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不被张居正重用的海瑞,难道像历史讲的一样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李淑洲


海瑞一生经历过三次罢官,三次复起,而且每一次复起都比前一次的官职都要大。本文就从海瑞三起三落的从政经历中剖析海瑞的为人为官之道,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次罢官是在嘉靖四十一年。 海瑞从浙江淳安县知县平调江西赣州兴国县知县,在兴国县任上一年半之后,因为政绩突出,调进京城出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正六品的京官。 这次入京,主要是因为海瑞为官清廉。清廉到什么程度呢?自己在衙门里面种菜,母亲的生日也比较低调,仅仅割了二斤肉祝贺。弄得在当地成为特大新闻,浙江总督胡宗宪也大为惊呀。并且海瑞的这种清廉是贯穿一生的,在他临终之时,全部积蓄只有俸银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服数件。甚至连死后的丧葬费都是朋友捐赠的。做官做到这份上,在老百姓眼里绝对是好人、好官、清官。


第二次罢官是在嘉靖四十四年。 海瑞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之后,感觉几经成为京官。受皇帝恩惠,自然要解君父之忧,面对当时朝政颓废、官吏腐败、海瑞必须要出手了。

他的目标首先对准了皇帝——嘉靖帝。嘉靖帝的哥哥明武宗没有子嗣,就选了在楚国任诸侯王的朱照總,朱照總千里迢迢从荆楚之地进入紫禁城当了皇帝,是为嘉靖帝。

嘉靖善帝王之术、好道教,整日躲在西苑炼丹,不问政事,大权旁落在内阁首辅严嵩和阁员严世藩他们父子身上。 海瑞按照三纲五常的标准一卡,发现嘉靖一条也沾不上,海瑞急了,这位“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六品司员,向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章,叫《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知道嘉靖帝不会听从朝臣的直言,上来就说,不能倾听臣子直言的皇帝不是合格的好皇帝,嘉靖非常好奇,因为没有人敢如此对自己说话,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好皇帝,嘉靖看完了奏章。

在奏章中,海瑞对嘉靖诛心剖骨,拿他与汉文帝做了比较:您比汉文帝英断,但是不如汉文帝仁慈。汉文帝创造的是“文景之治”,您治理的天下是“吏贪官横、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的乱世,随即海瑞列举了嘉靖的三大罪状:不君、不父、不夫。肆意怀疑诛杀大臣是为不君,如国天监主事周云逸之死;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问,是为不父;与皇后长期分居,躲在一边炼丹,是为不夫,而这样的后果很严重。老百姓的愿望无非就是官员剥削的少一点、冤案少一点、风气正一点,这样的事情难做吗?不难!既然不难,皇帝您为何不振作起来做好这些事情?


可以想象,嘉靖读完海瑞的奏章是何等的愤怒。他立马吩咐下去:抓住这个目无君父的狂人,别让他跑了! 然而,身边的太监黄锦跪下说:陛下息怒,他跑不了。上书之前,海瑞遣散了家人、诀别父母、还买了一口棺材带在身边。 嘉靖无语,交刑部议处,刑部拟订的罪状是死刑。但是嘉靖就是不批准海瑞死刑。让东厂羁押了海瑞整整十个月,直到嘉靖帝逝世。

嘉靖为何处死海瑞,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海瑞海瑞是对的,碍于面子不肯认错,因为皇帝没有错。 在这中间,徐阶也曾经帮过海瑞说话。他向嘉靖帝进言:海瑞是一个沽名钓誉之人,想出名想疯了。如果您杀了他,正好成全了他清正刚直的美名而有污圣德。 就这样,海瑞一直被关押着,没人知道该怎么处置他。

嘉靖帝死后,隆庆帝继位,海瑞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并且一路高升。先是出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后调任大理寺丞、南京右敛都御史、再升到了全国粮道都督应天巡抚,管理苏州、常州、安庆、池州等十府,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做为全国的道德模范、政治英雄,海瑞没有理由不升迁,也没有任何人对他的升迁提出异议。

在应天巡抚任上,海瑞决定大干一场。 第一件事是整顿吏治。 海瑞发文所有下属官员: 所有的公文纸张一律使用廉价纸张,并且誊写完一张才能去领第二张,不能空着白纸; 所有官员的走动拜访一律登记,包括谈话内容和纲要。 官员外出必须报告行踪,记录言行。 没有批准,所有官员不准出城,以免扰民。 过路官员或者外放官员,必须自己雇佣船夫和轿夫。如果超标,地方上一律按照原来的标准执行。假如你雇佣了两条船而本来一条船就足用,那好,只能给你报销一条船的费用。搞得外放官员如林敌国,纷纷绕道而行。


这样的政令颁布下去,以后,苏州的官员纷纷要求调走。因为海瑞能忍受微薄的底薪,他们受不了;海瑞能够以圣人的标准做人做官,他们同样做不到。他们始终不明白,海瑞为何要视自己的同僚和下属为仇寇。

在海瑞的脑海里,做官做人有两条准绳:一是四书五经倡导的圣人之道,一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颁布的法令。 他认为,人生的追求无非就是义和利。你如果想得利,可以做农、工、商。如果你选择了仕途做官,追求的是义,义高于利,士人如果逐利而行,那就没有资格做官。 他把这种准则都放大到了全国的官员体系中,我能做得到,你们为何做不到!

他把道德约束当成了法律条文硬性的执行下去。殊不知,治国也好,管理下属也好,道德需要提倡,也必须提倡,但是无限扩大道德的约束力,会使人生活的很惨,毕竟每个人是有私欲的,孔子的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也未必现实。

当一个人的私欲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需要法律的准绳来约束他,使他们感觉到腐败的代价太大,这场买卖不划算。使他们不敢腐、不能腐。

反腐倡廉就是这个道理,道德上要提倡,法律上要严控。 外儒内法,刚柔相济。治国是如此,治人亦如此。

海瑞拿着孔孟教义和洪武皇帝的法令去抗争、意图去改变整个官僚系统,当他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围攻时,他又显得那样孤独和悲惨!

