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和陳勝,三句話,三種命運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綱常淪喪,朝政由奸佞小人所把持,使統治集團內部加速墮落;百姓飢寒交迫,水深火熱,統治者更是橫徵暴斂,讓黎民百姓無法生存。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立馬烽煙四起,在無數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大秦王朝很快便土崩瓦解。而在秦末眾多風雲人物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劉邦,項羽和陳勝,雖然同為大秦帝國的送葬者,但他們卻有著迥異的命運,其實每個人最終的結局,早在他們吐露心聲後就已經註定。

劉邦,項羽和陳勝,三句話,三種命運

陳勝吳廣起義

先說說劉邦,起初作為一介亭長,劉邦也算是秦王朝官吏,在一次前往秦都咸陽公辦中,他目睹了阿房宮內的威嚴氣派和奢靡生活,彼時的劉邦被自己所目睹的一切深深震撼,並且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也!”,換句話說,就是有能耐的人就應該過這麼闊綽的日子。作為最終的勝利者,完全可以將自己的一切書寫為高尚偉大的壯舉,但在這句話中,並沒有什麼英雄氣魄,有的只是一個市井小民對榮華富貴的無比嚮往。

再看項羽,當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還是個少年的項羽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那口氣,彷彿皇帝的位置可以手到擒來。在項羽眼裡,那位一統天下的皇帝也沒什麼了不起,是完全可以被自己所取代的。

還有陳勝,作為燎原的第一把星火,他的選擇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秦朝的暴政讓他徹底失去了生存空間。由於道路被大雨所毀,隊伍無論如何無法按期抵達漁陽,回頭是死,趕路也是死,那只有奮起反抗即便是死,為自己的生存爭取一線生機。於是,陳勝和吳廣一起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吹響了瓦解秦朝的號角。

三句不同的話,也預示這三種不同的命運,劉邦笑到了最後;項羽也曾稱霸一時,但終成了一段英雄輓歌;而陳勝,卻在反秦運動中被迅速淘汰。為什麼喊出最豪邁口號的人被歷史所淘汰,而看似平凡的話語卻指導人成功?

劉邦,項羽和陳勝,三句話,三種命運

項羽垓下自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不僅僅是在挑戰秦王朝,更像是與命運相抗爭,是一種不認命,不信邪的精神,是三句話中最有格調,最為氣壯山河的一句,能說出這句話,陳勝著實令人欽佩。但是,陳勝還是敗了,因為他所從事的事業,一句豪言壯語遠遠不夠,更需要崇高的理想和卓絕的智慧。可以看出,支撐陳勝前進的,是改變自己命運信念,這種信念讓他在起義初期一往無前,直至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陳勝的命運已經被徹底改變,他不再是統治者嚴重的草芥,而是可以一呼百應的王者。但是,當勝利出現在面前,命運被徹底改變,陳勝迷茫了,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而且作為一個底層百姓,他沒受過教育,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幫他應對此時的局面,他的隊伍中,幾乎都是和他一樣的人,出生底層,沒有知識,渴望改變命運,好好的活著,擔當更大的使命落在肩上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所以在章邯大軍壓境,內部政權矛盾重重的的情況下,陳勝敗了,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卻又被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給滅亡。

“彼可取而代之”,除了英雄氣概,這是何等的自信,但也是自大。對項羽來說,自信讓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而自大讓他最終一敗塗地,他說這句話是完全是不計後果的,他想到的只是取代,但卻沒想,若是取代不了會有什麼後果,所以,項羽是位十足的性情中人。在兵敗垓下時,項羽感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最後生死時刻,他將自己的失敗歸結於運氣和命運,認為是天要亡他,考慮最多的不是如何反敗為勝,或是渡過烏江東山再起,而是惋惜自己一身蓋世的本領,矯健的駿馬和心愛的女人。所以,從一開始,勝利並不是項羽最在意的東西,像英雄一樣去戰鬥才是他想要的。當聽到渡過烏江的建議後,他又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顏面,比命都重要。這樣的性格註定了項羽只是英雄,不是帝王,他內心真正看重的的並非整個天下,而是英雄業績,比起勝利更向往戰鬥本身,比起希望更看重英雄體面,這樣的性格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劉邦,項羽和陳勝,三句話,三種命運

漢朝締造者劉邦

若討論英雄,劉邦絕無可能和前面兩位並列,但成功者往往不是英雄。“大丈夫當如此也!”,其中有的只是市井小民對於榮華富貴的嚮往,既不英雄,也不豪邁,但是卻很實在。正是因為這份實在,劉邦只在意最終結果,而不在意過程,從而由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和項羽的戰無不勝相反,劉邦的征程充滿了坎坷。攻破咸陽之後,為了贏得民心,劉邦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對秦都約法三章,秋毫無犯,而且按照當初“先入咸陽者王”的約定,劉邦本該是天下之主,但面對實力遠勝於己的項羽,他選擇忍氣吞聲,讓出咸陽。後來分封天下,面對項羽的排擠,劉邦同樣選擇忍讓,離開關中,只是做了小小的漢中王。彭城之戰中,劉邦率領56萬精兵卻被項羽所敗,灰頭土臉的劉邦倉皇逃命,而且在逃亡途中數次拋棄妻兒以便加快速度,這是何等的狼狽,比起項羽的垓下之圍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為了最終的勝利,劉邦的做法與項羽截然相反,他不想死的壯烈,只想為自己的目標苟活下來,然後東山再起。這種務實的,只想著實現自己目標的思想,讓劉邦在軍中禮賢下士,知人善用,始終不折不撓,一次次戰勝困難,一次次起死回生,最終奪得天下。

劉邦,項羽和陳勝,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決定了他們只准成功,不許失敗。項羽更願意成為英雄,而陳勝只希望改變命運,這些想法都與成為帝王的道路不相吻合,所以也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而劉邦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目標,放得下身段,丟的掉體面,忍常人之不能忍,成常人不能成之事,終成一代王朝的開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