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元哥说历史


不可能成功,就算成功了,对蜀汉来说也没好处,首先拉长了战线,魏延最快都需要十天从汉中到长安,那么粮草呢?按15天算,来回一个月,一人一天吃三斤粮,一人一趟就要多吃一百斤粮食,一个人可以送多少个一百斤,而魏国相反,可以减少路程,攻下长安可以取西凉,但是以当时诸葛亮年龄来说,他已经没多少时间了,长安可以说是一个砝码,但是决定不了胜局,,,以当时情况,诸葛亮需要的不是多大的地盘,而是消灭魏国多少军队,只要魏国没有军队,蜀汉就可以平推魏国


既来之则安之71360671


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计划,具体情况就是魏延率领5000精锐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率主力部队,从斜谷发起进攻,两路大军在关中会师。

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否决了,让很多蜀汉的粉丝大呼遗憾,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可能成功。再说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不冒险不兵出险招根本不可能改变战场局势,魏延所需要的兵力只有区区5000,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博一下呢?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我看来却没有太大的可行性,首先就是魏延这5000人马真的就能打得下长安吗?

魏延的计划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就是他的这5000精兵,个个都是飞毛腿,必须日行百里方才能够达到奇兵的效果。其次就是魏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魏延的计策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你让士兵带着兵器辎重在平地上,日行百里尚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是崎岖难行的子午道呢?

经过连续的高强度的行军,这些士兵在到达长安城至下时,立即就要投入高强度的攻城,他们此时还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更何况子午谷地区天气变化无常,若是魏延领兵经过子午谷的时候,连日暴雨,这可如何是好,这将如何应对?魏延成功实施子午谷奇谋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魏延要取得胜利的第二个关键点也不是靠自己,是需要对手的衬托才能够实现。一个军事策略的成功与否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本来就是不可取的。

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魏延的设想来发展,魏延率领5000精兵,轻轻松松的来到了长安城下,对长安发动进攻,长安城里也没有能人,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打得像长安吗?

长安是什么城市?那是汉朝的首都级别城市,那个城防的坚固程度可不是陈仓这种小城市所能比的。诸葛亮数万大军,愣是没能锤开陈仓城,魏延凭什么说他5000人马就能打下长安城呢?是谁给了他这个勇气?是梁翠萍吗?

更何况魏延一直寄希望于长安的魏国守军没有能人,能够让他一举攻下长安,可是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不要说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一个官二代,是个草包,不会打仗,这个驸马爷可能确实在军事上很小白,但是架不住人家身边有人呢!要知道夏侯家,可是曹魏帝国的军功世家,在夏侯懋的身边,有几个久经战争的老将,应该不会让大家感到很吃惊吧!

这些人虽然谈不上是一流名将,但是胜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面对魏延的突袭,不可能惊慌失措弃城而走吧!事实上,他们只要坚持几天,我相信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就会及时赶到,前来解长安之围。

要知道当年孟达手下有八万雄兵,他打算策应诸葛亮北伐攻击长安,司马懿的军队距离上庸有1200里,还不是八天,靠着铁脚板就赶了过来。

所以说魏延根本就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攻城,他只有几天而已,若是他打不下长安,我想他这5000人马就只能折在这了。毕竟司马懿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可操作性很差,靠天靠地靠别人,这样的策略,诸葛亮怎么会采纳呢?

而且魏延可是狮子大开口要走了5000人马,千万不要以为5000人马是个小数目,整个蜀汉帝国只有90万人口,他们的兵力极限,也就在十万左右,魏延一开口就拿全国1/20的兵力做实验,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他?


