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又是怎么存放的呢?

aVZ服饰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陵里面,有水银做的百川江河大海,完全是仿造现有的长江黄河湖泊,里面的水都是用水银灌输的,据说至少耗费100多吨水银,但其实呢?这不过是标准的民间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据司马迁所言,秦始皇陵早被项羽挖了。但是,现在普遍的科学家,却都认为秦始皇陵并没有被人挖掘过。 其次,司马迁把始皇陵描绘的活灵活现,却从来没有提过兵马俑一个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就我理解,因为司马迁写历史时,秦帝国已灭亡上百年,所以,关于始皇陵的内容,只能从一些民间故事中了解,而民间故事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干所编,所以皇家的气派、威严、奢侈,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的。



这就好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说到帝王奢侈浪费时,只能想到酒池肉林、琼楼玉宇、美女成群出现。因为,在他心目中,酒随便喝、肉随便吃、房子随便住、美女随便玩,这就是最奢侈、富贵的生活。但是,一个人真当上帝王,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会做这样幼稚、可笑的事吗?肯定不会的!

因为,就是咱们这种普通老百姓有了钱,也不会干这种幼稚、可笑的事。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一个人这样表现奢华、富贵,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土鳖。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司马迁所谓的秦始皇陵里水银如江河大海,恐怕主要就是源于一些民间故事的收集。

而且,他对始皇陵的描写,显然也不是源于档案资料。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对于那些让后人目瞪口呆的兵马俑,他才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因为,这种真正象征皇家的威严、奢侈、气派的做法,绝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到的。



换句话说,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恐怕永远也无法把始皇陵的奢华、富贵,与一些陶俑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陶俑实在太普通。问题是,无论谁看到始皇陵附近的陶俑时,也会惊得目瞪口呆。

而事实上,类似这种极尽超然的奢华、富贵,才是真正顶级的奢华、富贵。因为,所谓的金玉满堂红,所谓的酒池肉林、高台楼阁,所谓的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只要是人有钱,也有可能做到。但是,那些说起来好像很普通的陶俑,即便是再有钱,恐怕也玩不起这样的奢华。

当然,在汉初的时候,我相信关于秦始皇陵的真实内容,肯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露出来。但是,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真实的信息被淘汰,而各种离奇的、耸人听闻的信息被保留了下来。因为,真实的内容,常常并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想象。

比如,如果有人说,“我在皇陵工作了十多年,一直都在作陶俑”。人们肯定会觉得,这个人是在胡吹,而且胡吹都不会胡吹。因为,秦始皇会用陶俑陪葬?这不瞎扯么?他这种身份地位的人,起码也得是用一大堆活人陪葬才够格,怎么可能用陶俑呢?但事实呢?

所以说,所谓的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那就是典型的扯淡,它出现的背景,不过是因为古代有身份的人,在去世时,一般都会用水银来浸泡尸体,以防止尸体太快腐烂。但是,如果说秦始皇死后,也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用水银来浸泡尸体,那也未免太普通,显然很难满足大众猎奇的心理。在这种背景下,类似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这种荒诞不经故事,便开始被广泛流传。


我是赵帅锅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充满财富的宝藏,有人说是充满死亡的地狱。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说法呢?

因为人们刚进去的时候,看见秦陵地宫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地宫穹顶上描绘的应为日月星辰和二十八星宿,地面上是用沙盘模拟的九州地形图,其中还有水银灌注的江河湖海。而给人第一眼看到的江河湖海并没有人认为是水银,而是被认为成银子,故被称为充满财富的宝藏。

水银,也叫汞,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所以说很多盗墓者也是死在了这里面。汞在自然界中分布量极小,所以想要搞到大量的水银还是很难的。但是经过专家的检测后发现,如果按345×350米的大小,在地宫里平铺10厘米的水银计算的话,地宫里至少有100吨的水银。100吨!想想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况且以当时的提炼技术来说,真的很难实现,而且水银常温下就会蒸发。

所以当时的秦始皇陵是怎么弄到这么多水银的?又是怎么存放,以至于不会被蒸发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翻阅历史,一探究竟。

战国第一女企业家“清”寡妇

据史书记载,在秦始皇的时代,想要弄得100多吨的水银的确不容易,因为当时产水银的地址大概只分为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和巴蜀一带。那么大部分的水银就是从一位叫做“清”的寡妇提供的。

