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菩萨我想对你说


无论是明朝的将藩王分封到京畿之外,还是清朝将宗室诸王约束在京都,实际上都是为了拱卫皇权,要说哪种更聪明,也就是更加有效,现在的人再怎么解释怎么构想都是虚的,历史早就已经证明了一切。自然还是清朝的做法的的确确达到了最终的预想效果。终清一代,从未出现过宗室诸王犯上作乱的事情,宗室根本无法挑战皇权。

再来看看明朝,明朝分封诸王,将诸王分封到外地就藩的做法成效如何呢?先有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夺权;再有宣宗时,汉王朱高煦造反;之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南明时期,甚至发生明朝宗室诸王纷纷自立称帝互相攻伐的事情。

明朝分封诸王,外地就藩

先秦时期诸侯做大周天子衰微,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虽然分封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可明太祖朱元璋依旧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朝初期重新施行起了分封制。

明朝的分封制度不同于以往,施行的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参合四民之业,并世袭罔替”,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宗室诸王虽然有封号封地,但其封地并不属于藩王直接管理,藩王只依靠朝廷俸禄供养,不得参与士农工商,爵位世袭传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宗室诸人在封地安享富贵,世代享受,不准过问朝廷与地方上的事物,只管享乐跟繁殖。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以后,为了巩固皇权,更是规定藩王无诏不得入京,也不得踏出封地,更不得过问地方上的任何事务,严格削弱藩王的权势。

然而,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明朝的的确确有这样的规定,可藩王遵不遵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在京城之外,皇帝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明成祖之后,依旧发生了不少藩王犯上作乱的事,最著名的就是汉王朱高煦与宁王朱宸濠。

明朝虽说不准藩王过问地方事务,可毕竟是皇族,谁又敢真的跟藩王作对呢?那还规定不得谋逆呢,可真要谋逆的人会听么?完全就是在痴人说梦啊。而且藩王也有钱,如此一来使得不少有异心的藩王豢养私兵,勾结朝中权贵,最终开始挑战皇权。

整体来说,当年朱元璋恢复分封制,想让子孙后代共享富贵守住朱家的江山,实在有点一厢情愿,明朝对于宗室的规制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从实际发生的那些事来说,非但没怎么拱卫皇权,反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至于不准藩王入京,只能在封地活动,呵呵,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么做无异于让藩王有了各种机会,各种对藩王的约束也难以施行。

清朝宗亲留守京城

有明朝的教训在前,清朝也是学得挺乖,清朝对于宗室的相关规制,也算是成效明显。总体来说最主要的两处,相对于明朝的进步就是:降等承爵、留守京中。

明朝宗室藩王世袭罔替,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诸子降等承爵,结果导致宗室规模膨胀,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清朝规制,除了少数的铁帽子王之外,宗室诸王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爵位,而且降低一等,其余诸子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不入八分的低等爵位,以此约束宗室的规模。

除此之外,有鉴于明朝地方藩王作乱的教训,清朝将诸王都约束在京城之中。当然,任何对于诸王的规定约束,都比不上让他们只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他们在作甚要保险得多。清朝,将宗室诸王几乎无异于软禁般留在京中,非有诏谕宗亲不可擅离,使得清朝的王爷们,也的的确确如同笼中之鸟。

单纯就当初的做法初衷来说,自然是清朝将王爷全都留在京中的做法更聪明些,毕竟这么做的的确确将诸王牢牢锁在了金丝雀笼之中,安享富贵却无法挑战皇权。打个比方来说,明朝跟清朝的做法就像,一个是父母出门交代孩子写作业,其实还是要看孩子自觉;一个是父母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到底听不听话显而易见。


澹奕


明、清两朝对王爷的不同处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减少王爷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朱氏子孙进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儿子都是王爵,儿子的王爵又由嫡孙继承,一直到该门户无子嗣继承自动就断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须要就藩。

就藩顾名思义,就是封你在什么地方,你到了16岁就赶紧去封地呆着,不准在京城晃荡了,至于王爷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肃,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说了算。

王爷到了封地不需要干别的,基本只干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后,不但不得参与当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给当地府衙报备,有些事情甚至要上报朝廷,比如娶什么老婆,生了什么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对藩王的管制很严格,说到底那是因为永乐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样学样,就对藩王进行了严防死守。

照理说,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实用,而且很安全,实用就是用藩王守边疆,戍边,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会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紧,朱棣也不会造反。而内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猪”,对政权毫无威胁。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皇帝学聪明了,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兵、将分离,就算是皇室子孙统领兵权,只有指挥、调动权力,却不能长驻军中,让将领和兵营实行分离,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爷可以直接统兵出征,就与这种军事指挥权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清朝也实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孙都是王爷或者郡王,只是等级不同,但他们和明朝的王爷有很大的区别——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爷必须定居在北京城,至于出差公干那是另外回事,这种制度对于王爷来说很不错,至少在一线城市有套气派的别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爷的待遇差不多,一般来说也只忙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清朝对待王爷的看管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给予实权,要有异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爷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实权却没有,除非是那些辅政亲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尔衮,清朝后期的恭亲王,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大,究其原因还在于满清的政权制度限制了亲王觊觎皇权。

