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被高估了吗?

万事皆空70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的经济的确是被高估了,而且被高估了很多。根据印度官方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2018年印度的GDP总量达到185.8万亿卢布,按照全年与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为2.716万亿美元,约为我国的GDP总量的1/5左右,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而印度的GDP全年本币实际经济增速为7.4%,人均GDP也超过了2000美元,经济增长率比我国的还高。

看似印度的GDP数据非常好看,在印度总理莫迪的执政期间,也出现了飞速的发展。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按照经济数据,印度的经济总量已经和我国2006年的GDP总量和人均相当(印度的人口和我国的人口相差不大)。但看目前印度社会和民生的现状,真的是不可以用冰冷的GDP数据来衡量的,和我国2006年的经济状况和形势简直是天壤之别。

即使到目前,印度的基础设施都非常之差。印度有一近半人口没有房子居住,普遍都睡在大街和马路上,而且有2/3的人没有厕所使用,卫生条件差到令人发指。印度的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严重程度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如此严重的污染。虽然在2014年穆迪政府上台以后,就提出了“厕所革命”计划,计划在2015年年底一共要修建1.1亿个厕所,计划如果成功后,将极大的改善印度的饮水和卫生环境。

然而事实情况却是印度莫迪政府的厕所修建计划缺失败了,印度底层老百姓的饮水和卫生情况根本没有改观,依然生活在极其脏乱差的环境之中,而且印度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赤裸裸的公民歧视制度,印度的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根本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底层百姓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红利都被政府和印度的上层阶级拿走了。

所以印度的经济无论再怎么发展,速度再怎么快。如果不能全面惠及全体民众,就是没有任何卵用,这样的经济数据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夸大的可能性十分大。据说印度总理莫迪的执政期间,多次修改印度的经济数据统计,把所谓的牛粪都进入了GDP的产值,所以印度的经济数据每年都比较好看,但每年都没有解决真正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大正看世界


在我看来,就目前来看,印度经济的确是被高估了,而且虚高成分很多。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以下数据,2018年印度的GDP是2.7万亿美元,人均是2000美元,GDP增速是7.4%左右。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这个数据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认为印度经济真的开始高速增长了。

其实不然,因为抛开数据,去看一看印度经济,社会与民生现实情况,就会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印度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是短板,可以说基建与亮眼GDP数据之间有很大反差,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印度在交通,住房,公共卫生等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住房,印度有一半人口没有合适的住房,很多人居住在贫民窟,还有一部分印度人睡在马路和大街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没有公共厕所,垃圾成堆,造成的结果就是环境脏乱差,很多人无法用到干净的饮用水。虽然印度政府多次承诺改善基础设施,但是并没有显著成效,底层印度人依旧过着艰难的生活。

印度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备受诟病,印度的空气和土地污染严重。

综上所述,印度的经济发展虽然很高,但是数据漂亮不代表印度人过的幸福,所以,这样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增长要真正的人印度底层人感受到,得到了实惠才是真的,所以,未来,印度经济能否真正的惠及民生,改善印度人的生活品质,才是反应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好看的数据。


怪叔叔是个逗比


印度当前的经济没有被高估,但未来的潜力被高估了。

为什么说当前印度的经济没有被高估,如果从总量来看,印度2018年GDP为2.69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七,仅看排名的话还是比较靠前的,但是印度的GDP总量仅为我国的20%,仅为美国的13.11%,而印度的总人口有13.53亿,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对于这个人口量来说,经济总量并不高。

再看人均GDP的情况,印度2018年的人均GDP为2016美元,这个水平在全球来看是很低的,我国最新人均GDP已达到了1万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印度与我国相比差距尚且如此,如果和发达国家人均数万美元的人均GDP相比,差距就更大了。东南亚国家越南2018年人均GDP为2564美元,越南的人均GDP都比印度要高出27.2%。

因此,虽然印度的GDP总量在全球已经排到了第七,但人口众多,人均GDP排名非常靠后,目前经济实力也并没有多强劲,并不存在高估。如果要说高估,那么应该是几年前印度对GDP进行重复计算,带来了较高的增速,但计算过后就不能再计算,经过几年的发展,GDP数据应该也已经消化了这一因素、

而对于印度未来的经济,则普遍有高估的成份,很多专业机构都预计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印度还提出在2025年成为超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并且在十年后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些目标都很宏大,但对于印度的实际情况来说,存在高估。