司马迁如是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这个“清”寡妇就是咱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企业家,而且秦始皇也是很尊重她了,在当时的年代,她与乌氏倮能被秦始皇作为上宾,其实力也是可想而知了。而且再起死后,秦始皇还为其建造了怀清台,这礼遇可不是谁都能享受的了。


水银的提取和存放

1.古代提取汞的方法

古人制造水银一般制法就两种:其一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很容易中毒。

2.古人存放水银的方法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很简单,用水密封即可。量大的话整个坛子封闭后沉入水中或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

因为汞需要一定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和保存水银。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钦佩。

而秦始皇陵就犹如一个封闭的地窖所以能完好的保存住水银。


明月谈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骊山陵墓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学家也发陵墓附近的高浓度汞异常,有人估算大约有100吨水银。

水银,也叫汞,在炼丹术上和铅都是最著名的原料。秦始皇最喜欢炼丹了。

水银可杀菌、防腐,水银蒸汽有毒,还有防盗墓功能。

水银的相对密度是13.6,100吨的水银也不过是7.4方,只能灌满一个小水池。一个别墅室内泳池尺寸一般是长10m*宽8m*深1.4m,是112方。秦始皇的这点水银只能给私人游泳池铺个底。

千万别告诉秦始皇,否则他会气得从棺材里爬起来,大骂胡亥太小气,只给他装这么点水银。

这么多水银从哪儿采的?怎么运来的?

1,炼水银的原料是朱砂,巴寡妇清给秦始皇供货

天然纯水银是非常稀少的,自然界大部分的水银以硫化汞的方式存在,硫化汞就是朱砂,也叫丹砂。

朱砂在秦朝时期就是一种化妆品,当然也是一种炼丹原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秦始皇的朱砂第一供货商,巴寡妇清:

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旬阳古汞矿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地区旬阳县的大小青铜沟一带。

旬阳古汞矿很有可能就是巴寡妇清家专利的朱砂矿。

2,朱砂通过大秦驿道运输到骊山或咸阳

巴寡妇清不需要把朱砂先炼成水银,再运到骊山。

因为水银是液体,还有毒,运输不方便。

而朱砂是固体,含汞高达86.2%,用麻袋一装就可以运输。

秦朝,要把几百吨朱砂运到骊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幸好,秦始皇搞了车同轨,修建了从咸阳到各郡的驿道。

所以旬阳古汞矿的朱砂有两条路可运到骊山:

一是,先沿汉水西行到汉中郡,然后通过陈仓道翻越秦岭到达关中平原;

二是,沿汉水东下,再到南阳郡,然后北上经洛阳到关中平原。这条路线长,但多是平原,好走一些。估计秦始皇是用的这条路线。

作为基建狂魔,秦始皇估计调动了上万的劳动力运输朱砂到骊山。

3,朱砂升炼水银

用朱砂炼水银,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

把朱砂放入大釜,直接加热,朱砂受热分解成水银和硫磺,硫磺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变成二氧化硫跑到空气中,然后大釜里面剩下的就是水银。

但这个方法会把炼水银的工人全毒死,另外还污染空气。

高温下水银蒸汽有毒,二氧化硫也有毒,会毒死人的。

如果秦始皇这么搞,玉帝就会派天庭应急管理部安监炼丹司长青牛精和生态环境部长嫦娥,经过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垂直飞下来处罚秦始皇,让他停产整顿,否则不发给他绿卡。

古时候,真正的朱砂升炼水银是环保安全的,是绿色生产工艺。

《天工开物》记载升炼水银法: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

要用两个大釜,上面的大釜拷扣过来,盖住下面的大釜。

大釜里面的原料是朱砂和碳,比例是一比一,还有少量水。

上面的大釜底有一小孔,连接一个金属曲溜管,金属曲溜管的另一头放到一个水瓶里。各个缝隙全部用盐泥密封,曲溜管的出口放在水中,与大气隔绝。

整个反应体系是一个密闭空间,所以不会有大气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部长嫦娥很满意。

火候也很重要,开始的火不要太旺,朱砂在300摄氏度会分解,到580摄氏度会升华。加热温度在400-500度左右,让朱砂分解成水银和硫磺。

然后加大火,在800度左右,让硫磺和碳充分反应,形成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是常用溶剂,毒性较小,在800度时是气体,通过曲溜管导入瓶中冷水,冷凝后变成液体沉在水底。二硫化碳比重是1.26,比水重。

