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聯為什麼沒有打掃戰場?

本為龍種裝萌稱兔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吧。


我先從氣候環境來分析,俄國是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氣候等,俄國這些氣候都是特別寒冷的,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正是秋季,德國在發動莫斯科戰役的時候是冒著被凍死的風險打這一次戰爭,蘇德戰爭中德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這氣候便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雙方傷亡達百萬,這個數量級的戰爭已經堪稱史詩級別的,像這樣大規模的戰爭打掃戰場是一個很費勁的事,更何況在氣候嚴峻的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由於嚴冬的馬上來臨,和軍事戰略上的調整,蘇聯便沒有對戰場進行打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蘇聯凍土廣佈如果對這些屍體掩埋的話需要大量的機器化的設備來挖坑,大部分只能用火化,所以在打掃戰場這種事情蘇聯是非常不積極的。

我們在從戰場規模程度上來看。蘇德戰爭時期基本上都是大規模的戰役,而且傷亡率極高,屍體遍地都是,打掃起來極其困難。蘇德戰爭已經大部分是機械化,很多士兵的屍體都被炸得四分五裂,這種情況下很想還原屍體是很難的,所以蘇聯乾脆不打掃。

蘇聯和德國的戰線廣闊,涉及的面積過大,打掃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且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在這種平原廣佈的戰場上如果打掃戰場對蘇聯是極為不利的,如果敵人在趁蘇聯打掃戰場的時候突然反撲,這個時候的軍隊或者打掃戰場的人就直接成為了羔羊。所以蘇聯在打掃戰場上是極為慎重的。

我們再從戰場地點和蘇聯自身的利益上看,蘇德戰爭爆發兩年兩後便開始出現轉折,蘇聯反撲收復了大量失地,到了1944年基本上已經不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所以在打掃戰場上蘇聯就更不積極了。
既然在它國領土戰鬥就一個由該國自己來打掃戰場,這可能就是當時蘇聯領導人的想法,才導致在收復東歐的一些戰爭時只負責打仗而不負責打掃。在柏林戰役的時候蘇聯更是惡意毀壞戰場,為了報復德國,蘇聯在柏林戰役中大量的使用了火炮,就這樣柏林在戰後成為了一片廢墟。

在整個二戰中蘇聯雖然沒有打掃戰場,但是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由於戰場的瞬息萬變,在每一次大的戰役後蘇聯都需要大量的調整部署,根本來不及打掃戰場,還加上嚴寒的冬天根本不顧及這些屍體,東歐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大雨過後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沼澤,這些屍體會不斷的沉入地下,所以也自然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打掃。

到了冬天嚴寒的到來也不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在屍體的處理上也沒有刻意去處理。


無筆


事實上,是蘇聯和德國都不太願意打掃戰場。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蘇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他們的心態是,我與其花時間打掃戰場,還不如一鼓作氣,窮寇急追,這樣可能還會獲得更好的東西,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地打掃戰場,萬一對手援過手來,再打過來,恐怕戰場上的那些勝利果實也保不住。

看過《偉大的衛國戰爭》片子的人一定發現,蘇德戰場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雙方都在邊境上埋了很多地雷,一旦蘇軍進攻得手,德軍選擇轍退,蘇軍如果再想打掃戰場,很可能會踩上地雷,遭到無謂的損失,所以與其停下來,還不如一直追下去更加實際一些。

此外,在抗日戰爭片中,我們的游擊隊最愛打掃戰場,因為他們手中啥都缺,能把日軍打跑了,自己再掃掃戰場,不僅可以獲得很多吃的罐頭,還可以擁有更多的槍支彈藥,所以我們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愛打掃戰場,記得亮劍中的李雲龍團長還通過打掃戰場,逐步裝備起遠超一個團的上萬人編制的部隊。

