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古代的于谦死得不冤死得活该?

于无声处34


于谦被杀,冤不冤?冤,非常冤,不管是从国家民族利益看还是从朱祁镇个人角度看,于谦都冤。但是,朱祁镇又不得不杀于谦,不杀于谦,复位则违背礼法。明史记载徐石等人建议诛杀于谦的经过,白话讲,他们向朱祁镇建议诛杀于谦,说了三次,第一次理由是于谦谋反,力主朱祁钰上位,而不辅助朱见深。朱祁镇回复,这事做得对。第二次理由是于谦阻止朱祁镇复辟。朱祁镇沉默。第三次理由是不杀于谦,复辟无名。于是,朱祁镇以谋反罪诛杀于谦。事后回首就诛杀了徐石等夺门之变的有功人员。我们从此可以推测,朱祁镇是真的不想杀于谦,却又不得不杀于谦。不想杀于谦,是因为满朝文武都知道于谦不仅是能臣,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于谦是正臣,说话做事堂堂正正,不搞阴谋,没有小动作。在官场这就很难得,于谦位列朝臣不是依靠文官集团抱团取暖上位,而是依靠怒斥反王受到重用。不得不杀于谦正如徐石说的,于谦不死,复辟无名。因为封建礼法是子继父位,没有子嗣的,过继子嗣继位。朱祁钰继位本身就有违礼法,所以才有孙太后的艰难决定,事急从权。孙太后为证明自己不是违法乱来,先是册立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才册立的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镇这个太上皇不能过继给朱祁钰做继子然后继位,只能否定朱祁钰继位的合法性。继位不合法就是谋反,总要有人承担责任吧。那就只能是于谦,因为朱祁钰继位是他极力支持甚至劝说孙太后也是他做的。所以,于谦不能不死。按照礼法,于谦怎么可以不死?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于谦自己已经在做的,就是坚决支持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继位,平稳过渡,自己平安着陆。可惜,这条路走不下去,因为于谦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封死了。我们记得,朝臣们也没有忘记于谦力主朱祁钰继位的理由是主少国疑。几年后,于谦力主朱见深继位,大臣们用他自己的话把他堵住了,因为这时的朱见深仍然未成年。多数大臣提出迎立藩王继位。理由正是于谦当年力主朱祁钰继位的理由。所以,于谦此路走不通。迎立藩王势必造成朝野动荡,于谦又不能眼看乱起朝堂。于谦可以免死的第二条路在朱祁钰手里。景泰帝无子,没有继承人,自己又一病不起,日渐沉重。继承人问题不得不提上日程。面对大臣众说纷纭,朱祁钰却一言不发,闭口不言。在等他怀孕的妃子给他生个太子。如果朱祁钰胸怀大度,直接下诏,禅让大位,大臣御驾迎立朱祁镇,也就避免了于谦被杀的命运,还能博得主动禅让的美誉。可他毕竟没有这个胸怀,后人说他当皇帝当上瘾了,也算是切中要害。最后等听到上朝钟声,朱祁钰先是惊疑的问“于谦也?”什么意思?惊疑于谦谋反自立。等太监告诉他太上皇复辟了,才又说了几声好好好。所以,于谦不该死,又不能不死。杀于谦的是朱祁镇,实际是朱祁钰逼迫朱祁镇不得不杀于谦。人在事中迷。


雨轩品茗2


于谦是个忠臣,土木堡之变后,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大明王朝才稳住了阵脚。这么一个人,最后被复辟的明英宗所杀,的确很冤,称得上千古奇冤。

但是,从另一个世俗角度看,于谦死得不冤。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于谦被杀的根源。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大军亲征蒙古,结果酿成土木堡之变,不仅明军全军覆没,连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在这种形势下,于谦果断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使蒙古挟英宗勒索明朝的阴谋破产。

后来,蒙古人将明英宗放回。

其次,明英宗上位,于谦必须死。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实现了复辟。于是,于谦的命运也就注定只有死路一条了。明英宗还算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并不忍心杀于谦。但是,徐有贞提醒明英宗,于谦不死,复辟便师出无名了。