如果是密闭空间,还有气体产生,要防止体系爆炸,必须有一个出气口,曲溜管的出口导入瓶,通过水与大气相通。如果突然有大量气体产生,可以通过曲溜管导出到大气中,不会有爆炸的危险。

应急管理部安监炼丹司长青牛精很满意。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古代人其实是发现了朱砂矿,这些辰砂类矿物本身就是汞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汞等等。



提炼的话很简单,使用火煅烤朱砂矿,朱砂遇火后,硫的成分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继而留下了被还原的金属汞的成分,这就是水银了。

一般制法就两种

其一在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钠,也就是碱烧灼,通过管路将汞蒸汽导入到水箱中冷却凝固,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是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容易中毒。



《天工开物》记载了详细的“升炼水银”之法,原文如下: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

《本草纲目》也引用记载了相关的制取法和贮存法。

胡演《丹药秘诀》云︰取砂汞法︰用瓷瓶盛朱砂,不拘多少,以纸封口,香汤煮一伏时,取入水火鼎内,炭塞口,铁盘盖定。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连盘覆鼎于碗上,盐泥固缝,周遭加火之,待冷取出,汞自流入碗矣。邕州溪峒烧取极易,以百两为一铫,铫之制似猪脬,外糊浓纸数重,贮之即不走漏。若撒失在地,但以川椒末或茶末收之,或以真金及石引之即上。



中国本身就是辰砂矿的最大矿床之一,这方面的资源数不胜数。先民也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将辰砂当做红色颜料使用,多个公元前几千年的遗址里都发现了辰砂的使用。对这个东西,中国人并不陌生,鸡血石也是这一类。它同时还是我们用了上万年的颜料,皇帝御笔朱批的红墨水、道士鬼画符的红颜料、漆器的红颜色、妇女额头的妆容等等。



秦始皇的辰砂矿,来自于《寻秦记》中那位美丽的“寡妇清”。这个女人被太史公记叙在《史记》中。

她“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大致意思是,这个女人因为之前搞到一个丹砂矿井,靠这个东西发了大财,最后富可敌国,天下闻名。

这套路与今天挖到石油一样,眨眼间游艇妹子劳斯莱斯都有了,国家还非常待见你。寡妇清就很被秦始皇尊重。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很简单,像泡菜那样,用水密封即可。量大的话整个坛子封闭后沉入水中或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因为汞需要一定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和保存水银。

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非常值得钦佩。几千年的发展,对水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



《抱朴子》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远矣,故能令人长生。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况服食乎?


葛洪那时候已经懂得烧水银了,而且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办法。但他认为水银是好东西,是吃了能长生的神药。

待进化到《本草》,李时珍毫不犹豫的批判了《抱朴子》中的说法,认为水银“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



不光中医得到进步,化学也发生了进步,古人很早就明白如何用朱砂制造水银,又如何用硫磺与水银一起制造朱砂,这本质也是一种水银的保存方法。

不过秦始皇陵里水银形成江河这事儿还有待考据和研究,一切水落石出之前,都是做不得准的。不过,还是别小看古人为好。

您以为呢?


王司徒军武百科


水银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天然的,并且自然界中水银的矿藏存在的还不少,水银的官方学名现在叫做汞,天然汞矿的纯度接近百分之百,是自然界中很少开采即能用的物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虽然说水银来自自然界,但不代表秦始皇陵就减少了些许的稀奇古怪,不管秦始皇陵内部的水银是不是就是文字材料记述的星辰大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根据考古学家用现代测量仪器测量的结果,秦始皇陵周围的确存在水银,而且数量还很大。

有多大?其实具体数字除了当时开凿墓穴的工匠师傅,后人已经很难再有确切的数字了,除非秦始皇陵发掘出来的东西能够自证“清白”。

但是并不是无迹可寻,以秦始皇陵的规模,不说外墙垣,秦始皇陵内墙垣,也就是挨着陵墓的那一圈围墙,有3870米,在这3公里还要多的距离范围上,都要用水银填充成江河湖海。


的确让人产生疑惑,哪里来的这么多水银?就秦始皇陵的规模,至少得成百上千吨,即使有这样的矿藏,运输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且就水银的保存来说,在自然界,水银多以铜矿为矿床保存,因为水银在自然界就是以液态存在,其他矿床根本无法保存,更进一步,只要在僻静的山洞里,水银挥发性也很小,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水银保存起来并不是难事。