历史评说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都没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议给他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达到突然效果,占领了长安对以后的战局是极其有利的,只是诸葛亮没有采用,谨慎的诸葛亮害怕冒险和赌博,不想赌一把,除了这些,也有诸葛亮的私心作祟。


诸葛亮是丞相大权独揽,他不想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谋啊,万一魏延真的偷袭成功了,而且占领了长安,那就是大功劳了,到时魏延上位就威胁到了诸葛亮的地位啦,别看诸葛亮很牛,其实蜀国大把人老他不顺眼,刘禅也是不满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袭成功立了功劳,刘禅肯定扶持魏延和诸葛亮对抗,以达到遏制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当然懂这个道理,也就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说白了,有功劳也是我,有我诸葛亮在,什么人都别想出头,更别想爬到自己头上。其实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计谋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输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成功了就达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战场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动。职场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过冒险,会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袭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计划全部废止,要重新规划,还是按照魏延的行动来部署,这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个头,那就是诸葛亮,什么战术安排都听他的,这样诸葛亮心里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袭长安,魏国迅速作出变动,那时战争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传输总是延迟,你魏延占领了长安,魏国必然派重兵包围,甚至边境也加强了部署,到时计划就全打乱了。魏延被包围,诸葛亮是两头顾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时就乱了,诸葛亮也就没信心把握住整个战场态势,对诸葛亮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险偷袭,还不如按照原来计划行军,至少输了,心里也服气,毕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魏延身上,何况诸葛亮是谨慎的人,有时优柔寡断,没有把握的事绝不下决断,所以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建议。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亮谨慎的性格适合在政治上混,不适合在军事上面。战争有时需要冒险,总是循规蹈矩的,哪来的出奇制胜啊,都按照规则来打,谁都可以领兵打仗了,你诸葛亮凭什么高人一头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诸葛亮不敢一试,而是诸葛亮不给魏延任何表现的机会。

蜀汉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军中老将已经所剩无几了。

魏延是当之无愧的蜀汉军中砥柱,但是诸葛亮可不容许魏延做大,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身为丞相,是蜀汉行政最高长官。

照道理,北伐这种事情,诸葛亮定好方针,分派大将去执行便可以了。

但是诸葛亮要自己挂帅出征,因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权,这也是蜀汉给人军中无大将的一个间接原因。

诸葛亮是谋士,谋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张的。

但是诸葛亮这个级别,除了主公,无人可让他依附。

所以,诸葛亮出征,便政事、军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军布阵他要操心,后勤补给他要操心,每一仗无论大小他都要操心。

这样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这样,要顾忌的事务越多,打仗越是进度缓慢。

诸葛亮又不肯放权,大大小小事项都要经过他手才能执行。

这样子怎么和司马懿去打?

至于魏延,不管出子午谷这个计谋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说出来的,诸葛亮就不会同意。

这要是万一成功了,不是蜀军能不能打下长安的问题,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问题。

诸葛亮本来就忌惮军中有人超过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诸葛亮走不到一块,自然是要打压了。

而且诸葛亮为了不使自己威信扫地,打仗更是小心谨慎,一点危险也不敢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我觉得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奇谋的不可行性太多。

当时,魏延提议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带大部队牵制,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只要计划得当,然后出其不意的情况下,长安就可垂手而得,将来或能平定天下。但是这里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使诸葛亮最终不能下定决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后,各路军配合困难,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内穿过子午谷进抵到长安城下?如果长安守将坚守不出魏延没有攻城器械怎么办?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走栈道,又能否30天内赶到长安?曹真大军如果截断后路的粮道该怎么办?在关中平原以蜀汉那点步兵,如何面对曹魏的反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不得不让谨慎的诸葛亮思考!


再说了,即使占领了长安,我觉得也很难守住,你没拿下潼关,曹魏就占据战略主动。而且当时长安城在董卓之后,已是一片废墟,得到的也不过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会演变成魏蜀之间的决战,只会便宜了东吴。因此,在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变数又太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冒不起这个险的。


历史拾辰


诸葛亮没有现场把魏延砍了,已经说明他说一个敦厚仁慈愿意给下属犯蠢机会的好领导了。

大部分人都在讨论魏延有没有可能带领五千精兵穿过子午道攻克长安,可是这只是魏延子午奇谋的一部分,而另外一个部分更是扯淡。

子午奇谋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魏延带领5000精兵花十天时间穿过600里的山路一举攻克曹魏整个西北战区的守备司令部所在城市长安,并坚守20天。

另外一部分,在此期间总计三十天时间里,诸葛亮带着部队从祁山北上,打爆整个雍凉二州的防御体系,和魏延胜利会师。

一句话就是诸葛亮carry全场,以一打五吸引敌人全部火力,魏延负责边路一边喊666一边拆塔上高地。

仗能这么打干嘛还子午谷?一起抱团一波流来一场碾压局不是更棒棒哒?