为什么徐有贞极力主张处死于谦呢?关键在于明英宗复辟的合法性问题。

明代宗的即位是在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内部阵脚大乱的背景下,由当时的太后及群臣拥立的。所以,明代宗不是篡位,是合法继承的皇位。

这样一来,明英宗的复辟反而是不合法的。从中国的历史及封建宗法制来看,从来没有说太上皇要干掉现任皇帝,自己重新上马的。

因此,明英宗复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明代宗即位的合法性。当时拥立明代宗,于谦是带头大哥。那么,明英宗从否定明代宗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将于谦定性为谋逆首犯。

既然于谦拥立明代宗是谋逆,那么明代宗当然是不合法的。

谋逆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因此,于谦必须死。

再次,之所以说于谦死得不冤,是因为他原本可以不死。

明代宗一朝,于谦的权力很大,只要他愿意,干掉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那班人是没问题的。事实上,在夺门之变之前,于谦已经收到了情报。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于谦选择了按兵不动。

因为,于谦知道,自己如果选择诛杀徐有贞等人,势必波及一大批人,甚至影响到明英宗。而且,当时明代宗病危,又涉及到皇位继承的问题。也就是杀人容易善后难,于谦的所作所为将会引起巨大争议。

因此,于谦宁可舍弃性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不愿陷入各类内斗纷争。

总之,是于谦自己选择了牺牲。从世俗的角度看,自己求死,那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如果这样看,于谦确实死得不冤。


鄣南煮史


这样的人非蠢既坏!于谦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我豁出去一切也要为我的偶像说道说道。

于谦何人?

于谦出生于明朝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年仅二十三岁就考上进士踏上仕途.因在任职御史时严厉斥责朱高煦犯上作乱,于谦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破格提拔为巡抚。

等到正统年间,年轻有为的于谦也很受“三杨”的器重。往往白天提出的奏请,晚上就被“三杨”批准。等到“三杨”去世后,明英宗开始宠幸太监王振,文武百官都开始巴结这位皇上面前的红人,唯有于谦不为所动,因此被王振所记恨。

在王振的指使下,于谦被人诬陷,不仅丢了官职,还被判处死刑。但是由于于谦在民间一直是清正廉明的好形象,百姓纷纷联名上书为他伸冤,于谦得以重新起复。正统十三年,于谦奉诏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立下的功劳有多大?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受王振蛊惑,决定御驾亲征,于谦等人虽极力劝阻却无济于事。由于指挥不当,五十万明军遭遇大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此时北京由郕王监国,于谦则主管兵部。前线大败的消息传来,北京人心惶惶。侍讲徐有贞借口星象变化,建议迁都南京。于谦力主抗战,并且用南宋的例子义正言辞地斥责提议南迁的人应该斩首。

好在郕王以及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都支持于谦,保卫北京城的决策就此定下。但是此时,京城中留守的部队只剩下不到十万的老弱病残。兵力严重不足。于谦请郕王调集京城周边的预备军和其他辅助部队奔赴进京,这才凑齐了一支像样的防御部队。

于谦的处变不惊给了朝廷上下很大的勇气,文武百官都将其视为主心骨。郕王也将于谦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的防御。

为了稳定朝局,也为了防止也先用明英宗作为要挟,于谦和其他大臣请太后下旨让郕王继位,即景泰帝。随后,于谦又针对京师防御,在文臣武将的任命、军事部署、粮食分配和器械建造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景泰帝全部采纳。

在也先攻击北京城的战斗中,于谦全程调兵谴将,一次次地挫败了也先的谋划,还设计杀死了也先的弟弟。久攻不下的也先最终放弃攻打北京城,拥着明英宗北还,大明的危机就此解除。

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的存续将成为疑问,或者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于谦也因功升为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为什么会死