难点在哪呢?难点在于如此多的水银,如何才能汇集到一块,发掘运输都是一个大工程,而秦朝本身就是一个短命王朝。

因此就有了一种潜在的可能,秦始皇陵本身就是建在铜矿矿体之上的,不但如此,在这个铜矿矿体上,还有以他为矿床伴生的水银。


历史三日谈


秦始皇地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哪怕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窥其全貌。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里面建造的极其宏伟,就是一个缩小的外部花花世界,在里面,模拟外界江河湖海的形态,用水银灌注。

虽然《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司马迁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史学家,但是看过《史记》的人大体会了解,司马迁更是一个文学家,他记载历史十分生动饱满,人物对话仿佛他就在场一般,而有很多记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些接近于神话故事,有些主观情绪浓重。关于地宫水银的描述,可能就有些过于夸张了。

首先说一下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占面积56.25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北京西城区也不过50多点平方公里。当然,整个陵区面积不算,单单看地宫面积,也就是可能安葬秦始皇灵柩和他缩小版的外部世界的地方,根据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是四万多平方米,这个大小似乎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在里面营造出一个江河湖海,这得占多大面积呢?考虑到秦国发源地是在内陆,在他的概念里海洋也许不会太大,不过秦始皇毕竟东巡过,也是见识过大海的,总归对大海会有概念。《史记》里说里面水银如江河大海,那这个体量绝对小不了,就算水域面积只占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面积布满水银,那也十分吓人了。



为何这么说呢,可以先来了解一下水银的特性。水银就是汞,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液体贵金属。为何说它贵是贵金属呢,因为水银在地球上含量很低,如果根据今天的年产量来看,水银的年产量比黄金还少,有个数据2014年全球水银产量也不过一千八百多吨。水银的密度又出奇的大,是水的13.6倍,也就是说一立方米的水银有13.6吨,全球一年的水银也不过一百三十多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水银集合起来,建一个一米深的水银池塘,不过是十多米见方的大小。而根据现在探测附近地表汞含量还有当时的生产力进行推测,有关专家给出地宫的汞体量有个几十吨到一百吨左右,也就几立方米的体积大小。这样的体量在整个地宫里面,别说是大海了,恐怕只能铺几条小溪流。

今天看来,秦始皇地宫里有如大海一般多的水银的可能性十分低,但是古人的确对水银偏爱有加,因为水银份量很重外表漂亮还可以防腐。古人加工水银的方法,根据相关记载,基本就是从辰砂里面进行提炼的,由于水银挥发性强,将辰砂煅烧获得气体水银然后冷却回流就可以得到。像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等地都产辰砂。而根据《史记》说明,秦始皇的汞很可能是巴地的寡妇清提供的,大概在今天重庆涪陵一带。

至于水银的保存,其实并不容易,水银是液体金属,容易挥发,但是它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把水银放容器里,表面再加层水。由于水密度远小于水银,水在水银上面阻止了水银的挥发,可以起到不错的保存作用,上面密封即可。还有一种,辰砂变成水银并不复杂,但是辰砂这种固体显然比水银这种液体更容易运输和保存,保持水银的辰砂状态也不错。像在葛洪这样的大炼丹家手里,辰砂可以随时转化成水银,在他眼里,辰砂可是比黄金还宝贵的炼丹圣品。


当然了,秦始皇地宫里到底是怎样一副景象,最终还是以开采结果为准。期待有一天技术水平足够发达了,可以在不破坏秦始皇陵原貌的情况下,让大家一睹秦始皇地宫的真正面貌。


一览众河小


关于秦始皇陵保存如此完好,很多人认为是地宫的水银起到了保护作用,可以防腐防盗。

据专家检测,秦始皇地宫里面确实有大量的水银倾注。如果按345×350米的大小,在地宫里平铺10厘米的水银来计算,那么地宫的水银至少有100吨。按标准足球场长宽计算,将100吨水银倾注地宫的话,它的厚度能够达到1米高。

那么,秦始皇的年代哪来那么多的水银?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在秦始皇时代,巴郡有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因经营丹砂而累积了大量的财富,还组建了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族。秦始皇认为她是一个“贞洁妇女”,对他很有礼遇,在“清”去世后秦始皇还建造了一座“怀清台”纪念这个女人。

