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正统还是北朝是正统?

豪哥杂谈


南北朝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它上承两晋,下启隋唐。

南朝是指建都建康的刘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对南朝和北朝谁是正统的问题,争论古来已久,唐朝奉北朝为正统,宋朝则奉南朝为正统,其实二者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看问题,李唐家族传承于北朝的北周,自然要奉北朝,而赵宋家族面临北方西夏国和大辽国的竞争,自然就要奉南朝,因此两家人的看法都失偏颇。

好在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因此我们今天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谈正统。

要谈正统,首要就定义什么才是正统。

所谓正统,就是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这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先后相承,一是文化上的先后相承,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性。

从政治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性

如果从政治上的先后相承来看南朝和北朝,就比较容易定义了,南朝比北朝有着明显政治上的正统性。

南朝的四个王朝,刘宋、萧齐、萧梁、陈朝,都传承于东晋,而且都是一脉相承的禅让,虽然所谓的

“禅让”从来都是鬼头刀下的神操作,但毕竟是“禅让”。其中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得之东晋晋恭帝的禅让,而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又得之刘宋宋顺帝的禅让,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得之萧齐齐和帝的禅让,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得之萧梁梁敬帝的禅让。

反观北朝的五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都源出中原王朝之外的东胡,黑龙江流域的鲜卑族拓跋氏。

西汉时,由于蒙古高原的北匈奴在汉军不断打击下西逃,使得蒙古高原空出了大量无人的草原和湖泊,让苦寒之地的拓跋鲜卑得以西迁,逐步向中原靠拢。曹魏时期,同样是蒙古高原原住民的南匈奴被曹操内迁至山西离石一带,拓跋鲜卑更加迅猛的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真空,到晋朝时,拓跋鲜卑已经到了云中一带(今日内蒙呼和浩特)。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得晋室急速衰弱,匈奴刘渊乘机起兵造反,晋军依靠自身力量已经无法对抗匈奴军,就开始借助这支拓跋鲜卑的力量。

拓跋军团在当时是一支罕见的力量,他们的突骑屡败强悍的匈奴汉军和石勒赵军军团,使得匈奴汉军和石勒赵军团畏之如虎。《资治通鉴》记载匈奴军远远看见拓跋军就跑了,“汉(匈奴)兵望见鲜卑,不战而走。”石勒军团主要是羯人,高鼻深目,长得人高马大,和晋军作战有先天的心理优势,但是好几次对晋军大胜之后正士气旺盛时,突然发现拓跋军队的骑兵,身经百战的石勒前一秒还有着羽扇纶巾的风度,后一秒就突然变得惊慌失措,他的士兵们更是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

因此以当时各军的战斗力比较,拓跋军团是妥妥的第一,但是拓跋军虽然战力强悍,他的组织形式却很落后,还是原始的部落性质,而且人数也少,综合实力相比各方还很差,好在这时他们有个英明的酋长拓跋猗卢。

拓跋猗卢依靠拓跋军的强悍战斗力,和晋朝的并州刺史,那位和祖逖闻鸡起舞时睡一张床刘琨拉上了关系,两人结为兄弟,刘琨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又将幽州代郡赐给他,让他做代王,以这些条件换取拓跋猗卢的拓跋军向匈奴汉军和石勒的赵军开战。

刘琨是有名的文武全才,当时京城文坛“二十四友”之一,他以为凭他的高学历可以轻松将没有学历的拓跋猗卢玩弄于股掌之上。可是拓跋猗卢虽无学历却是高智商,他顺水推舟的利用了刘琨给的便利,在同汉军和赵军的作战中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最后强行将他的部落从贫瘠的塞外云中迁入到富饶的雁门关内,让刘琨目瞪口呆却毫无办法。

以后随着晋朝势力在北方的全面退出,这支拓跋鲜卑兵团又依附于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加入中原混战,前秦灭亡后,这支拓跋鲜卑又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拓跋珪,拓跋珪自称魏王,北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后拓跋珪南下灭了同为鲜卑族的后燕慕容氏,在平城(今大同)称帝。

整如月满则亏,雄才大略的拓跋珪在平城称帝136年后,他的子孙已经衰弱无比,大权被权臣高欢独揽,高欢立拓跋后嗣元善见做皇帝,建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成立的第二年,另一位权臣宇文泰又立拓跋氏的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再过了15年,高欢的儿子高洋被东魏皇帝元善见“禅位”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又过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的“禅让”,建立了北周