当初徐阶救了自己一条命,海瑞也很感激徐阶。在徐阶遭到高拱,下属弹劾的时候,海瑞力挺徐阶。 然而,当海瑞到达应天任上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而其中最大的地主竟然是徐阶。徐阶家族好几代人没有分家,上百口人的家族竟然吞并了四十万公顷的良田。这导致了农民破产的越来越多,而朝廷的税收有无法足额收取。 徐阶高大清廉的形象瞬间在海瑞心里崩塌,也许是徐阶不知情,很多事情都是他的儿子们干的,但是你徐阶也有姑息的成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此等行为。

而此等行为上对不住君父,下对不住黎民百姓,海瑞愤怒了,他准备进攻了,无论这个人对自己有功还是有仇。 毕竟徐阶救过自己的命,感恩之心还是要有的。

海瑞给徐阶写信要他自己退出一半良田,徐阶退出三分之一的土地,没了下文。海瑞无法违背自己的价值取向,最终弹劾了徐阶。

因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张居正能够进入内阁,乃至后来荣登内阁首辅,徐阶功不可没。张居正给海瑞去信,希望他“体存老之脸面,达玄翁之美意”。

在他看来,海瑞是应天巡抚,摆平这件事,是很容易的,要估计徐阶的面子,还不让高拱有机可乘。良田必须要交,但是没有必要交出这么多,毕竟,还要同朝为官。

然而,海瑞最终弹劾了徐阶,加上高拱的推波助澜,处理结果很快下来了:徐阶的儿子革职,家奴充军,良田交出一半,徐阶引咎辞职。 如此一来,海瑞算是彻底得罪了徐阶集团,也让张居正脸面全无,加上隆庆元年,海瑞又弹劾了高拱的儿子。如此算下来,海瑞把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得罪了,三人的权势大的很,海瑞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

万历继位之后,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联合李太后,太监馮保开启了“万历新政”,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张居正当政期间,有阁僚几次举荐海瑞出来做官,但是张居正始终都没有答应。因为海瑞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即使用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爆炸,连同自己也被炸的粉身碎骨,不论你是他的恩人还是仇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海瑞不久以后遭到弹劾,被罢免应天巡抚,海瑞一气之下给皇帝写了一封信,称朝中多妇人,皇帝不可偏听,躲到老家海南养老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六年。这是海瑞第三次罢官。

直到张居正去世,万历反过来清算了张居正,海瑞被官复原职,并一路做到了南京督察院都御史的高位上,七十三岁那年,海瑞死在了任上,孑然一身,无妻子儿女陪伴。

海瑞自小清贫,四岁那一年父亲去世,算是幼年当父。母亲谢氏二十八岁守寡,靠几亩薄田和做针线活把海瑞养大,心理多少有点问题。海瑞步入仕途之后,娶了三个妻子,两个小妾,前两任妻子因为与母亲不和被海瑞休掉,第三人妻子和小妾又在同一个月去世,海瑞的家庭关系处理得很糟糕,因为他受母亲的影响太大,他以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衡量自己的宦海沉浮,自己得到升迁是因为善良得到了伸张,自己被罢免是因为丑恶占据了上峰,自己还要抗争。

殊不知,当时的朝局,党争已经非常厉害,自己的沉浮已经与党争密切相连。

他第一次罢官调任兴国知县是因为他弹劾了严嵩党羽;第二次罢官是因为得罪了嘉靖皇帝;第三次罢官是因为他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因为如果按照海瑞的标准审核官员,估计全国会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海瑞。

他所坚持的孔孟之理想,洪武帝之训令,在海瑞时代早就被整个官场抛之脑后,一条法律假如从一开始就没有推行下去的可能,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然而海瑞强力推行,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结果可想而知。


品读春秋001


海瑞是无能的清官只不过是近几年来一些网文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哗众取宠,甚至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谣言而已。海瑞是否无能,只要翻看史书,了解海瑞的生平就一目了然了。

海瑞生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父辈五人中便有四人功名在身,唯有海瑞的父亲只是一个廪生,并在海瑞出生四年后去世。从此孤儿寡母便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几十亩地勉强度日。

海瑞母亲性格极其刚强正直,从小便对他要求严格,每天只能攻读诗书,不许像普通小孩子一样玩耍。在海母的严厉教导下,养成了海瑞刚正不阿、不惧奸邪的性格,并在成年后自号“刚峰”用于勉励自己。另外海瑞年轻时,正好是阳明心学流行的时候,其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对海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日后行事的重要准则。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中举,次年参加会试,期间上《平黎策》: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明史·海瑞传》

就海南黎患提出了修建道路、设置城池、开设学堂等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赏识,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年海瑞名落孙山。1554年,海瑞再次参加会试,却依然落第,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当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

其实从《平黎策》和之后著名的《治安疏》来看,海瑞没有中进士,绝对不是才能问题,而是当时的朝廷,更喜欢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文章,对海瑞更趋务实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但是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

海瑞在任南平教谕期间,不仅传授文章知识,更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读书人应该重视的道德思想建设。当时御史来到学宫视察,别人都是跪地迎接,只有海瑞一人长揖行礼,并说: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明史·海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令。但海瑞来到淳安之后,发现当地富豪有几百亩的地,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而贫苦百姓,一粒米的收入都没有,却要交几十上百亩地的税,非常的不公平。

