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已經完全控制南京了,為何還要遷都到條件艱苦的北京?

憤世的qiaoge


朱棣為何棄現成的應天府而遷都條件相對艱苦的北京?

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1.朱棣通過“靖難之役”雖然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但其實“名不正言不順”,受到以方孝孺為代表的天下士人的指責,因為南京不是朱棣老窩,他封燕王的北平才是其老窩,遷都北平可以擺脫舊勢力的包圍。2.大明雖然攻佔中原,但退出中原並撤退到蒙古高原的蒙古政權(史稱“北元”)並不甘心失敗,伺機窺視中原地區。遷都北京,利用北京有利的地理位置,退可守,進可攻,不僅便於防守蒙古勢力的侵擾,而且也便於伺機從軍事上進一步打擊蒙古勢力。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取了侄子惠帝的皇位,控制南京後便醞釀遷都北平,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北平是他的發家之地,明初建國的時候,朱棣被封於北平,成為威震一方的燕王。二是遷都北平便於就近對付北元蒙古勢力的侵擾,便於對北方邊疆的開拓。我認為第二點原因更重要,下面詳述之。

一、遷都問題並非自朱棣始,朱元璋晚年為了控制北方,就有北遷的意願。

其實,朱元璋剛建立明朝時,對於定都的問題一直很躊躇,久久懸而未決,到洪武十一年(1378)才決定以南京為京師。

朱元璋定都南京更多是從經濟條件考慮的,因為南方富庶,“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而且在群雄逐鹿的吳王時代,南京已經是朱元璋的根據地,有現成的宮闕可用;再說,當初跟隨朱元璋起兵的勳臣武將大多也是江、淮人士,自然支持建都南京。

可是,在南京建都,在國防上並不利於明朝的統治。元朝雖然被推翻了,但流竄北方的北元勢力仍未被徹底剿滅,時不時侵擾明朝,構成一大威脅。為了控制北方,朱元璋曾經有過北遷的計劃,目標有長安、洛陽、北平。為此,他派當時的皇太子朱標去考察長安、洛陽等地,朱標主張定都洛陽。後來還問計於朝臣:“北平建都可以控制邊塞,比南京何如?”不過,這些遷都意願最後因為太子早死、老皇帝力不從心不願勞民等原因未能實現。

二、朱棣奪得帝位後削藩的結果是北部邊防更加空虛,為制敵之便,遷都北平即成現實。

明朝剛建立時,為防止政權被外姓權臣篡奪和控制邊防,朱元璋就大封宗室子弟,在沿邊和內地都封了很多藩王,居於北方軍事重鎮的就有燕王、寧王、遼王、晉王、秦王、代王等,這些藩王握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大權,時間一長,野心和勢力漸長,終於釀成尾大不掉之勢,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即是明證。

朱棣得位後也擔心其他藩王仿效他造反,於是繼續惠帝的削藩政策,剝奪藩王的政治軍事權力,將擁兵較多的塞王內遷,制定嚴厲的“藩禁”。比如,遷谷王到長沙,遷寧王於南昌,削諸王護衛,甚至廢王爵位。削藩的結果是北邊國防更加空虛。於是有遷都北京之計,屯駐重兵,抵禦北元。

北平成為北京,最終成為京師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永樂元年(1403)北平改稱順天府;五年開始建北京宮殿;十四年商議遷都北京;十八年北京郊廟宮殿建成,宣佈以北京為京師;十九年(1421)正式遷都北京,南京改為陪都,仍設五府六部官員,並設立守備一職掌管留守防護之事。至此,北京和南京的政治地位完全顛倒。

當然,遷都北京也有弊端,北邊糧食不能自給,必須仰賴東南。永樂九年朱棣開了會通河,開通漕運,使南糧得以北運,保證“條件艱苦”的北京有充足的糧食供應。



聽三哥說歷史


公元1402年,持續多年的靖難戰役,最終以叔勝侄而告終,燕王朱棣攻破南京,順勢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可擺在他面前的問題仍然又很多,比如以叔伐侄的名號不正,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北方邊疆的戰事紛繁等等。這些最終都指向於一個問題,是否遷都?

名號不正

靖難之號,只是便於當時的起兵名號而不能便於燕王朱棣的登基為帝。當時建文帝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已經接連削除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等五位藩王,雖然削藩手段有點惡劣,但是不及皇權爭鬥的萬分之一,起碼性命得以保存,可謂形勢一片大好。可是為什麼等到你燕王朱棣時,你偏偏起兵靖難?而靖難只不過是“清君側,除奸臣,了國難”,而你為什麼在大軍進城後,順勢登基為帝呢?你不應該除奸臣,保你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嗎?不應該靖難之後,回去你的燕王封地嗎?這些問題,我相信不止在朱棣一人心中盤旋。而南京開國功勳太多,江南豪閥太盛難保他們心口不一,所以要遠離這是非之地,所以建文帝就要下落不明,所以我要做出我燕王的濁世功勳讓他們知道大明王朝只有我燕王朱棣才能領航駕馭。因此北京是個好地方,邊疆戰事多啊。那我就不妨給你們來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北方邊疆

明朝建立之後,蒙古退守長城以北,朱元璋以能征善戰的朱棣封號燕王,藩王封地於北平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扼制住北方蒙古軍隊。可朱棣在靖難之役後榮登皇帝之位後,就沒有更好的人選來代替他防守長城,護衛北部邊疆。第一是他的怕,怕那些能征善戰之人會不會來第二次“靖難之役”,因為那時皇長子朱高熾與皇次子朱高煦的矛盾就已經顯露出來。第二是他的尚武,其尚武成分與朱元璋相比只多不少。永樂四年,派大將南征安南,滅胡氏。後放棄朱元璋對蒙古以守為攻戰略,主動出擊,五次北征蒙古,打的蒙古不敢南下而牧馬。況且明朝建國之時,朱元璋為了抵禦蒙古只是想讓南京為陪都,燕王朱棣只不過是遵循老爺子的遺願遷都罷了,而遷都遷到哪了就由我朱棣說的算了,這也算是收取了南方的一絲民心。