由此可见,北朝的五个朝代,皆出于鲜卑拓跋氏。

通过以上南朝和北朝政治脉络的梳理,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论,南朝的四个朝代都通过“禅让”顺承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晋朝,而北朝的五个朝代,乃是以传统中央王朝周边四夷中的东胡入主中原,期间又有分裂,因此,南朝在政治上的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文化制度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

文化制度的继承比较复杂,因为随着文明的进步,传承已久的文化要想延续,就一定要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抱守残缺最终会走向消亡,即便出现原教旨主义的复辟,也只能是一时的小丑跳梁而已。文化制度又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尤其中华的孔孟和老庄文化,更是有极大的包容性。

陈寅恪说:“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入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因此,谁能够让文化制度不断发展,不断散发出生命力,谁就是文化制度的继承者。

当然文化制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也是有条件的,不能偏离文化宗旨,那种完全不着调的改变和歪曲不是继承,而是侮辱。

北朝为汉文化制度的创新和延续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北魏孝文帝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孝文帝汉化改革给汉文化注入的活力,就没有后来隋唐的辉煌,因此北朝担负了大多数魏晋和隋唐之间的承上启下责任,文化上的正统应该属于北朝。

为了让读者有清晰的了解,轻骑哥可以做个简单的论述。

  • 北朝对儒家“大一统”的追求胜过南朝

实现了“大一统”的君主才是正朔,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南朝君主中,有四位皇帝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即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萧衍和陈朝宣帝陈琐,其他君主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

反之,北朝君主们急于获得“大一统”的正统地位,对南征热情就比较高涨了,正如陈寅恪说:“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似在南方,如果不攻取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汉人正统之地位。”

因此自北魏拓跋珪开始就不断的南征;南朝刘裕在时,北魏还不得不处于守势,刘裕死后,明元帝拓跋嗣就迫不及待开始了南征;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不断开疆拓土,不仅在北方进行统一作战,更积极进行对南朝的南征;孝文帝元宏对南朝梁齐发动了三次南征;孝文帝死后,宣武帝元恪又对南齐和南梁南征,北齐高洋也对陈朝发动南征,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位狂热的“大一统”者,他灭北齐后又准备平突厥,最终目的是南征灭陈,然后统一全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 北朝官僚制度比南朝官僚制度更先进

阎步克教授说:“与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赢得了众多进步。”

南朝落后的官僚制度造成“江南人有学业者,多不习世务,习世务者,又无学业。” 《颜氏家训》卷四《涉务》中还说了两件事,一是所谓的士人阶层“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即连最简单的基本农活知识都不懂,又怎么能知晓天下大事?二是“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说明当时的南朝士大夫们身体非常羸弱。

北朝先进的官僚制度则使得妇女们都显得英姿勃发,《魏书》中有“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妇女尚如此尚武奋进,更何况男子,这样一来,北朝体制就比南朝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其实,当时南朝梁武帝也感觉到北朝官僚制度的先进,也效法了北魏孝文帝的官僚制度。

  • 北朝对秦汉以来律法的继承强于南朝

南朝“尚清谈,崇文学。”,北朝“尚武功,崇吏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现象,由于南朝重清谈,不重名法,实际已经脱离了秦汉以来的律法系统,而这个系统被北朝完整的继承下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脉络,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北魏北齐,最后进入了隋唐,“北朝自魏而齐而隋而唐,寻流溯源,自成一系,而南朝则与陈氏之亡而俱斩。”南朝所谓的清谈,若用在治国安邦上,只能误国误民,因此自然就被淘汰了。

结论

通过以上政治和文化体制两个方面对南北朝正统性的比较,可以看出南北双方各有优劣,南朝具有政治上的正统性,而北朝具有文化体制上的正统性,因此难以说明二者哪个更具有正统,

也正因为如此,李唐奉北朝和赵宋奉南朝都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今人要站在历史的宏观高度,来辩证的看待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南北各朝,都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组成部分,也都贡献出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他们共同使得中华民族产生厚积薄发的效应,进入隋唐盛世。