第一,印度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虽然印度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家,但主要是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生效效率低下,综观美国、日本以及我来的发展路径,都需要经过工业化腾飞阶段,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支撑,而印度基础设施落后,制造业不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没有优势。

第二,印度的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外债,印度常年都是贸易赤字,外汇储备仅有4000亿美元,但外债高达1.4万亿美元,巨额的外债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隐患,每年高额的外债利息会花掉印度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使得财政政策支持有限,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印度货币贬值,巨字额外债负担将成为印度的巨大压力。

第三,印度虽然实行的是民主体制,但联邦政府权力有限,地方势力割据现象严重,很多政策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联邦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进行博弈,使得很多项目难以有效的推进,再加上印度国内本身矛盾不断,改革的阻力很大。

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印度面临诸多压力,去年印度经济高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GDP从前些年7%的增速猛降至4.5%,这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外逃,以及印度失业率的上升,印度经济困难重重,未来的诸多美好前景有高估的成本。


财经宋建文


我认为印度的经济是被低估了。印度在1989经济总量和中国是相当的都是2700亿美元。到今天只是我们的五分之一,是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太低吗?不是大家看印度的历年经济增长率。


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不低,也就比中国差一点。之所以和中国经济差这么多是因为印度的货币贬值速度太快,在89年的时候印度货币从1美元兑16.12印度卢比到现在1美元兑69印度卢比。现在印度无法稳定自己的汇率。所以看起来印度GDP比中国低太多。


经济爱好


印度经济被高估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至于为何会被高估?这与国际社会普遍被印度GDP高速增长和亮眼的经济数据迷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个每年都保持7%以上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家,想不被高估也不行啊。

但问题来了,如果这些亮眼的数据是假的呢?这反转就有些打脸了。但真相却偏偏如此。

据华尔街日报周三(6月12日)援引印度前首席经济顾问阿尔文德(Arvind Subramanian)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6年间印度经济实际上很可能以年均3.5%至5.5%的速度增长,然而政府公布的年均增长率却达到6.9%。他的研究还发现,印度的官方数据仍在继续夸大其实际的经济增速。

报道称,印度官方公布的经济数据为该国吸引了数百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并赋予该国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另外,印度官方的经济增速有时甚至超过中国,令该国在投资者的眼中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然而阿尔文德的计算结果却表明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印度经济增长的数据,竟然是不靠谱的。以这么虚胖的经济增长数据去评估,怎么可能不高估?

那么,印度政府为何要去玩数字游戏,动机何在?【荣哥时评】认为,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以亮眼的成绩吸引外国投资。这已经成功了;

二,莫迪大仙要政绩,要连任。这个也成功了。

三,塑造印度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内民众凝聚力,并进而塑造大国形象。现在网上印度人自信心爆棚,动不动就要超越中国,就是例证。

由此可知,莫老仙这招修改GDP的办法,一箭三雕,确实玩得6啊!

但假的就是假的,这不就被自己人戳穿打脸了吧?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很多支撑印度发展的优势其实都是可疑的。略举几例,比如:

一,印度人口众多,13亿多人口,是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贫富差距过大,贫困人口占绝大部分,没钱你能买什么?没有钱消费,这市场就有水分,怎么能快速带动经济增长?

二,25岁以下年轻人口众多,尽享人口红利。但我们要知道,印度近年失业率高企,就业几乎毫无增长,招几百个列车员,有几十万人应聘,想想都可怕。这哪是人口红利?简直就是人口包袱吧?

三,印度有民主制度优势,西方国家乐见印度发展。但民主不是万能药,印度的民主也让中央政府管理能力较弱,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修个铁路十年八年算正常。加上土地私有,莫迪大仙高喊基建大开发,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就因于此。

当然,话又说回来,印度经济这些年确实一直在增长,印度政府也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经济,这也事实,我们也不能小瞧三哥了。要知道,轻视任何一个对手,结局都是可怕的。但题主问的是否高估了印度经济,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我是荣哥,

一个热爱探索国际时事的观察者,

敬请关注,谢谢!







