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这是一首送别诗歌,也是一首悲情诗歌!虽然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聚少离多是长大以后的常态,亦然是生活现状,本应该适应就好。可是离别总是让人很感伤,而关于送别,这首诗词很是到位,最是让人触动心弦。



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先来看看诗人是谁?这段话的出处以及创作背景?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他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近代佛学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1918年8月19日剃度为僧,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句话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诗歌译文很简单,可以分为三段式来理解,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场景:

第一段:可以看出是写的送别场景,说的是在长亭外那里、古道边去送别老友的画面;

第二段:这里很明显是在抒情,抒发的是知交们都零落天涯的心灵的一种感慨。

第三段:从整个后续文字来看,表面感觉它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是,它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相送老友的离别之后,他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那般,瞬间让人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一起来欣赏全首诗歌意境:

在那长亭外,古道边上,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到天际边。晚风吹动着柳枝,笛声时断时续。故乡的夕阳啊还在山的那边。知心的朋友他们都各自流落,也不知去向,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难得有相逢的机会,总是别离多,欢聚少。在长亭外,古道边上,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到天际。此次离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到了回来的时候,不要徘徊,要尽快回来。知心的朋友们各自流落,不知去向,天涯海角各一方。一壶浊酒尝尽剩下的欢乐,今天晚上别做那种让人心寒的梦了,别让美梦变寒冷。



总结

1、这首诗歌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理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从而传达出感悟人生、然后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这首《送别》的诗歌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更是弘一法师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一首“告别词”。整首诗歌,首尾呼应。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2、而这首《送别》它没有涉及教化,但是却意蕴悠长,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内心就被这首诗歌里面的那些文字触动了,也被深深的感染到了。那种意境,那样的场景,就在脑海里浮现,代入感很强,也让人十分的感伤。😔而后每一次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经历的离别多了,就会为之泪目了。

4、没当听起这首诗歌被传唱出来时,开头那个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脑海里顺即就直接浮现出每次送别友人远走的情景,令人十分感慨。再则诗歌里那些幽美而伤感的歌词又写出了别绪,整首诗歌的韵律听起来让人百感交集,又让人为之感动。

那离别总是让人很惆怅而又很忧伤,而弘一法师刚好写出了如此十分贴近生活的意境诗歌,又怎能叫人不泪流满面呢?


芷兰小时光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寻隐者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苦瓜崛起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什么这首词容易让人落泪,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背景让人落泪

这首词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告别之后所作,据说旧时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屋内的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去,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叫他,仿佛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从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伤感,不舍,对昔日好友的离去,他将所有的送别之情全部融入到这首词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落泪。

第二,音律让人落泪

我们都知道,在悲伤时,我们都爱听一些伤感的歌曲,以抒发个人的心情,可见,音乐是表达情绪很好的媒介,而作为著名音乐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深通音律,年轻时就写过大量诗歌,还谱写过《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因而,当好友许幻园向他告别之时,他深叹世事无常,怀着送别的伤感之情,伴着叶子小姐的琴声,将个人感情叙写在歌词中,叙写在音律中,从而让读者读之落泪,闻之伤感。

第三,意境让人落泪

李叔同表达的意境中,蕴含着他个人的一种情绪,比如,从长亭之外,再到古道旁边,最后芳草蔓延天边,像是一个人,一路送着好友从近处越走越远,直到天边,然后是时间,是傍晚时候,这个时候,是人日落而息,该睡觉的时候,又是晚风,柳树,夕阳,和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这种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应,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进入了他的意境,感受着他的伤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落泪。


天秋云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这么美的句子,一读就泪流满面。只因这短短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离愁别恨。

歌词的出处

这句歌词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边。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

却终将消逝在笛外的远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世间有谁能长久的团圆?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

这事有谁能够改变。

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且珍惜这短暂的时间把酒言欢,

不要去想别后的寒夜孤枕难眠。

关于词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这首词就在集中。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然而在盛名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也成了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说到李叔同的《送别》一曲,还是有些来历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热衷音乐,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家中破产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人说这首词是送给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姑娘的。

结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读起来怎不让人黯然泪下。


美人绝色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

《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词,是读小学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的歌曲《送别》。一首抒情动人的诗词,配上委婉古风的谱曲,竟然已经流行并传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我估计也只有这首意境唯美的中国风歌曲《送别》了。

这首诗词共分为四个小节,作者在诗里词间描写的是送别亲友时的场景与自己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因为送别亲友而心生出的、对人生的感怀及领悟。

在这唯美的首诗词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个字里,便将一个感人至深的送别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个读者眼前。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叶、笛声、夕阳、远山、浊酒,余欢、告别、寒梦、思念、问候…

这些美丽又伤感的字词,作者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让人一边品读着诗词,一边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别离画面。

生命自古多别离,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问君此去几时来?