再回到蘇德戰場上來,蘇德兩軍武器制式不同,蘇聯人不習慣使用德軍武器,因為德這的槍械太精密,稍不小心就要壞掉,不如AK47槍那麼管用。再加上蘇軍的武器裝備有英美兩國源源不斷的提供,而德軍也不喜歡用蘇軍的裝備,覺得蘇聯人的東西太粗糙,不專業。於是雙方都在不差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大家都懶得再去打掃戰場,收繳武器了。


不執著財經


打掃戰場,是在一場戰役結束後,敵我雙方都要考慮的一件事。打掃戰場都是在幹嘛呢?其實不外乎是收集戰場上敵我雙方的武器等物資,以充實己方的軍備,彌補作戰物資上的損耗。

這些收集起來的作戰物資,雖然在作戰中已經消耗了一些,但是還可以爭取二次利用。打掃戰場還有其他目的,就是為了救治己軍的傷員,以及將敵軍的傷員和給裝死的人補刀。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打掃戰場一般是勝利方,勝利方這時不止要掩埋己方死者,還要埋葬敵方死者。這除了是尊重死者,讓死者得以入土為安外,也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引起瘟疫。

但是二戰時,蘇聯在蘇德戰場上就沒有打掃戰場,這是為什麼呢?(上圖是隨機掩埋的德軍裝備被重新挖出來)

實際上,蘇聯是一個資源充足,工業基礎十分雄厚的國家。一打起仗來,後方的錢糧彈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方。所以蘇聯軍隊不缺武器物資,不用去撿戰場上敵人丟棄的武器。再說了,戰爭那麼激烈,許多武器,例如火炮、坦克在受到轟炸後,都損毀嚴重,收回去也只能當廢鐵,還得用許多大卡車拉回去。

(蘇聯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沼澤中腐爛)

何況當時在打戰,蘇聯雖然打贏了蘇德戰爭,但不是打贏了就可以了,還得乘勝追擊,消滅納粹德國。所以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為了點戰利品浪費時間,不斷追擊敗退的德軍直至將其徹底消滅,哪來得及去打掃戰場。作戰就是為了勝利,打掃戰場雖然重要,但是也得考慮實際,將最大的精力用在打擊敵人上!


利刃巨透社


一定要明白,只要時間和條件允許,任何國家的軍隊在戰役戰鬥結束後都會打掃戰場,它不光是要處理敵我雙方遺棄的裝備、發現可能有價值的情報,更重要的是還要搜尋傷員和掩埋死者,盡到軍人起碼的義務,所以這是一個偽命題。二戰時期的蘇德雙方在通常情況下肯定都進行了戰場打掃,但有幾方面的因素造成“掃不乾淨”,進而出現了問題描述的現象。



戰爭初期納粹德軍推進速度過快

希特勒“巴羅薩計劃“的核心是在一場快速的閃擊戰中打垮蘇聯,因此以四個裝甲軍團為矛頭的攻擊部隊必須全速前進,在部分地域粉碎蘇軍抵抗後也不能長時間停留。德軍裝甲前鋒開戰18天內已挺進蘇聯縱深600公里,平均每天要趕路30多公里(還有作戰時間),所以坦克部隊沒有時間充分打掃戰場。

裝甲軍團只能完成突破和包抄,伴隨的摩托化步兵數量不足,如果想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還必須等到眾多步兵師的到來。所以德軍以騾馬為重要運輸手段的二線部隊也必須緊趕慢趕,打掃眾多戰場的時間也不寬裕,差不多就行了。



蘇德戰爭規模巨大以及戰場的廣袤

蘇德戰場是二戰時期主要的地面戰場,雙方進行的是大兵團鋼鐵對決,第一波次殺進蘇聯境內的就有300多萬德軍和5000多輛坦克,而西部各軍區的蘇軍擁有290萬軍隊和上萬輛坦克,每次會戰的戰場方圓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戰後雙方都沒有可能徹底打掃戰場。

比如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大殲滅戰”的基輔戰役,德軍合圍蘇軍70餘萬人(僅突圍2萬人),最後放下武器的多達66萬5千餘人。戰場正面300多公里,縱深達600公里,蘇軍拋棄的武器裝備遍佈18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僅火炮就損失2600多門,德國人哪裡有時間和精力認真搜尋?