也先看出了明朝不会花任何代价再换取明英宗,就将其还给了明朝。期初景泰帝不愿意迎接英宗回来,担心自己的帝位不够稳固,于谦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向他保证帝位不会更改。景泰帝一向听从于谦的意见,于是英宗得以还朝。

但是做惯了皇帝的景泰帝还是对自己的哥哥放心不下,派人将其幽禁起来,吃饭都只能通过一个小孔递进去,英宗就这样被关了整整七年。直到景泰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得以复辟。

而于谦由于很受景泰帝的信任,官员任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从来都是实话实说,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同样在京城保卫战中立下战功的石亨曾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却在景泰帝面前言辞拒绝,让石亨又愧又恨。徐有贞因为提议南迁曾被于谦当众斥责,更是一直以来对于谦恨之入骨。

英宗复辟后,石亨和徐有贞为了让复辟师出有名,也为了报复于谦,当朝诬陷于谦等人策划拥立襄王进京,意图谋反,判决于谦死罪。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徐有贞等人用了“意欲”二字,和南宋岳飞被“莫须有”罪名下狱如出一辙。而于谦本人知道这是政敌的打击报复,辩白亦是无用,于是从容赴死。、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的前夜,手握大权的于谦已经得到了消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选择了按兵不动。主要原因是此时景泰已经病重,而且景泰膝下无子,皇储人选一直是大臣们忧虑的问题。

从血缘和法理上看,英宗是前任皇帝,英宗之子朱见深曾是太子,而当初景泰帝登基时曾答应过孙太后,要传皇位于朱见深。但是景泰帝后来被权欲所蒙蔽,将朱见深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只可惜朱见济命薄,早早夭折,储君的事情就一直被耽搁下来。

景泰帝已经答应群臣,要在夺门之变发生的次日讨论立储问题。不出意外的话,储君只能是自己的哥哥和侄子之一,其他人选大臣都不会同意。相比于年幼的朱见深,朱祁镇显然更加合适,虽然他之前昏庸,但是起码可以避免主少国疑。

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即使及时制止,事情也难以收场。要么将兵变的全部责任归于石亨等人但是等到景泰病亡,继位的依然只能是明英宗或者他的儿子,于谦必将遭到反攻倒算。

要么将明英宗等人以造反的名义定罪,这样一来作为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自然不能幸免。仅有的两位合适的人选都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未来的皇储之争足以动摇社稷根本,这一定不是于谦想要看到的结果。

也许于谦自己也是觉得朱祁镇复位是对大明最好的结局。以于谦的聪明才智,他不会想不到自己会被打击报复。但是和大明的社稷稳定比起来,这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总结

于谦的死,完全是从大明的江山社稷出发,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所谓的死得不冤死得活该,完全是彻彻底底的无稽之谈!纵观于谦一生,几乎没有缺点,有的只是满腔的热血和报国之心,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朱见深继位后,立刻为于谦平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未来于谦的事迹也会一直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代世人。


机智的小熊猫


不能说于谦死得活该——于谦因为在明英宗、明景帝二人上没有明确立场而死

于谦是不是死得活该,先来看看相关当事人的意见: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谦被杀,最大的理由是拥立景泰帝。

在明英宗被俘虏后,孙太后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为监国。本来这个安排也是可以的,明英宗在亲征前,也是让朱祁钰“留守”。

太子朱见深、监国朱祁钰这孙太后的安排,本来也很符合明英宗的意图——在亲征前让朱祁钰留守,本身就是防范自己被俘虏的风险下让朱祁钰监国。

朱祁钰本身也无意即位,也安守本分的做监国。但于谦坚决要求朱祁钰即位为帝,虽然从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合适的,是符合大明的利益,但不符合皇族内部利益。

简单说,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罪名有:

1、力主拥立景泰帝;

2、不反对景泰帝非朱见深而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3、反对议和,让明英宗不能归来;

4、明英宗归来后被景泰帝软禁,于谦没有表态反对。

于谦对于明朝是有功,但没有在明英宗、明景帝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立场。这是他被处死的原因。