牛哥谈人生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佛教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论“词”

著名音乐人朴树在某音乐节目录制现场唱一首歌时突然崩溃大哭,不能自已。

他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当场我死那儿都可以。”

让朴树死而无憾的就是这首《送别》,词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纷飞,积雪盈尺。李叔同正和叶子小姐在房内闲话,忽闻窗外脚步声,良久,传来一声:“叔同兄”,李叔同出门一看,挚友许幻园立于雪中,表情悲伤决绝:“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离去,连好友的家门也未进。

李叔同伫立在雪地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内心一片怆然,昔日的欢聚仿佛一场梦,如今眼前只剩雪地里一排脚印。就这样站了一个小时,无语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关门提笔,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句句在情,字字是泪。

再相聚,已是13年后。

1927年秋,李叔同终与许幻园再次相聚于上海,此外还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张小楼,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经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运不畅的许幻园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绍许幻园到上海大王庙,两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许幻园在上海大王庙病逝。

李叔同与挚交从此阴阳两隔,余生世间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数十载,15年间历经生离死别,真是应了那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再论“曲”

《送别》除了词,曲子的基调亦是伤感的——让人联想到心中最挂念的:“母亲”,“挚友”,亦或“家乡”,“故国”……通曲萦绕着一种思念的愁绪。

果不其然,此曲调最早源自于美国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该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又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词曲”引人落泪

1942年,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不久,遗世而独立的弘一法师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离别》却一直被后世久久传唱至今,可谓其留给世间的宝贵财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极乐,在某处,李叔同与许幻园应该终究再次相见了吧。


考虑再三,雪梨还是决定放上整首词让大家共赏,因为真的太好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先来欣赏一遍全诗——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解释:
第一句、写景: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来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条古道,它通向远方,碧绿的草地与天相连;这一小节诗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某亲友的一种惆怅心境;
第二句、继续写景:晚风吹动杨柳,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已经坠落远山之外。作者继续借景抒情,亲友远去了,时光也彷佛渐渐暗淡,彷佛世界都在为我唱着伤心曲子。
第三句、这一小节是直接抒发某种感触: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实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继续直抒情怀:一壶酒已经足够叫我欢乐一时,但今夜亲友离别,我的梦里将是一片寒凉。到这句为止,诗人抒发了第一层亲友远离带来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说这一句开始,等于第二段开始,第一小节是重复了最开始的第一小节诗句,完全一样,但因为后续的诗句情意表达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这种重复句式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节,即全诗的第六小节诗句,“问君此去几时来”,表述意思和情感都开始升级了,开始发问,你可以理解为问天问地之类的天问,你走了,但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回来时不要犹豫、不要徘徊。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的亲友之强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复第三小节诗句,即“天之涯……”那一小节,我如果大声朗诵这个重复的一小节诗句,我会不仅提高声音、还会让语气急促,以表达诗人借这一小节重复诗句所要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怜自爱、对亲友远离不归、知交零落的一种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后一小节诗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是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总结、一种强调、一种深深地感慨,也是对前一小节亲友离别后的自怜自爱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续。
评价: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其用词用句简练、流畅、有韵味,
2、从网上搜索介绍得知,李叔同这首诗是为一首歌填的词,是可以唱的,只不过我不清楚这歌的曲子是怎样的。
3、诗的意境构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清楚地,开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强烈情感的表达、胸臆直抒,一层一层推高,一点也没有累赘的或者多余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发和表达也不繁复、啰嗦。

4、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好诗,不过还算不上是顶尖古典风格的诗,我意思和唐诗宋词中的那些经典诗词作品相比较的话,其意境的广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蕴也略显浅薄、窄小。不过它是一首歌的词,作者也不可能写的太深、那样容易陷入词句晦涩的境地,反为不美。

——回到问题上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1、看来你的泪点比较低;

2、他这句诗写的确实比较煽情,而且用词收敛,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连天”这句还叫人想起“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中国古代诗人的煽情诗句,实在妙不可言,如此内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李叔同是一个清末民初的人,很显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熏陶,在古典诗词方面还是颇具功力的,虽然其诗还算不上古诗词中的经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现当代来阅读,让后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绝,甚至让泪点低的诗歌爱好者泪流满面,还是绰有余裕的。

3、不少中国人连琼瑶小说都会读的感天动地、泪如雨下,李叔同这首诗、尤其这句可谓全诗最佳句子,起码也算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动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