雙方均遺棄了大量喪失機動能力的坦克

在拉平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奧廖爾戰役”中,蘇軍三個方面軍前突150公里擊毀德軍1000輛坦克,自身坦克損失多達2600多輛,也就是說近4000多輛坦克殘骸被遺棄在戰場上,燃燒場面蔚為壯觀,其中相當數量並未完全擊毀,可是戰場上拖曳和維修能力實在有限。

在德軍的快速突擊之下,蘇聯的國防工業都內遷到莫斯科以東和烏拉爾山脈地區,距離主要交戰地域路途遙遠,把一輛戰損坦克運到後方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代價高昂,估摸著都得超過製造一輛坦克的成本了。蘇聯在二戰時期裝備製造的特點就是“多快粗省”,與其如此不如放棄,因此今天在舊戰場上發現個把坦克一點不稀奇。



蘇德戰場經常發生殘酷的拉鋸戰

僅僅在哈爾科夫地域,蘇德雙方就先後爆發過四次激烈的戰役,蘇軍吃了三次敗仗,而德國人也是疲於奔命,剛剛控制戰場沒有多久敵人就又捲土重來,大家都沒時間認真清理戰場。

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點,1941年德國人不到20天合圍殲滅蘇軍50萬人馬;1944年蘇軍反攻,還是不到20天又幹掉了“中央集團軍群”30多萬人槍,你來我往,屍橫遍野,能把死傷的善後處理好都頗為不易,許多荒無人煙的野戰戰場有點“存貨”實屬正常。



蘇德戰爭是兩個工業化國家的對決

到1943年7月,蘇軍前線兵力已達660萬人,坦克10000餘輛,各類火炮100000餘門。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共計生產坦克和自行火炮129000多輛,僅T34就一口氣造了84000多輛,這還不算美英援助的。

與坦克大炮等重裝備比較,蘇軍生產的輕型步兵武器更是不計其數,完全可以彌補巨大的戰損,不需要依靠戰場上撿破爛來維持戰爭,打掃戰場相對不太認真。



這與我們抗日戰爭中一戰消滅幾百個鬼子的戰鬥規模,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尤其是武器裝備匱乏的八路軍,打掃戰場時恨不得連鬼子軍鞋都得扒下來。但是在正面抗日戰場的贛北萬家嶺、湘北新牆河等地方,時隔多年仍然可以發現日軍遺棄的不少武器裝備。

無它,日軍的有些東西國軍根本看不上眼,打掃戰場時也是漫不經心。既然如此,跟我們相比遠遠“財大氣粗”的蘇德雙方軍隊,更沒有必要在意一槍一炮的得失了。


度度狼gg


在俄羅斯,有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喜歡遊蕩在曾經蘇德兩軍激烈廝殺的戰場,發掘那些和戰爭有關的物品,並且收穫不菲,這些人被稱作“挖土黨”。之所以挖土黨可以挖出數量如此之多的物品,除了蘇德戰爭參與人員數量巨大外,蘇軍和德軍不喜歡打掃戰場的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那麼,為何蘇軍不喜歡打掃戰場呢?