如果要比较明、清两朝对王爷制度的管理来看,大清的制度更聪明,明朝的制度更实用。


沉墨I方之城



以实际效果来看,当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聪明。

因为清朝的藩王不允许离京,等于处在天子眼下。

而且关键是藩王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兵权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个差去外面带兵平乱啥的。也就是藩王并没有兵权,但藩王有参政权,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可以说发挥的作用还不错。

像晚清的恭亲王,有着鬼子六之称,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之际,对于稳定晚清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当然个人认为明朝其实也不错,不过明成祖朱棣给带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大封诸王,但也没让这些藩王当做圈养的猪啊,而是让他们担负供卫中央朝廷的责任。比如说九大塞王负责抵御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对于塞王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不过朱允炆打烂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后,当然削藩王兵权,使藩王成为被圈养的猪一般。所以说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处,只不过没想到的是朱棣后面给用废了,没办法只能跟着废了…


宋安之


其实,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为藩王起兵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历史上的藩王作乱

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结果引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日渐衰弱,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汉朝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结果汉景帝时直接引发七王之乱,明朝让王爷出京城,镇守四方,拱卫王室,结果照样有王爷犯上作乱。

反观清朝,不让王爷出京城,根本没有单独出去带兵的机会,王爷们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监控之中,不给他们作乱的机会。

藩王离京会怎么样

藩王离京会有很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比如像汉朝、明朝这样,让王爷们拥有兵权,并镇守一方,其结果就是,藩王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以至于藩王实力有时候比朝廷还厉害,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过了。

还有些比如兵权不那么大的,这些藩王还有可能勾结各种地方上有实力的官员,采用拉拢、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一些实力强的官员支持,藩王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拥有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不离京的好处

三国时候,刘琦因受到排挤,怕留在荆州会被蔡瑁杀害,求诸葛亮给他出了一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于是刘琦申请到夏口带兵,有了军权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爷们限制在京城,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受到皇帝的监控,想作乱也搞不出什么大动静来。反过来,只要离开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这么多了,离开京城的王爷,想干什么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历史,没有王爷造反,除了吴三桂,那个都还是分封藩王导致的结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聪明的。


烟郭说历史


我们先说明朝,让王爷不留在京城的利弊。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他就开始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了。对于朱元璋来说,若是把自己的儿子外派到地方去。

好处是有很多的:

1、明朝初年,政局还不稳定,正所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只有把自己的儿子,都分到各个地方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2、对于朱元璋来说,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多,能当皇帝的毕竟只有一个,其它的不能当皇帝的,也给他们一片土地,让他们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这样每一个儿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在有朱元璋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他们家庭的团结国家的稳定。

无疑明朝初年的时候,有朱元璋在的时候,这种方式是比较实用的。

我们再说这种制度的弊端:

1、诸侯王手里有兵,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招兵买马,训练自己的军队,一旦自己的势力增强了,若是他们想要谋反,就会对中央造成威胁。

也就是说王爷的权利太大了,中央遏制起来比较麻烦。

2、若是朱元璋不在了,容易导致朱元璋子孙之间的血肉相残。正如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互相残杀。

尽管说即使有王爷和天子之间的厮杀,大明还是在他们老朱家的身上,但是,这种自相残杀的结果,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总之,这种把儿子外放到外面当诸侯王的方式,优点和缺点都是一样的明显的。汉朝也是用的这个制度,朱元璋就是学的汉朝。

我们都知道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能够延续四百多年,已经是一个长寿王朝了。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外派王爷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说清朝。

清朝在明朝之后,清朝借鉴了明朝的过失。

他们觉得把王爷外派到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毕竟那样的话,王爷都是有统兵权的,这样让手足之间因为权力相互厮杀,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了。

于是,他们就采用了一个让王爷留在都城的制度。王爷一生都不能离开都城,他们没有统兵权,但是,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样就避免了骨肉相残。

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也是有弊端的。因为没有自己的至亲骨肉在广大领域内镇守四方了,这就会导致若是偏远的地方,有起义军的话可能中央不会及时发现。若是让叛军的队伍壮大之后,再去剿灭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王爷留在都城的利弊。总之,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就看是开国皇帝怎么选择了?


