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用户1483710936801


朱元璋高度赞扬元朝,并不是朱元璋对元朝多么有好感。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他朱明王朝的统治地位。要知道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出身,所以朱元璋十分的不自信,也十分的没有安全感。中国古代时期,这个人与人之间社会等级地位观念是十分严重的。虽然在朱元璋之前也有过平民皇帝。如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但朱元璋内心还是极度的不自信。毕竟他的出身比刘邦都远远不如。刘邦平民出身,好说歹说还当过一个亭长。而他朱元璋呢?乞丐出生。古代时期非常讲究出身门第,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位虽然靠手中的刀枪夺来了。但是他认为很多人从内心没有认同自己,没有认同明朝。所以朱元璋需要以各种条件来证明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下,朱元璋提出了“天命论”。朱元璋所谓的天命和其他皇帝的天命还略有不同。朱元璋的所谓天命就是“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从这个观点来看,朱元璋的统治地位就显得合理合法了。朱元璋的理论就是,不管出身高低贵贱,只要能够成功他就是天命所归之人。既然他已经是天命所归了。所以别人也不能反对他,就得拥护他。实际上朱元璋的这种观点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一个意思。但如果以朱元璋的理论来看的话,那么他朱元璋就必须要证明元朝元朝统治的合法合理性。

所以朱元璋从推翻元朝之后,朱元璋对待元朝的俘虏上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朱元璋命令各军要求将士们不得伤害原元朝皇亲贵族。对俘虏的元朝贵族也一概给予他们尊贵的地位和爵位。并且还依旧要求汉人跪拜这些元朝贵族。其目的就是要确立元朝的合法性。他不允许将士伤害元朝贵族的理由就是,皇朝贵胄不容亵渎。臣子奏折中有侮辱元朝的词语朱元璋也十分的不满。朱元璋对丞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 由此可见朱元璋维护元朝“正统”地位的决心。这样一来他明朝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其政权合法性自然就不需多言了。

朱元璋为了实现目的也可谓是拼尽一切了。朱元璋在继位颁布的檄文中也曾表示,唯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从朱元璋这段说法来看,朱元璋就是赤裸裸的给元朝唱赞歌了。甚至在朱元璋看来宋朝和元朝共存一世的时期,也是一元朝为正统。由此可见朱元璋可以说是从各个方面在不断的为元朝的正统性确定基调。只有确定了元朝的正统地位,那么明朝取代元朝的正统地位就更加不容置疑了。而他朱元璋就是真正的天命之人。哪怕他是出身乞丐,那他也是天命之人。所以说朱元璋歌颂元朝是有其实质性目的的。而这个目的就是确立明朝的正统地位。可见一个合格的政客为了达成目的有多么的“厚颜无耻”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中原的汉人非常的开心,并且强烈建议朱元璋严惩元朝的统治者们,但是朱元璋却并没有。明军抓到了元朝的皇子,臣子们建议也在南京举行大型的献俘典礼庆祝,朱元璋也没有同意!朱元璋对元朝十分的尊敬,这一点让人感到非常的困惑!

元朝的军队在进军大都之时,朱元璋还要求军队不能够伤害元朝的皇亲贵族,甚至还封这些贵族们很高的爵位,并且让汉人们对他们以礼相待!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满朝文武纷纷献上各种奏章,批判元朝皇帝的昏庸无道,但是这些大臣们的做法遭到了朱元璋的厌恶。因为这些奏章当中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话,朱元璋还对宰相说,不能够贬低元朝,并且还说我们的父母都是由他生养!对于中原的汉人来说,想要接受元朝的正统地位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元朝的正统地位毋庸置疑。那么同样是汉人的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去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呢?

首先,蒙古人的人数一共在170万左右,但是这些人却占领了3300平方公里的地,若是想要对这些土地实施控制的话,那么这些蒙古人就不得不依靠士族和地主。一些普通的百姓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蒙古人,根本就不知道蒙古人长什么样,所以他们也就没有站起来反抗的想法,因此元朝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正常的王朝。虽然元朝有很多的暴政,但是对于这些老百姓而言,他们恨的不是蒙古人,而是当地的地主和一些官吏罢了!因此,之后百姓们愿意参加反对暴政的起义,所针对的只是地主阶级的人罢了,这些矛盾才是起义的根本,而不是百姓和蒙古人的战争。

