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你怎样理解?

55e468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有很多人解释,我就不在这里解释了,免得浪费读者眼神。

现代科学分析光波不止“五色”,而是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是光波波长的不同,它们是自然存在现象。声音也不是五音而是七个音阶,它们都是物质发出的不同音频。同科学相比,老子完全从感官判断,错误颇多。

老子的思想就是让大家吃饱了肚子就行,不要有其他欲望,他认为其他欲望都是有害的。

人的欲望是什么?欲望就是思想。人只要活着思想就不会停止,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即使睡觉梦中也在进行不完全不协调的思维活动。思想就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表现。阻止欲望是完全不可能的。欲望停止就是颓废。道教佛教都主张废除欲望,和人性存在根本冲突,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欲望并不都是恶。欲望产生科学,创造财富,引导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艰难地生存状态,提升了健康水平,也创造了现代法治文明。欲望推动人们追求真理,使人类成为精神富有者,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群体。也产生控制欲望的欲望,许多人能够实现自我控制——自律,并且引导他人自律。在人世间,已能完成一项救赎工作,正视真理,不需要等待死亡的来临,也不需要来世,已能将我们由肉身中救出,能克服过去,也能创造未来,不需要像老子那样倒退回原始时代,也不需要像佛教那样等待来世再生,也不需要麻烦一超自然的能力来救援,这就是今人应有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襟怀。希望迷信老子的朋友还是多读些书,最杰出的思想家有许多高见等待我们去认识和接洽,等待我们去改变自己的弱智,变成现代文明的使者。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这里老子是在教会我们道的运用。怎么用呢?就是空心!

心怎么空呢?首先要看心里都装这啥?

五官是心领的窗户,耳眼排第一。

眼是看色的。

五色指的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若一个人在眼上执着,看到什么以后,可能会产生因喜欢而沉醉或因讨厌而烦恼,前一念看到的色彩就会障碍自己的心,若不及时清空回到当下,我们就看不到当下的目标。如同眼瞎一样的障碍,虽视而不见。

所以眼要及时空,才有心的灵性。

同样的道理,耳朵在五官中排老二。

它是听声音的。以音乐来说,音有五音。这里泛指一切耳朵能听到的声音。

古代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若一个人在听到什么以后,或烦恼或喜欢而产生了执着心,他就会产生听力障碍,后边的声音他就入不了心。这如同耳聋了一样的。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我们品尝新的食品前,最好把原来吃的食物咽下去再说,否则也是吃不出味道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和舌头,其他像鼻子,触觉都会同理发生障碍。

特别是我们的意识心,若我们不清空头脑,就无法继续新的记忆和思考。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敬叹,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东方的中国,以及西方的印度,出现了两个伟大的圣人:老子与释迦牟尼佛几乎是同事,会用不同的语言阐述了同样的真理。

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心经》中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无挂碍。

这觉不是巧合,而是真理的发现没有国界。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教合一像


仝静德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讲:

五色令人目肓,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解释如下:

贪淫好色,伤精失明,五色使人眼花目肓。

五音虽然悅耳动听,但过度好听淫音,使人肾水耗损,和气难存,故能使人耳聋失聪。

五味都是后天之物,虽然使人口爽,但人嗜五味于口,则使脾胃失和,耗损脾土,使人口亡,口亡则失于味道,口舌生疮。

长时间骑马奔驰于田野上捕猎,使人兴奋不已,耗损心中阳气,心中阴火旺盛,可使人心发狂,故驰骋呼吸,精神散亡,人心发狂。

世之珍宝,奇异之货,虽能满足人欲,如人心贪婪,不知满足,使人心失去平静,耗损肺气,一定会伤身受辱。

故修道之圣人,能除情去欲,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精耗于外,常虛其心,实其腹,实其腹不是吃饱肚子,而是肾精充满于下丹田,阴精永不外泄。不为目就是除情去欲,内视返听,心无妄念。

去彼之妄视,取此实其腹,精神内充,长生久视得矣!


逍遥谷逍遥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行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贪淫好色,伤精失明,五色使人眼花目肓。

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行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虽然悅耳动听,但过度好听淫音,使人肾水耗损,和气难存,故能使人耳聋失聪。

我的理解是人接触什么事物都讲究个尺度分寸,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导致负面影响,有损身体的健康。


德州小王vlog


人不能过于沉湎与声色享乐中,五色与五音让人耽于享乐,色彩与音乐的繁多让人心神不宁,不能返璞归真,乱其心志。这也是当下时代“断舍离”的盛行。生活简单一些,会让人轻松愉悦,反之,拥有过多东西,会让人陷入盲目的比较之中,患得患失,不知哪个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在视觉与听觉的鉴赏中,出现目盲与耳聋的现象。


靛蓝色的记忆


郭伟胜

17小时前

“五色令人目盲”指的是眼睛看到太多眼花缭乱的东西,都会让人失去真正的判别力和洞察力。过于追求外在的色相都会扰乱心神和动揺生命的根基。这就是“着相”。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对世界的感知应该是“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养神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五音令人耳聋”,真正“听”是要向内收听。庄子说“循耳目内通外于心知则鬼神来舍”,如果一味追求外在音色的冲击,就会失去内视返听的天性,反而听不到真正天地的号令。

天地不言有大美,四时明法而不议,万物成理而不说。五色、五音都是受到欲望的牵制和外物的干扰,而离天地人的本真背道而驰。虽有耳目却也和聋子、瞎子没什么区别。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乡下孺子牛


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

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

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w王大大


五彩斑斓虽好看,却令人眼花缭乱;音乐鸣耳失灵,美味佳肴令人贪婪。骑马驰骋追猎物,人心疯狂志乱。稀有珍宝收敛收藏,造假效仿社稷难安。





老话儿说


我的理解也不是很正确。五色五味是人生命中必须的外在。人也自然具备着神感。观察力和品尝力。但人的神感是很脆弱的。经过五色五味的刺激就会麻木。就会更加要求。就像人吃辣椒,一开始用舌头舔一舔。然后吃一个小尖儿,最后一口吃一个辣椒也觉不出辣。这样,神感就越来越减弱。越减弱就越要求更浓更艳。而且还会变的暴躁。不用驰骋畋猎,也会发狂。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也会加强理性。掌控自己。并能教化普通人。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科学饮食。特别是小孩子,小食品,冰糕,冷饮。看手机。都会导致孩子心情浮躁,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大人也要少看手机或不看,配合幼儿园,配合学校。比方说,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实际训练等。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对于道德经,很难理解,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可以读一读大学,中庸,论语。而且我们自己首先要把弟子规学明白了。因为弟子规不是单指小孩子。八十岁不如十岁的小孩子明白道理,那么,八十岁也是弟子。


庸人L


整段是这个样子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缤纷的色彩让人的眼睛失去冷静的目光,美妙的音乐让人的耳朵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美味让人的味品出错,失去真正的品味。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就是说骑马疾驰打猎,让人心情亢奋,热血沸腾,没办法保持冷静的心态。稀罕贵重的物品让人心头起了贪念,心中犹豫,心念不坚,修行停止。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只求吃饱,满足养身的需求,而不去追求一些享受。也就是舍弃了外在的享受而去追寻大道真义追求自身修养。



总结起来:

老子是教人要“善于用物,而不被物所反用”。因此而提出警告,要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加以节制,不要任性纵欲,而损性害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