魏延这个方案过没过脑子我不知道,我只看到给领导诸葛亮挖坑的满满恶意。


玩怀旧


威严的额“子午谷奇谋”是出自诸葛亮北伐时期,由魏延提出的一个奇袭长安的计划,大致内容就是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吸引魏军的注意,魏延亲自带领5000精锐部队走进攻长安最难走的子午谷道奇袭长安,计划一旦成功,他拿下了长安,诸葛亮大军就能顺利出祁山,北伐则可一战而成。

要讨论“子午谷奇谋”的问题,我就避不开诸葛亮北伐的情况,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诸葛亮北伐形势

诸葛亮北伐开始于公元228年,就当时的国力来说蜀国远不及魏国,而且从汉中出发进攻长安的五条路,自西向东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

其中两条平路,为祁山道和陈仓道。从距离上来说,东边的三条道为崎岖的山路,诸葛亮一般喜欢走祁山道和陈仓道,因为好走,所以军粮运输方便,但缺点就是离长安最远。这也和诸葛亮性格有关,他一生谨慎,不太喜欢用险。

最西边的子午谷道是最冷门的道路,因为子午古道是最为崎岖的,也是最难走,且距离也比较远。

从国力上来说,蜀国人口不足100万,能动员的兵力最多在10万人左右。魏国人口在450万左右,能动员的兵力至少在40万以上,当然也不会全部用来防守蜀国,还要防守东吴,按照历史经验来说每次蜀国大规模北伐,长安地区的魏军一般在20万人左右。

对于诸葛亮来说,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不容有失,从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情况来说虽然他没有取得过多少实质性的战果,但也从来没有大败,这与他谨慎小心是密不可分的。

相对于诸葛亮的谨慎来说,魏延属于大胆型,毕竟是武将。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

魏延在历史上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具体来说,第一步,他带领5000精兵和5000名后勤辅助人员,走子午谷道袭击长安,大约10天左右能够到达。

第二步,到了长安后,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白痴,见我大将魏延来了肯定吓得屁滚尿流,不是不战而降就是跑了,总之我魏延会很轻易地占领长安。

第三步,长安城内有足够的粮食能让他支撑20天以上,诸葛亮率领主力出汉中打到长安地区,把军粮补给物资送到长安。

这个计划历来争议很大,原因也在于人们一般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过于谨慎,打仗本身就是冒险,很多时候要敢于赌一把才能获胜,而且即便没有成功,也只是损失了5000人马而已,这个损失也承受的起。但真正的军事家虽然也会用险,但他们也会计算可行性,如果没有可行性,那么他们也不会用这个险。

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

第一,在损失上来说,虽然是5000人,但这5000人是精锐部队,还要加上5000人的辅助人员,总人数为1万人,

对于动员能力极限情况为10万人的蜀国来说,这个损失是无法承受的;

第二,从汉中走子午谷到长安,也不是10天就能到达的。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人,根据他的记载,在后勤比例为一比一的情况下,大概可以支撑18天,意思就是后勤一比一的情况下,粮食能够支撑18天左右。魏延说的10天到长安是没有考虑后路的情况下。后来曹真也曾经走子午谷偷袭长安,结果遇到了连日大雨,走了一个月也还没走到一半,结果在路上遇到蜀军埋伏被打了回来。明末时期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曾经走过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时间才走了出来,结果大量明军在子午谷口等着他的到来,一战下来高迎祥全军覆没。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走子午谷,结果明军在谷口堵了大门一战下来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魏延的计划中5000精兵加5000杂兵10天到长安不管是从后勤来说还是在速度上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第三,就算魏延能够顺利到达长安城下,前提是夏侯楙是个智障。但是夏侯楙的智障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为了展现诸葛亮的才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主动出来送给诸葛亮打,被打成了猪头,兵败逃亡。

▲《演义》中夏侯楙被黑化成了一个废物,但实际上很难说

根据历史事实,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和曹丕是好朋友,娶了曹操的女儿。他的特点就是喜欢做生意,在长安开了很多的酒馆,不喜欢打打杀杀。实际上在诸葛亮北伐前他就被调离了长安,到魏国中央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另外长安城在史上许多王朝在此建都,城高墙厚,不容易攻下,蜀军攻坚能力一向不强,况且魏延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到了长安能攻下来么?

