里奔逃到了潮州。自古用兵都讲究擒贼擒王,斩草除根,幼天王跑了天平天国就不算彻底镇压成功。

这个消息被左宗棠知道了之后,按照常理他应该先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来处置这个事情,这样对国家无损,对他们的私人感情也有益。但是左宗棠竟然把这件事情添油加醋的直接汇报给了朝廷。

朝廷勃然大怒,下旨严厉斥责曾氏兄弟。曾国藩万没想到左宗棠竟然恩将仇报到如此地步,两个人开始在慈禧面前,互接老底,自相残杀,朝廷本来就想分化湘军,现在看到这个局面,心中暗喜。从此之后,两人彻底决裂,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曾、左二人都再没有任何的私下来往。

你说这可真是太奇怪了,左宗棠堂堂一代豪杰,而且深受曾国藩救助提携之恩,为什么会要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呢?我们绕道左宗棠的身后就会发现,有一个情节纠结了他一辈子,也正是在这个的情节下,才推动他做出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瑜亮情节,既生瑜,何生亮啊。

左宗棠以当世诸葛亮自名,然而同一个时代的舞台上怎么会有两个诸葛亮呢?这就是他心中对曾国藩那一股难言怨气的来源。因为曾国藩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曾国藩是阻碍自己成为今亮的罪魁祸首,以主帅身份平定太平天国就是曾国藩最不起我左宗棠的地方。

想当初,创建湘军的想法是两个人一起提出的。湘军大将塔齐布也是左宗棠举荐的。在湘军征战的过程中左宗棠又有多少的贡献。这些都没用了,南京城破,普天同庆,只有左宗棠心绪异样。这个时代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太平天国,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左宗棠永远都成不了天下第一。

之后当世之人评说天下人物,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序,大家都觉得这是左宗棠的荣耀,可他认为自己远远高于曾、李二人。

我们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会发现他在人际交往这个层面非常的失败的。他刚直忠介,盛气凌人,使他没有什么朋友,除了英年早逝的胡林翼之外,没有那个人是与他善始善终走到最后的。另外,他做事专断独行,很多有识之士都对他敬而远之,幕府当中人才寥寥。那作为他的下属呢?左宗棠用人喜欢让人盘旋在自己脚下,不愿意出力保举。所以终其一生他提携的人很少,甚至他手下一个做到一二品大员的都没有。

所以左宗棠虽然英雄一世,但缺乏友情一环,确实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而我们反观曾国藩,他一生朋友如云,有所深交的都是当世豪杰。而且就像他当年帮助左宗棠一样,他一生对朋友的提携报答,真是不惜余力,非常多的人都进入了大清王朝的权力中枢,之前我们就说过“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所以在这一点上曾胜左何止一筹。

两人决裂之后,曾国藩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真的做到了相忘于江湖。而左宗棠呢?人家毕竟算是自己的恩主,忘恩负义这件事儿你再怎么说都难以周全,所以他就一再的找机会为自己辩解,每见一个人都要说自己与曾国藩的事情,说到最后都是破口大骂。

曾国藩的回应就非常的有风度,不闻不问,不予回答。而且还让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因为自己而与左宗棠交恶,自始至终都以德报怨。


▌最后的交集

两个人一生最后的一次交集是1866年,左宗棠帅兵西征镇压捻军,此时正好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他治下的江苏是西征军最重要的饷源地。左宗棠心里非常的不安,担心曾国藩掣肘,破坏他的大事。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错了,江苏的军饷源源不断,稳定而且充足。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将自己的得力部下交给左宗棠差遣,这个人非常能干,屡立大功,对西征帮助极大。

曾、左一生中最后的这样这一次交集,确实第一次感动到了左宗棠,他确实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与钦佩。之前左宗棠深陷“科举”和“瑜亮”情节中无法自拔,认为曾国藩就是一个伪君子,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推翻了自己多年来的判断。

此时晚年的曾国藩,已经达到了看破功名的境界。他晚年念念不忘的只有“责任”二字,至于浮名,他已经完全可以置于谈笑之中。后面我们还要说到,他处理天津教案,就是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换得了国家的平安。


▌“自愧不如”

1872年2月4号,曾国藩因为脑溢血死在了南京两江总督府,年不过61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一时间,同僚朋友,门生故旧云集南京,曾国藩的葬礼变成了一场诗文大会,在众多的挽联当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当时还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署名:晚生左宗棠。

要知道从左宗棠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就与曾国藩称兄道弟,从来没有以晚生自称,所以谁也没有想到挽联上会署名晚生。

听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左宗棠非常的震惊。他万没想到自己与曾之间的恩怨这么早的就结束了。当时曾国藩助他西征的时候,自己就已经有了与其和解的想法。一方面是自己一直身在前线,另一方面他也以为时间还长,可怎想,这个机会竟然永远的失去了。

只有在失去了老朋友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损失有多么巨大,自己是多么对不起这位忠厚长者。他与曾国藩较量了一生长短,到了这一刻,他心静反思,终于是服了。他自甘这天下第二的身份,所以他用“自愧不如”这4个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这对于一辈子都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来说,也确实不容易了。

如何评价曾、左二人的一世恩怨,他们两个共同的朋友郭嵩焘是这么说的,左宗棠心性修为远远不够,只知进取,而不能静处。而曾国藩进可成大事,退可做圣人。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可不一定是圣人。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则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根本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