荣哥简评


我看了前面很多人在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等方面对印度经济是否被高估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讲的都有道理我就不重述了,我想重点讲下印度金融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可能比我们看到的现实还要严重。

一、印度金融出现的问题

虽然印度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政府却长期处于财政赤字,据数据显示在2018/2019财年印度预计财政赤字为6.24万亿卢比,但是截至去年11月财政赤字就已经达到了7.17亿卢比,同时财政收入却少的可怜,财政收入只占GDP的21%,那么这样的财政收入就无法支撑印度大量的基建经济建设计划,同期银行的坏账率也飙高,很多都是基建行业违约造成的。

而印度虽处于长期财政赤字,外汇储备却还是在缓慢增加,这是为什么呢?最重要原因就是热钱的影响,什么是热钱呢。

热钱又称游资,是投机性短期资金,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乃至农产品例如红豆、绿豆、大蒜。热钱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分别是热钱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

很显然,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增加很大程度并不是靠基础经济建设所拉动的,目前印度外债1.4万亿美元,其中85%为美元债务,占GDP20%以上,而外汇储备只有尴尬的4150亿美元(中国最新数据为30924亿美元)。面对这些问题,印度只能加大地方债务的发行和出售国有资产来筹钱,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更多不稳定因素。

二、印度经济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印度对外资其实并不友好,对本地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从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连连受挫就可以看出。然而却在金融领域却更加开放,外资热钱在印度能得到不错的收益,这对于成熟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再加上欧美渲染印度经济崛起,印度自己也有点飘了,总认为不久就能超越中国,造成印度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外资热衷的印度金融领域投资就更具诱惑力了。

那么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来了,前面说到印度外汇储备只有4150亿美元,而热钱规模保守估计达到1.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形势有变,大量外资热钱撤出了,会造成什么影响?印度国内产业产能低下,基础建设差,而且每年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热钱本来就是投机行为,一旦热钱大量撤出,印度政府无法贴补漏洞,对印度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印度卢比的表现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印度卢比经历了一波强势上浮,是乎从全年亚洲表现最差的货币中扭转了回来,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是不要忘了印度卢比在过去10年内的表现是极其不稳定的,甚至是处于一个长期的贬值状态。而今年的这一波上浮也不是印度自身经济表现有多亮眼,而是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中美贸易摩擦后世界经济得到和缓,整个亚洲货币都走强,再加上年初的印度大选外媒认定莫迪能够连任,对印度经济保持乐观。

然而这些情况都是阶段性的,有阿根廷比索和土耳其里拉的前车之鉴,还是会导致外资对新兴经济体货币的担心,那么卢比的稳定还能保持多久呢?

四、印度是否能应对

前面说了那么多问题,印度作为世界上所谓的经济大国,是否有办法应对呢?

我们就乐观的预测印度未来一段时间还能保持卢比的稳定,但就过去来看特别是莫迪上台之后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很难实现,愿望总是美好的。要知道外资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不是去帮助建设美好印度的。如果出现了更稳定收益更高的市场,谁能保证热钱不会撤出失望的印度?

印度虽然自称对标中国却没有中国的能力。在2016年中国就经历过一次外资金融机构大规模撤出,然而面对我国的强大的行政干预和巨大的外汇储备,硬生生的抵挡了这次危机,让外资占不到一点便宜。

我们反观印度,除了会吹牛拿什么跟中国比?一旦外国金融机构重仓做空,就印度那点可怜的外汇储备塞牙缝都不够,那么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到那时,中国不雪上加霜就不错了,还有谁能帮的了印度?只能等着被宰割。

五、结语

快到年底了,印度的侨汇回流还是能支撑印度经济稳定保持一段时间,但是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印度经济的危机就始终存在。印度经济是否被高估,正如同中国的一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谁有真本事,谁是伪繁荣很快就会有答案了。


MR火羽白


外界总是喜欢拿印度和中国做对比,经济也不例外。总认为印度会创造像中国那样的经济奇迹。但是回顾印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外界对印度的经济过于高估了。我认为印度不太可能创造中国那样的经济发展奇迹。原因就是外界过低的估计了印度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第一,印度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自为重,没有统一的规划。如果是一个联邦国家,地方有地方自己的法律。因此在发展中地方极容易各自为政。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只有规划也容易遭到地方的抵制。如修建一条铁路,对印度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要铁路经过的各个邦的同意,一个地方不同意,这张铁路修建就极容易搁置。在中国,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国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进度非常快。