于谦是有能力,但没有处理好自己和明英宗、明景帝的关系:

明英宗在亲征提拔于谦为兵部左侍郎——因为兵部尚书跟随明英宗亲征,于是于谦就成为明朝军事的实际决策人。若没有明英宗提拔于谦为兵部左侍郎这个兵部老二位置,于谦就不能在土木堡之变时成为大明军事的实际决策人,也难以顺利在北京保卫战发挥作用;

但于谦回报明英宗的是——拥立明景帝,任由明景帝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本身就是背叛之举。

拥立明景帝可以说是事急从权;反对议和,也可以从明朝利益上说得过去;但没有反对明景帝废朱见深太子之位,就说不过去了。

对于明景帝而言,于谦有拥立和包围北京城之功,对于谦很是倚重,但于谦以回报的是迎回明英宗。虽然说于谦未必真心想要迎回明英宗,只是作为和蒙古谈判的一个策略。

于谦估计以为蒙古必然在迎回明英宗问题上狮子大开口的勒索明朝,结果明朝使者一到蒙古,蒙古什么条件也不提,就把明英宗给送走。

于谦原本以蒙古的要求作为继续和蒙古作战的理由,结果什么条件都没有,明英宗就被放回来了。

于是明朝的两位皇帝都在北京,明景帝儿子朱见济没有死,在明英宗还活着的情况下,也难以即位。

简单说,于谦对得起明朝,但对不起明英宗、明景帝。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样说的人,应该千刀万剐,因为他们没有基本的认知和良知。

要全面地评价于谦,必须从三个角度去审视他。

第一个角度,站在大明朝的角度。

瓦剌军进犯中原,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俘虏,造成了土木堡之变。

瓦剌军俘获明英宗后,就打算以他为人质,威胁大明朝。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打破瓦剌军的威胁,于谦等大臣便和太后商议,册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玉为皇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如此一来,明英宗就没有太大价值了。

之后,瓦剌军进攻大明都城。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带领大明朝臣民击退了瓦剌军,守住了都城。

所以,从大明朝的角度来说,于谦是个大忠臣、大功臣。这是毫无异议的。

第二个角度,站在明代宗的角度。

明代宗朱祁玉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阴差阳错,他却做了皇帝。而他能当上皇帝,于谦身居首功。如果没有于谦等大臣的举荐,朱祁玉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站在明代宗的角度,于谦也是大功臣。

第三个角度,站在明英宗的角度。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大明朝后,一直被明代宗囚禁着。为何?因为天无二日,明代宗不愿意把皇位还给明英宗,那么明英宗只能被囚。

这个时候,明英宗一派的君臣就和明代宗一派的君臣站在了对立面。而于谦,肯定是明代宗一派的。

所以,后来明英宗复位,必然要打击明代宗一派。于是,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谦就不可能是大忠臣、大功臣了。

其实,明英宗君臣如果足够智慧,应该更聪明地处理于谦问题。因为从整个大明朝的角度看,于谦毕竟是有功的。

以一己私利,残酷对待大明朝的功臣,肯定是难以服众的。


趣谈国史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于谦之死,站在不同的立场,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站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角度来看问题,于谦死的确实不冤。

原因:

1、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对于大明朝来说,确实是处于生死存亡字迹,在这个时候于谦力主立朱祁钰为帝,虽然是挽救了大明朝岌岌可危的局面,但是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来说,他是背叛了明英宗朱祁镇。

2、于谦在力保明代宗朱祁钰登上皇位之后,就不应该再把明英宗接回来,明英宗接回来以后,让明代宗朱祁钰如何自处?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朱祁钰只能是把朱祁镇软禁起来。朱祁镇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发动复辟成功,这个时候的于谦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作为朱祁钰的“功臣”,朱祁镇的“背叛者”。

朱祁钰的倒台,就意味着于谦的失势,朱祁镇怎样处置于谦都不算过份,因为当朱祁镇成为俘虏的时候,于谦的做法其实是已经“舍弃”了朱祁镇.