其次,很多读书人都在为元朝做事,元朝重视这些人才,所以说这些人才对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元顺帝在位期间,之所以荒废了朝政,是因为一些贵族勾结了汉族的文人发动了党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相互勾结在一起,最终竟然威胁到了皇帝的生命,导致元顺帝为了保命,只能够荒废朝政。党争的影响十分巨大,据说当时有一位有名的将领,他的汉名为王保保,此人曾经多次打败汉军,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却因为党争遭受了元朝的排挤,仕途发展的并不顺利。如果朱元璋不认可元朝的话,那么给元朝当官的这些读书人就变成了所谓的“汉奸”,因此这些人极有可能会联合起来镇压义军,这将会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若是朱元璋认可元朝的正统地位的话,那么这些读书人也就不会成为隐患。

其实就连明军内部也有很多人是在元朝当过官的,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刘伯温,刘伯温后来又投靠了朱元璋,也许朱元璋真的非常的在意,否则也刘伯温的才华投靠了他之后,怎么可能最高只做了个二品官呢,但是这里面的事情是很难明说的。

最后,中国自古以来都在受孔孟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是离不开孔子和孟子的,我们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孟子曾经一再强调,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无论谁当皇帝都是无所谓的,就算是外族又能如何?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汉族人的民族认同感比较低,所以只要对方服从孔孟的教化,汉族人是可以把蒙古人当成是自己人的,因此朱元璋也就没必要却针对蒙古人,更没有必要去针对元朝。朱元璋尊敬元朝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若是他拿民族话题做文章的话,那么危险系数就太高了,他只能够在元朝的暴政上面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


木剑温不胜


这话是明太祖明确说过的,《明太祖实录》确有记载,下文有摘录。朱元璋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论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地缘政治格局说起。


明朝建立有赖于色目人军队

近年来网上有传言说明太祖本为色目人,此说自是荒谬。但朱元璋军中有大量的色目人,是有据可查的。红巾兴起之后的第一效应是“淮兵大乱”,这里的淮兵是泛指黄河以南的元朝驻军。朱元璋在实录里反复说起。真正给了元朝致命一击的并不是红巾,而是黄河以南的驻军反水。而这些军队有相当数量都是色目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玉里伯牙吾氏,率整个元朝内河水师集体投降朱元璋。


他们何以会反水呢?这就与元朝后期的政局有关了。天历之变(两都之战)后,钦察人基本上掌控了朝局,其龙翊卫、钦察卫加起来大约有20万人。这批人本来是内蒙赤峰一带的伯牙吾台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半游牧半农耕族群,西征时被派到钦察汗国,领有玉里伯里山一带草原。元朝后期,蒙古系宗室集团与色目系贵族集团斗争剧烈,色目系遂引入钦察人。这批人来到汗廷不久便掌握了局势,出了不花帖木尔、燕铁木儿、唐其势等权臣,直到元顺帝时期,蒙古系的伯颜才翻盘。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对色目系的大清洗。


在此背景下,色目人大量投降中原军阀是很合理的事情。不花帖木尔的后代俞氏即为其中著名者(有家谱自述),后世都说他家父子三人所领的都是巢湖水贼,实际上应该是元朝的正规水师。元朝为了征伐日本和爪哇,曾在这一带建有海军基地。有了俞氏的海军,朱元璋才得以打败陈友谅。除了俞氏之外,元朝在黄河以南的驻军也有相当数量投靠了朱元璋集团。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焉能听从李文忠等人的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如果不善待色目人,朱元璋集团是不可能夺得天下的。他比其他竞争者厉害,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癸酉中书省以左副将军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谕天下 上览之见其有侈大之词 深责宰相曰 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 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左副将军李文忠遣人送所获故元诸孙买的里八剌等及其宝册至京师省臣杨 宪等请以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庙宝册令百官具朝服进 上曰宝册贮之库不必进也 古者虽有献俘之礼武王代殷曾用之乎宪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尝行之矣 上 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孙恐不行此礼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只令服本俗衣以朝 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复谓宪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依 本俗服于中宫朝见见毕赐之中国服亦令就谢


明初的地缘形势

明朝初年的明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洪武五年,明军出塞作战,甚至想要攻占和林,被王保保打得惨败。至此,明朝才意识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哈拉和林是大蒙古帝国的旧都,直到忽必烈崛起,才转移到中国幽州。在北京的蒙古汗廷被驱逐之后,北元继续回到当年的旧都。这个时候,西藏、云南、西域、东北、两蒙、朝鲜都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实力仍然是强于明朝数倍的。当时四大汗国也都还存在,且已经全部伊斯兰化了,若非四大汗国历来不和,否则北元是存在很强烈的收复幽州的倾向的。


这个时候,明朝的色目人和蒙古人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在此背景下,朱元璋怎么可能完全否定元朝?他必须打压朝廷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否则一旦引起色目人集团的恐惧猜疑,明朝就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危机。


历史咖啡


朱元璋说过这话吗?说过!