但如果光是她的贞洁而让秦始皇建造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这个理由似乎有点牵强,而历史记载中,秦始皇除了自己的母亲,唯一有交集的女性就是“清”这个寡妇。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的水银跟“清”所经营的丹砂有很大的关系。


丹砂,现在称之为“硫化汞”,它就是生产水银的原料,在巴山一代,贡的存数量非常的高。

秦岭南坡的旬阳,在这个县北部的青铜沟一代,现已探测到汞的存量有14.7万吨。上个世纪50年代,矿业专家曾在这里发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汞矿高达三千多个,也在附近发现了秦汉时代的建筑遗址,而且旬阳里秦岭又很近。这就有理由相信秦始皇陵的水银供应之一来自“旬阳”。


另外一个的水银供应渠道应该就是寡妇“清”。秦始皇为了让地宫防腐、防盗,也是煞费苦心,寡妇清有可能资助过秦始皇水银,这让秦始皇对“清”刮目相看,对她礼待有加,所以在清去世后,秦始皇为她建了一座“怀清台”。

那么,古人是如何做出这么多的水银?

有了原料后就可以提炼水银了,古人执照水银的方法一般两种:

其一,在一个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钙,通过管路将汞蒸气导入水箱中冷却凝固,就可以得到金属汞。

其二,直接在开口的容器中灼烧朱砂,得到金属汞,但这种方法危险性比较大,很容易中毒。

丹砂这种矿在中国很多,提炼方法在古时丹士炼丹的时候就已被发现。秦始皇墓里水银虽然看似很多,但中国地区原料也很多,所以100吨的水银问题不大。

保存方法

古人保存水银的方法也很简单,就像泡菜那样,用水密封即可,如果水银量比较多的话可以把整个装满水银的坛子密封后沉入水中,或者放在比较阴冷恒温的地窖中。因为汞需要一定的温度挥发,故而保持低温就能有效控制水银的挥发。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实在让人钦佩。

“葛洪”那时候已经懂得烧制水银了,还掌握了水银结合硫磺变回朱砂的方法,他认为水银是好东西,吃了能成仙,后来确实上天了。


大国布衣


谈及秦始皇陵,总会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便包括地宫中浩如江海的水银。与许多朋友一样,初读《史记》时,也曾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并对古代如何获取水银而充满了疑惑。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很容易被我们低估,甚至于完全忽视,其中便包括古人的智慧。比如,或许不少人都以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已然算是十分悠久了,甚至可以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提炼汞。殊不知,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以水银随葬的现象,在春秋时已经比较常见了。而有文献称,相传为吴王阖闾墓的虎丘,便曾挖有深达六尺的“池塘”,其中灌满了水银。

在后世的墓葬中,也常见有以水银防腐的现象,尤其是辽宋以后,也常见有在棺底使用水银的情况,并曾记录于正史之中。比如,《宋史·李宸妃传》中便曾讲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以水银养之,故不坏。”说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时,曾在棺内注满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古人以水银防止尸身腐烂的记载很多,或以水银浸泡尸体,或在尸体中注入水银。不过,像吴王阖闾和秦始皇这样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银,除了防止尸身腐烂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以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据现代考古和科技检测证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确实严重“超标”,足以佐证地宫中却有大量水银。不过,由于地宫尚未打开,故而难以窥得详情,是否真如司马迁所讲的那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那么,既然历代常有以大量水银随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提炼水银的呢?

在近代科学中,水银称之为汞,而我国古代则写作“澒”【音gǒng】。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淮南子》一书中即有关于汞的记载。但若要谈及水银的提炼,还不得不再讲一下它的“孪生兄弟”——丹砂。

丹砂也被称作朱砂,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东西。尽管在化学研究中,朱砂与水银差别很大,可在古人眼中,两者的功效却多有相近之处。比如,在使用水银随葬之前,自新石器开始,便有在墓葬中使用朱砂的情况,而后世以水银随葬,也与这种葬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随着古代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意识到,将朱砂加热蒸馏,即可获得液态的汞,这种方式曾是过去人工提炼水银的主要途径。不过,这种提炼方式最早始于何时,尚有较大争议,一般认为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便已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书于宋代的《七返灵砂论》中曾讲到,以朱砂提炼水银时:“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水银十四两;白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核算下来,原料最好的光明砂,提炼比例竟可达87.5%。

然而,这么高的提炼比率,实际上是因为所得之汞尚不够存。因为,就现代化学工艺来看,如果提炼纯水银的话,理论上的最大提炼比率也不过在86%左右。从这一点来讲,宋代的水银纯度,尚不及我们所用的工业水银。自然,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纯度,还当要更低。

夕阳下的晚枫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赢政的陵墓,建设期长达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皇陵里有万里江山的缩写版,其中的河流是用水银来表达的,那么在生产相对落后的古代,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呢?


