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一開始不去做官?

張雲飛114264261


第一點:當時曹操與世家為敵。

人們都是用自己的優勢來考量社會資源的。商人看不起文人的窮酸,文人則譏笑商人窮得只剩下錢了。種地的拼產量,做官的拼職位,上學的拼成績,經商的拼資金,發帖子的拼點擊率,同樣道理,世家子弟拼家世,拼爹,拼祖宗。

曹操是大太監曹騰的後代,而其父曹嵩則是來歷不明,被袁紹譏為“乞丐攜養”。曹操拼不起爹,就拼拳頭,他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奉天子以令諸侯。他打人時,拳頭上寫著兩個字:討逆,誰要是打他,他就在人家的拳頭上寫上另外兩個字:叛逆。曹操拼拳頭,強者為王,打破了世家賴以生存的“網”。

本來,世家掌握了80%的社會資源,只要太陽從東邊出,他們就能世代為官,讓自己的生活像花兒開放一樣幸福,安閒地看著曹操和劉備這樣的人為幸福乃至最起碼的安全感而奮鬥。可是,西涼土棍董卓來了,用刀槍把世家們的座椅砸得稀巴爛,世家奮起反抗,各地討董義軍首領,大都是各個世家的代表人物,義軍聯盟首領,都出自袁氏家族,北是袁紹,南是袁術。最後,西遷的世家,在王允的領導下顛覆了董卓,奪回了世家的話語權。可是,橫空出世的曹操,搶先一步,控制了皇帝,自任司空,掌握了朝柄。

世家們不願意了,他們好不容易從董卓手裡奪回話語權,豈能甘心讓一個“贅閹遺醜”騎在頭上拉屎!世家對曹操的反抗開始了。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為袁紹檄豫州》),是地方世家代表。因為不怎麼看得起曹操,邊讓就在,言語上對曹操多有冒犯,曹操一怒之下,殺了邊讓,滅族。曹操當時對世家的態度有點過激:看不起老子,老子就讓你人間蒸發!太尉楊彪,就是楊修的父親,隨漢獻帝帝回到洛陽,曹操去“迎”漢獻帝到許昌時,楊彪甩臉色給曹操,曹操立馬楊彪下獄,劾以大逆不道,幸虧孔融據理力爭,並以辭官要挾,才把楊彪從屠刀下救了出來。楊彪的十二世祖楊喜,在漢高祖時

因誅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楊家世代為官,楊敞是漢昭帝時的丞相,從楊震到楊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和“四世”的袁氏都是中央世家的代表。曹操對世家下手格外很,一出招就是要人命。最狠的,曹操在官渡戰後,把從袁紹那裡俘虜來的七八萬人,全都活埋。

曹操與世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就是那麼一塊權力蛋糕,本來世家佔了80%以上,曹操要得到更大蛋糕,必須從世家手裡搶。沒有誰願意放棄擁有的一切,那曹操就讓他“人間蒸發”——死人是不能出來搶蛋糕的。

二 當時曹操重用草根,世家不齒於草根為伍。

趕走了世家,曹操就在空出來的地盤裡扶持草根,藉以對抗世家。

  于禁和樂進,本來是民間武把式,卻崛起於行伍之間;劉備,本來是一個賣草鞋的,被呂布攆出徐州後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殺了劉備,曹操一反對袁紹、邊讓與楊彪的冷血鐵腕,無比憐惜地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國志》)曹操所說的“收英雄”,是招攬草根英雄,而非重用世家才俊,因為世家都在祖輩的蔭庇裡佔著位子呢,根本不用“收”。

  曹操不殺劉備,恐怕就是給世家一個信號:老子離開你們這些繡花枕頭,照樣玩得轉,你們不配合老子,自會有人配合老子!

  張既,本來是郡裡的一個小吏,給世家子弟都不配的人,可是也被曹操拜為議郎,封為武始亭侯。曹操頒佈《求賢令》:“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明揚”就是發現,“仄陋”就是居住在狹窄簡陋的貧民窟的有才之士,絕對不是“世家”,曹操“唯才是舉”,不正是對付世家的一步妙棋嗎?