于是海瑞在全县重新清仗土地,规定税负,大大减少了当地普通百姓的负担,使不少因为税负过重而外逃的贫民重新回到故乡。此举其实也是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另外,海瑞在任期间,整饬吏治,严禁官吏奢靡浪费、假公济私,并以身作则,穿布衣吃粗粮,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甚至一次,为了给海母过寿,海瑞割了两斤肉,总督胡宗宪吃惊的就像不得了的大新闻一样到处和人说。

《明史》记载,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要到浙江看望父亲,沿途狐假虎威,收受贿赂。来到淳安之后,因为没有得到预想的款待发怒吊打驿吏。海瑞闻讯后,立刻抓捕胡宗宪的儿子,没收黄金数千两,并以假冒胡公子诈骗的名义上报给胡宗宪。事后胡宗宪并没有追究海瑞。

还有一次,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沿途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勒索,唯有在淳安没有得逞,但因为海瑞的清廉之名,只有收敛自己的威风,悻悻离开。

海瑞在淳安期间政绩斐然,被提升为嘉兴通判,但因为鄢懋卿从中作梗,又被贬为兴国州判官。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持文官选拔,海瑞被提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同年二月一日,海瑞在家中买好棺材,并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后,向嘉靖呈上了后世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痴迷修道,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看完后大怒,直接扔到了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

嘉靖听后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又拿起《治安疏》来看,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最后说:“海瑞可以比作比干,但我也不是纣王。”

到了秋天,嘉靖召徐阶讨论禅位给太子的事,并说: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

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究谁是主使。最后刑部判决海瑞死刑,但关于执行的奏章却一直被嘉靖留中不发。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驾崩,隆庆皇帝登基,海瑞才被释放,官复原职。后调任大理寺尚宝丞(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之后又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被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明史》记载,海瑞到任后: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海瑞在应天十府推行“一条鞭法”,雷厉风行,颇具成效。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有奸民趁机诬告世家大姓,而海瑞也未加详细分辨,导致一些士大夫含冤受屈。另一方面,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经过海瑞辖区时不再受到很好的公费接待。

由于应天是大明的富庶之地,不少家族都有人在朝为官,海瑞在应天的这些改革触犯了这些豪强的利益,因此也遭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弹劾。

都给事中舒化认为海瑞迂腐,“滞不达政体”,应该用南京清闲的职位安置他,不过没有收到隆庆的采纳,反而下诏鼓励海瑞。不久后,给事中戴凤翔又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

于是海瑞不得不被调任南京粮储,这时距离海瑞巡抚上任只有半年。听闻海瑞被调离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结果当时刚好是讨厌海瑞的高拱主持吏部,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了空闲的南京吏部中,于是海瑞称病引退,回到琼州老家。

万历元年(1572年),张居正开始主政,虽然有不少官员向他推荐海瑞,但忌惮于海瑞过于严峻刚直,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朱翊钧器重海瑞名望,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在任上,海瑞再次上疏,大致内容是: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直指官员们以礼待士大夫为借口,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其中不少建议都切合实际。但唯独建议万历效法朱元璋用“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整治贪官的内容,被其他官员抓住不放而遭到非议。御史梅鹍祚甚至以此弹劾海瑞,最后万历认为海瑞虽然言辞过激,但是初衷依然是出于忠心,于是罚夺了梅鹍祚的俸禄。

后来万历多次想重用海瑞,都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阻挠,最终只能任其为南京右都御史,并于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4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明史》记载海瑞去世后,南京为此罢市,百姓自发的身穿孝服为海瑞的灵柩送行,祭奠哭拜者连绵百里。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老百姓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现实,最能分得清谁好谁坏的。他们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谁真正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带来好处,这就是民心。一个能够得到百姓自发的百里送行的人,会是一个无能的官吏吗?有哪个老百姓会记住一个空有清名,却从来没有为民办过实事的官员?

一个小小的举人出身,最后能成为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怎么会无能呢?

相反,海瑞不受重用,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性格又过于刚正不阿,才受到其他官员的忌惮和打压。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其实从百姓角度来看,依然还是贪官,只不过是相对有作为,功大于过的贪官而已。那么从贪官的本质上来说,他们怎么会重用海瑞这样一个嫉恶如仇,又有能力的官员呢?这不是耗子给猫当伴娘吗?

当然,海瑞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在断案上缺少刑侦调查手段,判决偏激,过于依赖于封建道德的主观判断。《海瑞集》中就写道海瑞断案: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这以我们现代法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当时的封建德道角度来说,却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教的。这完全是海瑞思维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如果从当时角度考虑,海瑞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

其次海瑞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在现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在《海瑞集》中,海瑞自己也提到自己经手的案件中,被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另外,曾有记载海瑞一生有三个妻子,两个小妾,私生活混乱,甚至饿死五岁的亲生女儿。如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中曾写道侍御房寰曾听海瑞的老乡巡抚王元敬、广东巡按御史邓炼提到海瑞的家事,“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今瑞已耄,而妻方艾”等。

但是《补遗卷》是《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的五世孙沈振在康熙年间增补的,而在时代略晚于海瑞的沈德符原书中却没有这类记载。相反,在《万历野获编·十九卷》中记载侍御房寰弹劾攻击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但他的行为却引起众怒,被其他士人群起而攻之。

另外在高拱的《高文襄公文集》中也提到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偏向宠妾,殴詈正妻”,导致“其妻愤激自缢身死,妾亦慌惧相继而缢”。但是实际情况是,海瑞的妾韩氏先死,而妻子王氏后死,只不过海瑞对于韩氏因为什么而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反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至于海瑞杀女一事,除了道听途说类的记载,也就是来源于一些野史小说,在明朝相关的正史中完全未见记载。更重要的是,海瑞一共只有三个女儿,且全部长大成人,所嫁的夫家也都可考。所以又拿来的五岁女儿被逼饿死?