换到任何一个人来说,当初自己遇难的时候,被别人抛弃,如今自己又东山再起,当初的“背叛者”必定要受到惩罚。

总结:

所以说有人所于谦死的一点都不冤,活该!并没有错,立场不同而已。


逝去即历史


导语:

关于于谦死的到底冤枉冤枉不冤枉,每个人出发的角度观点不一样,自然对于于谦死得冤不冤自然观点不一样,贝勒从政治角度分析看,于谦死得不冤枉。

为何这么说?

封建王朝最讲究君臣等级制度森严,于谦,作为臣子,触犯了皇权的红线,这是历代封建皇帝最忌讳的,这是于谦死得不冤枉原因之一;于谦虽然处理军政才能突出,但是不善于政治方便权谋,其性格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这又是于谦死得不冤的另外一个原因。

其一:于谦触犯明英宗皇权的底线。

于谦于永乐十九年考取进士,进而开启仕途之路。于谦的仕途之路,犹如过山车一样,彼此起伏。

在永乐朝时期,于谦仕途并不顺利,永乐、明仁宗相继驾崩之后,明宣宗继位,在宣宗朝,于谦的因为随军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立下功劳,于谦得到明宣宗的重用。

然而,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鹤西游,明英宗继承大统,由于于谦未向宦官王振送礼,遭到迫害,被迫下狱。

此后于谦的仕途生涯,注定了其命运的结果。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中,兵败被俘,面对君王被俘,大明王朝群龙无首,而大明帝国京都此刻面临瓦剌十万大军的威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于谦力排满朝文武大臣迁都压力,坚持固守京都。

面对朝政群龙无首的局面,于谦力劝孙太后,推举郕王朱祁钰继承大统。明代宗继位后,于谦积极整军备战,其本人到一线亲自督战,在于谦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排列之下,大明帝国最终取得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瓦剌首领也先见战况相持不下,陷入持久战,自然吃力不讨好,毕竟大明帝国的国力远远在他们之上,因此,也先就以明英宗为筹码,要挟大明朝议和。

而面对这一条件,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为由给予拒绝,这一点虽然充分展现于谦的民族大义,但是却为于谦最终死亡埋下伏笔。

面对明英宗要挟大明帝国无有何优势之处,瓦剌最终释放了明英宗。而于谦则继续积极备战京都。又派兵出关屯守,使得大明帝国边境得以安宁。在政务上,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大明帝国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得以恢复国力。

而明英宗回归之后,被明代宗软禁七年后,得以复辟,重登帝位。面对过往事实,明英宗心中自然恨得不活刮了于谦。最终,以石亨为代表的势力,以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为理由,诬陷于谦谋反,最终于谦迫害而死。

然而,于谦死的冤枉吗?从民族大义上,于谦死得冤枉。但是,从政治角度看,于谦死的一点不冤枉,毕竟瓦剌以明英宗为理由,要挟议和,被于谦言辞拒绝,仅仅这一点,就彻底触明英宗红线,而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推选朱祁钰为帝,以致于明英宗归来后被囚禁七年之久。

这两项罪名,在明英宗眼里,于谦已经触犯十恶不赦罪名,谋反罪只不过是一个由头,因此,从政治角度看,于谦死得不冤枉。

其二、于谦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封建王朝,遇到明君,其清廉臣子才华可能会得到施展,而遇到君臣昏庸,奸臣当道的封建统治者,其清廉忠臣难免受到奸臣构陷,如:岳飞受到奸臣秦桧诬陷含冤而死。

于谦虽然为官清廉,一生节俭,但是于谦性格过于刚直,在朝政上,得罪不少朝臣。最终招致权臣的报复,被诬陷冤死。

总结:纵然于谦为官清廉,一生节俭,忧国忧民,在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上,功不可没,然而,在政治上,于谦缺乏权谋之术,当明英宗被瓦剌为胁迫和谈为由之时,于谦不懂得因地制宜运用策略,在仕途上,于谦性格刚正不阿,得罪众多权臣,待明英宗复辟之后,于谦焉能不死?