北京獨到之處

燕京,朱棣龍興之地,就憑藉這一點怎能不讓朱棣重視起來?從而朱棣想憑藉此地作為他鞏固皇權,征伐天下,控制四夷的“革命根據地”。而南京會讓朱棣心中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他自己知道自家事,他的皇帝之位是搶來的。南京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當皇帝的地方,對他而言心理負擔很重,因為這些時刻在提醒朱棣他的名號不正,死後更加不願意葬在他們身邊。而北京就不一樣,自己的老地盤,民心不用擔心,名號也不用,朱棣少年時期開始就藩燕京,如果民心不在他這邊,那他這個皇帝早晚會被人推翻。而自己在北京也不用天天擔心這個那個來找茬,也可以派遣心腹之人領帶南京,這樣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豈不完美。除此之外封建時期,風水盛行,南京為都城,王朝成活不過百年的說法當時盛行,更別說古代最信風水天命說的帝王將相了。

公元1421年,在經過前期的眾多鋪墊後,永樂帝朱棣正式遷都燕京,改燕京為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也隨著這一切的一切風飄雲散。


以史為鑑,依理踐行。我是愛歷史的庸庸,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加關注哦


愛歷史的庸庸


1,南京的皇宮被朱允炆逃跑的時候燒了,沒有現成的住的地方,需要修建,那既然需要修,還是回老家北京修吧,於是故宮由此而來

2,相比南京,還是北京住的舒服,安心,那邊都是舊皇帝的人,一個篡位的過去能不能服眾是一個問題。

3,國家的外部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蒙古殘元部落,北京出兵方便。便於管理。

4,朱允炆找不到,住著也不放心,本來就是打著清君側的名譽造反的,萬一又回來了怎麼解釋,所以後來又派出2路人馬秘密搜尋,找到就殺,一路是胡濙,在國內找,一路是鄭和,去國外找,不過都沒找到,鄭和下西洋倒出名了



理查德克萊曼


畢竟篡位奪權,在南京為了政治合法性,先是殺了方孝孺為代表的一大批士大夫階層,然後又到陽山去開山鑿碑,在南門外修大報恩寺。又在下關建寶船廠,派船隊去海外找建文帝,可是南京的老百姓自發的改了小年的日期,用以抗議這位暴君。全國的老百姓因為這場戰爭都曾自發的組織起來抵抗過朱棣的軍隊,南方很多地方十室九空,朱棣便從受戰爭影響較小的山西往外綁移民填空。朱棣雖然奪得了皇位,但是是失去了民心的,所以他最終還是覺得燕地踏實。


銀色的金錠子


第一抵禦蒙古,天子守國門。

第二朱棣的勢力在北京。朱棣是一個燕地的藩王,其根據地在北京。而南京,是皇城,是建文帝的地盤。朱棣攻佔南京,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南京城有很多反對派,這些人隨時可能造反,對朱棣來說,南京很不安全,所以要遷都。


令狐富貴兒


遷都北京既是朱棣的個人夙願,也是國防的需要。綜合起來有這麼幾個原因:

1、朱元璋認為,凡以應天為都的歷朝,氣數都不長。作為他的兒子,朱棣顯然理解這一點--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終;太平天國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在軍事防禦上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後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武漢發兵,順長江直抵金陵,一戰而勝。這也驗證了明帝的擔心。

3、當時北方的蒙元殘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於國防考慮,朱棣決定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進行集中--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呀。

4、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他曾長期生活在北平,對北平感情很深,視那裡為龍興之地。

5、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就為了這個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窮極一生尋找事實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南洋去探訪……



洛城之夢


朱棣是明君,不想看宋朝的燕雲十八州沒了,天子守關,為了再現唐漢帝國版圖。


玄音上人


我是果殼侃宇宙,我來作答。

一、朱棣剛剛靖難成功,南京的官員們大多新附,朱棣對他們信任不夠,而且南京是朝中大部分官員的根基之地,關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不利於朱棣對朝廷官員們的掌控。而北京是朱棣靖難起兵之地,當地官員,百姓對朱棣忠誠度高,而且遷都過去,朝中官員便從地頭蛇,變成了無根之水,無本之木了,利於朱棣對朝局掌控。

二、明朝初期,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北元。朱棣幾次北伐漠北,耗費了大量錢財,所以出於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考慮,將首都放在北京,有利於對北元勢力的防範。可以方便對北元進行軍事打擊的人員調配,軍事指揮等。

三、南京地區是江南最重要的地區,世家大族積聚,對朝政有一定的影響,而北京相對來說,世家大族少,對朝政影響力小。

四、南京自古就是金粉之地,俗話說得好,溫柔鄉是英雄冢,朱棣不想自己的子孫都迷醉在金陵的繁華中。所以縱觀有明一朝,奇葩皇帝再多,也沒有什麼荒淫無度,紙醉金迷的皇帝。

五、明朝初期是利用勳貴、宦官平衡朝政,江南自古就是文化聖地,士林風氣盛,出於平衡的考慮,將都城定在南京,必然會極大的受明朝士人的影響制約,而北京文人勢力小,利於朱棣的平衡手段施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