羽林轻骑


“正统”二字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字,每逢多个政权并存的时代或新的大一统王朝出现的时期,有关“正统”二字的争论就会出现,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从王朝的传承来看,南朝的政权延续自东晋,东晋又来自于西晋这个短暂大一统的朝代,故南朝应属正统。何况东晋的偏居江南与五胡乱华相关,北方的高门大族大多南渡,有“衣冠南渡”的说法,故从文化角度来看,南朝继承了更为纯粹的中原文化,视南朝为正朔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矛盾在于,在两晋南北朝之后统一整个中原地区的王朝——隋王朝,确是直祧北周,使得南朝、北朝孰为正统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此外,隋唐统一之初所采用的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也有很强的北朝渊源,故北朝的历史也对后续朝代的发展与延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得视谁为正统的问题更加复杂。

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之中,有“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说”两种观点。支持前者的代表有唐长孺先生,唐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中详细的论述了其论点,认为唐初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在中期瓦解,后以两税法、募兵制代替,与南朝税法、兵制相近,科举以文学取士之风也承袭自南朝,更不必提文学上隋唐对南朝的继承;强调北朝重要性的代表有钱穆先生、田余庆先生等,田先生认为南北朝历史运动的主体应在北而不在南,阎步克先生也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等层面要优于南朝,为以后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出口。这是现当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我们仅从文化或是民族的角度考虑,奉南朝为正朔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当时南朝的士人们也大多持这种看法;但若是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条件都纳入我们考量一个朝代是否是正统的标准之中的话,北朝的影响也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要辩证看待。


国家人文历史


古代一直都是以北朝为正统。

至少在南宋以前,普通上都是奉北朝为正朔,视南朝为偏安一隅的非正统王朝。

为何北朝会成为正统呢?

这是由于唐朝崛起于北方。所以唐朝官方在修纂前代历史时,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北魏、北齐、北周、隋,以及宋、齐、梁、陈等八代都为正统,但是仍然是以北为尊的。

例如,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在册二王、三恪时,只赠予北周和隋朝的后裔为二王后,根本就不管南朝的事,这就是承认北朝具有正统地位的标志。

随后唐玄宗进一步完善三恪之礼时,又将北方的正统性追溯到北魏,构成北朝正统的历史序列。

因此,古人以北朝为正统,这点是没什么可怀疑的。

像是在编纂正史时,唐朝史官也在暗戳戳地抬高北朝的地位。以《南史》为例,《南史》中凡是谈到宋、齐、梁、陈四朝诸帝的帝纪,都会系以同时期北魏、北周和隋朝的年号。

如果南朝真是具有正统性,唐朝就不会这么操作了。事实上,南朝的地位是卑于北朝的。

尊北抑南的情况直到北宋都没有改变,都是以北朝为正统。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后,这种传统才式微。

总而言之,古代以北朝为正统。


HuiNanHistory


南方是正统。

所谓正统,从两个方面考量。

第一,从政权合法性上看。

南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

东晋是继承了西晋这个曾经统一的全国性政权的衣鉢,只不过是因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被迫迁往南方的。

所以在政权合法性上看南方无疑是正统的代表。

第二个重要的一点是谁更能代表我们中国的先进文化。

这一点上,可以说南方秒杀北方。

对于文化的传承,南方不论东晋还是宋齐梁陈五朝,都是正正经经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方向。

东晋玄学之风,老庄之道,都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朝佛教,道教博兴,无不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反观北方,有两个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的政权,一个是前秦,一个是北魏。

二者在军事上都非常强大,都曾经统一过中国北方。

前秦是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

这两个政权成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学习汉族文化和重用汉族文人。

特别是鲜卑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上是全盘汉化。

所以北方和南方在文化上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南方更能代表正统。


昔圭读史


个人推测从当时历史情况看在北魏道武帝称帝之前,基本上奉南朝为正统,北魏到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南北并为正统。

1、道武帝称帝前

北朝从五胡十六国到北魏统一前,常用称呼是“天王”少有用“皇帝”,其实就是在奉南朝为正统,而自己

用比皇帝低一级的“王”的称号。

刘渊篡晋,没敢称帝而是自称韩王,靳准篡汉之后,对东晋称臣,自称天王,也不敢用皇帝的称呼。之所以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北方没有南迁的世家大族,同样也是为了这个原因,王猛一直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

南朝虽然是篡位,但是继承的是晋朝的文化、礼仪、制度等,所以南朝比北朝更为正统。

孝文帝汉化改革

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朝开始主动汉化,吸收汉文化、继承汉文化礼仪、各类制度等,北朝文物典章开始赶超南朝。