同時期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都有打掃戰場的習慣。一段戰事結束後,通過搜索陣亡軍人的遺物,往往可以快速補充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運氣好的話還能發現一些絕密的情報,可謂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中國軍隊當時的重要的補給方式,也是日本軍隊維持持續作戰、減輕後勤壓力的必要手段。

有一句話說得好,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對於中國軍隊很有好處的打掃下場,在蘇德戰場卻不一定適用。當時的蘇聯和德國都是工業化極高的國家,武器的產能遠遠不是中國和日本這種農業國家或者低端工業國家可以比擬的,所以他們也不用通過打掃戰場這種方式來快速獲得補給,人家的後勤體系完全供應的上,如果因為打掃戰場而錯過了戰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畢竟對於工業化國家組建的高度機械化的部隊而言,戰機往往都是轉瞬即逝的。

蘇聯也並非一點戰場也不打掃,只是很多戰場來不及打掃而已。蘇德戰爭的交戰區域非常大,交戰人員眾多,發生了不計其數的小規模衝突,即使蘇聯有心去打掃,也會有很多地方根本光顧不到,戰後幾十年沒人去刻意發掘都有可能。再加上戰後的蘇聯損失了大量的勞動力,小半個蘇聯也被打成了焦土,清理戰爭留下的廢墟都顯得人手不夠用,更不用說去打掃那些當時被認為是垃圾場的戰場了。


蘇聯冰天雪地的天氣和遍地的森林沼澤也是打掃戰場的重大阻礙,輕武器掉在地上不用多久就會被積雪完全覆蓋,坦克火炮汽車這類重武器故障後也不好維修也不好託運,天氣轉暖後還會掉進沼澤,以後再想發現都難,挖土黨們挖到成噸的嶄新武器、大量的軍需物資,甚至汽車裝甲車坦克,就與此有關。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作為讀者,看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去致敬那些挖土黨。雖然他們像盜墓賊一樣利用現代金屬探測儀去挖掘各種二戰遺物,打擾死者的安寧,但是同時他們也致力於幫助那些被挖掘到的失蹤士兵確定身份以及歸鄉入土為安,不管他們是蘇聯紅軍還是納粹軍人,這種對於戰死軍人的態度,值得我們去尊敬。


諸葛小徹


蘇聯人不是不打掃戰場,而是很多地方來不及或者根本沒有精力打掃。

首先要說的是,蘇德戰爭,是名副其實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雙方都是重工業極為發達的工業國,在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上都是極為強大的,幾乎是不會面臨武器裝備短缺的情況的。

首先說裝備,蘇軍的武器裝備生產數量極為龐大,甚至在戰後廣泛出口給友好國家依然有大量庫存,所以在這方面而言,蘇軍是沒必要打掃戰場的,因為並不缺乏武器,而且即使拿了敵人的武器,彈藥的供給以及作戰時的識別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當然,游擊隊等在敵後活動的武裝力量是肯定需要使用敵軍武器的,也就需要打掃戰場。

其次,當事雙方的作戰主要就是裝甲兵航空兵等混合作戰,不是純粹的步兵作戰,而在這樣的高機動作戰條件之下,打掃戰場實在是浪費時間,而且極為耽誤戰機,極有可能出現還在打掃戰場,敵人就又反擊過來的局面。再比如乘勝追擊,不可能再去打掃已經被己方控制的戰區,重要的是去追擊逃竄的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其次就是規模了。蘇德雙方的作戰地域極為廣大,很多還是人煙稀少的森林草原等地區,在這種地區,即使是經過了幾百萬人的廝殺,殘留下來的戰場在相當的時間內是沒有人過來打掃的,在這點上不同於中國,中國人煙稠密,無論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附近總是有很多百姓等。

而且重要的是,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是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打完仗肯定是要打掃的,將還可以使用的武器裝備等收拾起來繼續使用,以及繳獲一些後勤物資等。

而這種情況在蘇聯是無法想象的,於是就造成了打完仗之後遺留下來的東西無人清理和打掃,直至今日,在廣闊的俄羅斯土地之上,依然偶爾能夠挖到很多當年的戰爭遺蹟,包括武器裝備,士兵殘骸等等。


戰爭之王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在二戰時期,我們中國的部隊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武器彈藥極度匱乏,每一次大戰之後,都會把部隊留下來打掃戰場,從敵軍的屍體上把手槍、彈藥全部搜個遍,以便於下一次作戰能夠派上用場。

而在現在的俄羅斯境內,卻出現了這麼一批人,他們到各地去搜尋“古蹟”,挖出了不少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消息一經傳出,引起了無數“軍粉”的狂熱,他們紛紛組團前往,想要挖出一把自己熱愛的武器,人們親切的把這一批人稱作“挖土黨”。


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二戰時期的主戰場,蘇聯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為什麼有大量的武器被丟在野外,難道蘇軍就不打掃一下戰場嗎?