三 司馬懿當時不出來應召,很可能是基於以下兩個心理:

在曹操手下做官?活膩了?一句話不合適,惹惱了殺人狂曹操,腦袋落地,可不是好玩的!在曹操手下,是沒有安全感的。

在曹操手下做官?不要臉了?哪一個世家子弟願意為一個太監的後代效勞呢?哪一個公子哥兒願意與武把式、草鞋匠、小吏這些全身冒著寒酸味的人做同事呢?在曹操手下,是沒有幸福感的。《晉書》記載:“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屈節”了,就沒有幸福感了。

四,對其他看法的看法

(1)

有人說司馬懿是在作秀,以退為進,明是拒絕徵召,實是抬高身價,這也是當年一些人用濫的招數。當時採用這一招數的,大多數是出身寒門或者官場失意的人,世家子弟司馬懿,家聲隆崇,“司馬”二字本身就具有無限的品牌效應,司馬懿當時並不需要抬高身價。而且,後來事實是司馬懿石碑逼出來的,不像是作秀。

(2)

有人說當時形勢未明,司馬懿怕跟錯人。當時官渡之戰已經結束,袁曹之爭已見分曉,曹操獨霸中原已是定局,雖然還有競走劉表叔叔這個勁敵,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劉叔年齡大了,進取心弱了,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至於江東孫吳,當時中原人從來不會認為吳越之地會對自己夠成威脅。身出權貴之家,司馬懿對時局應該是洞若觀火的,他應該會看到曹操成了中原老大,出來混,必須要跟著他。

所以,以上兩種說法,皆有不合情理處。

結論:建安五年前後,曹操對世家態度不好,司馬懿為自保不敢為曹操做官,另外,司馬懿也看不起曹操和曹操的手下,不屑與之為伍。


金融大帝


曹操第一次邀請司馬懿入朝做官的時候,天下的局勢還沒有平定,曹操只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諸侯,袁紹、劉表、劉璋、馬騰、孫權等諸侯都虎視眈眈。當時曹操的所作所為很像董卓,很多士人都不願意接近曹操,畢竟在董卓倒臺的時候,一大幫士族都跟著倒了黴。司馬家族作為當時的名門,肯定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第一次邀請司馬懿出來做官,發生在公元201年。雖然公元200年曹操剛剛擊敗了袁紹,確立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不過袁紹在退回北方之後,很快平定了北方的叛亂,實力仍然不遜於曹操。而且曹操因為衣帶詔事件的影響,已經被很多人罵做亂臣賊子。

東漢末年是一個典型的士族社會,士人們最在乎的不是官職的大小,而是名氣的大小。一個士人只要能夠得到其讓人的尊敬,哪怕不出來做官,仍然會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一個士人背上了亂臣賊子的罵名,那麼這個士人做再大的官,也不會被任何人尊敬。

司馬懿出生於一個名士的家庭,在士族社會的背景下,只要司馬懿保住自己的好名聲,他就不愁沒有官做,因此在公元201年曹操邀請司馬懿做官的時候,司馬懿果斷裝病沒有接受邀請。關於司馬懿裝病的過程,史書上也有詳細的記載。

史書記載當曹操的使者進門的時候,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就好像真的癱瘓了一樣。曹操派來的人信以為真,便放棄了徵召司馬懿做官的打算。後來司馬懿在院子裡面曬太陽,天突然下起來大雨,司馬懿從床上跳起來就跑,被周圍的一個丫鬟看到。

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正在廚房做飯,拿刀殺死了驚慌失措的丫鬟,然後又繼續回去做飯。司馬懿被妻子的勇猛震懾住,從此對妻子十分的畏懼。後來曹操的弟弟曹洪邀請司馬懿做幕僚,司馬懿拒絕了曹洪的邀請,曹洪惱羞成怒舉報了司馬懿。

曹操聽說這個消息後,再次派人來邀請司馬懿做官,司馬懿趕緊扔掉了柺杖,乖乖的投奔了曹操。司馬懿投奔曹操的時候,已經是公元208年,這時候的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還準備帶領大軍南下剿滅孫權和劉表,大有一統天下的局勢,因此司馬懿才會投奔了曹操。

總的來看,司馬懿最初不投奔曹操,主要是因為司馬懿擔心投奔曹操會毀壞自己的名聲,給自己的家族帶來災難。後來司馬懿主動投奔曹操,則是因為曹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實力,而且司馬懿已經欺騙過曹操,如果他還是不肯投奔曹操,肯定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下面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司馬懿為何一開始都不願意做官了?