第二,印度的工业过于分散,规模又非常小,因此工业体系很脆弱。对于新兴国家来说要想实现工业化,不开的一条路就是发现工业。自上世纪90年代印度启动经济改革以来,快30年的时间了,印度的工业发展乏善可陈。一是印度没有形成有名的产业,二是印度的制造业非常小。和中国的制造业一对比,印度的制造业就显得非常的脆弱。

第三,过于美化印度庞大的人口带来的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多就能够形成红利,他是要有前提的。形成人口红利的前提,就是劳动力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够快速融入工业化大生产。很显然,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并没有为此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没有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多大的帮助,反而形成大量的贫民窟。同时,也是由于印度的工业规模不够大,吸纳不了那么多劳动力就业,因此人口红利很难显现。

以上3点,我认为外界是过于高估印度的发展潜力了。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两位数是常态。印度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极少数出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一般都是在7%以下。2019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掉到了6%以下。这也让外界对印度经济发展的质疑声四起。


财经知识局


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很快,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印度真的发展得那么好?有没有被高估?值得怀疑。

首先印度近年来靓丽数据的背后,或许离不开其修改GDP统计方法。印度在2015年、2018年一连两次更改了计算GDP增速的统计方法,以市场价格计算的GDP来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GDP,并调整基准年份,根据新的统计方法,印度2013年的经济增速由原本的4.7%上调至5.1%,2014年经济增速由原本的5%上调至6.9%,而到了2015年,印度经济已经加速到7%以上……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旧的统计方法,印度如今7%以上的增速会被调低多少?所以印度经济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其次,一个国家经济如果高速增长,那么其它指标也应该增长很快,比如服务业、工业、投资、出口、消费、制造业等应该也会增长很快,但纵观印度这些指标,却没有什么亮点,而且有的指标还是负增长,很多指标甚至增长速度不如我们国家,那么印度7%以上的经济增速又是依靠什么支撑起来的?



此外,印度修改GDP统计方法的同时,还将羊粪牛粪折合成肥料计算在GDP之内,而且连灰色收入也计入GDP,就是你受贿收贿也要计入GDP;还将制造业月度指数强行绑定于同类商品、把已经买入的金银部分算作储等,这无疑推高了印度GDP总量,如果按照印度这个方法统计,那么我们国家的GDP不知道还能够提升多少呢!所以近年来印度经济数据一直受到各方质疑,被高估的可能性比较大。


锦绣中源


在纸面上超越大国,这事儿,也就印度好意思干出来!

GDP,大家按规矩去计算,生产了多少东西,付出了多少成本,讲究的是一年的生产的价值总和。

既然是生产出来的价值,那就按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老老实实地去计算呗。

大家都这么算GDP,印度一直就是这么算的。

比如印度2010年生产了1万吨大米,价值是1000美元/吨,总价值是1000万美元。

到了2011年,印度生产了9000吨大米,成本没什么改变,价值还是1000美元/吨,价值是900万美元。

但是大米的市场价,2010年是2000美元/吨,到了2011年,因为产量减少,增长到了3000美元/吨。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原先的GDP计算方法,印度的GDP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倒退了。

那么,如何来改变GDP的增速情况?

改变计算的参照物,印度2015年宣布,不再以生产成本计算GDP,而是以市场价格来计算GDP。

结果,因为大米价格的暴涨,虽然大米总产量下降了,但是印度的GDP按照新的计算方法,还是从2010年的2000万美元,增长到了2700万美元。

于是,印度就这么干了。

为了尽快出数据,也为了计算方便,更为了数据好看,印度把市场价格的基准年改到了2011年。

结果,经过无数专家的重新艰苦计算,印度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从之前核算的4.7%一举跃升至6.9%,也超过了我们,印度几乎是“举国欢腾”,成为“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一”不再是梦想,部分印度的政客还打出了“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的口号”!


果然是迷之自信。

不过,2015年的经济增长是解决了,到了2017年又该如何计算2016年的经济增长呢?