其實,當時蘇聯和中國的情況還不一樣,亮仔為大家分析了以下幾點原因,從而導致了蘇聯沒有大規模的打掃戰場。

一、蘇聯繼承的沙皇俄國,雖然之前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著大量的奴隸主,但自從斯大林登臺之後,蘇聯的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雖然德國在發動“閃電戰”之際,讓蘇聯丟失大量國土,但隨著軍工廠轟隆隆的運轉,為蘇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讓蘇聯漸漸站穩了腳跟。

二、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情況還不一樣,歐洲戰場機械化水平高,戰術先進,導致戰爭節奏相當之快,這一場戰爭也許剛結束,就要馬不停蹄的趕赴下一個作戰地點,時間不等人,就導致了部隊根本沒有時間來打掃戰場。

三、為了讓德國和蘇聯陷入纏鬥,減輕西線的壓力,英美等大國給予了蘇聯大量的援助。僅美國一國,就援助了蘇聯14000架飛機,100000支衝鋒步槍和7000臺重型大炮。再加上本土生產的槍支,蘇聯軍隊根本就用不完。

四、我們都知道每一把槍都有他的屬性,並且射擊和後坐力各不相同,用慣了自己國家的槍支,再去撿德國留下來的武器,用著不順手不說,還要專門生產配合該型號的子彈。不但會減弱部隊的戰鬥力,還會使自己的工業再次面臨重負。

五、等到二戰結束後,蘇聯也沒有時間去清理自己曾經的戰場,因為要忙著和美國爭奪佔領地,此時的蘇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國外,著眼於世界。隨著“冷戰”的到來,兩國又加強了軍備競賽,那些殘留在戰場的武器早已落後於時代,大規模搜尋顯然得不償失。

不知各位看完之後有沒有一種想要到俄羅斯“淘寶”的衝動,萬一撿到一把迷戀很久的槍支呢?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前,德國進攻猛,根本沒時間打掃戰場,而且也看不上蘇軍的武器。大家看的兵臨城下,那些都是臨時徵集的新兵,事情緊急,武器裝備跟不上。等到蘇聯反攻時,武器裝備已經比較充足了,就是兵力不足,就是說,武器比人多,打掃戰場時,就只揀好的裝備,舊的壞的沒人揀。即使撿了,也是拉到鋼鐵廠鍊鋼重鑄造新武器。


德國為了二戰作了充分準備,因而能很快攻入蘇聯。但是,再隱密的東西也逃不過如來掌心,德國在別國的地下建了一些地下兵工企業,他們認為非常機密。豈料被“如來"發現,其中一個地下兵工幾千人全數被俘,設備被繳,這也是德國入侵戰爭註定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確實不缺彈藥,抗日時期美帝和全世界華人捐贈的物資在印度都堆成山,就是運不進來。順便說下蘇聯為防止激怒日本人,向中國斷奶。所有才有駝峰航線,和後面滇緬公路。抗戰不易,後輩當珍惜。

咱們紅軍或者八路軍或者解放軍當初打掃戰場,除了為徹底消滅敵人,不就是家底子薄儘量多從敵人手裡奪回點好裝備和物資嗎,缺什麼就要什麼儘量多攢點兒家當。國民黨那運輸大隊可不是白當的。人家蘇聯人不缺裝備物資,就不在乎打掃戰場唄。