古代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王安石也被政敌戴上过“爬灰”的帽子。海瑞的政敌都能够通过编造一些私生活的问题来攻击海瑞,就更不要说诽谤海瑞只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清官了。


潘不安讲究史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嘉靖举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主事时,上书《治安疏》,批评明世宗朱厚熜迷信巫术,不理朝政。惹恼明世宗,被捕入狱。幸得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徐阶力救,免于绞刑。并在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干预下,将这件事压了下来。

明世宗朱厚熜病逝,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海瑞遇大赦获释。隆庆三年(1585年)任应天(今江苏南京、苏州、上海等处一带)巡抚。海瑞与兵宪蔡国熙等秉公办案,推行“一条鞭法”,勒令退休的大学士徐阶等退田。海瑞因秉性梗直,不识变通,得罪不少人。特别是威逼徐阶,寒了不少同僚大臣的心。张居正主持国政期间,推行考成法。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因海瑞严峻刚直,不与配合,为张居正、高拱等人不喜。海瑞又不知张居正等做法的目的(不合海瑞的意见),屡屡上书反对张居正的做法,且上书奏高拱等人不是的本。受到张居正、高拱等人的厌恶和排挤。只是鉴于海瑞刚正不阿,没有直接罢免他罢了。后在在都给事中舒化、给事中戴凤翔等人的弹劾下,官职越做越小,后因病借故被革职达十六年之久。

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东山再起,两年之后(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在南京任上。说海瑞无能、没有被重用,那是错误的说法。历史记载也没有说海瑞无能、未被重用,而且海瑞还当过户部主事、右都御史、应天巡抚(这不是重用是什么?),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这是无能人做得出的吗?)。只是海瑞刚直性拗,不知变通,性格怪癖,木讷死板,不够圆滑。且得罪不少朋友、恩人和同僚,若不是由黄光升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等人的保护。恐怕海瑞早就打道回府琼山了!


聊以自娱2


海瑞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官员,年轻时科举不顺,直到四十岁才出仕。因为他为官过于清廉刚正,屡屡开罪于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为“抬棺进谏”而名声大噪。隆庆皇帝登基后,海瑞巡抚应天,短短半年时间,官宦、豪强畏之如虎,百姓视之为青天,但因为高拱的排挤,愤然辞官。

张居正成为万历首辅后,很多官员都向他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启用海瑞。直到张居正去世后,在万历皇帝的坚持下,年逾七十的海瑞才复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这期间,他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的弹劾,因为万历皇帝的力挺,才没有遭到贬斥。万历十五年,七十三岁的海瑞病逝于任上。

海瑞仕途屡屡不顺,一辈子被弹劾不断,理由基本是,海瑞沽名钓誉,不通时事,不谙政事。大白话就是,这样的人就一个空名,实际能力一无是处,花瓶而已,中看不中用。张居正的用人标准是:宁可用品行亏缺的循吏,也绝不用道德完美的清流。所以,海瑞不入张居正法眼。

那么,海瑞真的是一个,除了清誉,百无一用的书生吗?恐怕未必如此。

海瑞之“能”,足以安定一方

海瑞曾经两次作为一把手,治理一方,一次是四十岁出任淳安县令,一次是五十六岁巡抚应天,我们看看,他这两次经历,都做了什么。

一、重新丈量土地,厘定税赋

在淳安任知县期间,他针对富户隐瞒土地,百姓负税过重的情况,重新在全县丈量土地,按土地拥有量,重新厘定税赋。这个政策,打击了富户兼并土地的势头,充实了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很多逃荒的农民,重新回到家乡。

这项工作是虎口夺食,如果没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必然被各种利益所牵制,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海瑞能做成此事,至少说明他的能力不弱。

二、处理疑难案件

古代,地方一把手,身兼行政、司法、监察多项职能,断案是县令的工作职责。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期间,处理过很多疑难案件,有的案件是积压十余年的冤案,“海青天”的名号,就是那个时候叫出去的。

三、周旋官场,减轻地方负担

有两件事最典型,一次是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嫌驿站招待不周,吊打驿丞。海瑞以“假冒胡公子”名义,将胡大公子抓捕,并没收他携带的数千两黄金。胡宗宪吃了亏,还不能说。就这一件事,足见海瑞不迂腐,有手段。他没有简单地跟胡公子针锋相对,而是以“假冒”名义,人,处置了,钱,没收了,胡宗宪还说不出口。

还有一次,鄢懋卿巡盐路过淳安,海瑞不但不行贿,还借口淳安县衙狭小简陋,不能招待这么多人为名,草草招待鄢懋卿。

官场靡费,是当时的一大弊政,海瑞就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周旋于上司,想方设法减轻当地负担,这难道不是能力?

四、打击豪强、官宦家族

这件事发生在海瑞任应天巡抚期间。海瑞人还没到任,当地的豪强“望风而逃”,富户人家,吓得把红艳艳的大门,刷成黑色,生怕招惹上海瑞。此时的海瑞,俨然是富户豪门的灾星。

果然,海瑞一到任,就拿他们开刀。兼并土地的吐出来,连致仕在家的前内阁首付徐玠,都没逃过海瑞的“魔掌”,乖乖让家人把多余的田地上交。

这些,难道不是实事?

五、抗击水灾,兴修水利

海瑞在任期间,带领百姓,疏通了吴淞江、白茆河等一带水系,解决了苏州、常州太湖流域一带,常年水患,导致粮食绝收的状况。

在修建这些水利工程时,他大量录用灾民,从粮库调拨粮食,解决民工吃饭问题。他的这个举措,既节省了徭役负担,有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问题。

六、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自张居正秉政后,在全国推广,是万历新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海瑞在任应天巡抚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当地推广“一条鞭法”。

这个法令的推行,修正了税收和徭役中的很多弊病,对改善民生,推进国家税收作用巨大。

从以上事迹可以明显看出,海瑞绝对不是那种死读书的酸秀才,他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地方大员,他的能力绰绰有余。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海瑞给人留下“迂腐无用”的形象了呢?