那么大量的水银又是怎么存放的呢?且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进入正题之前,咱先了解一下水银的习性。水银就是汞,是一种液态金属,呈银白色,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而汞蒸汽有慢性剧毒。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掌握了丹砂炼汞的提炼方法。


那么,传说中秦皇陵里如江河大海般规模的水银到底有多少呢?


据考古学家用现代仪器测量后推算,秦皇陵地宫里的水银有100吨左右。丹砂出水银的比例是10:8,那么秦皇陵需要的丹砂大约120吨上下。这些水银对于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而言,应该不算难事。

而就水银矿的公布来看,巴蜀地区已探明的水银矿占中国水银矿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据相关记载,秦始皇向巴蜀地区专业生产和贩卖丹砂的女商人寡妇清采购了大量水银,寡妇清也因此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她采用封闭锻炼法提炼水银,也就是在空气中锻烧,收集蒸发的汞蒸汽并冷凝后,就得到金属汞,然后装在密闭容器中密封保存。

因液态的水银有剧毒,且需要密封保存,不适合长途运输。所以,秦皇陵中的大量水银并不是从巴蜀运过去的,而是将丹砂从巴蜀运到咸阳,再在当地提炼出水银,密封备用。

足量的水银解决了,这么多的水银又怎么存放呢?


为此,秦始皇曾疯狂收集民间金属制品,包括兵器和生活用品。这些金属制品除做12金人外,都做了盛装水银的铺衬。然后,将铺衬的金属槽中灌注水银后,把整个墓室密封起来。

我们将秦始皇陵整体看作一个大的密封空间,这些水银在这个大空间里蒸发后,冷凝,后又沉聚,形成一个自体内部循环,进而实现了水银的完善保存。

水银虽然当时已经能提炼,但因数量相对较少,仍属于贵重物品。秦始皇用水银构建大河,足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王者风范与魄力。凭借水银的剧毒,也足以吓退众多垂涎陵墓珍宝的盗墓贼。另外,水银还可以延长尸体的腐败时间。大量水银放于陵墓内可谓是一举多得。


说到此,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几千年过后,许多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甚至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求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人对他向来褒贬不一,但是除了他的功过难以评判之外,他的陵寝也是让人啧啧称奇。


秦始皇陵墓中水银数量非常之大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司马迁《史记》

看来始皇帝墓中不光有水银,量还很大,已经到了似“百川江河大海”的地步了,那么这么多的水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众所周知,水银化学名称叫做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在自然界中大多以化合物硫化汞(朱砂)的形式存在。


而朱砂的冶炼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所出土的7000年前的陶器中就发现了朱砂颜料,而且含量还不低。

其实秦始皇墓里有水银也不奇怪

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有王侯的陵墓里发现了大量的水银。

吴王阖闾

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吴越春秋》

看来在秦始皇之前,人们就掌握了大量提炼水银的工艺,并成功地将水银运送到了陵寝之中。

秦始皇墓内如此多的水银是哪里来的呢?

当时巴蜀一代其实有很多炼制朱砂的作坊,而且工艺相当成熟,转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自然制造出大量水银也不在话下。


而且秦始皇的墓地就在骊山,与巴蜀之地相隔不远,运输起来自然也省事不少。

始皇帝在木里放这么多水银干嘛?

可以防止尸身不腐

水银是有毒物质,放在墓地里自然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滋生,是一种有效的“防腐剂”,能够保证尸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腐坏,这个办法也被广泛采纳。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墓贼光临


水银在常温下会蒸发,散发出汞蒸气,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而且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非常多,毒性就更大。

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史记》

齐桓公的陵墓里也有“水银池”,盗墓贼发现墓葬之后不敢马上进去,过了几天才敢带着嗅觉灵敏的狗去“试试水”,可见水银对盗墓贼的威慑力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