史学达人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而清朝则不分封王爷到地方。这两种政治手段,其实都不过是皇帝为了自己的权位稳固,而釆取的不同手法而已,所以很难说哪种方式更聪明。


但是明朝将子弟分封到地方去做藩王的方式,还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在朱明王朝初建之时,统治尚不牢固,内外忧患皆有。内有功臣势力膨胀,外有残元势力尚在的隐患。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消弥隐患,明太祖朱元璋便采取了历史上各朝,分封子弟为王,借以屏卫皇帝的方法,将子弟们分封到边疆以及各地为王。

这样的作法,也是朱元璋吸取了秦朝亡国时,因其子弟无权无势,而无从协助皇帝去挽救危亡的教训。朱元璋的作法起到作用了吗?应该说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发生过武将拥兵自重,以致危及皇权的事!而且在明未清初之时,清军之所以没能把明朝宗室一锅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明朝藩王的存在,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清朝统治者则是在吸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藩王造反的教训,从而将其统治艺术玩得炉火纯青:清朝皇帝将各位王爷禁固在京城,使他们时刻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使其不敢妄动和产生异志。也避免了他们结交地方大员,以致给国家造成祸乱的可能性。应该说清朝的这种统治手段虽有不足,但却的确从根本上切断了几千年来藩王作乱的根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为!


不过凡事儿有利就会有弊,清朝王爷倒是没有到地方上生事,但是当辛亥革命发生后,这些坐困京师的王爷们,也没能够像前明那样,有藩王可以在地方上掌权,并起兵勤王的——不过这倒也对清朝与民国政权的交接,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避免了顽固不化的宗室亲贵们,利用藩王势力去反抗革命,从而有利于政权和平过渡和社会稳定。

综上:明与清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所面临的形势也不同,所以釆取的政策自然也就不同,是很难说谁更为聪明的。


北疆同心


两种方式各有各的考虑,各有各的好处。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将诸子分封于各地,是因为明朝在立国之初仍然面临着边疆地区的巨大威胁。于是他令诸子就藩,并委以兵权,尤其以燕王朱棣等人为代表,坐镇北方,以抵御蒙古的侵袭。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大举削藩,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取胜,夺了皇位。在这之后,为防止后世再有人如法炮制,夺其江山,遂削弱藩王的权力。藩王只要一成年,便要去就藩,就藩的地点由皇帝决定,而且没有兵权、财权和行政权,几同圈养。



这样做的好处是,藩王散居各地,可以替皇帝做耳目,监督各地官员,尤其是拥有兵权的一些官员。而且把藩王扔到外面,省得他们天天盯着太子的位置眼馋,可以有效防止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而万一龙脉有变,也可从藩王当中挑选继位人,一举两得。

清朝就不太一样了,清朝没有藩王,只有呆在京城的各种亲王、郡王、贝勒等等。清朝的规定是,王爷们不就藩,都居住在京城,成年后赐给宅院单独居住,而且不得私自出京,实质上也是圈养。



这么做的好处是,搁在眼皮子底下盯着,可以有效防止王爷们不老实,生异心,否则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像靖难之役这种事在清朝就不会发生。

当然这么做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王爷们天天呆在京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清朝皇帝又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这就大大刺激了皇室内部的争储,所以才酿成了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夺嫡。


达摩说


朱元璋虽然出身社会底层,没有上过学,却是英姿天纵,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大明朝。因为朱元璋的军事、政治手腕都极为出色,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当于朱元璋的个人独资公司,最终成功上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

反观努尔哈赤家族历来都是小部落酋长,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对付庞大的明王朝,努尔哈赤释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里有各个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当于是一个股份合伙公司,最终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发迹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没有庞大的宗族势力做支撑,但是全国各处的反抗势力、朝臣内部的分裂势力、北元的残余势力,都对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全部依靠职业经理人管理维持帝国,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这是秦始皇时就已经验证过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就连续几次分封,将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则上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权,并且可以节制文武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临民与赐土的权力。虽然在明朝建国初期快速地稳定了地方,抵抗力外来威胁,并且对内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慑,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团、宗室、文官集团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不过也同样留下了藩王动乱的隐患。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为了防止其他王爷们有样学样,所以他一上台,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继续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

明朝王爷的俸禄很高,数量又这么多,如果明朝这么多的王爷都集中在京城,王爷们的俸禄将会成为物资输送的灾难。于是,遵《皇明祖训》,明朝皇帝们就定下了亲王不准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担心亲王结交外臣,又规定了他们不能离开封地城池半步。于是,朱元璋的“包养”皇族的政策,最终让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个在封地繁衍后代的工作,对于政治无权插手。

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 这样的大明王朝,看起来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庞大帝国,在满清和民军的重重打击之下,终于抵抗不住,宣告清盘解散,股东换成了以爱新觉罗家族为首的八旗军事贵族。