海瑞之“纯”,不容于世俗

海瑞恐怕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最“纯粹”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他心底有个“孝”,所以,他每晚侍奉母亲于卧榻;他心里有个“忠”,所以,他要抬棺进谏,当嘉靖死讯传来,他伤恸得呕吐不止;他心底有个“廉”,所以,他不近人情到谁的礼也不收,连母亲过生日,割二斤肉都被当做新闻。

总之,他的行为非常极端,极端到非白即黑。这种纯而又纯,清澈得像一汪清泉的人,通常注定成为“祭品”,可以被高高供起,绝不能亲近。

这种世俗的观点,使人们忽视了他实实在在的作为。

海瑞之“刚”,难合流于官场

海瑞的“纯”又催生了他的“刚”,“海刚峰”名副其实,一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还怕谁?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刚”得让人望而生畏。

比如徐玠,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当年入狱,要不是徐玠保全,或许就可能被弄死在监狱。但海瑞对徐玠开刀的时候,一点都不手软,逼着徐玠交出了几万亩地。

徐玠还算大度,官场里勾心斗角,为利益你死我活才是主题曲,海瑞被人以“迂腐无能”为名弹劾,不过是借口罢了。

张居正的担忧

张居正为什么不敢用海瑞?其实,张居正虽然是历史伟人,但他的贪污腐败,不落任何一个官员下风,他身边的左膀右臂,通常是一边做事,一边捞实惠。

这不奇怪,张居正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贪污腐化不算事,只要能办大事,主题曲就是好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海瑞出现在张居正身边,不等于给自己放了颗定时炸弹?以海瑞的“纯”和“刚”,张居正和他的小兄弟们,不得天天被海瑞敲一头鼓包?

所以,张居正不用海瑞,并非是海瑞无能,而是张居正看到这尊神就害怕,有他在,所以阴暗的、见不得人的“黑”东西必须清除,这事能好办吗?张居正做不到,所以,不如不用。


寻根拜祖


海瑞,明朝的一个官员, 经历了 正德 、 嘉靖 、 隆庆 、 万历 四朝。提起海瑞,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清官”,但是,海瑞却还有许多人们不清楚的一面。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琼山(海口)人,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


海瑞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官员,年轻时科举不顺,直到四十岁才出仕。因为他为官过于清廉刚正,屡屡开罪于上司,仕途多有沉浮。嘉靖四十五年,因为“抬棺进谏”而名声大噪。隆庆皇帝登基后,海瑞巡抚应天,短短半年时间,官宦、豪强畏之如虎,百姓视之为青天,但因为高拱的排挤,愤然辞官。

官场上,海瑞处于一个被人远离、被人妖魔化的境地;可是,在老百姓眼里,海瑞却是一个“与人民共患难”的父母官,因为,在当时以“贪官”为习惯的背景下,海瑞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葩”的官,因此,老百姓总是觉得海瑞是一个“好官”,是真正能为百姓做事的官。只是,海瑞这种清官,张居正却不敢重用,历史上说是因为海瑞没有能力,但是,海瑞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重用真是个人无能的原因吗?海瑞是个无能的人吗?其实,历史记载,海瑞并不是没有能力。“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当时,有一个历史上的大难题,需要昂贵治理费的吴淞江究竟要怎么治理,当时许多的地方官僚都曾尝试去治理,可是工程实在浩大,无疑都失败了。到了海瑞当应天巡抚的时候,海瑞就想出了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然后让饥民们通过干活来换取钱粮,当时,这种方法立刻奏效,后来不断被官僚袭用。再到1569年,海瑞主持吴淞江治理时,判断“黄埔夺淞”趋势无法逆转,于是就确定了一个“由黄埔入海”的方针,而这也解决了几百年的一个难题。为患江南百年的水患从此水清,这份能力不知道大明朝又有多少官吏可以做到?海瑞根本就不是因为无能而不被朝廷重用。

那么海瑞既然不被重用,为什么君主还要将他留在官场呢?因为海瑞的大名,海瑞的清廉与正直都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皇帝需要这么一位道德标杆为这个政权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也是能够警醒世人,让官员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会推崇他的这点,这是每一个政权都要树立的完美形象,无论是哪一个政府,都需要海瑞这样的人物来到这个团体内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物极必反,似乎这个官方的风气与他是格格不入的,而他的命运也就不能太顺利了。

这样的另类也就说明这个海瑞不是一个能够轻松驾驭的人,这些帝王无法很好地使用他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海瑞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不怕死的人,这样的人,你要是杀掉,就是让这个政权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也是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的。


大老二爷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张居正的原则是用人唯贤,他曾经说:良吏不都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明朝中期之后,有非进士出身官员不受重用的惯例,但张居正显然不是那种囿于成见的政治家。

海瑞不受重用,也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举人出身,而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

一、勇武有余,智慧不足

海瑞是张居正新政“一条鞭法”的强力推行者,在他任职的地方都强力推行了新政,海瑞在清丈田地工作中不遗余力,为推行“一条鞭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海瑞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几乎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暴力执法,不但得罪了大批权贵,就连前任内阁首辅徐阶也得罪透了,可要知道那是现任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恩师。

海瑞为官的强力执法,虽然推动了“一条鞭法”,却既得罪了权贵阶层,也得罪了张居正。

明朝的官员任免是推荐制,如果反对弹劾的人多,就很难得到升迁。张居正虽然为官也很霸道,但他并不喜欢不会转圆的官员。

二、虽有民声,却无官声

海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为民着想,是民声极好的官员,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清官之一。