因从,从明英宗政治角度与仕途官场,于谦死得不冤枉。


梅花三弄说历史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于谦前后有好几次机会都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死的可能性。他最大的死局是前后直接得罪了明朝的两代皇帝:明英宗、明代宗。古代皇帝如果得罪一个,尚且可能难以自保,他还因为自己得信念得罪了两个。虽然他始终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做事,但是得罪最大的领导注定了他的悲剧。我大概分析一下他好几次的悲剧点。

1、在明英宗被俘后,尚活着时,迎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无形中把明英宗得罪了。

2、打赢北京保卫战后,本来明代宗可以安心过过皇帝瘾了,于谦提出把朱祁镇(明英宗)迎回来,这又把明代宗得罪了,最后明代宗不情不愿得把朱祁镇迎回来。明代宗不愿意朱祁镇跟他争皇位,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国家有两个皇帝,这就尴尬了,直接为后来的南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3、明英宗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谦又极力反对,这又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要不是明代宗念着于谦保卫国家的功劳,早就把他杀了。

4、于谦为人太直,把很多人得罪了。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太廉洁,注定了他是孤独的,很难有朋友。于谦不让大家有油水可赚,最后得罪了石亨、徐有贞、曹公公。

5、于谦为人太好,不舍得用非常手段。他手里握有兵权,如果听到南门之变的消息,可以及时处理,可能会有另外一种结果,怎么也比在家里等死要强多了。


像一阵风吹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在这场战役中,明英宗被俘,几十万明朝精锐将士战死沙场,大量朝臣无辜惨死。

随后,尝到甜头的也先更是率兵直达北京,妄图扩大胜利果实。此时,于谦出马了。于谦先是力挺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为帝,以此稳定民心,然后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南迁,并着手北京防守事宜。

在于谦的指挥下,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连连失利,最后更是将原先的胜利果实全盘吐出。无奈之下,也先只好远走草原,与明朝求和。就这样,明朝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这其中,于谦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于谦的结局却并不如何。也先向明朝求和以后,自然会将明英宗放回。而回国的明英宗在忍辱负重几年以后,果断的在明代宗病重之时发起了夺权政变,史称“夺门之变”。

而明英宗复位以后,就将于谦给杀了。按理来说,于谦纯粹是死于权力斗争,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于谦死得不冤呢?

站在民众的角度来看,于谦死得很冤

于谦为官清廉,其更是在明朝处于水深火热之际,挽救了明朝。

当初,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也先欲以明英宗做要挟,进犯北京。这样一来,明军碍于皇帝的安危,必定会投鼠忌器,且战且败。

于谦看出了也先的阴谋,果断上书陈述利弊,希望孙太后当机立断,立朱祁钰为帝,以此稳定民心,粉碎也先的阴谋。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正因为明朝有了明代宗这个主心骨,才能在北京保卫战中众志成城,以如此不利的形势数次击败也先的部队,成功地保卫了国家。

而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明朝许多官员听说也先要攻打北京城时,都提出了南迁的建议。于谦及时的站了出来,提出不能重蹈宋朝的覆辙,并积极组织战争事宜。

比如说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于谦为了将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亲自动员亲朋好友,并以白银为奖励,鼓励人们运送粮食。就这样,不到几天功夫,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就运进了京城,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后来的大明朝。因此,站在民众的角度,于谦死得很冤。

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谦必死无疑

我们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就是因为明英宗的盲目自大所导致的。因此,实际上明英宗是不配再当皇帝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明代宗即位以后,明朝的国力稳中有进,不断提高。明英宗与之比较,那真是天壤之别。

然而明英宗毕竟曾经当过皇帝,他是不会甘心让出皇帝位置的。因此,当明代宗生重病之时,明英宗果断地发起了复位。

不过,在明英宗复位以后,有一件事就成为了问题,那就是他师出无名。诚然,明英宗曾经是皇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不配当这个皇帝了。而明代宗又是在明英宗被俘虏以后才即位的,是名正言顺的。

