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慈禧在撤帘归政之后,仍然对政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我怕是个史人了


1891年,慈禧撤帘归政,光绪亲政,但是满朝文武包括地方大员,皆是慈禧提拔上来的,他们眼中只有慈禧没有光绪。

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免,光绪无权决定,仍然有慈禧任免。

直隶总督荣禄,为慈禧的亲信。换言之,光绪是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的。

翁同酥与醇亲王还有光绪帝都支持为慈禧修园子,因为此举能够让慈禧安享晚年,慈禧也才肯继续放权给光绪。

但修园子占用大量经费,再加上光绪对李鸿章的猜忌(因李是后党,北洋舰队与淮军都是其私人军队),导致北洋舰队经费锐减,不仅再无钱购舰,连速射炮也无法装备,炮弹也无钱进口,多装备天津生产的穿甲弹,甚至连无烟煤也用不起了,只能使用劣质煤,浓烟滚滚,不仅容易被敌人发现,劣质煤还容易损坏锅炉并降低军舰航速。

甲午战败后,光绪威望扫地,李鸿章从真老虎变成纸老虎,慈禧因祸得福,重新出来训政。



当代曹植


其实这是专制独裁政府的必然现象,是人治社会的必然现象。人治社会,谁的人听谁的话,主子还在,奴才怎么敢改换门庭?所谓撤帘归政不过是一个形式,不过是由台前退回到幕后。满朝手握重权的都是她的人,谁能不听她的?根基不牢的皇帝能怎么样?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失去了对政权的掌控而不得不退居幕后的,才会真正失去权力。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出逃成都,太子肃宗称帝,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府班子,这个班子与被动退位的太上皇玄宗没有什么关系,玄宗自然也就无法影响肃宗朝的政局。但是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太上皇都是主动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是主动归政,而且他们的退位或归政并不是真的彻底放弃权力,而是不愿被繁琐的政务缠身,抓大放小而已。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坐在前台的皇帝还是对于站在底下的大臣来说,个个心知肚明。何况班子还都是原来的班子,皇帝处在老领导和旧班子中间,能有多大的权力?所以嘉庆想搞和珅就必须等到太上皇乾隆死了之后。光绪想有所作为,结果只能是被幽禁在颐和园里。


今晚的康桥2019


清末,慈禧一步步坐大,左右朝局近半个世纪,把灾难深重的中国推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不是偶然的,有其腐朽统治的必然。

从1875年光绪帝继位,一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前夜,慈禧太后(所谓“老佛爷”)以咸丰帝的遗孀、同治帝的母亲的特殊身份“垂帘听政”,发挥着“摄政王”的作用。1888年慈禧诏令“撤帘归政”,第二年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将搬出紫禁城。

然而,归政后的慈禧太后,在皇室家族里,唯一属于她的“老佛爷”地位,仍然至高无上,她的权力仍居于光绪帝之上。另外,倾朝尊她为“老佛爷”几十年,一方面,“老佛爷”已经渗入满朝文武的骨髓;另一方面,封建王朝,一个女人当朝几十年,众人望附纳拜,不能不说这个女人不一般。

封建社会信奉“孝忠”皇室,皇室的愚忠也助长了慈禧太后的“坐大”。他们认为“老佛爷”是“老祖宗”,“老祖宗”代表一切,孝忠老佛爷就是忠于朝廷。

另外,慈禧还政后还能左右朝堂,还有个原因是传统道德,中国信奉“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眼里,长辈对晚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应无条件服从并尊重长辈,以示尊重,这就是封建伦理道德。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权力的根本特征不在于名义上是否在位,而在于影响力。乾隆皇帝名义倒是退位归政与嘉庆,可是朝廷的军国大事,人事安排等,没有老皇帝的首肯,嘉庆啥事也做不了主,使大劲祭天郊庙主持一下。只有等他归天,嘉庆才敢把他老爹的宠臣和珅绳起来。而和这爷俩相反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渊的情景刚好相反,他老爹没有啥影响力了,下边的人都看李世民眼色行事。所以李渊禅位李世民,虽然极不情愿,怎奈大局已定,还是乖乖去南宫养老吧!

