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靖西县城是祖国边陲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由于南界越南,北邻云南省,其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南来北往的客商很多,商品繁杂,交易颇为热闹。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靖西县]据有关资料记载,靖西早在 1922年左右,在县城的一些商店里就已有来自苏杭一带的商品,这说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一带工业品已进入了靖西市场。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外国资本家也不放过这块肥肉,他们千方百计的把各种各样的洋货运到靖西,然后从靖西把桂西一带所盛产的土产运往国外。

从1927年到1934年间,相继有美福泰、黄恒栈等十多家外商来靖西经商,对于外商的进入,给靖西的商业刺激很大, 商店由原来的十多家猛增至六十五家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外国货在市场占了统治地位。据1934年统计:入口的食盐约二千担,棉纱约二十四包,火油约八百瓶,布匹约一 千四百匹,熟烟约一百担,而当时靖西作为出口的货物只有牛只、牛皮、茴油、茶油等。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平(马)岳(圩)公路建成通车,由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靖西成为了当时桂西一带商业的中心,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


当时向外输出的土特产品有茴油、桐油、八角、牛皮、鸭毛、穿山甲、花生油、山楂、面线、田七、首乌、 大黄草、环草、黄精、蛤蚧、山豆椒等等。均由广州,南宁等地的商人及本地的商人收购, 然后用汽车、马驮或挑夫贩运到南宁、龙州等地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内地有更多的人疏散到靖西,在这些人当中,其中有不少是商人的,又促进了靖西商业的发展。当时,在县城的街道上,出现了许多酒楼、茶厅、饭馆、面店、客栈等等,同时,市场上天天成街,专门设有米业、油盐业、布业、杂货业、棉纱业、照相业、药材业、屠宰业……多种行业,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古城池里,就有八十六家正规商店,一百多家流动营业的货摊。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随着县城集市的兴旺,全县共有大小圩场四十一个,赶集人数超过千人以上就有十八个。圩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当地土货的,也有外地进来的外货,土货主要是:大米,玉米,猪、 牛、鸡、鸭、茴油、桐油、八角、田七、蔬菜、水果等,外货仍是:食盐、棉纱、布匹、火 油、图书、文具,鞋帽、陶瓷及各种金属器皿等。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这对靖西的商业影响很大,由于敌机的空袭及公路的破坏,交通运输中断,商人也不敢刭靖西经商了,土货运不出去,外货进不来,靖西的商业有史以来接近了最低点。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倒行逆施,不是去积极发展生产, 而是加紧内战,反共反人民,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到解放前夕的这段时间,靖西的商业已频临绝境


抗战时期的靖西商业简况


延伸阅读:
·

桂林桂柳运河与防城港潭蓬运河——不应被人遗忘的风光

·

带您走进右江工农政府旧址——经正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