但若要对海瑞的行事方式仔细予以推敲,则是锄强扶弱有过头之嫌,似乎也有是非不清之嫌。海瑞虽然是获得了底层百姓的爱戴,却失去了中上层人士的支持。

海瑞貌似身清气正,在官场的名声却是费力不讨好,无论是同僚,还是上级官员,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高,也就很难获得上级官员的举荐,自然也就失去了升迁机会。

三、刚正不阿,反腐先锋

海瑞为官清正廉洁,原本是做官的好品德。但官场并不是清一色,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够做到。

海瑞反腐的力度也相当惊人,同僚自然不必要说,对上级和巡视官员也是一样,甚至于釆取监视手段,这很让那些官员不快。

俗话说:水太清则无鱼,人太谨则无智。海瑞的为官之道,似乎也犯了江湖规矩。

总而言之,海瑞是一位好官,但不是能臣;是一匹良驹,但不是千里马;是忠臣良将,但缺乏经天纬之才,也没有大智慧。诸如此等原因,海瑞没有受到重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明日一说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事治安事”。海瑞的《治安疏》可谓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封奏疏,为他树立了天下第一直臣的名号,不过也几乎让他走进地狱。很长一段时间来海瑞都是一个正面的光辉的形象,但慢慢的,海瑞似乎成了反面教材,人设逐渐崩塌。

人们对海瑞的印象大多是清官,直臣。什么家里比老百姓还穷,天天吃青菜豆腐,穿粗布补丁。上街买一次肉都会引来围观。当县教育局局长时不给领导面子,当县官时不给领导面子,还敢揍胡宗宪的儿子。徐阶提拔他,他不仅没报答,还硬生生参了徐阶一本,逼着徐玠他家退地。作了吏部的官员提议官员贪污一顿就要剥皮示众。

还有比较过分的传闻,甚至可以说耸人听闻。说是海瑞的女儿因为太饿了,吃了他们家下人的一个饼。海瑞认为她女儿有辱家门,便饿死了自己的小女儿。至于海瑞对他母亲堪称愚孝的作为和虐待媳妇更是广为流传。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后面的匾很有意思,日月为明,大概是说整个明朝加起来勉强比得上海瑞一个人?

首先海瑞饿死女儿的事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任何一本有证明力的资料上都没有这个记载,海瑞总共有三个女儿,全都活的好好的嫁了人,倒是几个儿子都不幸夭折。至于婆婆欺负儿媳,在重礼教的明朝,这属于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绝非海瑞一个人的错。倒是上街买肉引起围观,乃至胡宗宪郑重其事说海瑞买了二斤肉,这是确有其事的。

既有热情又有方法,嫉恶如仇还能明辨是非

对海瑞攻击最猛烈的方向还是海瑞的执政能力。很多人坚称他只是一个死心眼,完全是一个愚蠢无能的清官,做不成任何事。事实上,海瑞虽然比不了历史上那些知名的能臣,但说他毫无作为就完全是污蔑了。

海瑞为官一生,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对吴淞江的治理。当时浙江的吴淞江已经数十年无人治理,趋于淤塞,导致太湖在涨水后无处泄洪,经常酿成大规模洪灾,百姓无不深受其害。其实目前很多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倒不是因为下水道不通,而是周围的河湖无法容纳更多的水。

新安江上的渔舟唱晚美景,我们能欣赏如此美景应该感谢海瑞当年的治水

隆庆三年,海瑞上任右佥都御史,当年外放应天巡抚。一到任就着手吴淞江的疏浚工作,于隆庆四年正月开工,二月下旬完工。河面在原来30余丈基础上开浚15丈,河底开浚7丈余,河深1丈半多一些。由于海瑞规划得当,为官清廉,所耗费的钱粮居然比计划少了两万两。

2016年武汉内涝,最主要原因就是水已经无处可排,周围的河湖已经到了容水的极限

后来海瑞还主持了白茆河的治理,但还未结束便离任,此后再无人治理。当地士绅虽然对海瑞的刚直颇有成见,但在海瑞治水的问题上也无不赞叹的说“非海公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除了兴修水利,海瑞还大力推行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海瑞主张按户记亩,按亩守值,官田与民田按一个标准交税。在推行过程中,海瑞并没有闷着头蛮干,而是注意到了各地税赋轻重不同。他先在税赋较轻的地区推行,以减少阻力。在得到认可后再去税赋重的地方推行,利用前面的经验加快推行。

应天府上元县有县志记载“赖巡抚海公均田粮,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高淳县有县志记载“:官田、民田至隆庆四年复行均丈,始为官民一则矣”。可以说,海瑞的作为让当地百姓获利极多。

虽有知遇之恩,但海瑞逼徐玠退地仍值得称赞

关于海瑞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便是海瑞对徐阶的攻击。徐阶对海瑞算是知遇之恩,没有徐阶提携海瑞不可能做到四品的级别。按常理,就算徐阶犯了错误也不该由海瑞去管,他逼着徐玠退田简直就是白眼狼。可难道官官相护,沆瀣一气才是正常的吗?