慈禧太后自1860年偕同恭亲王奕欣在宫廷权力争夺中,以灵巧的手腕彻底打击了以肃顺为主的顾命八大臣后,就开始掌控国家大权。也必须承认,这个女人还是很有本事的,不仅继续重用汉族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继续领导抵抗太平天国和念军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在恭亲王的主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态势。把一个封建中国在不长的时候之内变成了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她个人也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积累了名望和资历,各路封疆对她都是俯首帖耳,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就体制内而言,慈禧太后的统御之道是成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二次垂帘听政,二次归政后,其影响力一直在左右中国大局。尤其是同治和光绪小哥俩,主政之后的表现都不怎么让人放心,显得稚嫩简单。这就更需要老太后不仅仅要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实在不成器,也只能老人家继续出面拨乱反正了!





无法回避的历史


中国向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体制下权力运行、掌控、博弈和更替等方面的准确概括,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1、皇帝要拥有名至实归的权力,必须有一套可以有效掌控的重臣班子。如果不能对重要部门和地方长官实现有效掌控,那么君权就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如果朝廷重臣结党营私或地方势力尾大不掉,那么作为皇帝就只是徒有虚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成为被人操控的傀儡。前者如汉献帝,后者如唐朝后期的几位皇帝。

2、随着皇帝的更迭,掌握实权的重臣也往往会随之更换。毕竟任职多年的老臣在朝廷内外门生故吏盘根错节,在朝廷权力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肯主动交出权力、真心辅助新皇帝的屈指可数,大概只有周公等少数几位。更多的是顾命大臣事实上架空新皇帝,让皇帝的实际权力大打折扣。所以皇帝往往要千方百计吐故纳新,替换掉前任的重臣。

3、在新旧重臣更替过程中充满了明争暗斗、阴谋诡计,甚至血腥暴力。在此过程中往往旧势力占据优势,如果与太后及外戚势力相结合,则成功除旧布新的难度很大。除非新皇帝能力超强,而又会在忍耐中采取与韬光养晦等高明的权力斗争策略。成功的有汉武帝、康熙等。

慈禧太后自1861年咸丰帝驾崩,联合恭亲王奕䜣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实际掌控满清实权达四十多年,她在权力掌控方面能力超强,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后党势力。而其垂帘听政的皇帝同治和光绪,水平和能力都很一般,寿命也不长。可以说是既斗不过慈禧,也没有熬过慈禧。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慈禧愿意主动交出权力。她如果不愿意真正交权,凭她几十年经营形成的深厚权力基础,想左右清廷的重要权力可以说易如反掌。

慈禧

同治皇帝

光绪帝


农信史志


权力这东西,不是给谁谁就能拥有的,慈禧“撤帘归政”,看起来把权力还给了光绪,其实呢,光绪怎么可能拥有权力呢?

权力是什么?三品以上官僚和贵族的支持就是权力,如果这些人支持皇帝,那慈禧就是普通的太后,深居后宫,如果大家都支持慈禧,那皇帝就是傀儡。

慈禧归政了,但是依然握有三品以上的人事权,三品以上的都是她提拔的,自然支持她,不可能支持光绪吧?

而光绪想掌权,就必须提拔自己的人,提拔自己的人就必须慈禧同意,还得把原有的人撤职,他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慈禧这种退位的玩法,很多人玩过,比如乾隆退位了,做太上皇,依然握有军权和三品以上的任免权,

再比如唐睿宗传给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李隆基是皇帝,唐睿宗依然握有军权和五品以上人事权(唐朝三品是宰相),

所以啊,只要人事权和军权捏着,谁做皇帝有什么关系呢?


南朝史诗


一个当政几十年,一个做皇帝几年,谁的根基厚一目了然,没啥可比性。


用户174629721


这是大清的宗法系统在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