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才闢司馬懿為文學掾。還說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所以不肯重用他。

不過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柺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其實,司馬懿之父司馬防與曹操原本相識,長兄司馬朗早就為曹操效力,司馬懿沒什麼理由不願意在曹操手下做官。而且司馬懿早期不受重用,主要是因為當時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招攬人才的活動已經結束,相同境遇的還有王凌。很有可能是晉國的史官故意虛構了上述內容,造成司馬懿本不願為曹操效力的假象,為司馬氏代魏找理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一缸歷史


因為利益,剛開始就去討不到好處還可能得罪人,司馬懿在曹操生前低調行事是為了防止曹操發現他的野心把他剷除,等後期曹氏離不開他是再慢慢展露才華,而且緊握權柄絕不放手,最後為司馬昭三兄弟贏得抄底曹家的機會。但是可惜可能是得位不正,司馬家江山沒坐多久就大權旁落,最後在南北朝時期被劉裕殺光,直到現在學術界最鄙視最不願提起的也是司馬家的晉朝[摳鼻]


嘴邊有條魚


這就涉及到1種制度、2個政權,還和當初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1個制度即兩漢的“察舉制”,2個政權分別為曹魏、西晉。背後折射的,更是寒門與世家的無形鬥爭。

察舉制下的司馬懿

察舉制就是太守以及三公九卿這樣的高官,有權利向國家推舉孝子廉吏,這就是所謂的“舉孝廉”。自西漢以來,朝廷一向有詔令讓相關官吏推薦人才,等到了漢武帝以後,形成了一年一舉的制度。發展到後來,更是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這種制度下,一個人想要做官,就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首先本人要符合孝子廉吏的標準。第二,要有太守及三公九卿這樣的高官來舉薦。對照這兩條標準,司馬懿都是不缺的。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服膺儒教。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晉宣帝司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從祖上就歷代高官,在官場上有豐富的人脈。甚至秦朝末年,司馬懿的祖先就是將軍,一起討伐暴秦。司馬懿本人才能優異,家族在官場上有著強大人脈。因此,在察舉制度下,司馬懿想要出來做官,是分分鐘的事。對於寒門高不可攀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卻是不值一提。除此之外,這還和東漢以來的“氣節”密切相關。

東漢以來的社會風氣

自戰國以來,“五德始終說”有著很廣泛的市場。其核心思想,便是需要聖人(或者說皇帝)“德行”需要超出眾人,這樣才能坐穩皇帝的寶座。如果皇帝的德行不夠,上天便會降下各種災難,以此來警示皇帝。在這種時候,皇帝便需要“修德”,並選擇新的聖人來禪讓皇位。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把儒家思想注入到”五德始終說“裡。隨著”獨尊儒術“的確立,”五德始終說“有著廣泛的支持基礎。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便是以此種學說為基礎,繼而攫取了西漢的政權。

等到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害怕再出現王莽這樣的人物,自然是無法再容忍這樣的”邪說“。因此,劉秀便大力提倡”氣節“,所謂”忠臣不事二主“,死心塌地服務一家王朝,便成為理所當然。一姓天下便該傳之萬世,臣子永遠是臣子,皇帝永遠是皇帝。這樣,劉秀便把”五德始終說“給剷除了。後世帝王,又有哪個不同意劉秀的舉動呢?

所以,曹操既然承認是西漢名臣曹參的後代,那麼曹氏便永遠是劉姓皇帝的臣子。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便是”國賊“,曹操被稱為”曹賊“,便是由當時的社會風氣而來。當初王莽的一切行為都被否定,曹操自然也無法翻案。

因為從最高統治者都提倡”氣節“,而”氣節“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砝碼,所以東漢士人對名節的追求,甚至到了一個病態的地步。

對於那些舉薦自己為官的高官,士人更是視為”恩主“,他們把恩主當作父母一樣對待,甚至比對父母都要好,藉此獲取更大的名氣,撈取更多的從政資本。這樣一來,便逐漸形成了士人和”恩主“的人身依附,到後來更是發展為門閥政治。

這些被舉薦的士人,等他們做到太守那樣的高官後,怎麼報答曾經的”恩主“呢?最好的方式便是推薦”恩主“後代出來做官。通過自己舉薦或者官場上各種輾轉請託,這樣的舉薦自然不難。