徐阶在当时可以说是富可敌国,轮不到那些连40平米房子都买不起的人去可怜。他们家在当时富庶的江南地区有多少地呢?没有资料记载了具体数字,但保守估计是20万亩,大约是133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五分之一个上海那么大。实际上徐家的土地远不止20万亩,甚至有人说这20万亩是徐家退了地之后剩下的土地。

海瑞让他徐阶他家吐出多少地呢?大约5到6万亩。可想而知徐家在直浙地区有多少财富,如果换成今天上海江苏那一带的房价,徐玠世界首富肯定是没跑了这些土地因为徐玠是朝廷官员还不需要纳税。海瑞让徐家退田,即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又维持了百姓的生计,唯一受损失的是超级大地主徐玠家。

徐玠一直以清流形象示人,但实际上他的财富远超人们想象

由于徐玠的身份,朝廷里不少官员就此攻击海瑞。声称海瑞为了退地,徇私枉法,只要是穷人告大户,要大户退地的,海瑞不问事实一概要求退地,“不拘远近交易,违例问断,又不详细干正,随告随给,真伪不分,清理俱拂”,“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

实际上海瑞明白江南地区诉讼成风,有“种肥田不如告瘦状”的俗语。他受理的投诉都认真审理,每20件最多只准一件。只是由于华亭县官绅强占百姓土地较多,百姓告乡官霸占土地的案例上万件,因此这个县的相关案例极多。给人一种海瑞只看贫富不问是非的感觉。

从海瑞为官的政绩上看,海瑞是一位勤政的官员。而且这个人不光勤劳,还非常有方法,比如修吴淞江时,他以工代赈,既解决了赈灾问题,又节省了修河的钱粮。这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思维。

与其说是海瑞太高尚,不如说人们越来越甘于堕落

近些年来,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很多人却对知识愈发的不尊重。海瑞的执政贡献在史书上白纸黑字的写着,但很多人却视而不见。不光如此,有些人还刻意放大海瑞的缺点,避而不谈他的贡献。

因为自己做不到海瑞那样清廉,就认为海瑞是假清廉,沽名钓誉。因为自己喜欢阿谀奉承,就认为海瑞的刚直更是假的。只要是自己达不到的,别人就一定达不到。

不过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海瑞活着的时候,有些官员害怕海瑞揭发自己贪腐,便不停上疏抹黑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欺君辱国”。然而随即就有人上疏反驳,大骂参海瑞的官员不知廉耻,并称海瑞为当代伟人,“闻海瑞之名,为当朝伟人,真有望之如天上人不能及者”。

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塑造了一个极为正面的海瑞,但是也有不少质疑,影响力远远超过其本身

在很多人的别有用心下,海瑞只剩刚直的一面,他身为一个能臣,一个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一面就被藏了起来。可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海瑞以73岁高龄去世后,家里“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以敛”。

百姓的反应则更为壮观,“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途,累数百里不绝”,“丧出江上,白衣冠揭褚素而送者,盈两岸无隙地。雨泣动天,箪食壶浆之祭,数百里不绝也”。此等壮观景象,唯一能匹敌的大概就只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了。能真正客观评价一个人的,永远是人民。

海瑞这一生正如他在奏疏中所言,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如果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有如此多的成就啊?他大概会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臣子该做的事情罢了。只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海瑞。

他们以为纯粹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里,刚正不阿只能生存在书本上。自己做不到海瑞的万分之一,便相反设法把海瑞贬的一无是处,借此显得自己不那么堕落。

不管怎么污蔑,海青天这三个字海瑞都是当得起的

还有人把海瑞的《治安疏》污蔑为天下第一骂疏,然而在明朝,当时官员的评价是“大有功于宗庙社稷,垂之千万年不磨”。海瑞海瑞,海上明月,国之祥瑞。谎言与戏说改变不了历史,萤草永远也无法与日月争辉。不管过去多少年,海瑞永远是那个清廉刚直,大有所为的海瑞。


Rosie瑜伽乐园


讲到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实可以把他和另一位著名的清官包拯放到一起来说。

“清”,是自古以来流传的理想品格,早在《尚书》等史籍中就有出现,经过孔子的赞誉,成为儒家敬仰的德行。

历史上,清官通常被认为好官,有人将其等同于“良吏”或“能臣”。不过,历史的另一面,往往并不是这样,清自然是好的,但古代清官并不一定是良吏,也不一定是能臣。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很多,最有名的当然是包拯和海瑞,两人都被称为“青天”,我们就以这两位民间最出名的青天大老爷为例。

包拯被称为包龙图,是因为他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不过,龙图阁直学士只是个无甚实权的从三品官员。当然包拯也不是全无政绩,在当时的朝廷,他也算个有点名气的人物,虽然权力其实有限。包拯权知(暂代)开封府只有两年,也并非断案如神,在不少史料中都能找到包拯断错案的例子。不过,随着后世对其的神化,白脸都传成了黑脸,额头长出了月亮,包拯自然是被神化了。

而海瑞的仕途比之包拯还大有不如,他的最高职位是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海刚峰是个怼王,官场上,他的领导和同僚们,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根筋,名气很大,但大家都怕被他怼死,没人敢重用他。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但只是有些风颠,又寡深识,殊无士大夫之风尔。"这是与海瑞同朝的何良俊对他的评价。

包拯海瑞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各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宋朝宰相就有一百三十几人,明朝内阁首辅就有一百多人,严格来说,如果不是后世被神化,或许不会有多少人在史册上注意到他俩的名字。他们既然所处职位不高,自然也没有实权来改变什么,但既然不被皇帝和上司认可,又有谁敢给他们实权呢?


试想一下,如果让包拯当了宰相,世上可能少了个包青天,多了个平庸的宰相,让与他同朝的名相王安石、欧阳修们置身何地呢?海瑞若当上内阁首辅,几剂猛药下去,大明朝还不得立马瘫痪?徐阶张居正之流又如何容身?对于这些,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其实是心知肚明。

他们有宰辅之材吗?大家都看得出来。

古代清官当然也有能臣,魏征是著名的清官,但他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人镜”的作用,“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身处景泰朝大臣最高位的于谦也是大清官,比海瑞包拯更为难得,不过他为人称颂的却是京师保卫战的挽狂澜于既倒,如今于谦墓与岳飞墓都在杭州西湖边,他们的历史地位,说甩包拯海瑞两条街也不为过,“于岳双少保”美名至今流传,是因为他清吗?