所以长安不容易拿下。

第四,即便魏延能够顺利到达长安,能够顺利拿下长安,也要守住长安至少20天。镇守长安,要守潼关,要防止魏军绕过潼关从黄河下游而上的路线、要防止从荆州过来的武关道、以及长安西部的魏军部队,可以说强敌四面环绕,很难守住。可以想象,如果魏延带着5000人守长安,东面曹真攻潼关,司马懿绕过潼关从黄河下游攻过来,张郃从荆州走武关攻过来,陇右的郭淮从西面攻过来,四面围攻,魏延能守住么?

▲魏国有司马懿、张郃这些大将,会这么容易让魏延得逞么?

而魏国多为骑兵,蜀国多为步兵,从速度上来说蜀国军队追不上魏军,到时候诸葛亮也很难救援魏延。

所以长安即便拿下也很难守住。

综合以上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满足的条件太多:一是行军速度足够快,10天内能到长安;二是走子午谷的时候没有遇到埋伏;三是到了长安后夏侯楙是个白痴;四是拿下长安后还要能守得住。从实现的条件上来说一个比一个难,个个都不容易,所以看似可行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没有可行性。

诸葛亮也是看明白了这些也就没有让魏延一试了。


老威观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充满着冒险精神,但也不是没有先例可循。韩信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是从陈仓小道进兵进入关中平原,进而平定三秦,为刘邦打下了关中根据地。

然而到了三国鼎立时期,蜀魏之间的战争与楚汉争霸的局面可就有些不同了。魏延还能复制韩信的奇迹吗?

韩信的对手章邯,虽说是项羽的部将,可在汉军进入关中后与章邯展开的废丘之战时,整整9个多月时间,项羽根本没有支援过一兵一卒,直到章邯兵败自杀,刘邦顺利占领整个关中平原。

情况搁在魏延身上,就不会有那么幸运了。

魏延的计划是由他带着1万人马出子午谷,闪击魏军统帅夏侯楙夺下长安,然后迎接诸葛亮大部队开进关中,四面出击肃清曹魏势力,建立起蜀汉的关中根据地。

设想虽好,但以曹魏在关中的军队数量,是魏延的区区1万人马所能牵制的?恐怕到时候的情形,会变成魏延坐困长安孤城,诸葛亮大部队被魏军封锁住秦岭各处关口阻挡在外,不久之后等来的必定是魏延败亡的消息。

其实对于北伐曹魏,诸葛亮早已有比较稳妥的规划。

横亘在关中与成都两大平原间的秦岭山脉,从西到东依次有祁山、陈仓、褒斜、傥骆、子午5条道路,这5条道路受秦岭支脉陇山分隔,西边只有祁山道一路,剩下的4路都在陇山以东。

秦岭与陇山天然的地理环境,将祁山道关中一侧出口位置的天水、南安二郡,隔绝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陇右。陇右东面有秦岭和陇山作为天险屏障,西面就是丰饶的雍州和凉州。

雍州土地丰饶,是周、秦两朝的发祥之地。凉州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进入汉武帝视野,经两汉不断的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绿洲农业,境内的焉支山自匈奴人开始就是天然的优质战马出产地,祁连山南麓的羌人部落,更可提供源源不断的骑兵兵员。

这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伐魏根据地。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有意兵分两路。东路由名将赵云率领人马出褒斜谷,将曹魏在关中的军力吸引到陇山以东地域;诸葛亮亲自统领西路主力,以及魏延、马岱等勇猛战将出祁山道,对天水、南安两郡的魏军形成以多打少的绝对兵力优势。

但诸葛亮的这番规划,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隔绝陇山以东的魏军,阻止他们经由陇山支援陇右地区的曹魏守军。因此,陇右之战的关键要害,便是扼守陇山的兵家必争之地——街亭。

对于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的马谡,诸葛亮本也没指望他能将魏军永远挡在外头,所以只是定了一个坚守的期限。