歷史深度揭秘


在二戰中,蘇聯最大的戰場就是蘇德戰場。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打的蘇聯措手不及,一連失去了大片領土,但是隨著列寧格勒保衛戰役的開始德軍進攻受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粉碎了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攻勢後開始不斷反攻,大片領土被收復,甚至一路打到德國門口——柏林。

按理說,這麼多戰場肯定少不了事後一番打掃,但是蘇軍基本很少打掃戰場,畢竟在這種冰天雪地之中,即使不馬上收屍也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傳染病,比如瘟疫。

再者,蘇德戰場交戰雙方都是機械化部隊,重炮轟擊之下哪有完整的屍體,想拼湊一副完整的軀體太過耗費時間。

如果選擇就地掩埋,身處凍土層的蘇德戰場也是頗為耗費精力,需要調集人力物力挖坑,明顯不划算。唯有焚燒才是最佳處理方式。所以在打掃戰場方面蘇軍顯得不太上心。

肯定有人會說,就算不去打掃戰場,收拾點戰略物資也可以吧,比如收撿一下敵軍槍械,補充一下自身彈藥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但身為兩個軍事大國,重工業都是極為發達的存在,武器裝備都是極為充裕的,不會像中國抗戰期間因為缺少戰略物資,每次勝利後都仔細打掃戰場收撿敵方物資的情況。另外,德軍經常會在屍體周圍佈置詭雷,蘇軍為了避免已方人員受傷都會避免去收撿敵軍槍械。頂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搬空敵軍軍械庫就不錯了。


即使蘇聯前期在德軍的閃電戰中失去了大片領地,可是在美國強大的物資支持下,蘇聯又在莫斯科周邊地方建立起大量的軍事工廠等後勤設施。因此在大反攻的時候,蘇聯的後勤十分充足,根本不會存在什麼需要來打掃戰場獲得物資的情況。

由於蘇德戰場比較廣袤,蘇軍為了能儘可能的追擊敵軍,都會選擇放棄打掃戰場。畢竟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才是首選,萬一打掃戰場的時候遇到敵軍反撲豈不是白白為敵軍做了嫁衣。已放戰場況且如此,更別說德軍控制的戰場,敢去那裡打掃讓你有來無回。

雙方都是機械化部隊,且又是工業強國。裝甲部隊肯定也不在少數,士兵屍體你不掃,槍械你不收。坦克裝甲車這麼個大鐵皮玩意兒你肯定得回收吧!畢竟這造價高。


實際上,還真不收,像一些失去移動能力或者殘破不堪的裝甲基本上是能毀則毀,戰場上修復這些玩意兒不僅難度大,耗時長。還不划算,有拖走修復一輛殘破戰車的時間,本土都已經造出了一輛不止。

這也是為何至今都能在這些“古”戰場上看見殘留的“大傢伙”的原因。而在東歐戰場,大炮轟擊過後都會留下一些巨坑,而身處這些大坑的屍體和裝甲都會在雨水的沖刷下被沼澤所吞噬,直接省去了收拾的麻煩,這也是為何至今有些歐洲人能從土裡挖出一些老物件的原因。

況且蘇德戰場中機械化、大縱橫的閃電戰役,最重要的就是時間,這點不僅對於德國如此,對於蘇聯也是一樣。這樣廣袤的戰場,這麼長的戰線,使得任何一方打掃戰場都是一種奢望,他們都是一處戰場完事後再匆忙趕赴下一個地點。 在本土作戰蘇軍況且如此,更別說本土之外。


蘇軍認為在哪個國家的打仗就該由哪個國家自己打掃。因此在攻打柏林的時候,蘇軍更是惡意損壞戰場,當然也有報復德國人的成分在其中。大量的火炮將德國直接炸成一片廢墟。


歷來現實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曾一度成為二戰主戰場,蘇德兩國曾在寒冷的蘇聯本土進行過極其激烈的戰鬥,時至今日,如果我們再次走進當年的戰場仍能相當所以的找出大量當年的戰爭遺留物。然而,與當年的中日戰場不同,蘇德戰場上交戰雙方遺留在戰場上的武器裝備等物資似乎遠多於中日戰場,而且其中頗有坦克一類的“大傢伙”,難道當年的蘇德兩國真的“土豪”到不在意戰場遺留的那“一點”物資?