当年李文忠率领十万大军,攻破了应昌,俘获了元朝太子、妃子和大臣数百人,以及三万多投降元军,可谓大获全胜。

当李文忠凯旋之时,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站在奉天门迎接,李文忠把玉玺、金印以及缴获物资名录交给了朱元璋。


李文忠问:“皇上,这些战俘如何处理?”

朱元璋问身边大臣杨宪:“杨爱卿,你怎么看?”

杨宪说:“臣觉得应该让北元太子行献俘礼。”

朱元璋沉吟半晌,说道:“唐朝有献俘礼,不过是用在王世充身上,不是用于隋朝皇室的,我看还是算了吧!”

随后,朱元璋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朱元璋的意思是,元朝入主中国以来,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祖父享受了太平生活,我不忍心让元太子行献俘礼……

朱元璋为何突然变得如此仁慈,如此宽宏大量了?

要知道,之前的朱元璋可不是这么说的!


三年前,徐达初次北伐之时,朱元璋让宋濂写了一篇《谕中原檄》,文中对元朝极尽“贬低”之能事,通篇都是“胡虏”、“北夷”、“生灵涂炭”、“驱逐鞑虏”之类字眼,将元朝骂的体无完肤。

前后不过三年时间,为何老朱态度截然相反,前后判若两人呢?

有句话说的好,相信政治家的嘴,不如相信鬼,政治家的每句话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徐达北伐之时,朱元璋地盘很小,所以需要煽动民族情绪,号召南方汉人,团结一心,一致对外,所以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然而三年之后,朱元璋已经统一了南方,再往北打时,发现北方情况十分复杂,北方的百姓民族杂居,不仅有蒙古人,还有色目人,以及同情元朝的汉族地主阶级。


这时候,北方蒙古的势力仍很强大,为了获得北方百姓的支持,朱元璋反复强调自己是元朝百姓,是在替天伐罪,还说了这么一段话:

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

意思是我是大元的百姓,天下乱了起来,与我无关。

此一时彼一时,朱元璋此时承认元朝正统性,一则可以继承元朝的政治遗产,二则可以争取北方百姓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一半秋色


朱元璋为什么要推崇元朝,一个被自己推翻的王朝呢?

这里面其实蕴藏着朱元璋的大智慧。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蒙古骑兵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烧杀抢掠,屠城是家常便饭,当时被打败的欧洲人甚至称蒙古铁骑为上帝之鞭。而且蒙古贵族统治中原的时候其实还是按照自己在大草原上的那一套来维护统治,在皇帝和贵族的眼里,这普天之下都应该是大草原,给自己牧马放羊,所有的子民都是奴隶,都是供自己任意践踏的奴隶,所以蒙古族统治者把老百姓分成四等,自己当然是第一等,汉人是最后一等,各种民族压迫政策源源不断,根本就没打算好好治理国家,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并且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就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卷起铺盖跑回自己的大草原继续吃沙子了。

就是这样一个恶行累累的蒙古朝廷,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尊敬元朝呢?朱元璋有着自己的目的。

在大家正常人的思维中,统治者荒淫无道,老百姓民不聊生,于是揭竿起义,推翻暴政,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朱元璋就是不认可这个逻辑,道路也很简单,如果老百姓都这么想,那么以后万一老朱家也出了一个暴君,那么老百姓是不是也要起来推翻大明呢,显然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他要的是愚民政策,无论统治者多么不体恤老百姓,再怎么横征暴敛,老百姓都不要反抗,做一个傻傻的顺民。

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既然不应该反抗,而应该顺从朝廷,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起义取代大元呢?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如果统治者荒淫无道,那么上天就会惩罚他,给他警示,甚至覆灭他,扶植新的统治者。所以自己推翻元朝统治是上天的安排,如果没有上天的安排,你们老百姓就不要起来暴动。当然现在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我们知道上天是不会把看不惯的统治者收走而派一个新天子的,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朱元璋就是要树立这个理论,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我天子做的有多不好,你们老百姓都不许有怨言,更不能起兵反叛,我做错了自有上天惩罚我,你们就做个顺民好了。