所以,做官對於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河內司馬氏這樣的家族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因為有無數曾經被他們舉薦的高官,想著在”報恩“。

魏武帝(曹操)為司空,聞而闢之。帝(晉宣帝司馬懿)知漢運方微,不欲曲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打探的意思)之,帝堅臥不動。

做官的機會對司馬懿來說,俯拾即是。而且,司馬懿拒絕到曹魏政權任職,是不欲曲節”曹賊“,這為司馬懿贏得了更大的名聲,從政的資本自然也更足了。

曹魏與西晉政權的性質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司馬氏是服膺儒教的豪門大族,代表的是豪門大族的利益。因此,西晉在取代曹魏政權的時候,遇到的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服膺儒教的司馬氏獲取政權,能更好地代表這些世家的利益,因為他們是一個階級。

而反觀曹操,父親曹騰是宦官曹嵩的養子,在當時被認為是閹宦遺醜,是屬於寒門階級。而閹宦遺醜,在儒家經典教義中,是不能佔有政治上的地位的。因此,曹操不對儒家豪門打擊,則無法立足,更別提和儒門豪族人物袁紹爭鋒了。

因此,曹操實行的是”申(申不害)、商(商鞅)之法術“,注重法術和刑名。曹操啟用了大批寒族士人,藉此維護自己勢力集團的穩定。但曹操對於儒家豪門,也並不是一味打擊,而是有打擊、有拉攏。比如荀彧這樣的豪族人物代表,便隸屬於曹操陣營。曹操對司馬懿的徵辟,也是屬於拉攏儒家豪族之舉。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緣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司馬懿)懼而就職。

官渡之戰的勝利,代表著寒門戰勝了儒家豪門,儒家豪族階級不得不暫時隱忍,尋求機會恢復。到了曹丕,為了奪取東漢政權,對這些豪門不得不採取妥協的措施。因此,當儒家豪門代表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時,曹丕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曹丕藉此得以建立曹魏政權,但官員的任用,後續逐漸被豪門大族所把持。

因此,等到曹氏子孫孱弱的時候,司馬氏趁機奪取了曹魏政權,從而盡復東漢時代儒家豪族階級統治的全盛局面。

綜上所述,司馬懿之所以一開始不去做官,是因為在當時的察舉制和社會風氣下,這樣做官的機會並不值得司馬懿珍惜。而且,拒絕了”曹賊“的徵辟,能為司馬懿贏得更高的社會名聲,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再者,曹操勢力集團,不能代表司馬懿儒家豪門的利益,這也是司馬懿不願做官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不願做官這件小事,卻深刻反映了,當初的政治選拔制度、東漢以來的”氣節“影響以及曹魏、西晉政權的性質,更反映了寒族和豪族的無形鬥爭。曹操甚至發出威脅,才換來司馬懿表面上的合作,但也埋下了後來曹魏政權被顛覆的隱患。


歷史摩天輪


司馬懿的家族從其高祖父開始就已經在朝中擔任官職,但是其地位都不是特別的顯赫。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期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穎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伊。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碩:“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據傳其父司馬防在任時曾經舉薦曹操,所以一直和曹操保持著較好關係。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其實司馬懿不接受曹操官職另有原因,曹操起兵是靠家族的勢力,自己散盡家財好不容易招募了五千多鄉勇,參加了征剿黃巾軍的戰爭,初期老吃敗仗。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盟軍的首領是袁紹,袁術、公孫瓚、馬騰、劉表、張魯、孫堅、等軍閥勢力都強於曹操。簡單說那時曹操弄不成氣候。司馬懿坐在家中,通過自己的情報網完全掌握各路諸侯的情況。他是“良禽折木而棲”,不見英主不出山。

司馬懿的父親曾有恩與曹操,哥哥是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按理,再這樣的家庭背景下,他接受曹操徵辟是順理成章的,但他卻拒絕了曹操的辟書,而且是用裝病生活不能自理來欺騙曹操。他什麼要這樣做呢?