北朝在汉化的过程中逐渐继承发展汉文化,汉魏制度,可以说北朝是从不正统开始学习逐渐变得正统。

而后隋唐的建立都是源自北朝,所以尊北朝为正统,但是又绕不开南朝。南北朝并立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法挑选一个当做正统,只好将其都奉为正统


妖鬼杂谈录


正统性的问题,我们不要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讨论,而是一种变化的观念史。

观念史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著作,拉夫乔伊的《存在巨链》里面提到了比较重要的三个观点:

1.对于观念的历史研究,要关注不同时代,因为一个观念表达会在很多时代延续和传播。

2.要去研究不止一个历史领域,因为观念会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科技诸多方面。

3.需要关注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

所以,涉及到正统性的研究,我们需要关涉不同朝代之间观念的变迁。

而,针对这个问题,南朝正统论还是北朝正统论,似乎只有两种可能,可是其实还有第三种,唐代正统来自于汉代,也就是说,直接把魏晋南北朝加上隋代都给忽略了。下面,请听我论述。

1.北朝正统论

这个主要是隋朝官方看法,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他是依靠改变上层取代了北周政权,正统性是来自于北方。唐王朝夺取天下以后,也是更加认同北朝正统论。这种正统论和当时政权论证自身合理性有关。

2.南朝正统论

北魏政权自身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孝文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两派了,一个是沿袭北方十六国,一个是沿袭西晋。

隋代大儒王通的观点则是北魏继承的是南朝刘宋的正统。而当时官方认为的是北魏继承了东晋正统。

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否认北朝正统性,强调南方正统性的人,不过还是少数派。

3.南北朝都不是正统,汉代才是。

刚才提到的王通,他其实最有名的是搁置了南北朝的正统讨论,既然南北朝正统有异议,那么他转而认为汉代是正统,因为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是大分裂时期嘛,我们不讨论。

等到了玄宗时期,这个观点被官方采纳,宋代以后这种看法几乎成为定论。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绝统”,也就是讨论“南北朝的正统性”没有意义。

总而言之,“正统性”的讨论关涉古代现实的政治或者思想意义,这种争论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迁。




半卷


南朝的分为“宋、齐、梁、陈”,北朝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史”,这些史书都是正史。“二十四史”当中包括《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说明史学家都把“南北朝”都视为正统。唐朝官修正史的时候,也都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不过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奉南朝为正统。所以,关于南北朝谁是正统,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不过谋士说认为,南朝应该为正统,而北朝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非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南朝为正统,北朝不是正统!

晋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是同时出现的。一些史学家,将他们都视为正统王朝。但是,从民族上面来看,“南朝”的建立者都是汉人,而“北朝”的建立者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以汉文化为中心来划分王朝,谁是正统,其实一目了然。

南朝(宋、齐、梁、陈)

南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宋又称“刘宋”建立者为刘裕,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纯粹的汉人。南朝齐又称“萧齐”建立者为萧道成,汉初相国萧何的24世孙,属于汉族。南朝梁又称“萧梁”建立者为萧衍,为西初相国萧何的25世孙,也属于汉族。南朝陈,建立者为陈霸先,陈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陈霸先属于汉族,祖先是汉朝太丘长官陈实的后代。可见,南朝皇帝都是清一色的汉人。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魏的建立者为鲜卑族拓跋珪,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权臣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元善见建立了东魏。西魏也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北魏权臣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西魏皇帝,所以“北魏、东魏、西魏”都是一家人,都属于鲜卑族。北齐的建立者为鲜卑化汉人高洋,高洋的鲜卑名为“侯尼干”,所以北齐皇帝也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北周的奠基人为宇文泰,建立者为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宇文觉在其侄子宇文护的拥立下建立的北周。所以,北朝都是鲜卑人,非汉人政权。且那个时候,又没有统一,不能将北朝政权列入正统。