月轮皎皎


因为朱元璋本来就对元朝没有成见或者说仇恨,因为古人对“朝廷”和“天下”的认知本来就和现代人不同,所谓“反贪官,不反皇帝”绝不是说说而已。

具体到元朝,虽然是蒙古贵族所建立,但是君主华夷之后,一直以中华正统自居,而从来没有强调过自身要“以夷变夏”,在对中原的统治过程中,也屡屡施以德政,如减免赋税、宽驰刑罚、赈恤百姓等等,就“帝室”而言,绝非“无道”。

而今天网上传播的“初夜权”、“四等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等等说法,在朱元璋的时代由于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被发明出来。

所以,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朱元璋而言,他耳濡目染的确实是一个“贪腐横行”、“百姓困苦”的世道,但这个世道,在他看来却不是元朝的皇帝的“贪暴”,恰恰相反,而是元朝“帝室”的治道过“宽”造成的。

《明太祖宝训》中还收录他的原话是:

帝曰:“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他总结的元朝灭亡教训是因为统治过宽,所以他要以“猛”济“宽”,正因为“宽”,所以对贵族、官员、胥吏、豪强都缺少威慑和约束,使得他们横行无忌,最终毁坏了元朝的根基,以至于寇盗蜂起。

重点是,他的这种观念并不是孤例,明初人叶子奇谈元末大乱说:

是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人物贫富不均。多乐从乱。

今天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这些表态都是“政治策略”,恰恰相反,他在《谕中原檄》中提出的“驱除鞑虏”才是有限使用的政治口号,使用次数实在是有限,他对于元朝的“忠臣”,乃至于剿灭“寇盗”的柱石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反而赞誉有加。

当然,这是对武将和英雄,尤其是“死的”,对于以“不仕”软抵抗自己的元朝遗老、遗民,则是动辄杀之而后快,他更关心的是为自己所用的“忠心”,而不是对自己内心鄙视的“前元忠臣”。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在驱逐元顺帝朝廷出塞后,已经是整个东北亚大地上最大的政治、军事强权,无论怎么夸元朝,元朝都不可能把自己屁股下的宝座抢回去。

反倒是,他以宽容和认可的态度来对待当时社会上普遍认可的观念,更能体现出他的大度。

问题是,在军事上,无论是他,还是之后的明成祖朱棣,都反复出动大军,对北元的正统皇帝犁庭扫穴,直到将北元的帝统彻底打烂,成为鞑靼诸部的傀儡,仍不罢休,可见,作为皇帝,他们父子最关心的是“帝位”,而不是什么“民族对抗”。

说得直白点,如果朱元璋在乎这些,这皇位恐怕也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刘三解


这是真的,因为朱元璋称帝之后经常公开表露出称赞元朝的意思,对于元朝皇帝更是称赞君臣朴厚,时号小康,而且还修建历代君王庙供奉元朝君臣,顶多就是喷一下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而已。

当然很多蛋白质又要喷了,说什么朱重八全家都死于元朝(他侄子咋还活着),他怎么能称赞元朝?不好意思,朱重八他们家死人和元朝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家死人的原因是瘟疫,又不是元朝官府宰的。元末的种种乱象,实际上是元朝对社会管理过于宽松,以至于宽纵,所以给邪教提供了渗透空间;同时也因为元朝过于宽松,导致元朝无力解决元末天灾,最终在邪教蛊惑下形成民变,最后形成大规模叛乱。

言归正传,朱重八之所以会有称赞大元的言论以及祭奠大元明君贤臣的行为,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明初从知识分子到平头百姓普遍怀念元朝,换句话说,思元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明初知识分子不止是元遗民,即便是很多已经身仕两朝的官僚和知识分子在诗文当中或多或少都有怀念元朝的语句,他们对明朝的建立反应十分平淡,在诗文中也仅以开国两字一笔带过,而提到元朝时候则充满感情,经常用大元、故元、故国的字样。因为他们普遍怀念大元赋税轻、刑罚轻、社会氛围宽松,因为朱重八认为元朝过于宽松,因此制定了控制人身自由、抑制人口流动、打击工商业、阶级固化等基本国策,这让知识分子不满,却又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诗文当中宣泄。所以文痞钱穆就大骂这些人居然不为光复欢呼,还念着胡虏的好。话说钱穆也真是个狗东西。
元遗民怪鸟元朝也很正常,因为基于忠君这个传统观念,简单点说就是握认同我出仕或者我取得功名的王朝,所以元亡后大量的知识分子选择为大元守节。清朝曾有人统计过,元遗民有850人之巨,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士子,蒙古色目士人只是一小部分,应该是历代遗民当中数量最大的,也是最忠贞的。他们坚决拒绝新朝的征召,甚至以死明志,因为朱重八说过,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灭其家。所以大量的元遗民以为大元殉节的方式来抗争。而且他们在诗文中以汉喻元,称呼大元为汉家,称呼元朝皇帝为汉皇、汉家天子,称呼元军为汉军;同时以胡虏、夷狄来喻明;以被匈奴扣留的苏武、出塞的昭君自喻。可见元遗民对大元的忠贞,相反几百年后的明遗民,少有不认同新朝的,甚至还有变节仕清的,真是赤裸裸的讽刺。