清承明制,皇太极、顺治、康熙等清朝皇帝们研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三大教训:皇族发工资、可当官、但不外封,王爷圈养在京、每代降一级(少数几个铁帽子除外);太监不能出京,不能当朝官;不加税赋。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从皇太极开始,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清王朝的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满族人少,小兵临大国,团结自然是必须的,同时还要求精英阶层要时刻能够涌现出才俊之士,不然满清政权势必要借重汉人,难免不会大权旁落。所以,满清皇族特别在意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培养,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满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劳大小获得封爵,与皇子身份关系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来只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建功立业,却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王爵。 清王朝为了避免总是人口繁衍从而出现明朝末年王爷遍地,造成繁重的财政负担,还搞了个降袭制度,黄红带子制度,少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亲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镇国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几十两。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

纵观有清一代,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样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他们被禁锢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粮的,也难翻的起多少风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办差,就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努力才可能获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尔哈赤三子,爵位是镇国公;汤古代是努尔哈赤四子,却只是个镇国将军。但是,到清末的时候,满清皇室分封制度就开始泛滥了,皇子们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劳大小,于是皇族很快就都腐败了。满清末年,皇室很难再出现人才了。

满清皇室没有人才,汉族官僚集团崛起,满清政权因此风雨飘摇,终于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说明朝的制度与清朝的制度谁更聪明,毫无疑问,借鉴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针对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聪明。

可是,这种聪明还是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君主专制的窠臼里发挥,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满清王朝的聪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还是一溃千里。


而知而行的历史


从结果上看,清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没有诸侯王造反的朝代。

历朝历代,诸侯王造反的基础是手里握着兵权。自汉朝一直到明朝,诸侯王造反的规模越来越小,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兵权越来越小。

比如说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后者更是差点把皇帝给挑了。

到了明朝,诸侯王叛变次数明显变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只有明初的靖难之役、明中期的宁王之乱两起。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朱棣兵权太大,实在是建文帝朱允炆军事能力太低。

明朝末年,全国各地起义军蜂起,把崇祯皇帝搞的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下,放在其他朝代,但凡有点儿兵权的藩王,早就另立门户了。明朝的藩王就不一样,他们经过明朝官俸一代一代的“饲养”,早就跟一头头待宰的肥羊一般,空有一身肥膘,却无缚鸡之力,只能窝在封地被宰。

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没有一起藩王造反。

明面上看,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之后,将自己所有的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给他们少量的卫队(不许超过2万人),然后由地方财政供养,吃喝不愁,生了儿子还有奖励,唯一不许的,就是离开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藩王还有进京见老爹的机会;朱棣靖难之役以后,严禁藩王离开封地,如有违反,则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惩罚。

即便如此,明朝在朱棣之后,还是发生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可见,朱元璋的法子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王作乱,却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而且朱元璋的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朱元璋规定:亲王每年可领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

在朱元璋时期,以帝国之国力,来养活这些藩王尚不成问题。

问题是,这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因为不能随意离开封地,只能在家生娃。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宗室子弟数量多达13万人!说他们是“猪”也不为过,生下来之后,这些子孙后代全部由国库豢养。

要养活这些宗室子弟,明政府甚至需要拿出55%国库收入

《阿房宫赋》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在新王朝建立之后,都会汲取前朝灭亡的经验,然后自己警戒之。譬如,朱元璋限制藩王在封地不许走动、不许有太多的卫队、不许与地方官有密切联系等等。

到了清朝,干脆将所有的藩王圈养在京城——给他们吃、给他们喝、给他们安全;除了家丁,不给他们任何兵卒。

如此,清朝的藩王就算是有造反的野心,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空如也的口袋、数着两只手可以数的清的家丁,钻卧室抱媳妇玩儿去。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清朝虽没有藩王作乱,可是面对乌央乌央的农民起义,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去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由于清廷没有“自己人”,不得不依靠汉人地方团练。

因此,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做法更好。


祗树


明初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多个子侄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不让他们再进京了。目的为了对外抵御蒙古。虽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势力仍不减当年,国内反动势力又蠢蠢欲动。本着让皇子守国门的策略,朱元璋让其他王爷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明朝一根顶天立地的顶梁柱。对内呢可以让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点钱让子嗣去外地驻扎从而远离政治中心。

对比明朝,清朝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后,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许皇子们随意离开京城,除非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爷们的日子过得比明朝王爷相对苦一点,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几等。在下行政策后,朝廷再也不担心王爷在外头闹事,也不必操心劳神王爷是否大手大脚花钱。

总体来说,皇帝们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因素来进行相互制衡,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响,这两种做法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为了限制王爷们的权利,每个方法都有缺点和优点。

于明朝而言,不允许王爷进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必须进一步剥削藩王的权力,赋予他们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于清朝而言,不允许王爷出京的做法会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与乱臣贼子勾搭在一块,更容易干涉朝政。在历史上,九子夺嫡、辛酉政变等史实,其中都能窥得王爷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