中国历史历来都是以汉文化为中心,从南北朝统治者们的民族来看,北朝属于少数民族,与南朝的汉族群不同。南朝是中原正统王朝的继承者,汉文化的传播者,而北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不属于中原正统王朝。只是,南北朝战乱不断,且中原一半的领土被北方鲜卑人占领。在占领中原以后,鲜卑人又逐渐汉化,其实和汉人差不多。所以,唐朝官修史的时候,把北朝也列入了正统。不过,中国历史都是一汉文化为中心的。北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不是正统的中原王朝。比如,三国时期,史学家常以魏国为正统。因为魏国继承了东汉政权的衣钵,而东晋灭亡以后,文化传承的衣钵转移到了南朝刘宋王朝,刘宋王朝灭亡,又转移到了南齐,后又转移到了南梁,最后是陈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再统一南方,南北朝结束。隋文帝杨坚虽出生在西魏,但是属于汉族人。只是,祖父和父亲在北朝做官。所以,隋朝是一个以汉人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谋士说


  • 这个还用问,当然南朝是正统了。理由嘛,倒也简单,听我徐徐道来。


  • 我们知道,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重新统一全国。这个时候晋是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正统性不容置疑。但公元291年-306年发生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国力大损,随后为匈奴人刘渊所灭。之后司马睿在建邺重新建立晋朝,也就是东晋。东晋是西晋的延续,东晋时期北方陷入战乱之中,五胡先后在北方建立十六个大小不一的政权,各政权之间攻伐频繁,战乱不止。此时的华夏正统毫无疑问在东晋。

  •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这是南朝的开始。之后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依次出现在南方地区,都是传承有序的。所以正统也在东晋之后在南朝传承,直到最后的陈。南朝的正统性不容置疑。

  • 咱们再看看北朝。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就陷入的战乱之中,各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南下中原,并相继建立政权,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与南方的东晋,我们一般称北方这一时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直到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灭北凉,统一北方,这才结束北方的战乱。北方也由此进入北朝时代。至此整个华夏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 刚才我们说了,南朝正统来自晋朝,并在宋齐梁陈中传承有序,南朝的正统性无可置疑。那么作为北方的统一王朝北魏为什么不是正统呢。我们知道,北魏来自于十六国时期的代国,也是北方胡人建立的政权,所以承认北魏的正统性,那么代国的正统性来源于哪里?有人说北方统一了北方,应该承认其正统。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五胡乱华,北方的汉文化已经几乎消失殆尽,汉人也几乎被灭族,此时的北方,依然成为胡人的乐园。相反,这一时期大批汉人南迁,使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蜗居地。所以统一北方也不能带来其正统性。所以整个西晋以后,华夏文明的正统一直在南方,直到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统一中国,这才发生正统的转移。


史海沉沉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不外乎两种:禅让与革命。夏商周三代的更迭是通过革命完成的,商革了夏的命,周革了商的命。秦也是灭周最后统一全国的,随后,秦也在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中灭亡,汉建立起来。

汉末,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后来的曹魏代汉奠定了基础。曹丕是受汉献帝禅让的。从汉到晋,从晋到刘宋,宋齐梁陈,全是受前代禅让而得天下,法理上一直都是正统。直至陈灭亡,禅让的链条就此断绝。理论上,自汉以来的正统中原王朝,至此就已经灭亡了。

但是,中华文明却没有就此消亡。永嘉之乱以后,在长江以北,中原被蛮族占据,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一过程,也是通过禅让完成的。北周外戚杨坚建立了隋朝,走的还是受禅让的路线。隋朝虽然亡于隋末农民起义,但是唐朝的建立依然是受隋恭帝禅让的,法理上还是北朝一系的正统。

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五代的更迭名义上也都是受前代禅让。后周赵匡胤欺人孤儿寡妇,篡了后周的位,建立了宋,直到蒙古灭南宋,这一系的正统也断绝了。

而元和清由于都是少数民族通过残酷的征服战争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所以,元明清三代都没有经过禅让。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还真难说谁是正统,正好是汉一系王朝链的终结,又是隋唐一系的开始。



一葦3950


按照【法统】论(即现在的王朝是不是延续的上一个王朝,禅让大于推翻大于革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会祭拜朱元璋和崇祯)

南朝是正统,因为北朝并没有灭掉司马家,虽说司马睿已经远亲了,但是往前推,刘备仍然很有号召力就在这里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到了梁的后期,梁的几个皇子先后投降了北方,更关键的是,此时南朝的【陈】,在文化上也已经不是北方的延续,甚至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王朝的汉族官员看到陈的国书之后惊讶的觉得这文化水平怎么这样了~!因此此时北方已经是正统了

确切的说,以司马家为主线,南朝前期是衣冠南渡的文化,到了后期已经是本土文化,所以就没什么正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