第二、朱元璋竭力否认是他推翻的元朝。朱元璋在称帝之后立马装起了大尾巴狼,矢口否认是他推翻大元,说自己是乱世当中率领父老结寨自保的良民,而非红巾妖人,以大元忠臣良将自居。

所以他对元朝顶多喷一下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无能啦、晦暗啦,以及王保保、孛罗、李思齐等人互相内斗、不扶保社稷,等等。同时还痛骂陈友谅、张士诚等反王以及红巾叛军,并大骂他们是妖人,话说这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既视感。

既然如此,朱重八赞美元朝除了是给自己找合法性之外,再就是迎合当时思元的主流,让人们以为他良心未泯,进而都踏踏实实的给他朱家当奴才。

当然,朱元璋这套手段几百年后的康熙又玩了一遍,只不过效果却不太一样,因为朱元璋给元朝唱赞歌没有太大的效果;而康熙这么玩却争取了不少明遗民,甚至还有不当遗民去给清朝当官的。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西安有五次成为胡人都城(前赵前秦后

秦、西魏北周),可以说一部西安建都史近半数胡都,所以西安又有"五代胡都"之称,元朝时,蒙古人占领西安,西安主动改名“奉元”,意为侍奉元朝,可见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胡人后裔。




斯丹德


这还真是朱元璋的原话。

朱元璋不只一次的表达过“我们的父母皆靠元朝生养”这种话,而且还说过自己生在元朝是件幸事,大力地为元朝唱赞歌。

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上朱元璋禁止臣子诋毁元朝的证据,这是出自明朝人自己编写的《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北伐胜利后,中书省拟定颁布天下的谕旨。朱元璋在审阅时,发现其对元朝有诋毁的情况,便对此大为不满:

  • 卿等为宰相……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礼,妄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这里说的很清楚:

朱元璋认为诋毁元朝太小家子气。其次,强调是元朝养育了他和臣子的父母辈。

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推翻元朝上台的朱元璋,居然给元朝唱赞歌。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公开表达过——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元朝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是正统王朝。

不少人都对元朝抱有强烈的认同感,甚至抗拒朱元璋的上台,认为朱元璋“取天下非其道也”。

因此,朱元璋才要将元朝树为正统,并引申出明朝的建立是顺应天命的结果。

朱元璋后来祭祀忽必烈,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HuiNanHistory


元朝主要是中期太乱,搞垮了朝廷。不到百年的时间,换了十几个皇帝,这其中首末两位皇帝就占了大部分时期,中间这么些时间,皇帝一个接一个,社会难以稳定,到了元惠宗登基,已是千疮百孔。元惠宗前期还是比较努力的,奈何无力回天,和崇祯有相似之处,正所谓积重难返,逐渐消沉。

元末修黄河,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很容易出乱子,但还是修了,以工代赈。朝廷的亏空,加上官员的贪污,最终激起了民变,一发不可收拾。

你要说朝廷不顾百姓死活,正是元朝时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家医疗机构,学校开设了医科,政府设立了医馆。

元朝的失败,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之争。元朝接触吸纳了世界几种重要的文明,多种文明在元朝形成了多股势力,彼此争斗不休,最终耗空了元朝的实力。

朱元璋说这话,是当他走上了统治者的地位,眼界变化了。一个朝代,后期再腐败,还是代表了国家,推翻了朝廷的统治,不代表拒绝自己曾经是元人。只是他明确说了出来,历史上其他皇帝没说出来。推翻的是朝廷,不是国家。这片土地生养了我们的父母,而原来代表这片土地的是大元。正如生养你们子孙后代的是代表这片土地的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