印度人民有办法,把各种东西都算进GDP,比如印度神牛产生的牛粪,被当做有机肥料算进了GDP,至于数字就只能随便估估了,那么多神牛,一年拉多少,这个可不可能有明确的数据。

此外,印度还把满大街的贫民窟,那些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窝棚也算进了房地产的建筑业产值,把无数的路边流动摊贩算进了服务业的产值……

结果,2016年的GDP增速又有了保障,达到了8%以上。

而又过了2年,印度又把2018年度GDP的价格基准年改到了2017年,结果GDP增速继续保持在7%以上,居于全球前列。

用数据来提升国家的实力,这也就三哥能干得出来,虽然这能满足印度一时的快感,但是以市场价格计价的GDP是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的,万一出现物价暴跌或者不稳等情况,印度的GDP也会出现暴跌。

而且为了维持所谓的GDP增速,印度政府在今后的GDP计算中,还需要年年进行各种“篡改”,毕竟,数据已经“放了卫星”,为了维持高位,只能不断加码各种虚假的GDP要素进去。

虽然印度经济这几年的数据一片向好,但是背后却潜伏着危机。

另外,随着后工业化时代来临,在新的工业时代,人口红利已经不再吃相,当然我们也适时地告别了人口红利时代,奔向工业4.0时代。

目前,我们的人口增速是在不断下降的,很快,我们的人口数量就会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比如15亿左右,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而印度,他的准成年人口(18-65岁)处于不断快速增长中,这部分人口的增速高达2.4%。

这样的增速是很可怕的,这意味着,印度政府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质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过了15-20年,印度成年人口的素质普遍还是没什么改变,那大多数成年人将直接被时代淘汰,近20亿人口的压力会直接把印度压垮。


云中史记


近年来,印度除了人口快速膨胀之外,经济发展也很快,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特别是2018年印度的GDP增速还是保持在7%以上,这让印度是“举国欢腾”,在印度人看来成为“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一”不再是梦想。部分政客还喊出“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的口号”!

对此,很多中国网友表示好奇,他们提出印度经济真的有那么好?难道没有被高估吗?我们认为印度的GDP肯定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是特别离谱,因为2018年中国GDP是印度的5倍,相应发电量基本上也是印度的5倍。两国人口也差不多。所以,印度统计GDP虽然有掺水的成份,但也没到胡编乱造的程度。

那么,印度经济在哪些方面造假了呢?首先,经常改变GDP的统计方法。比如,印度在2015年、2018年一连两次更改了计算GDP增速的统计方法,以市场价格计算的GDP来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GDP。如果按照旧的统计方法,印度经济在7%以上的增速肯定会被调低不少。

举个例子,印度在2010年生产了1万吨大米,价值是1000美元/吨,总价值是1000万美元。到了2011年,印度生产大米减产了,只有9000吨,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GDP算,肯定是要下滑的,但是如果按照大米的市场价2000美元/吨来算,印度计入GDP的大米产值非旦没有降,而且还增加了不少。

再者,印度在修改GDP统计数据时,还将羊牛粪折合成肥料计算在GDP里,而且就连灰色收入也算进GDP里。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印度还把满大街的贫民窟,那些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窝棚也算进了房地产的建筑业产值,把路边无数的流动摊贩都算进了服务业的产值。经过这样的掺水,印度2018年GDP规模位居世界第五,差一点超过了英国。

最后,调整基准年份,也能给GDP造假。比如,印度为了把2018年的GDP能保持在7%以上,于是就把GDP价格基准年改到了2016年,结果当年印度GDP增速仍然保持在7%以上,居于全球前列。拿前二年经济数据作为比较GDP统计基数,这也是印度提高GDP增速的好办法。

不过,我们认为,用数据来提升印度国家的经济实力,实在有点虚,最多只能满足印度民众一时的快感,而且以市场价格计价的GDP,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万一出现物价暴跌或者不稳的情况,印度的GDP就可能出现暴跌。不过,印度在的GDP计算中年年都要改变,说不定明年就改回原来的统计方法了。

实际上,印度在GDP上惨水份,也只能骗自己,因为一个国家经济如果真的高增长,那么其他各项指标也应该快速增长。比如服务业、工业、投资、出口、制造业等,但纵观印度的这些指标,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而且有些指标还是负增长,所以印度之前7%以上的经济增`速,如果真的挤干水分,可能也只有5.5%左右的增速。

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其GDP里面也惨了不少水份,比如随意更改GDP的统计方法、将乱七八槽的东西都放进GDP之中。甚至连贫民窟的房子当作建筑业产值,把路边摊贩也算进服务业的产值。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水分太多,不仅不能给决策者带来参考数据,而且本身也不利于印度经济的长远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