回顧二戰時期的蘇德實力,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實際上戰前蘇德兩國都擁有著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要知道,二戰時的德國其軍事實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恐怖的程度,其士兵擁有絕對算得上完善的後勤補給,而蘇軍在二戰前期始終處於被打壓狀態,在德軍閃電戰的快速攻勢下潰敗的蘇軍甚至連一定程度的有效反擊都做不到,更不要提打掃戰場了。而到了二戰中後期,隨著局面的扭轉,蘇聯迅速發展並憑藉其強大的工業體系迅速生產出了數量驚人的武器彈藥,因此,事實上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其士兵一般情況下都擁有著完善的後勤支持,武器彈藥方面並不缺乏,自然也就無需打掃戰場(蘇聯在二戰前期確實武器缺乏,甚至曾出現過兩人甚至多人共用一支槍的情況,但當時德軍勢如破竹蘇軍幾乎沒有勝仗自然也就無法打掃戰場,而當時的德軍後勤完備完全不需要拾取蘇軍遺留的武器裝備)。

除了後勤完善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蘇德雙方所使用的武器彈藥不同。眾所周知,即使是當今時代各國武器口徑仍舊五花八門,而在武器型號百出的二戰更是如此,當時各國所使用的武器彈藥口徑基本都不相同,蘇德雙方自然也不例外,士兵在拾取敵方武器後最多隻能將同時拾取的彈藥使用一空,而後失去了彈藥補給的武器自然也就成了燒火棍,而當時雙方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可能為己方士兵補給敵方武器彈藥,在不愁後勤的情況下士兵拾取敵方武器也無用武之地,雙方自然也就沒有了打掃戰場的必要性(同理,事實上越南戰爭時期所謂美軍士兵扔下M16拾取AK47的說法同樣不合理,畢竟7.62mm口徑的AK47與5.56mm口徑的M16彈藥完全不通用,不到極特殊情況士兵絕不會扔下自己子彈充足的武器而去拾取一把敵人遺留的彈藥不足的武器)。

除了以上問題外,武器使用方式也是雙方不打掃戰場的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不同型號的武器其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士兵在拾取敵方武器後由於不會操作極易發生誤傷事件。而且,包括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其使用方式差異巨大,未經訓練的士兵即使繳獲了敵方武器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使用。除此之外,為了擴大敵方傷亡,很多時候先行撤離戰場的一方都會特意在戰場上遺留一部分物資並施以詭雷,一旦敵方士兵將這些物品移動,詭雷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士兵傷亡,為了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士兵傷亡,一般情況下交戰雙方都會教育己方士兵不觸碰戰場遺留物品(仍有士兵因貪心或好奇而造成死傷,這也算得上是利用敵方貪婪心理的戰術了)

綜上所述,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實際上都沒有打掃戰場的必要性,而且,事實上也只有當時的物資匱乏、缺乏後勤補給且武器裝備落後的我軍需要打掃戰場(也只有裝備“萬國牌”武器且基本沒有後勤補給的我軍需要打掃戰場,果黨嫡系部隊實際上也沒也打掃戰場的習慣,畢竟日軍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還不如我軍用的捷克式)。蘇德兩國作為當時的世界頂尖強國,其軍隊擁有著相當完善的後勤補給體系並有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作為支撐,在這種背景下打掃戰場所獲得的蠅頭小利完全不值一提,而且無論是施行閃電戰的德軍還是後期以鋼鐵洪流硬憾德軍的蘇軍,其對於軍隊推進速度都是極為看重的,對於他們而言與其打掃戰場還不如繼續進軍以獲取更大程度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