既然古代清官不一定是能臣,那能臣一定是清官吗?

试举宋朝的名相赵普、寇准,说他们是清官,怕是没几个人相信。

“(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赵普更是收受吴越王钱俶所送十瓶瓜子金,并私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不过这两位的成就,可比包拯高太多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出自赵普,说他以谋定国,也没什么问题。寇准坚持主战,澶渊退敌,若没有他,恐怕又有众多州县被割让给辽国。而包拯的政绩,跟他们有可比性吗?

再试举嘉靖朝的几位首辅,夏言评价正面,但谈不上清官,把他斗倒的严嵩与其子严世蕃结党营私,似乎是贪官了,最后,徐阶把他斗倒了,那徐阶似乎应该是个清官了?其实徐阶是个大地主,徐阶又被高拱顶翻,高拱也不是清官,而继任的张居正,绝对算不上清官,要说开去,就显得太啰嗦了。但海瑞比之这几位,却又不知被拉下多远了,连海瑞买块肉都会成为新闻,海瑞这个清官,清得似乎有些离谱了。


那么包拯、海瑞等为何会被神化?这可能是民间的一种迷信、一种理想,形成了致幻效应,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法制的不足,导致百姓把希望寄托在人治上,塑造出来的神。他们的影响,几乎是完全是由民间促成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舆论的力量。


小院之观


海瑞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官。

张居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任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对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且行之有效的改革。

海瑞,明朝,乃至今天都是清官的榜样,人送外号“海青天”,四代皇帝的大清官。海瑞这个人在当时的官场可太有名了,如果哪一个地方的官员提前知道海青天要去本地任职,恐怕连跳楼的心都有了,此处庙太小,放不下您,您还是去别地儿吧。原因是海瑞处事方式过于强势,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绝对是个清廉的硬核人物,真真切切的严于律己,严于待人,这种人物放在封建王朝只可当偶像崇拜起来。



隆庆年间,当时内阁首辅徐阶与高拱已经水火不容,海青天那时是被徐阶提起来的,感不感恩不知道,反正上台后就弹劾高拱,最为模范官员,这弹劾份量可不轻,在徐阶一方的口水和手段下,高拱致仕了。

几年后,徐阶因为种种原因也致仕了,海瑞继续升级,话说这种人还是挺招皇帝喜欢的,海青天上台后便开始自己的作为,退田。这可是动了别人的切身利益了,江南大地主不是别人,正是当初的上级,徐阶。据说当时徐阶给海瑞写信希望手下留情,结果非但没用,徐阶的弟弟被抓了,田也退了,当初的对手高拱也官复原职了。同志们看的眼熟吗?海青天是不是被当了两回枪使?先帮徐阶对付高拱,后帮皇帝对付徐阶,无所谓恩人与否,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对付就办你,这不是一个猛字能形容的。张居正想用估计也不敢用。

海瑞有一篇《治安疏》,直指当朝皇帝和政策政局,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政治理念有明显冲突,在张居正把高拱斗倒后,海瑞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但张居正还是回绝了,张居正的处事风格就像一个圆球,将朝野上下各势力稳定的十分不错,他是绝对不会让海瑞这样的人去破坏的,虽然两人都憎恶贪官污吏,虽然两人都反对兼并土地,但是张居正与海瑞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全不一样,也许在张居正那里,这个好人还是继续当好人吧,至于当官还是算了吧。


所以张居正一直在利用海瑞清官这个榜样作用和身份,却不敢将实权交给他。


深读晚安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海瑞是清官这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可能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清官名声有所放大,不过不管怎么样,清官就是清官,再放大也是清官。

那么海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海瑞简介

海瑞可以说是四朝为官,他经历了从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四个朝代。海瑞出生是在1514年,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海口市,那个时候的海南还是很偏僻的,他也是其祖先去海南从军然后定居的海口的。嘉靖28年,也就是1549年,海瑞参加了乡试,由于其缩写的《治黎策》然后就中了举人,次年,上京参加会试,同样是用的参加乡试的观点,不过这一次没有被重视,因此落榜,嘉靖三十三年,第二次会试也落榜了,因此海瑞就放弃了科举考试,会海南教书了。一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嘉靖四十五年,被选拔到了户部担任云南司主事,不过当年海瑞看见明世宗不理朝政,于是安排好后世仗义直言,结果入狱,不过由于世宗驾崩,当年12月也就出狱了。隆庆年间,海瑞改到兵部任职,后来又掉大理寺任职,隆庆年见海瑞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到了万历年见,由于海瑞太过于刚正不阿,没有得到张居正的喜欢,因此一直没有被任用,直到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十二年,万历皇帝还是十分器重海瑞,从新任职,到了万历15年,病逝于去南京任职的路上。



海瑞事迹

海瑞为官其实还是有很多实际的,我就随便挑一个,就说他刚开始为官,在淳安担任知县期间,刚开始上任的海瑞看见当地富豪拥有三四百亩地,而且还不用怎么交税,但是老百姓没有田产,却要交税,其实这也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海瑞从新丈量田地,规定赋税负担,因此好多外逃的老百姓纷纷回归,同时海瑞在淳安期间,生活也十分简朴,都是自己种菜,穿粗布衣服,吃糙米,即使自己母亲过寿,也只买了两斤肉。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由于驿站服务不周,把驿史倒挂,结果海瑞知道后,就说胡总督平时很节俭,自己的儿子也一样,因此就没收了其儿子所带金子,因此胡宗宪也没办法说什么。



海瑞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的,可以说其清廉程度还是很多当官的楷模,不过由于其刚正不阿,因此在官场上还是和很多人不和,其中张居正也不喜欢海瑞,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张居正在任期间未得到任用。不过就光从其为官为民来说,海瑞为清官当之无愧,应该为当今我们广大为官者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