只要马谡给予诸葛亮主力足够的时间,蜀国便能肃清天水、南安两郡的曹魏守军,到时候再急行军赶赴街亭支援马谡,那么陇右与雍凉两块地盘,不出意外就是蜀汉的国土了。

可惜的是马谡败得实在太快,来自街亭方向的曹魏援军开进陇右,使得诸葛亮“先夺陇右,再占雍凉,然后向东攻取整个关中平原”的计划陷入破产,只得全线收兵草草结束第一次北伐。


剧透历史


这个计划很有想象力,而且有可行性。魏延的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对当时曹魏西北的军事布局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首先夏侯楙是个草包兼纨绔子弟,这类面对危险逃跑的可能性很大,魏延的设想成立。其次,由于魏国对蜀国这些年来几乎没有防范,整个西部战区的兵力分散且不足,当时魏国西部最好的将领雍州刺史郭淮的布防重点是武都、阴平以及祁山一线,他的防御重点在上邽城,扼守的是秦岭间相对最宽阔的祁山道。魏延选择的子午谷道不是郭淮的防区,属于夏侯楙这个草包,战略的突然性让魏延的部队将会给魏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一旦能够拿下长安,这种心理震撼会加倍,整个魏国西部防线将会彻底崩溃。

但是魏延的这个计划也有问题——太冒险。冒险并不是在行动中,而是在即使魏延的一切计划都顺利完成,甚至夺下长安也不能守住。因为魏国的军事设置是内重外轻,全军最精锐的部队被配属在洛阳附近,而洛阳到长安肯定比魏延走子午谷要快。也就是说魏延即使占领了长安,他面对的将是曹魏最精锐中军的全力进攻。而且长安虽然容易占领,但是潼关却不容易占领,因为曹魏把潼关划入了司隶校尉辖区,一旦出现占领长安却占不了潼关的情况,那就意味着魏延基本是裸着等着被曹魏大兵团虐。

而诸葛亮进攻斜谷也未必那么容易,起码十天之内诸葛亮肯定拿不下郿县。那就意味着魏延的一万孤军将面对曹真的十万雄兵,即使魏延再善战,最多只能固守长安,形成相持,这样蜀军将被魏军分割为两部,且相隔800里秦川,无法相互援救,曹真可以把魏延围起来慢慢吃掉。因为时间有限,魏延几乎不可能在十几天内完成防御工事,被击败、甚至被全歼都是必然结局。所以魏延的计划即使成功,也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本次北伐的战略目标也不是长安,而是陇右: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魏延传》)

诸葛亮不是要还于旧都的吗?怎么不去长安去陇右了呢?因为他知道曹魏不是那么容易被干掉的国家。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口上曹魏帝国更是超过蜀汉、东吴数倍。单纯就军队而言,在数量上诸葛亮最多能从蜀国带出10万大军,而曹魏全军的数量在40万人以上,西线兵团加上中央军团总数轻松超过20万人。面对如此强敌,诸葛亮的计划先占领陇右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曹魏立国靠的关东士族的支持,王朗、钟繇、司马懿、陈群这些人的老家都不在陇右,而且曹魏实际控制这一地区的时间很短,加上这个地方羌人和汉人杂居多年,曹魏的实际统治力量相当,且和当地士族离心离德,所以蜀汉帝国攻击这个地方,恰好是打在了曹魏的软肋上。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真的只是几千兵马吗?诸葛亮北伐大军虽然号称有十几万,实际上十几万人不可能全是战兵,蜀国总人口才百万,这十几万人应该是战兵加辅兵加后勤保障人员,按比例推算战兵最多五万,然后十万左右辅助保障人员。就这些人马,也不可能全部拉出去打仗,总有殿后留守的,诸葛亮能动用的估计就是三四万战兵和五六万辅助保障人员。同理,魏延要的五千精兵,应该是五千战兵,那起码还要跟他走一万辅助保障人员,接近诸葛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诸葛亮北伐原本就是打个时间差,有心算无心,才能以少敌多占到便宜,狮子搏兔尚用全力,何况以少敌多以弱对强?更何况魏延的奇谋本身成功率不高,对于诸葛亮来说就是故意拆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