當然首先是政治上的考量,當時正是建安六年,司馬懿剛22歲,曹操還沒有真正統一北方,靜觀局勢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他年輕時尊崇儒家思想“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觀念的影響,才拒絕與曹操合作。

司馬懿對曹操的性格特點及為人處事非常熟悉:狡猾多變、殘酷無情;及對曹魏集團人員結構的分析判斷:曹操身邊智謀有名望之士眾多,論資排輩輪不到他出頭露面。所以司馬懿決定暫不出山,以觀靜變。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成為中原霸主勢力大增,以漢丞相自居“挾天子以令諸侯”,遂發佈鈞令,徵召天下有志之士公舉大業。司馬懿敏銳嗅覺到曹操必成氣候,認為是時候該出山了,他毅然接受了曹操的徵辟書,開始了他人生光輝的歷程。


海納百川233699882


因為司馬懿是高官之後,曹操是宦官之後。在東漢末年最講究的就是門第,做官要舉孝廉。平心而論,司馬懿壓根看不上曹操,加上曹操為人陰狠霸道在朝野上下出了名。司馬懿不敢得罪曹操,恐怕有殺身之禍。

第二,當時曹操身邊人才濟濟,最不缺乏謀士,他到了曹操賬下頂多就是一個後備人才,很難有大作為。

第三,司馬懿為人野心極大,他是狼顧之像,要是人在背後叫他,他可以身子不動,頭直接轉回去和人說話。在古代這種相格堪比反骨,最為人君所忌。所以,司馬懿怕自己在官場漩渦中死於無妄之災。其實,司馬懿的擔心都是不無道理的,他的隱忍給他帶來了很多好處,對曹操最初的拒絕讓曹操更加明白他的價值,對於大人物的招募最好的方法就是欲拒還迎,便如一個絕美的女子哪怕再喜歡一個男人,對於男人的求愛也要故作矜持地拒絕一番。司馬懿自然沒有這個心思,但是曹操卻對他更加感興趣,,他的拒絕的確可以提高下自己的身價,稱得上無心插柳柳成蔭。

畢竟,詐病是他的特長,後來騙過曹爽才有了高平陵之變。不可不說,他的詐病是曹操逼出來的,裝病才能不做官,曹操派個刺客都試不出他是詐病,所以演技很重要,需要生死來考驗。希望讀者多學司馬懿,懂得韜光養晦。


黑衣浣熊


第一,司馬懿出身名門世族,看不起出身宦官之後的曹操,不願屈尊;

第二,曹操邀請司馬懿做官時,正處於和袁紹家族的戰爭時期。北方戰局未定,為了家族的命運安危,司馬懿需要觀察局勢才可定奪;

第三,漢獻帝被曹操控制不久,政局不穩,司馬懿考慮到家族的名聲,對做官需要非常謹慎。

直到曹操統一北方,他採用強制手段威脅司馬懿做官,司馬懿為了不惹禍上身,才不得不妥協,出任文學掾。


洋先生說三國


首先,這種問題估計您僅需要認真理解一下電視劇就可以得知了。

然後,其實很簡單,司馬懿有大志,有見識,韜晦之道信手拈來,纏媚裝弄遊刃有餘,可謂是謀深慮遠。我覺得可以說是個非常老道的政客,而不是軍事家,這也是和諸葛亮的區別之一。言歸正傳,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前後變化,其實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政治手段,是基於外界變化、權力分配關係的變化的改變,這種審時度勢也是政客必須掌握的。


farewellgo


司馬懿是誰?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曹操的恩師司馬防)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曹操是誰?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東漢末年,由於像司馬懿家族那樣的大士族把持朝政,迫使漢靈帝不得不用外戚和宦官來制衡士族!這才有了何進和張讓、趙忠們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是如荀家、袁家、包括司馬家族的死敵!

政治上的死對頭、精神上的垃圾,這些功高蓋主的大夫士族們會瞧得起宦官嗎?這在《三國演義》開篇就營造了這樣的氣氛:

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

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曹操正是宦官集團的後代?😄宦官還有後代?司馬懿如果能下架於曹操,那豈不是貽笑大方了嗎!可是後來事情有了變化:

由於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因此曹操必須壓抑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如:破壞朋黨交遊,就是舉措之一、頒佈唯才是舉令等選拔人才的措施。沉重地打擊了地方士族,使得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東漢最大的士族代表袁安,”袁安困雪”圖)

但在戰亂時期,曹氏政權還須依靠地方名士,因為他們在鄉里有較高的聲望,完全廢除鄉里評議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權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議納入政權軌道,使名士與政權合作。這才有了司馬懿找了個臺階,順杆也就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