因此,明英宗想要重新即位,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污蔑于谦谋反,并立了明代宗为皇帝。这样一来,明英宗的复位就师出有名了。

因此,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谦死得不冤,因为他掺合进了皇位争夺事宜。

结束语

在古时候的封建体制下,判断一个人冤枉不冤枉纯粹看皇帝怎么想。比如于谦,人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只要皇帝认为他不是被冤枉的,那他就不是被冤枉的。


小云轩谈史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心中没有大是大非观念的人,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人。

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

明英宗之所以杀于谦,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好为他登上帝位做铺垫,再加上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进言,才是他最终下了杀于谦的决心。

明史载:

都御史萧惟祯定狱,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

从明史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宗杀于谦,完全是为了他那个皇位的稳固,却丝毫不念及这个曾在国家危难之时站出来力挽狂澜之人。这样的皇帝与昏君何异?要不是关键时刻于谦站出来,临危受命,打败瓦剌,明朝或许就提前进入“南明”了;若没有于谦,英宗能不能回到北京城都难说。因为正是于谦打败了瓦剌,使得英宗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也先又不想与明朝撕破脸皮,才迫使也先放了英宗。英宗后来才能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坐上皇位。


虽然于谦在英宗回来之后没有再迎立英宗,但这并不妨碍他是英宗的恩人。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后来的明英宗。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说,于谦不仅是大明朝的恩人,更是英宗朱祁镇的恩人。但这个救了整个大明朝的人,救了明英宗的人,却被英宗在奸臣的进言下,以徐有贞一句“此举无名”而将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家。以至于于谦在被处死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明英宗这样对待大明朝的恩人,对待他朱祁镇的恩人,难道说于谦死的还不够冤吗?可以说堪称“千古奇冤”。


当年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于谦曾发誓不与敌人共存,经常日夜住在军营之中,有时候连吃的住的都很短缺,还是景帝知道后才给他送去的。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但有人立马就回敬道:“他日夜为国分忧,从来不过问家产有多少,若他去了,让朝廷哪里再找这样的人。”

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今朝廷何处更得此人?” ——《明史·于谦传》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宣宗朱瞻基对于谦说道:“于谦,你爱的不是朱家,你爱的是天下”。这便是朱家皇帝眼中的于谦,是一个将天下看得比皇帝重要的于谦。

这样的人,是我们应该崇拜的民族英雄,是国家的脊梁,但却被明英宗就那样给处死了。对于朱祁镇本人来说,于谦或许是该死,因为他没有拥戴自己;对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来说,因为于谦阻止了他们的荣华富贵,他们觉得于谦该死。但对于天下百姓来说,于谦不该死。所以说,英宗处死了于谦,也使他背负了千古骂名,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于谦确实死的冤,死的憋屈。



而在于谦死后,不仅皇太后表现出了极大地悲痛,就连英宗也觉得后悔了。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明史·于谦传》

当边境战事再起的时候,朝中没有人能担当起抵抗敌军的重任,这时候有人说:“如果于谦在的话,一定不会使敌人这样。”这句话一出来,英宗才想念起了于谦的好,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他只好沉默以对。后来,曹吉祥等人的事情败露,英宗才醒悟到,于谦确实被自己冤枉了。

成化初年的时候,英宗的儿子明宪宗给于谦正名,并恢复了于谦的官职,加以追悼。

因此,于谦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在生前被冤枉致死,使世人纷纷惋惜不已。但总算,他死后得到正名,恢复了名誉,使这位曾经的国之柱石得到了应有的公平待遇。对于这样几千年少有的人才,我们应该多加崇拜而不是加以抹黑。

所以,认为于谦“死的不冤”的人是没有大是大非观念的人,没有国家观念的人,这样的人只会为一己私利而去污蔑他人,不择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